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事先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编写教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育部门对于教案编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编写。
短歌行教案篇一
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
正音
三、背景介绍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
五、品读诗歌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六、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短歌行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短歌行教案篇三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短歌行教案篇四
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诵读、合作、探究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正音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进行诵读指导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短歌行教案篇五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他以具有个性特色的古直悲凉的诗句,抒发他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和胸襟,慷慨悲歌,雄伟壮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正如前人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短歌行》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在汉末动荡丧乱、分裂割据的社会里,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而渴望贤才,“唯才是举”,以成就其大业。他曾多次下令求贤,这首《短歌行》其一也可以视为形象的求贤令。其诗通过宴会的歌唱生动地直抒“忧思难忘”的胸臆,显现出他为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而产生的求贤若渴的心情。
1.指导朗读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
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欢宴之际,感到年华易逝,慨叹人生短暂如朝露易干。这是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吗?
不是,这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海内未定、功业未成,而盛年消逝,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发出深藏于内的“忧思难忘”的心声。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不累赘。相反却简约而贴切地表现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语言风格方面也显得古朴、苍劲而自然。引用《子衿》说自己求才不得而沉吟忧思;引《鹿鸣》说自己求才已得而笙簧酒醴。特别是引用《鹿鸣》四句,对表现他的胸襟抱负尤为恰当。原诗中以鹿食苹草并呼朋引伴共食,来兴周王有酒食与臣共享,而臣子莫不皆来,且以琴瑟乐之,故嘉宾皆因我敬宾如是而爱好我,这就是先王的至美之道。引此诗表现曹操以恳笃诚实之心,渴求贤才,既得贤才,必待之以礼,予以重任,而贤士必定竭力辅佐以成大业。这样的引用来表现他迫切而复杂的心境和愿望,完全切合他的身份、志向和处境。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引用后进一步反复抒发思慕贤才之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承接《子衿》,以明月不可掇为比兴,从人才难得,进而抒发内心求贤不得的无穷忧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承接《鹿鸣》,率直表述对已来的贤才,必当推心置腹,欢宴款待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匠心独运,运用自如地把《诗经》诗句融合于自己的简朴苍劲而自然的诗句中,浑然一体,不着痕迹,不仅倾诉思慕之情,情真意切,更显得其胸襟的壮阔和气魄的宏伟。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两章分别从贤士择主和明主求贤的角度,把全诗推入更高境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比喻贤士,意谓他们都在寻找依托,但哪里才是他们的依托之所呢?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这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深深忧虑。
从明主求贤来说,怎样才能广招天下之士呢?“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先化用管仲语意,表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然后以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明要像周公那样诚挚虚心地对待贤士,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
四句分用两典的作用?
贴切自然地表现了为达到“天下归心”的雄伟目标而渴求贤才的深厚沉郁的心情,从而突出全诗的中心。这样结尾,更振起全篇,把上文所写的“人生几何”的感叹、“慨当以慷”的情绪、“忧思难忘”的心境以及反复倾诉的思慕贤才的诚恳之情,通贯起来,谱成为千古传诵的慷慨悲凉的浩歌。
课后练习二背诵《短歌行》
短歌行教案篇六
1、知识与技能:
(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
(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
(一)导入
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
《观沧海》《龟虽寿》
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
“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感受诗歌节奏,纠正读音
2、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这就是本诗的诗眼,你能找到它吗?
