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编写教案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专业教师团队整理的一些教案编写参考资料。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一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二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师:知道李白吗?(生答“知道”)那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板书:李白——李太白,李青莲】 师: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句吧?谁来背一背?(一生背《静夜思》)
同学们,从刚才的三首古诗中,我们感受了一个非常丰富、非常丰满的李白。咱们今天这堂课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的题目呢?(生读)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在安徽省宣州市郊。)
师:咱们知道“注解”上就这么说的,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呀,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呀?(因为李白很寂寞,很孤独。) 师:说得多好呀!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他的那份寂寞的感觉。谁还想和他一样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感觉一下。(生读)
生:她把声音拉得有点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敬亭山很久很久。
师:她读得情意绵长,是吗?声音要降下来一点。一起读。(生读)
三、深入研究,理解孤独
师:读了好几遍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呀?
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看了两遍都不厌?
师:其实你们提的问题可以归结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由这个“独”字,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哪些“独”的词语?(孤独。独自。单独)
师:孤独、单独、独自这所有的“独”分明都在讲一个意思,那就是只有一个人。这四句诗里边,哪几个词语也在分明告诉我们李白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去读,画下来。(生读,并勾画)
生:“众鸟高飞尽”中的“飞尽”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
师:你师怎么理解这一句的?
生:就是鸟一只都没留下,全都飞走了。【板书:飞尽】
生:我感觉“孤云独去闲”里面的“独去”也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生答“一朵云”)
师:那么就是一朵云也飘走了,也不见了。正如这位男同学所说的,“独去”。【板书:独去】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声鸟鸣,辽阔的长空一片云彩都没有,那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呀?(生答“死气沉沉”)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沉寂的感觉读前两句。(生读)多么沉寂呀!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接着看下面两句,还能从哪里感觉到李白是独自一个人?生:第四句中的“只有”。【板:只有】 师:诗句意思是什么?(“只有敬亭山”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李白一个人在看敬亭山了。)
师:诗中说只有谁啦?(“敬亭山”)师:李白的眼里还有鸟吗?(“没有”)师:还有云吗?(“没有”) 师: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我。李白的眼里,只有——(齐)敬亭山。
师:多好呀!他从第四句中找到“只有”,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从“相看两不厌”里面的“相看”,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
师:你理解得多好啊!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
师:就像此时,我看着你,你也看着我,看来看去也——(看不厌。)
师:“厌”什么意思?生:满足。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生读)
师: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来,再读。(生读) 师: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李白,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生:因为他多次登临敬亭山,他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他是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向它来倾诉自己心中的(孤独。)
师: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对啊!诗句前两句就是这么说的。同学们一起读前两句。(生读)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 生:越飘越远,弃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课件】《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距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经整整10年的时间了,这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师: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三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四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七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这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情绪。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比较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情绪。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绪,(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五).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八
独坐敬亭山
学习
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
探究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2)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堂堂清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案教学设计4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九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好!谁来试试!(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十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样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潜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情绪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情绪。
1、知识与潜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资料,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一)导入课题,揭题。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这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用心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貌)“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这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这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就应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能够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群众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述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情绪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样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样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情绪,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情绪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潜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潜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潜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
二、书写朗读古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必要时,教师可范读。
三、了解诗意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景象?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4、看看诗题,什么叫“独坐”?
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什么样的情景?
若这个独坐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寂寞)
5、有感情读这两句诗。
6、你知道这位独坐在敬亭山上的诗人是谁吗?
那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请你下课后去查查有关的资料,那时,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7、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请看后一句。
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10、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11、有感情读这句诗。
12、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13、有感情读古诗。
四、背诵
五、拓展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十二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说学情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说重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习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习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习时迁移应用。
《独坐敬亭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独坐敬亭山教案大班篇十三
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科目 语文 编写时间 年月日 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独坐敬亭山》授课班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教学重点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1课时课型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习《望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91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