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基本素养(十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5 14:19:57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十二篇)
时间:2022-12-15 14:19:57     小编:zdfb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师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越发被重视,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 、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 the door ”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 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3

一、小学语文五步教学法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培育为五步教学法提供依据和实践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学科教学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系列关键素质与能力,核心素养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往往也是教学开展的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也要充分考虑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有一定的语言积累量,还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素养以及言谈举止,因而单纯关注知识灌输已经不能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还需要通过学生充分实践参与来达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五步教学法的提出,本身是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需要出发的,在五步教学的设计上,也要始终考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从而指导五步教学法的完善设计和有效应用。核心素养教育为五步教学法提出、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指导依据和实践目标。

(二)五步教学法有助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需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持。五步教学法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深度结合学生实际,经过反复研讨,以及教学检验所得出的一种科学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激励、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中,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训练中强化对语文核心知识、能力的掌握。将五步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可通过其科学、高效的特征,提高小学的有效性,进而改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五步教学法的实施流程五步教学法顾名思义,其在教学中实施分为五个主要步骤,具体来看,包括课前预习、激趣导入、合作探究、点评点拨和拓展训练。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又所了解,并要在预习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激趣导入过程中,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提出自己的质疑,在合作探究环节,带着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式学习,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和精讲点拨,保证学生的良好理解,最后通过有效的拓展训练,实现及时的巩固强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4

关键词:吃苦教育;核心素养;语文能力;阅读习惯;价值观

一、别让盲目的大量读成为语文素养的“拦路虎”

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多读书、爱读书,我固执地认为阅读是走向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康庄大道。阅读培养的现状要求小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中外名著,甚至是四大名著等,学生却叫苦连天,别让盲目阅读这样的“吃苦教育”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道路上的“拦路虎”。武松景阳冈打虎尚且需要喝满腹的酒来壮胆,那么我们的学生面对阅读,也许我们给他们灌点“迷魂汤”才能使他们有足够的胆量和信心去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名著,别因大量阅读让学生望而却步。在多读书方面,我认为把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转变为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每天坚持阅读20分钟,把阅读课外书作为每天雷打不动要去做的事情,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使日复一日的阅读成为终生的习惯。

二、别让“题海大战”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拦路虎”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事实上,文本的阅读欣赏过程是一个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摒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代替学生这些小读者的多个个体的解读,要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包办代替”、课堂上设置的连环提问、解答的“题海战术”式的分析串讲都是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而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久而久之,学生一味地接受,后果是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不能形成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提问之后不久肯定会明确解答。“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他告诉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包办代替”“连环提问”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所以,别让教师课堂上的“题海战术”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拦路虎”。

三、通过语文实践把“吃苦教育”转变为快乐阅读

阅读要有方法,不能盲目,不是读完就算看完,毫无印象、感悟,读了也只是过眼云烟,没有留下痕迹就没有实效,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人生的启迪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效果甚微。怎样带领学生去读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告诫老师们要回归语文,“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呼吁语文老师怀揣朴素的心去实践,把语文教得扎扎实实、真真切切。“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和朱敬本都一致认为,语文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

四、在快乐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5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核心素养

一、明确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其从短期来看还是服务于考试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语文知识。抛开知识的学习而空谈素养的培养无异于空中楼阁。高中教学中,对文言文的理解、诗词课文的背诵、阅读鉴赏等知识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对教材上文章的鉴赏和延伸。传统考试内容包括诗词背诵、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阅读等无一不需要学生对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大量的积累。作为语文重头戏的作文,更要求学生对于写作材料,生活感触的积累。可以说,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卖油翁》中“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神技正是通过“无他,但手熟尔”得到的,在语文学习中,熟练的运用才能发展成一种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惊醒大量的练习,在练习当中培养自己对语文的运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水平。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生读书写字,其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秉承中华名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文化水平。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培养学生文明的举止和儒雅的谈吐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言语谈吐要文明,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所组织措辞。在懂得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的同时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坚持正确的而又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取长补短,在交流沟通之中共同进步。

