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表达对一本书的读后所思所感的一种写作形式。在写读后感时,要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但也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些读后感范文不仅扣住了书中的重点和亮点,还迸发出了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一
在西方戏剧史上,莎士比亚绝对算得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哈姆雷特》是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哈姆雷特》中,有很多能让人引起思考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体会的地方。作为一个女性,我自然是对浪漫的感情故事最感兴趣,所以,今日我想就剧中哈姆雷特与欧菲利亚的感情问题来发表一点我浅薄的看法。
在文中,欧菲利亚第一次在剧中出现,是在第一幕的第三景,她送雷尔提回到法国的时候。从雷尔提对欧菲利亚说:“至于哈姆雷特对你之兴趣那只是年轻人之暂时热度......”从雷尔提的这番话中,我们能够得知,哈姆雷特在这之前就已经对欧菲利亚表达过自我的爱慕之情。
而在剧本演到那里之时,哈姆雷特还没有去与鬼魂会面,所以说,他这时还不明白他父亲死亡的真相,也还没有制定他的复仇计划,所以,这时候,他对欧菲利亚是没有任何理由去产生利用或是报复的想法的,他对欧菲利亚,就是一个青年人对心爱女子正常的迷恋与爱慕。
剧本之后往下看,应对雷尔提对欧菲利亚的警告,欧菲利亚有点不甘心的问:“仅是如此而已?”她的问话中,透露着一丝小女生的那种听到别人说自我情人不好的时候的不舒服的心理。恋爱中的女孩子都会觉得自我的情人是完美无双的,并且相信对方对自我是真心实意。所以,当雷尔提对欧菲利亚说哈姆雷特对她只是年轻人的暂时兴趣,不是真正的爱的时候,她才会不甘心的反问那一句:“仅是如此而已?”
并且,在波隆尼尔对欧菲利亚说哈姆雷特给她的感情是虚伪的时候,欧菲利亚惊讶的辩解:“可是,父亲,他是有诚意的在追求我......他也曾郑重的对天发誓过......”但她的想法立刻就被波隆尼尔反驳了。欧菲利亚十分尊重她的父亲,所以也没有继续跟她父亲争论这件事了。所以,能够看出,欧菲利亚也是爱着哈姆雷特的。
可是这份感情并没有得到世俗的支持。欧菲利亚的父亲波隆尼尔和哥哥雷尔提都认为哈姆雷特只是在玩弄欧菲利亚的感情,所以一致让她离哈姆雷特远一点。哥哥和父亲都是家庭中很有地位和尊严的人,对于他们的指令,欧菲利亚不得不服从,只能对哈姆雷特冷待,和他坚持必须的距离。
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哈姆雷特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决定要复仇了。很巧的是,哈姆雷特装疯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欧菲利亚。
欧菲利亚发现哈姆雷特不对劲,第一时间就是告诉自我最尊敬信赖的父亲波隆尼尔,她在剧中是这么说的:“他用力的扭住了我的手腕,排我于一臂之距......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的脸,好像想画它一般......然后悲惨的深叹了一口气,就好像想在一口气中叹出他的胴体及生命一般......出门也不看路,因为他的眼睛一向不停地瞅着我呢。”从这段话中哈姆雷特的表现中能够看出,他在应对欧菲利亚的时候是饱含深情的。哈姆雷特的那一声长叹,在我看来,也是他对和欧菲利亚之间的感情的终结的遗憾和不舍吧。因为复仇,他不得不舍弃对欧菲利亚的深情,心中难免有苦痛与遗憾,所以才会在哈姆雷特离开欧菲利亚的时候,他的眼光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她,想把她深深地记在脑海中。
但哈姆雷特还是深深的伤害了美丽的欧菲莉亚的心。在第三幕的第一景中,欧菲利亚想要退回哈姆雷特曾送给她的礼物,她说:“尊贵的殿下,你明白你以往有过,并且当时还添加了你的香甜蜜语,使它格外珍贵,此刻既然此芳已散,您就收回这些吧,对有情人来说送礼者若无诚,那此礼就会失去意义......”以往格外珍贵的礼物到此刻却失去了意义,不正是暗含了欧菲利亚对哈姆雷特态度的转变吗?从分外珍惜到心灰意冷。感情,永远都不能参染任何一丝杂质。
哈姆莱特之所以呼喊,叫奥菲利亚去尼姑庵,并不是他发疯,也不是他对奥菲利亚的无情,而更是他对心上人的深爱。
当哈姆雷特经过鬼魂,得知父亲死亡真相时,他就再也无心沉溺于儿女情长了,于是他开始装疯,说看似糊涂的话。我认为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奥菲利娅,他不想让奥菲利娅牵扯进这场复仇行动,他想独自去应对一切。于是他数次斥责奥菲利亚:“进尼姑庵去吧”,在我看来,他认为尼姑庵远离尘世、远离荒淫与罪恶,是这个世界最终一块净土。经过父亲的死他看到了世界的肮脏,人性的残忍,他实在不想看到美丽纯洁的奥菲利亚也变得像他母亲那样,所以他叫圣洁的欧菲利亚去尼姑庵,也就是不想欧菲利亚被现实的污垢所污染。
但这个时候,欧菲利亚的心已经被彻底伤透了,她对感情最完美的幻想都已经终结。剧情发展到后面,哈姆雷特无意刺死欧菲利亚父亲波隆尼尔这件事成了压死骆驼的最终一根稻草。一边是尊敬信任的父亲,一边是心心念念的爱人,在重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欧菲利亚真的疯掉了。
在欧菲利亚疯掉不久之后,她就坠河而死了,但她到底是自杀还是不慎落水还不得而知。在欧菲利亚葬礼的时候,哈姆雷特回来了。看着心爱人的尸体,哈姆雷特悲痛万分,对着欧菲利亚的哥哥雷尔提最终说出来内心最真实的话:“我爱欧菲利亚,四万个兄弟之爱加起来也不足我所给予她的爱。”这是文章中最明确的提现哈姆雷特对欧菲利亚感情的地方。
哈姆雷特与欧菲利亚虽然互相爱慕,但由于国仇家恨等等原因而不能在一齐,最终酿成了杯具,实在是可怜可叹。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二
