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读论语心得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9:10:16
最新我读论语心得大全(19篇)
时间:2023-10-29 09:10:16     小编:影墨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经验和心得。如何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呢?这是一些别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我读论语心得篇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我读论语心得篇二

《论语・学而》中有这么一句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而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很需要对孩子进行这种”孝弟“的教育。因为在我们同学当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是最高的,爷爷奶奶都得顺从小孩,家庭里的中心就是孩子。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妄为的坏毛病。小则对父母的说话语气不好,瞧不起父母,对父母不尊重。大则一言不合,与父母吵闹,离家出走。

是呀,我们在慢慢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见、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了青春叛逆期,可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我们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有隔阂,甚至产生矛盾。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孝敬父母,理解父母,这些现象就不会发生,我自身也有这样的经历。

爸爸每次喝酒回家,就会找我讲话。在我眼里,爸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是听不懂的,也听不进去,甚至有点反感。

读了这则《论语》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在学会思考:爸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

慢慢地我明白了父亲在外喝酒,其实是为了工作,之所以和我讲“废话”,是因为他平时不善表达自己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父亲的“酒后真言”十分无趣。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的爱呀。

什么是孝道,怎样行孝道?看似很高深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以”孝弟"为尺子把小事做好就可以了。如在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声拜拜,回到家主动跟父母打个招呼,在外玩耍向父母报告行踪,不让父母担心,静心倾听长辈的教诲……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牢记孝道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我读论语心得篇三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一部《论语》,清晰地证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这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这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我读论语心得篇四

《论语“学而”》中曾子每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们每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入手进行自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于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一个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传不习乎?”要自省的就是“习”字,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不忘记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我读论语心得篇五

最近,我读了不得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就应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一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哲理。

我读论语心得篇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__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

不论是孔子,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他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我读论语心得篇七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我读论语心得篇八

《论语》心得之二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我读论语心得篇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个语句。前者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后者则是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中蕴含这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不到五十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吧,虚心请教,我们会成长更快!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一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二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论语心得读后感(四)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三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充满幸福感。

孔子说,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托尔斯泰的一个小寓言,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想三个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是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这三个哲学问题使国王冥思苦想,举朝大臣没人能回答出来,有一天他很苦闷,微服私访去了。

国王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于一个陌生老汉家。到了半夜国王被一阵喧闹声吵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说后面有人追他,问能否收留他一会儿,老汉也谈谈的叫他进来了,说就在这躲一躲吧,就把他藏了起来。国王吓得不敢睡,没多久追兵来了,问老人有没有看见一个人跑过来,老人说不知道,这里没有人,后来他们闹闹就跑了。那个人洗干净血迹后感恩戴德也走了,老汉关上门就睡觉了。

第二天国王不安地问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就那样放他走了,不问问他是什么人?老汉淡淡地回答,其实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拖延。国王恍然大悟,老人把三个哲学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个故事又做了论语的注脚。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四

在我读过《论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源远流长的智慧和内涵。这部经典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经》之后,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以下是我对于《论语》的心得和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第一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论语》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体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思考和反思机会。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到,古人的思想如一把钥匙,能够为我们走进宽敞的大门提供指引。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是国家的根基和精神家园。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二段:道德伦理观的重要性

《论语》强调孔子的德行观念,他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道德是最基础的要素。孔子提出了“仁”,即人情之义。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到仁德,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影响了自己,更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伦理观,我们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段: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

阅读《论语》之后,我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尽管距离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他的思维方式依然具有颇高的现实意义。孔子深谙“各尽所能”的道理,他主张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实现社会的进步。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思考和学习,并灵活运用《论语》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

第四段: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倡导了崇尚学问的精神。他强调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进步。这个思想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学习的能力。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索,通过读书、与人交流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五段: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

在《论语》中,孔子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并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主张正直、诚信和公平,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要持守原则,不妥协不随波逐流。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依然非常重要。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忽略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尊重他人,做到言行一致,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结:

《论语心得体会》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反思机会。通过读书、学习和实践,《论语》对于我们的指导和启示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珍视和传承好这部伟大的思想宝库,将它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五

断断续续的读了《论语》及多家对于论语的注释和分析,这个断断续续有时间上的间隔,也有地域上的跨度,有经济上的悬殊,也有地位上的变化,而读书的心情和理解方向也随着自己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发生变化甚至逆转,但是对于《论语》的理解始终有一条主线没有变过,这就是《论语》里面所倡导的“公道――仁德”,这体现了古斯塔夫。荣格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所描述的一样“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其心理的深层,他仍然是一个古代人”(古代人和现代人具有共同的机械属性)。随着对于论语了解的深入,在论语的内容的理解上也出现许多矛盾的地方,也可以认为是更加深刻。