二、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需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很难达到课堂之上的互动,更把语文当成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科,这种教育方式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授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学生共同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当以一种自由平等的理念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觉到收获知识的乐趣,构建良性的课堂环境。这里就需要运用多元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二)开展多元化教育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更应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能够让学生做到灵活运用,而生活实践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不拘泥于课堂之上书本之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例如我们在身边所见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假日旅游时去的风景名胜,这些都是语文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课堂之前进行学生演讲环节,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或者介绍自己在最近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交流、营造社会化的课堂气氛

语文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和理科不同的是,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的在于课堂气氛的熏陶。进行小组化学习,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能够有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体系,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保证问题最终可以被正确的解决。另外,小组不仅是学习单位,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小组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扩展。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还原,对民族精神的本能提升,对民族智慧的必然拓展。在数量庞大、众说纷纭的语文素养研究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推动语文素养研究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澄清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甚至价值论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光华.Z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1,(04).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6

2. 培养情感智商,提高心理素质;

3.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30-1

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能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小学英语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为此,在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只注重文字的教学而忽略了精神素质的培养,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自然渗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端正外语学习态度。

小学生在正式开始接触英语时,常常充满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情绪。抓住这一点,我首先请学生们自由讨论“为什么要从小学英语?”然后请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为了出国”,有的说“为了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说“可以和外国人做生意”……顺着儿童的这种心理,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是为了长大后在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事务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端正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2.在外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第一堂课上,我选择了“Im Chinese. You are Chinese. We are all Chinese.”作为教学内容。我对学生说“我们生长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China,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都是Chinese,刻苦勤奋、改造世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外语,不论将来身处何方,永远不要忘的是Im Chinese.

3.抓住时机,随机渗透。

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我还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在Mothers Day(母亲节)时,向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

二、培养情感智商,提高心理素质

“情商”即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它对智力因素起着调节和催化的作用。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智商并不等于高能力,而“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的关键性的品质要素,鉴于情商的重要性,我实施了如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如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实物、图片、幻灯、录音、模型)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认真制作课件,科学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语教学,还经常采用游戏诱趣、表演添趣、竞赛激趣等手段,在课堂活动方式上不断创新,如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英语角;组织各类英语竞赛,如英文歌曲竞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小品竞赛、英语书写竞赛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分角色表演对话,在兴味盎然中习得语言。

2.磨炼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身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学习英语受到一些因素的阻碍,如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课时之间间隔时间长、遗忘率高,这就使小学生学好英语有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各种方法磨炼学生的意志,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提高课堂效率。

3.培养情感。

情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界曾经很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体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评不仅给学生造成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且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定标准,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并利用考核有效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1.注意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进行合理的考核评定,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竞争意识。如在游戏比赛中进行考核,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把平时的考核评价作为期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7

【关键词】英语 核心素养 教学

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英语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培养其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比较丰富。本文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四方面分析了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目前,“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了英语改革的新动向,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关系,英语的育人价值中包含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会强调思维的培养。通过对英语的育人价值的分析,有利于对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把握。

英语学科不仅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英语能力,还应当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心智能力、社会责任等发展的促进,这就是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人们往往会将英语视为交流工具,除了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学习英语似乎并无其他作用。事实上,英语教育还具有育人作用,英语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作,且与英语国家文化联系密切,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其思维发展,也利于了解外国文化,并培养自身跨文化理解的意识与能力。

二、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人们通常认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养成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树立健康正向的情感态度及掌握优良的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过对现有的主题与语篇的理解,在不断的语言与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学会创新迁移。而若从英语核心素养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具体内涵包括:第一,对于英语及其学习过程的认识;第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状况,特别是在建构与表达意义时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对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英语书面语篇及口语的理解能力;第四,英语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五,应用英语进行交际交往的能力。

应当注意的是:首先做为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在语言知识中,除了词汇、语音、语法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和语篇知识;其次在培养语言能力时,除了学习语言知识,还应当学会如何用语言知识来表达意义;再次,对语篇的分析、判断、思考比较重要;复次要关注不同思维层次目标在语言能力描述中的反映;最后语篇的人际意义得到了强调。