诗中哪些诗句出现了忧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再读,分层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为诗歌划分层次,一起寻找诗人“忧”的原因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设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自问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现在指酒)
从中我们看出诗人为何而忧?(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指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表现宴会场合的盛况,这里指对招纳贤才的热情。
你知道以上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吗?(用典)
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古籍中的词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请你找一找在本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广纳贤才)
在第三层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请你将这些意象找出来(明月、乌鹊)
这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兴,将明月比作贤才,将自己比作无枝可依的乌鹊,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贤才不至的忧愁)
通过第三层,我们可以分析出诗人在忧什么?(贤才难得)
第四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归心:天下人都归顺于我(志向)
将用典和比兴的手法结合起来,引用了周公广纳贤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渴望天下归心的志向。
从第四层我们能看出诗人为何而忧?(功业难成)
知人论世:介绍曹操,了解本诗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忧”的原因。
这首诗紧紧围绕一个忧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勉励自我,只因为“时不我待”。
拓展: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
短歌行教案篇七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这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这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积极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面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好像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这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非常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这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这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美好,我多么想得到他们啊!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判断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知道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判断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人生苦短
渴望贤才
忧(抒情)人才难得言志
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短歌行教案篇八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三、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四、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五、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
六、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熟练诵读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短歌行教案篇九
一、概述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其中的杰出代表便是建安诗歌,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也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如《不出厦门行·龟虽寿》;而《短歌行》是表达曹操那种思贤若渴的意愿。曹操擅用汉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
二、内容分析
对于主旨的解读,有以下几类:一是“及时行乐”说,二是“求贤若渴”说,三是“乌鸦嘴”说,《三国演义》中认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这样的诗句,说明曹操必败,所以是乌鸦嘴。
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解读,诗以言志,结合历史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渴望拥有贤才,希望天下人才来为自己所用。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因此,这首诗就是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对酒当歌”是写宴会欢乐的情况,“人生几何”就自然点出了全诗的龙睛,就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虽然可以慷慨激昂地感叹人生无常,但却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而“忧思难忘”。用什么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好端起酒杯,愿杜康可解心中烦忧。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亦或凡夫俗子,面对难题时总是如此消遣。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忧叹。其实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抒写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通过“比”,表达了对人才的执着的追求,就好像是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执着。“沉吟至今”表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曹操的脑海中萦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意思是:贤才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看得到而摸不着,这种焦急的心情,凝聚到笔端,自然就成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思绪又回到了宴会上,看到朋友们“越陌度阡”地赶来赴宴,相互问候,诉说别后重聚之情,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三、艺术手法分析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四、总结
《短歌行》是作者将个人的政治抱负融入浓郁的诗歌意境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表达,使之立意深远,其实充沛,极富“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建安时代特色,荡气回肠。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体的节奏,领悟诗歌的情趣,初步感受作品风格。对于思想感情和人物评价,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深读—深思—深悟”为模式的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给阅读者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思想自由且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前提下,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的阅读过程。
(1)深读,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我先把作者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谈谈那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赤壁之战。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2)深思,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启发思考、培育思想、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深品,将文本表层含义和隐含意义解读结束后,我的教学并没有结束。我我和学生一起思考该词的感情基调,回忆初中所学《龟虽寿》和《观沧海》,体会曹操诗歌的慷慨之气,由此理解“建安风骨”。阅读如果仅仅是以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为目标,显然还不够,阅读应该是使阅读者受到启迪、获得思想的过程,使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这当然也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个思考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通过问题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品味全诗的慷慨之气
比与兴、用典等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看——情境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说到曹操,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仅获“英雄”之名,亦有“奸雄”、“枭雄”之谓,然而可以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的片段。
设计意图: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而这个视频片段是对历史的演绎,最合适从这里作为切入口,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二)美美地读——融情入文
播放曾在cctv—3播出的朗诵视频,然后作节奏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诵读指导:《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感情,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短歌行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潜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用心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这天就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能够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应对美酒就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那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应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不见,仿佛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那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十分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那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们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决定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明白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决定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够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之后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那里来,我是必须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透过似断似续,低h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到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能够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能够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透过学习这首诗,大家必须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用心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教案篇十一
1.导入语: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评判,当然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有的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的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这个人确实是集英雄、奸雄、枭雄于一身,一个雄视古今的人物,同学们他是谁啊?(曹操)对!这个人就是曹操,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来看看曹操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板书:短歌行曹操
2.作者:说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学过他的作品,那么就请同学来说一说曹操,好!同学们说的很对,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老师在明确一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品:《龟虽寿》、《观沧海》。
3.背景: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短歌行》这首诗是写于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在赤壁之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向南飞鸣而去,曹操由此创作了《短歌行》。
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明确字音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首先我们来看标题《短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称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
我们来齐读一遍古诗,短歌行1、2
我们读完了这首是,我们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想问同学们,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文中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分析思考曹操在“忧”什么?