论语的本身并不是孔子教学的课本,他是不系统的。其产生的原因,应该是他的学生在他死后的某个晚上或者中午的同学聚会上,已有几分醉意的某个(或某些)有钱有闲的学生,回忆起孔子的教诲,提出了一个建议,大家约个时间,来讨论一下如何编纂一本老师的语录。

这种建议很容易得到响应,又隔了一段时间,来了很多同学,每个同学都分别把当年孔子对自己或更多人说的什么,一一奉上,然后交给那个倡导者审阅并出版发行,也许那个时候还有做出贡献者根本就没有拿到这本书。当然费用是要有权有钱的学生出的,包括出版费。形式上是否有点像现在的同学会,开始大家踊跃,后来慢慢的转变为同类聚会,在后来就悄无声息了,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成功者往往是召集者,是炫耀的,而其他人都是参与者,是陪衬的,孔学里的同学会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因为是一种回忆,就有了不确定性,因为有人从中撮合,就有了强加于孔子及其弟子头上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种在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中的整合。我们也没有任何必要对这种“有限可能中的无限追求”而强求。

回忆起来的都是过去记忆的片段,是不连续的,因此,就会出现前后不通,同章节里面自相矛盾的问题,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孔子的弟子从各自的国家过来团聚的时候,大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人是开宝马来的,有的人是走路来的,有的人趾高气昂,有的人垂头丧气,前者想到的都是孔子如何如何好,而后者可能会有所保留,不过如此啊,给你了那么多束修,也没有给推荐个好的工作,也有的是从大国来的,非常牛气,有的是从方五六十里的小国来的,甚至路费都是大国赞助的,就有点提不起精神,两者加在一起,就产生了话语权的问题,谁的声音高谁的观点就占上风;二是产生的方式。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只是好好的来悼念一下老师,结果船载以入的东西鼓捣出这么个事来,让我们这些衣食无着的人怎么办,据说还要集资出版,老婆孩子养活都成问题,哪儿来的钱啊?有不要面子的甚至出言不逊:我没有钱,要出你们出,我不反对,也可以把老师说的话告诉你们,随你们吧。这正是许多学生的心声,他们只是碍于面子没有说而已,这样的方式产生的论语,不免有人胡说八道,不免有人断章取义,也许有恶作剧者将自己的言行也冠以“子曰”;三是流传几千年中的断层谬误。过去的传媒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传媒工具也比较落后,比如办报纸要开一个木片加工厂,还要请许多的雕刻师,如果分工较细的话,还要有纺线的,穿线的。特别是穿线的,如果没有点文化,只是为了挣工资,就不会那么虔诚,就会偷工减料,就会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将前后顺序颠倒,这是出厂前就乱的。而后代得到的,多数是凭一代代的老师记忆的,或者是得到古墓中出土认证的,乱七八糟的都可能出现。

再从教学的方式分析,孔子是不看人的,叫做有教无类,什么样的人来了我都教,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费是一定要交的,而且应该是根据交的多少和干肉质量的好坏来分班的,尽管你天资聪颖,如果你只拿很少的干巴巴的肉的话,也只能给你分到普通班,让那些研究生来教你。他也许是按照现在的文凭级别分的,设定一个束修的标准,从中专到博士以此类推。因为有了分别,在教授的时候也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孔子也是根据交的学费多少来定心情的,见了家境富裕且属于官宦的,就高兴,说得就多一点,就深刻一点,也许会有蹭听的穷学生在此受益,但是不会太多,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么。而见了那些老是拖欠学费的,就没有好脸色了,而且在多层次的学生之间,所教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对穷学生就教他们“杀身以成仁”,让他们去死吧,而对富学生则叫他们“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教点装傻充愣的本事“明哲保身”,且特别强调“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你们要好好的活着,我什么时候打秋风也可以舒服一点。

因为有临场发挥,也就有了区别,前后矛盾也就在所难免。由于受竹简或刻简的限制,没有可能将说每句话的时间、地点、场合、所处的国家、社会背景等交代清楚,这就留下了许多难解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的阴暗面。后人在对论语进行研究(不如说是推测――引经据典,猜测――断章取义,揣测――胡思乱想)时,难免出现戏说的成分,因为阴暗面越多,被猜想的余地越大,这也是文章的魅力值所在,一共只有二十篇的文章能够被人传颂研究几千年,难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的年代,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我们的至圣先师也是常人,他也有机械属性,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他的思想也会随着经济状况的时好时坏、社会地位的时高时低出现波动,也会在“畏于匡”时,因为“颜渊后”而子曰:“吾以汝为死矣”。就出现了一个多向度的孔子。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们有幸将其请下神坛,坐在我们面前进行一次学术探讨,你就会发现他并不是总板着脸说着“吾诲汝”的老夫子,而是偶尔也会说上一句“由也不得其死”的玩笑的和蔼可亲的老教授。