2.思维品质。语言和思维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借助思维才能学习运用语言,并且思维发展可因对语言的学习运用得到促进,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可丰富其思维形式,促进其思维发展。而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指的是和英语学习关系密切的思维品质,比如:对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借助英语形成新概念,实现对世界的加深认识,通过句式和词语,培养在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能力等。学生通过用英语进行表达与理解,不仅可其提升推断、理解、识别等通用思维水平,也有助于培养使用英语者的擅长或独有的思维能力。

3.文化品格。现如今很多人仅仅把英语视为一种语言工具,但并没有看到英语学习对学生文化品格方面的培养。事实上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每个学生都应当具备良好的国际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而通过英语的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二方面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英语的书面语篇、口语语篇,并从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现象。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在飞速发展着,所有学科的学习会积极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过程,英语自然也不例外。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到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情感态度,还能够培养对其他国家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传统的鉴别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与立场。因此英语学习对于文化品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4.学习能力。在社会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每个人均应当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增强英语学习能力对于我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因种种原因,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会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很多障碍,难以很快的学好英语,于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形成较佳的英语学习习惯。对于核心素养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包含了学习策略与方式,也包含了看待英语及其学习的方式,如正确认识英语学习,并富于学习兴趣,可以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和实践等。此外关于学习策略与方式,学生应当学会对策略与方式使用状况的监控,并对取得效果进行评估,进而适当进行策略与方法的调整。

三、结束语

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还应当关注培养自身思维素质、并通过接触其他国家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使其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7).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

率,确保学生能够多思维化地进行知识吸收,实现素质培养需求。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9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民族预科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47-02

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是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关键是促进这三者的协调发展。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需要“预”“补”结合的知识衔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素质教育问题。通过鉴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实用文体写作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本中人物的品德精神影响,提高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一、 大学语文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关系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习理解生命的意义,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提高道德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核对社会人生的理解。2006年9月,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而语文学科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兼具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趣味性等特点,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培养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最终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条件。在大学语文学习中,为落实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理念并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合作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大学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在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天然优势。

教育部门曾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通过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对民族预科学生学科交叉渗透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古人早有“文以载道”之论,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明确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通过知识传授、学习环境的熏陶以及学生的亲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最终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素养,从而不断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虽然民族预科教育周期短,但加强素质教育任务刻不容缓。我们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族预科教育不能理解为单纯接受知识,补习文化知识的不足,还要加大力度多方合作提高素质教育,最终为本科院校输送德才兼备的一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

二、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文章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语文学习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宣传,陶冶审美情趣,立足教育长远规划。大学语文不只是要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功能和作用,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优势,建立素质教育考核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助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并实践这一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关系到国家进步与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品质,从而增强个人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个人的尊严和使命感。对于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得体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http:///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25).

[3]艾比布拉?胡贾.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篇10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为基础的课程,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语文教学应该要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要从传统的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来,要从只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了什么”以及“学会了什么”,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使得学生在学语习文的语文实践中涵育语文情感,习得语文知识,把握语文方法,砥砺语文能力,生成语文品格,成为具有丰厚素养的语文人。

一、 涵育语文情感,酿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浓度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有情感的儿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给予他们的应该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一种灵动的实践,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种温暖的生长。对于和来说,语文学习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趣和迷人的魅力,才能够吸引儿童,让儿童喜欢上语文,爱之,学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之”,这“乐之”,皆为一种情感,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试想,儿童对语文倘若没有这样的一种“好之”“乐之”的情感,何来学习语文的兴趣?没了兴趣,又何来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致力于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用炽热情感来酿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浓度。儿童这种对语文“好之”“乐之”的情感是在亲历学语习文的实践中潜滋暗长、日益养育起来的,容不得丝毫的懈怠和伤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带来的必将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心灵的激荡,一种精神的陶冶。语文学习呈现给儿童的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思想的旅行,而不是一种无边的题海和机械的操练。这样,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就不是一种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一种活泼泼的智慧。这样,他们对语文的情感自然就是满腔的热爱,而不会是一脸的无奈。

