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个人感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分享自己阅读经历的机会。读后感的撰写对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我想我们可以试试写一篇读后感了吧。写读后感时要认真审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避免敷衍了事和泛泛而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借鉴。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一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十分的精彩,比如:王允用义女貂禅献了“美人计”,使吕布杀死了义父董卓。诸葛亮用自我的智慧分别使用了“借东风”和“草船借箭”以及各种谋略把周逾活活的给气死了。还有《三英战吕布》以及《周逾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是一些十分经典的章节,可是,我最喜欢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下头就让我给大家讲解这一章节的主要资料以及我读完这一章节后的深刻感受吧!
这一章节的主要资料是:孙权的部队大战华雄之后,败落而归,但孙权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又派了许多人马,去打华雄,但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正在孙权万分火急的时候,关羽突然站出来请求前往,孙权因关羽官小而拒绝了关羽,但因曹操力荐而又正缺少人马,所以答应了。曹操让关羽喝杯热酒再走,关羽把酒放在桌上就去了。回来后,关羽拎着华雄首级走了进来,孙权一摸,酒还是热的,十分佩服关羽,所以,这一章节便成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典故。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里的《关于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之后,我对关羽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觉得关羽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勇敢的人,孙权手下所有的勇士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而关羽这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但他明白自我有杀掉华雄的本事,所以,他并没有因为怕别人嘲笑自我官小而不敢站出来,而是勇敢的站了出来,向孙权请求前往,关羽的这种不怕别人嘲笑,敢于承认自我的本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孙权这事就做的不对了,他因为关于的官职小而不想让关羽前往,那岂不是用关羽的官职辱没了关羽的本事了么难道官职小的人就必须没有本事么要让孙权明白并永远记住一个道理:官职小的人并不代表是没有本事的人。
温酒斩华雄读后感(三):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十分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可是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二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上,我最喜欢张辽张文远。他原本是吕布手下第一大将后明智地投靠了曹操,在魏国张辽的武功绝不下于夏侯兄弟。他智勇双全,多次随曹操征战,他最有名的战役是合肥之战,以百倍以下的兵力大胜孙权,这主要因为张辽有智谋。所以才有“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出。
在蜀国我喜欢徐庶徐元值,他智谋出众,曾经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虽被迫转投曹操,可却像个“废物”,从不为曹操献计,这是他的忠心和理智。
在吴国我喜欢陆逊陆伯言,他很聪明,智慧不下于周瑜,若不是他孙权早就命归酒泉了。他曾经识破吕蒙的计谋并且以骄兵之计大胜关羽,为吴国铲出一个大害。然后刘备着魔似的报复,孙权抵挡不住,陆逊又孤注一掷,以火攻在夷陵大放异彩,烧了刘备的部队,又像孔明气周瑜的样子气死了刘备。
培佳双语学校五
姜维_我心目中的英雄《三国演义》读后感_250字
原绍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原绍为什么要在阻止何进入宫的时候那么肯定,不是那么优柔寡断。可是在官渡却那么优柔寡断,许攸、许多人都被原绍杀了,所以才会大败。
所以我才选了姜维,他智勇双全,几次大败魏军,如果不是邓、钟两人阻挡,姜维可能会灭了魏国。
我最讨厌关羽,要不是他在华容道没杀曹操,天下不会被司马懿统治,而且他太骄傲,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关羽不骄傲,就不会被杀,就不会引起70万大军。所以我不喜欢关羽。
姜维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三
暑假中,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三国演义》,读完此书,我从中受益非浅――世纪少年应有“胆”有“识”。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常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四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四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么多书中,让我情有独钟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代的罗贯中写的,这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但全书不能当历史书来读,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
此书中的人物性格极其丰富,如三绝之首的智绝诸葛亮,未出山已通晓天下大势,人称“卧龙先生”,活时的东吴招亲,大唱空城计中,锦囊妙计都大有用处,死后甚至也有马岱杀魏延,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之事。