人在学习的时候都受前面教育的影响,往往都是带着情绪(基本上都是抵触情绪)来学习的。他在向后人学习的时候一定会用前面的东西来比较、验证,并不时的排斥后面的,除非后面的东西能够与他产生共鸣(潜意识中存在的不敢或者不能暴露的某个部分)。也就是说,断章取义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一种文化的运用方式。

而我们在读一些学术性的、经典的文章的时候,我不主张背着沉重的压抑来解读。应该超越于自我,超越于现在,将自己融入,融入到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中去,看他当时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吸收,读论语也好,读孟子也罢,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深刻细致的去体会,你会发现,同时代的经典中的内涵,几乎是一致的,被雅斯贝尔斯称作“轴心时代”产生的释、道、儒、墨、法、纵横等皆有共通之处。

论语之为经典,就在于论语里面的温情,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可以发现一群有思想有理想善于想入非非的学生,我已经多次在梦中听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看到了老子的和蔼可亲,孔子就是一个常人,也会发脾气,也喜欢美女,比如南子(卫灵公的夫人,是当时有名的美人,据说是孔子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就可能赏心悦目,他就多次去会南子,导致“子路不悦”,孔子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甚至对天盟誓,我如果有什么心,“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表现了孔子可爱的一面,我甚至从中看到了一个有了爱美之心的男人向自己的妻子发誓的情景。但是孔子面对的是子路。孔子是一个高明、幽默、严肃、温和的老师,还是一个可以围炉夜话、互相打趣的邻居。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理论》中说,“凡不可说的,应该保持沉默”,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佛教里面更是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论语里面也有多处提到“慎言”。我在这里都说的太多了,罪过,只是自己的梦中呓语。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六

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包含孔子对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读完这本书,孔子的形象跃然我眼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他开创儒家学说,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立私学,打破贵族教育。他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人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对儿子就像对学生一样,不唠叨,用心简单引导。子曰:“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告诉儿子学《诗》的意义,告诉儿子学《礼》的好处,只告诉儿子这两个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导儿子学习《诗》与《礼》,儿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学习了《诗》与《礼》。儿子自己悟到、学到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努力的人。当鲁国不重用他时,他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去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传就忘记所有,离开妻儿,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参加夏令营,才五天,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可孔子不然,虽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一切!这种执着精神,这种坚韧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关键。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这句好学名言已经被我铭记在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多么好学的一个人呀!要是我具有这样的精神,我定会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这么伟大的人,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他那样勤奋好学的人!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七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让我们每星期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我读过一本书《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完美蓝图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让我异常喜欢。

记得有一篇是这样: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祖先是名门,到了父亲那代家败了。张衡从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寒,但张衡从不自暴自弃,放纵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聪明,十分好学。经过各种办法找书来读,他对知识十分渴望。他喜欢晚上一个人对着天空数星星,满天星星吸引他渐渐地他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喜欢听祖母讲婵娥奔月的故事,他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晚上会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书,他用几年时间就全部读完。张衡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读了这篇故事深有感触,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惭愧。以前爸爸妈妈让我多写一些字,我就不高兴,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电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心里总有委屈,就明白让我写字。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妈妈看见了让我擦掉重写,我不但没有写好,反而把作业本弄破了,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让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说出来,才认错。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严厉也写不好今日的字,我决定以后必须要听爸妈的话做一个学会感恩的好孩子。

书,使我开动脑筋,使我欢乐,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恶,书增长我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学会了感恩伴我成长。

读《论语》的心得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八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

我读论语心得篇十九

《论语》,是一本能教我们怎样做人的好书,它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我很喜欢《论语》,因为它让我回味无穷!

在《论语》里有很多的名言,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了这句名言,我有很深刻的感悟。我认为做人不能够强人所难,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喜欢去做的事情施加到别人身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例如:小明的`一支圆珠笔断墨了,于是他故意把圆珠笔送给小红,不料小红不喜欢他的圆珠笔,但小明仍然拼命地把它塞到小红那里。在学校吃午饭的时候,小明发现有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于是他故意把它送给小东吃,不料小东也不喜欢吃那个食物,可是小明仍然是强人所难,把食物扔到小东的饭盒里。

《论语》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大家一定要买来看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7182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