情感需要情感来孵育。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教师首先要对语文充满着情感,成为一个热爱汉字,热爱母语,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教师当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去影响儿童,激发和唤醒儿童对汉字、对母语、对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情感也需要实践来培育。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还得把儿童置身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当中,切实地让儿童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揣摩和感受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习得方法,生成智慧,进而对语文产生一种美好的情感。

情感还需要智慧来化育。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还得要有一种落雪无痕的方法和润物无声的智慧,以此来化育儿童的语文情感,吊起他们胃口,使他们对学习语文拥有一种“饥渴感”。而儿童一旦有了这种“饥渴感”,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内在动力,就会乐此不疲地去亲近语文,学习语文,享用语文。

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一种真挚的情感,他们就会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不待老师教,他们也会主动地去学语习文,享受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无穷快意。

二、 习得语文知识,校准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

有研究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可见,知识是形成素养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淀,语文核心素养从何而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传授的,用知识来校准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这里的宽度,不是传授知识的多与广,而是知识的少而精。所以,在教学时,要善于取舍,精准发力,遴选那些少而精当的、富有生长力的种子知识来让学生学习、积累,因为这样的知识才最具力量,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生成核心素养。这是其一。其二,要潜心研究学生将以何种方式来学习这些富有生长性的种子知识,才能又好又快地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变化为智慧,积淀为素养。

语文知识,就是关于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于此不难看出,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要着力强调这么几点:

第一,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而,它是因文而学的,且有一定的必要性。

第二,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切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而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第三,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切不能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定义,也不能把概念作为考试的内容。

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宗旨,不要机械刻意地来传授知识,而要让知识的学习变得自然而然,且富于生长性。比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必然要让学生学习到“借物喻人”这一写作知识,但我们切不能把这个知识只当作一个知识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它就行了,而是要凭借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现象,揣摩、感悟“借物喻人”的真实意蕴:第一,所借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要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第二,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重点描写,要把“人”的特点寓于事物特点之中,如此来还原、拆解、建构,学生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对“借物喻人”这个知识有了深刻的领悟和把握。这样,“借物喻人”这个知识点,就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变得立体而丰满起来了,自然就积淀成了学生的一种知识经验。这样,他们今后在阅读到类似文章的时候,或者用此种手法写作的时候,就有一种阅读和表达的智慧。如此日积月累,核心素养就会在这种反刍、内化、运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形成。

三、 掌握语文方法,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该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使得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此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方法的获得当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方式上,要强化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生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富有创意地学,乐此不疲地学,在学的实践中不断操习,不断积累,进而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手中得有一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从语文学习兴趣的角度看,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运用有效的方法,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从语文学习方式的角度看,教师要能够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语文的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予一种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真正地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读书、真实的思考、真实的发问、真实的探究、真实的合作、真实的表达的过程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从语文学习目标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不只是语文知识,而是以课文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字、词、句、段、篇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自能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识字写字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从字音上,要学会借助拼音、请教他人和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区别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从字形上,要学会通过图解、猜谜、编儿歌、换部件等识字法,记住字形;从字义上,要学会与词语的理解相结合,能够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弄清字词的意思;从书写上,要学会笔顺笔画规则,能够正确、规范和美观地写好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又如,在阅读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实,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就能够在生活中自主阅读,自能学习。

四、 砥砺语文能力,垫起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也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人语文素养的一把尺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在语文实践中得以培养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砥砺能力,用能力来垫起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

砥砺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咬定语言文字不放松。教师要能够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语文学习资源,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并让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语文实践中来。课堂上,要关注和利用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现象,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学生置身于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的情境中,能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汉字,并能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能善于倾听老师和伙伴的说话,并能听懂他们说话的意思;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讲清楚、说明白;能专心阅读,潜心会文,并能用准确、凝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能读中学写,自由写作,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课堂外,可以让学生去收听广播,阅读书籍、报刊和各种说明书,讲述故事,与人聊天,上网浏览、发邮件,等等。如此这般,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的^程,体会语言文字的意味和情味,揣摩语言文字的分寸和美感,感受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探索和发现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学生在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经历”演变为“经验”,进而形成一种一听就明、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语言文字运用智慧。