曹操则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不择手段,生性多疑,但他确实是一名成功人的政治家,可谓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此书中的很多情节也很生动,三英战吕布的精彩,赤壁之战的巧妙……这一切都会让你爱上这本书,中间有一章写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后听到刘备在哪,立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中途过五关斩六将,危险重重,最后与张飞古城相遇,仅仅通过这个故事,就使人为关羽的忠诚和义气而感动。
这本书里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慢慢去挖掘,细细去品读,领略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五
书好像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的大道;书好像一股清泉,能滋润你我的心灵;书好像一阵微风,能舒缓疲劳的身心。我就有过努力追求一本书的经历。一年级的一天,听说我的哥哥会来到我们家,我高兴坏了,准备好我所有的玩具,只想和哥哥玩。谁知,哥哥这次不但不跟我玩,还不理我,一直看着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我因为已经做好了和哥哥玩的准备,可他没跟我玩,所以很生气。我一把夺过“害人不浅”的《三国演义》,便翻开看了看。可当时我很小,没看懂几个字,便只看为数不多的插图,不久插图看完了,我便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让妈妈买《三国演义》,可她不愿意买,说因为我太小了,等我三年级再买。我很性急,不愿意等,便想了一个办法——威胁她说如果不买,就“绝食”。这个计划很快就不攻自破了——闻到饭香,我就克制不住了。很快,我又有了一个办法——“装认真”。就是去图书馆,装作在认真看《三国演义》的样子感动她。这天下午,我让她带我去图书馆看书。她同意了。我捧着书,“认真”地看着。她看我这样,赞许的点了点头。她同意下个学期买,可对我来说还远远不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写了一篇“作文”,虽说是“作文”,但只有两句话:“老妈,我想买《三国演义》。求你了。”老妈被我的死缠烂打给感动了,同意买《三国演义》了。得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细读了很多遍,产生了一些感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常让我为三国英雄人物所陶醉。让我们走进群雄争霸的三国吧!
记得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谋士千万,战将无数,却在赤壁大战时,折兵百万;记得当年招贤纳士时,豪言壮语无数,在华容道时,却是无限叹息;记得曾经兵多粮广,却被司马家族吞并了国家,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呀!
记得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周瑜,却因为嫉妒而死;当年做为孙策最好的干将,却因为毒箭气急攻心而死;嫉妒真是害人害己呀!这就是羽扇纶巾的周瑜。
记得当年收孟获、气周瑜、草船借箭十万的神算师诸葛亮,却被年轻的司马昭统一天下,当年破曹兵百万的卧龙诸葛却因跟随昏庸的阿斗,所以累死结束一生。这就是卧龙——诸葛亮。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名著,可以改造一个个人的心性,创造一个个英雄豪杰,这本著作的人物刻画极为成功,能不断的激励和鞭策有梦想的人,让人进步,不畏艰难险阻,明白很多道理。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六
在一千年前,司马光撰写了为后人所铭记的绝唱:《资治通鉴》。千年后,当我们翻动书页,去品味那尘封已久的书香、史香的时候,不禁感叹:此真经典矣!
经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用这面镜子去看过去,去看现在,去放眼未来,去吸取教训,去超越历史。
有人会问,知道历史有什么用?的确,读了很多史书的人会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觉,俗人称之为“迂腐”。真是这样吗?举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士气低迷,士卒无心再战。又胡乱出军,终于大败,四十万军队成了白骨。可是,在为赵括惋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思考,得到教训:轻敌为兵家大忌,搞好人际关系,稳定军心更是非常重要,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以史为镜,不单单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
梦回千年,风沙铺面,大梦觉来,始为乱世。因为是乱世,便涌现了许多乱世之奸雄;五谷丰登,民心归附,始为盛世。因为是盛世,便涌现了许多治世之能臣。司马光,便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个个朝代,它们的荣辱兴衰。
感谢司马光,是他,让我们穿越几千年的尘埃,去看被掩盖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司马光告诉他,应该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人,爱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产上,要让北宋变成盛唐一样繁荣的帝国。这就叫做“鉴于往事”。
司马光写的历史,不再是枯黄的纸页,不再是无聊的说教,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这,才是历史。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这就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诸侯们的穷奢极欲,导致“名器亡”。以史为镜,我们真的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
千年后的我们,在赞颂,在品味赵武灵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时候,除了要感谢专属于那个朝代的史书,是否还要感谢司马光先生?我们不应该忘记,一千年前,有一个人,为了告诉后人真相,为了写一部专属于自己、专属于历史的史书,呕心沥血,用了十九年。