1)“对酒……去日苦多”译。引导
明确:忧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样易逝(比喻)
诗人只有借着杯中之酒来消愁解愁绪,那么我想问同学们,就真的能为诗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诗人的愁绪啊
人才,我们接着看
2)青……笙
忧人才难得,贤才难得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有贤才的辅助,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之情
用典:指在诗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富有书卷气
3)“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这一句诗人又假设人才如果来了,自己将热烈欢迎的场景
好,我们同学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忧”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开始诗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忧”从中来
思考半分钟
案:前面我们说到时间的流逝使曹操充满了紧迫感,但真正忧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时不待我,靠自己的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心中的“治世之梦”,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难求,所以曹操才会在这个问题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来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是诗人想象贤才归来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是: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人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最后八句同样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兴的手法,“乌鸦”比喻“贤才”
齐读整首诗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当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表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本诗。
短歌行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上课的准备内容:
诵读的背景音乐、《短歌行》歌曲、电脑和音箱。
教学补充阅读材料。
短歌行教案篇十三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他以具有个性特色的古直悲凉的诗句,抒发他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和胸襟,慷慨悲歌,雄伟壮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正如前人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短歌行》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在汉末动荡丧乱、分裂割据的社会里,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而渴望贤才,“唯才是举”,以成就其大业。他曾多次下令求贤,这首《短歌行》其一也可以视为形象的求贤令。其诗通过宴会的歌唱生动地直抒“忧思难忘”的胸臆,显现出他为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而产生的求贤若渴的心情。
1. 指导朗读
2. 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
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欢宴之际,感到年华易逝,慨叹人生短暂如朝露易干。这是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吗?
不是,这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海内未定、功业未成,而盛年消逝,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发出深藏于内的“忧思难忘”的心声。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不累赘。相反却简约而贴切地表现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语言风格方面也显得古朴、苍劲而自然。引用《子衿》说自己求才不得而沉吟忧思;引《鹿鸣》说自己求才已得而笙簧酒醴。特别是引用《鹿鸣》四句,对表现他的胸襟抱负尤为恰当。原诗中以鹿食苹草并呼朋引伴共食,来兴周王有酒食与臣共享,而臣子莫不皆来,且以琴瑟乐之,故嘉宾皆因我敬宾如是而爱好我,这就是先王的至美之道。引此诗表现曹操以恳笃诚实之心,渴求贤才,既得贤才,必待之以礼,予以重任,而贤士必定竭力辅佐以成大业。这样的引用来表现他迫切而复杂的心境和愿望,完全切合他的身份、志向和处境。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引用后进一步反复抒发思慕贤才之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承接《子衿》,以明月不可掇为比兴,从人才难得,进而抒发内心求贤不得的无穷忧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承接《鹿鸣》,率直表述对已来的贤才,必当推心置腹,欢宴款待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匠心独运,运用自如地把《诗经》诗句融合于自己的简朴苍劲而自然的诗句中,浑然一体,不着痕迹,不仅倾诉思慕之情,情真意切,更显得其胸襟的壮阔和气魄的宏伟。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两章分别从贤士择主和明主求贤的角度,把全诗推入更高境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比喻贤士,意谓他们都在寻找依托,但哪里才是他们的依托之所呢?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这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深深忧虑。
从明主求贤来说,怎样才能广招天下之士呢?“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先化用管仲语意,表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然后以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明要像周公那样诚挚虚心地对待贤士,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
四句分用两典的作用?
贴切自然地表现了为达到“天下归心”的雄伟目标而渴求贤才的深厚沉郁的心情,从而突出全诗的中心。这样结尾,更振起全篇,把上文所写的“人生几何”的感叹、“慨当以慷”的情绪、“忧思难忘”的心境以及反复倾诉的思慕贤才的诚恳之情,通贯起来,谱成为千古传诵的慷慨悲凉的浩歌。
课后练习二 背诵《短歌行》
短歌行教案篇十四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
1、导入: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上课的准备内容:
诵读的背景音乐、《短歌行》歌曲、电脑和音箱。
教学补充阅读材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4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