砥砺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语文实践的本质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习得语言文字表达智慧的思维过程。所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要遵循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所采取的方式不是机械的灌输,也不是烦琐的操练,而是充分利用语文资源,精心创设一些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期待,引领学生潜心钻研,能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静思默想中探究问题,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历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实践一旦有了思维力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会有思想的质感,有生长的活力,言语思维能力也就会有更好地发展。

砥砺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擦亮学生的审美之眼。审美能力也是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能力。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也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其实是一门最具魅力的课程,语文之美无处不在。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就是一个神奇的故事。鲁迅先生说:“汉字有三美: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发现汉字的美,需要用眼去看,感受它的形态之美;用耳去听,感受它的音律之美;用心去悟,感受它的意蕴之美。如此感受汉字,汉字所蕴含的情趣、意趣和理趣,就变得灵动起来了;如此学习汉字,汉字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就变得立体起来了。汉语是最富意味的语言,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动人的经历,都是一部生命的礼赞,它融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智慧,文质兼美。从内容上看,能启迪心智,催人奋进,阅之,可滋养精神生命的成长;从语言上看,字字珠玑,富有说道,读之,能促进言语智慧的生成。语文学习就要把课文的这种内容和形式之美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阅读中发现美,在品味中感受美,在表达中创造美。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篇11

语文教师要担当起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的重任,我认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五个最重要的素养是:

一、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一个青年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面临功利浮躁、金钱泛滥的纷纭世界而守住心灵的这一片净土,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上真正有所作为。如果一个青年教师耐不住寂寞,经受不了金钱的诱惑,就很难安心地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在语文教育中,在与学生、同事、家长和他人进行交往时,教师要通过自身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健全的个性,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得体的谈吐,潇洒的举止,优雅的风度,以及对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积极态度,展现良好的人格形象,散发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1.要有责任心

叶圣陶认为,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得先肯负责任,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的这种责任感从何而来?首先来自对教学工作本身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很多时候,身教重于言教。有的教师认为上课迟到几分钟是芝麻大的小事。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试想,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满怀期待地等教师来上课,而教师却迟迟不来,学生会怎么想呢?教师以后还怎样去严格要求学生呢?前不久,我就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幅情境:上课铃响了很久,一个年轻的英语代课教师还在办公室接听电话,我班(七年级)的一个男生就气冲冲地跑进办公室,对老师大声嚷嚷:“上课了”。让这位老师好不尴尬,在教师、学生中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这信年轻老师上课时总有个别学生调皮捣蛋。青年教师的责任心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切勿因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强烈的责任心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2.要有敬业精神

如果一个教师兴趣不在教育事业上,心不在教育教学上,必然出工不出力,必然误人子弟,害人又害己,不如早点离开教育岗位,去从事他喜爱的职业,于人于己都有利。你自己都没有责任心,以怎么能要求学生用心认真学习呢?

要当好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饱含热情、全身心热爱和持久的兴趣。我们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才会对工作进行钻研,并在钻研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才会产生推动工作、促进工作的永恒动力。

3.要有爱心

要爱事业,爱学生,爱语文,并激情涌动,亲其道,信其师;也可说爱其师,信其道

一句话就是要热爱学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无论是古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还是“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抑或是一生从教,有着传奇色彩的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他们无一不是凭着一颗“爱心”来奏响生命的乐章,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没有爱心的教师,哪怕具有再高深的专业知识也是一名庸师。现今在应试教育下,常有一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为了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所谓的威信,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急功近利,常常去讥讽、辱骂、体罚甚至赶走一些学生;其实这些教师在塑造所谓的尊严、威信的同时,已付出了得不偿失的巨大代价,即自身形象的严重损害。因此哪里爱心洋溢,哪里的教育就会生机勃勃。