后来人,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史书,在一张又一张纸背后,挖掘智慧,发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甚至,超越历史。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七
《三国演义》全书贯穿的各种打仗场面很有趣,其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说的是吕布很强悍,张飞打不过他,结果叫来了他的兄弟,关羽和刘备,一起打群架,结果还是没打赢。吕布太厉害了。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是诸葛亮,爸爸告诉我,诸葛亮是个“法西斯”,在他的国家实行军国主义,就像当年的日本鬼子东条英机,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他的一生,都是在侵略别人,制造战争。
《三国演义》太深了,很多地方我都没看懂,我决定有时间再看看。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八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 —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老师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老师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老师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老师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1000字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九
《三国演义》我读过很多遍,但最让我感叹不已的只有一个,它就是“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意思是:曹丕把汉献帝废了,自己当皇帝。刘备接续汉献帝当汉帝。
为什么它会令我感叹不已呢?因为刘备当了皇帝,文武百官都想让他讨伐罪恶滔天的北魏,可刘备却想下江南,征伐杀了自己二弟关羽的东吴,但最后刘备全军覆没,自己也因此病死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为私情而废公,告诉我们不要像刘备那样以私废公,要以大局为重。
读完这篇故事,我又想到了一个人——包公包拯。一次,包公的叔叔作文犯了法,别的官员遇到这种情况时,要么偷偷放掉,要么判的很轻,徇私枉法,包庇亲人,以私废公。但是包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马上按照当时的刑律标准对他的叔叔进行了判罚,完全不讲私情。正因为这样,他才能高戴“明公清官”的帽子;正因为这样,他才被老百姓爱戴拥护。据说,包公去世之后,老百姓们伤心欲绝,哭死了好几个人。
包公为官,处处以大局为重;刘备当帝,却因折了二弟就以私废公征伐没有罪过的东吴,最后兵败病死。
我们要学习包公的顾全大局,不以私而废公。但不要学习刘备以私废公,不顾大局。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
1、《三国演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书籍,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
2、看了很久《三国演义》,在这碗充满五味杂陈的汤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那以礼贤下士的着称的刘备便是一位。读了刘备的一生感悟非凡。刘备自小不得意,可他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并且为此韬光养晦,学习了数十年。有了机会他就牢牢的抓住。但是在他起兵的头二十年是屡战屡败。可是却又屡败屡战,足见他的毅力和为了国家的不辞辛苦。我想我们就要学习这种不怕输,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
3、《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翻开书页,嗅到了中国文化的芳香;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听到了中国文化那轻巧的步伐,向日渐强大的祖国迈来。
4、《三国演义》不仅精彩在战场的厮杀,也表现在各自军营里智者的斗争。有卧龙称号的诸葛亮一直是我认为最聪明的人。在面对敌人的强势,他总是以微弱之力取胜,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胜。这让我惊讶之时,也让我学会在面对强敌时,不能硬碰硬,可以通过智慧取得胜利。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动一点脑筋。
5、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报恩的智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戎马沙场,费尽心血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在刘备死后,他仍然辅佐后主刘禅,忠国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他明知后主无能,蜀汉必亡,但是他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直到逝世的时候还是在战场上,还瞻念着国家前程。
7、《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翻开书页,嗅到了中国文化的芳香;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听到了中国文化那轻巧的步伐,向日渐强大的祖国迈来。
8、《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内容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我读后感到果真不同凡响。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又再次的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使我读了以后受益深浅!