三、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自身修养不够,教学方法再讲究,效果也有限;反之,教起来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我19岁毕业分配从教时,那时经济紧张,买不起教案之类的教学资料,而且教学资料又很少,有钱也难以买到,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教学参考书。于是上课几乎都是逐段逐文串讲,琐细而无教法。自己累得要命,可是效果却不太好。后来向前辈请教,才明白:要做好一个教师,单凭自己的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学会借鉴,尽快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养成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真正让教学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

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构建合乎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

首先,最基础的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一种透辟的辩证观,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

第二个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我们在此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对于这些知识的真正内化与善于运用。其次,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还应掌握除语文学科之外的1-2门其它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去甚远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总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

这种复合型的三个层面的知识结构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合体。它的具体外现将是语文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个人独特性”以及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发展性”。

四、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

新时期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不仅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

①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理解教材、整合资料、备课、写教案、写教学反思、设计板书、组织教学、命制试题、因材施教等能力。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熟读深思子自知”是一种自主学习,“青山正补墙头绿”是一种合作学习,“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探究学习,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新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重复劳动,每一堂课既充满了挑战性,又富有成就感。

②要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③要有开拓创造能力,这是整个能力素养的核心所在。

五、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会学习,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内功”,具有了深厚的“内功”,就“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才会在教学中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要会读,有选择地读,系统地读。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而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更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皆有所识;文化常识,古今名篇,无一不晓;古典诗词,名篇名句,要信手拈来。只有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切实提高自己,更新知识,语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知识社会,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语文教师如果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强化“自育”意识,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恐非易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保证学生掌握真正知识,教师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用科学方法、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钩深致远,游刃有余,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故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不仅要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还要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④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

教学心得和论文、课题研究(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名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早在本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的课程教学者斯腾豪斯就倡导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把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⑤要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胡志华

[浅谈语文教师就具备的素养]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篇12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师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越发被重视,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指出,我国中学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与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加以提升。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学科素养、中学教师、音乐学科。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音乐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为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音乐课程改革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根据我们在西北及西南共计九个地区的问卷调查和反馈结果来看,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就目前来看,一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思想陈旧。在我国部分地区,音乐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般停留在对歌曲的教唱,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引导;而高中由于在高考指挥棒导向作用下,多数学校存在经常挤占音乐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次,教学设计欠妥,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不当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比如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音乐课的轻松愉快,还可能对音乐课产生逆反情绪。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再次,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多媒体喧宾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但有的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单靠播放现成的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很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件制作上牵强附会,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乐之外的东西上。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弱化了音乐课堂教学,要知道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

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更好地推动新课改发展,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音乐学科特征的基本品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书育人是一项影响社会和个体,具有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因此,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是教师恪守职业规范、坚持高尚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要使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20xx年8月,笔者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会议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次与会代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他们大多思想先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世界接轨。会议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学者的直接交流与观摩,使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了世界音乐教育潮流,领略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其魅力,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先进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笔者认识到,通过对当今先进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标准》的解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新课程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二、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传统音乐技能。

音乐是横跨多学科的一门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传统的音乐技能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等方面,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如器乐演奏技能和视唱练耳能力是从小培养且需要不断反复练习,“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传统音乐教学,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也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

(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

新课改逐步深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掌握中学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课件制作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件制作。

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科学应用,必然给音乐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并学会收集或制作素材,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频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对一些音频的剪辑处理,如音乐片段的截取或连接、曲调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乐制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电脑音乐创作凭借其方便的操作、丰富的音响效果被人们喜爱并迅速推广。因此,教师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会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些音乐制作软件种类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三)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和社会音乐教学的桥梁和有效补充,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指导课外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包括合唱组织及训练能力、乐队组建及训练能力、舞蹈创编能力、晚会组织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艺术学科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现的过程,这既是音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怎样更科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应该用什么方式呈现音乐的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学习、审美、认知的方法,关系到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审美情感的深入与升华和对蕴涵其中的美的认知。

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也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同时,努力调控情绪,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势利导地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指令。

四、科研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信息更替频繁,社会变化加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此外,教师终身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培养该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学音乐教师更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只有教师全面提升其学科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4]王玉华.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746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