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课文就是《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人物,由这些人物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比如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妒贤嫉能、曹操:谨慎多疑等,这篇课文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之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交付十万之箭,周瑜自叹不如。
读完《三国演义》这篇课文以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做一位有出息的人。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二
《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东汉时期至西晋初期,以刘备、孙权、曹操为首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为独霸天下、登上帝位以至互相攻伐的故事。在书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将故事情节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历历在目。在那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有野心勃勃、独霸一方的乱世枭雄,悬壶济民、广施仁义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英勇绝伦的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忠诚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受任于败军之际,受命于危难之间”。当时,刘备新败,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力挽狂澜,联吴抗曹;与周瑜火烧赤壁,打破曹军;面对东吴的盛情邀请,他毫不犹豫地拒绝;而后,兵进西川,为刘备取下立足之地,面对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地辅佐新主刘禅;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他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兴复汉室,上表《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他的忠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万分敬佩。
从古至今,忠诚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是忠诚;苏武牧羊,持汉节而不失,是忠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歌颂,去发扬!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享受多了,像金钱、名誉、权势等利益,深深地诱惑人们,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不择一切手段不达目的绝不甘休,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只要有利可图,就将一切抛之脑后。这样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时的风光,最终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逝的时光,社会的改变,逐渐销蚀了忠诚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背负着民族腾飞的重任,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违背忠诚,要使忠诚永放光芒。忠诚是青春冲刺的格言,是生命的指南针,是安身立业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我们要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事业的人,一个忠于人民的人,一个忠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忠义永存,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四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此书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其中,我在欣赏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在我眼里曹操是个实干家,他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五
三国演义,演义三国。相信大家都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所了解,且都与我一样对三国中的英雄人物敬佩不已。不过,其中最受众人称赞的当数诸葛亮了。
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会帮助刘备处理国事,整治朝纲,并且告诉他一定要勤政爱民,教育好子孙,这样就不会出现刘禅这样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也就不会使蜀国的江山落入曹操之手了。
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会在有生之年创建自己的“后续人才资源队”,不让蜀国从人才济济变得人才没落。
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不会一个人单干,我会讲究团队精神,并建立属于自己的团队。
假如历史上有我这样的诸葛亮,历史就改变了。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遥想当年,桃花纷飞,漫天芬芳。三人结义,共创蜀国,共生死,匡汉室,交良友,纳贤臣,济百姓,救乱世,为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论玄德之仁。文结卧龙,交凤雏,武识五虎,纳魏姜。知而善用,广交豪杰,起兵救世于水火之中,心存百姓,心系天下。与百姓同席而坐,同皿而食,安抚民众,举家跟随。可谓“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悠然忆使君”。
论云长之义。手持青龙偃月刀,身披绣龙绿战袍。知恩图报,义薄云天。过五关斩六将,扶汉室,助玄德,千里追旧主,遥遥思明君,吾记三结义,吾忆君旧恩,好一个天忠地义之男儿,好一个重情重义之丈夫,可敬“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
论翼德之勇。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顺,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行之鲁莽,性之豪爽,扶汉室,助玄德,攻州拔城之虎将,所向披靡之将军。无人出其右,唯有英雄堪比君。可叹“长坂桥头杀气生,横刀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望着桃花漫山,英雄却已走远,不禁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七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名著,作者罗贯中,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天下之间发?的故事,在这段时间涌现了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周瑜、曹操、诸葛亮等?数英雄?物,同时精彩壮阔的三国,又给后世留下不少传奇故事:
赵云为护刘备之子,在长陂时,面对曹军的十几万兵马,他七进七出,救出刘备之子,将其还给刘备。
张飞英勇无比,为掩护刘备撤退,在当阳桥上一声怒吼,张飞在!吓退了曹军十万兵马。
关羽在曹军里,被曹操收留,关羽挂念旧主,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打听刘备,有一天打听到了刘备在哪里,于是,一个人和曹军交战,他过五关,斩六将,从号称有百万大军的曹操手下回到了刘备身边。
诸葛亮才智过人,什么空城计、火烧赤壁、水淹三军,展现了诸葛亮的无限智慧。
读三国,品三国,我认为三国演义不会因时间流逝而不再受人喜爱。
三国演义书读后感篇十八
我第一遍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后,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兄弟,也不是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既不是遍观天下群雄如草芥的曹孟德,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更不是威震江东的孙氏父子,而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道法无边的两位仙道,他们分别是——身披鹤氅,手执藜仗的于吉和眇一目、跛一足、头戴白藤冠、身穿青懒衣的左慈。
于吉是琅琊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上,学的都是治人疾病的方术。孙策坚持认为于吉妖言惑众、煽惑人心,要把他给杀掉。手下谋士说:“现在天旱,让他求雨赎罪。”结果限定时间一到,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街市成河、溪涧皆满。随着他大喝一声,云收雨住,复见太阳。读到这里,我想要是我早生一千八百六十一年,就可以当他的徒弟了,把这个呼风唤雨的本领学到,这样也就不要超级计算机和雷达来预报天气了。
左慈的本领有过之而无不及。左慈在西川嘉陵峨眉山中,学道三十年,得到了三卷“遁甲天书”,能腾云驾雾、穿山透石、云游四海、藏形变身、飞剑掷刀、取人首级。如果能学到这种本领,那更加了不得!跟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古代的道士本领真是大,下次旅游我要去峨眉山玩一玩,看看能不能拿到三卷天书。
其实我也知道,这些神仙道士全是作者虚构的,世界上哪有妖魔鬼怪啊!这种写文章的手法让读者读起来更生动而已,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两个道士,他们救助百姓、不害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6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