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于16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杯具美的英雄。
杯具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杯具存在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滴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透过杯具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好处的严肃思索。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杯具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主角,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莉娅,能够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完美的时刻。然而,这完美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个性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完美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但是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杯具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杯具的帷幕拉开了……应对阴险__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以前说过:“杯具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潜质。然而应对着以阴险__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杯具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杯具,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杯具。
《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给我的力量与思索是巨大而无穷的……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三
《哈姆莱特》主要讲述的是哈姆莱特我了复仇,杀了谋害父亲而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母亲的乱伦叔叔,最后自己心爱的女孩死了,女孩的哥哥死了,女孩的父亲死了,自己的母亲死了,叔叔死了,自己也死了的悲惨故事。
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哈姆莱特叔叔忏悔的情景,他一个人在大厅祈祷,被装疯的哈姆莱特撞见。这是一个复仇的绝好机会,但是他是在祈祷啊。哈姆莱特心中经过了剧烈的复杂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放弃了。
祈祷上帝饶恕自己的罪过,这真的可以洗清自己身上的罪孽吗?他犯了谋杀亲兄,乱伦的罪过,他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那只是逃避现实的方法,犯了罪就应该承担,就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文中的哈姆莱特的母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违背了自己和老国王对爱情的海誓山盟,而在老国王死后两月便嫁给了老国王的弟弟。也许她也是艰难的,她不得不另嫁,她终究还是爱她的儿子。当她为了儿子喝下那杯毒酒时,她毫不迟疑,毫不畏惧,她是爱她的儿子的,她是伟大的。
哈姆莱特的兄弟兼仆人霍拉旭在哈姆莱特死时,想喝下那杯剩余的毒酒陪他一同死去。他们的兄弟情谊确乎是令人羡慕的。哈姆莱特信任他,霍拉旭也愿和哈姆莱特同甘共苦。
人生需要宽恕,需要亲情,需要友情,需要爱情。当一个人犯了错时,我们应严厉的惩罚,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改过时,我们就应该宽恕。因为宽恕是治愈情感的良药。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四
一边欣赏《王子复仇记》的电影一边在揣测莎翁著此书时的心情,这伟大得无与伦比的作家想要将哈姆雷特定位成什么形象。一直认为莎翁的爱情悲喜剧有古希腊戏剧的遗风,且相比起他著名的四大悲剧毫不逊色。其人物对白诙谐俏皮,情节跌宕起伏,最主要是人物个性鲜明,角色多元复杂,还有各种丰富的人物关系。但这也只是一己之见,毕竟《哈姆雷特》是公认的最经典的悲剧,而“生存还是毁灭”这句话又经典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必须静默下来用心体会作者在主人公身上倾注的情感和寄望。
我似乎看到的是一个往日吊儿郎当的公子哥,风流倜傥,吃喝玩乐,闲暇时候追逐美丽的姑娘,赠送她昂贵的首饰,诉说着甜蜜的情话。如果不是父王的早逝,母亲的改嫁,他似乎打算永远沉沦下去,和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所有的王侯贵族一样。然而我也并不欣赏自他父亲病逝后他过度的哀伤,过于无助和软弱,甚至有点儿做作。虽然并不能站在后人的角度去评价他,但是,过于伤痛毕竟无济于事,作为父亲的独子或许有所作为比自顾自怜更有用。他并不是我所欣赏的男子形象,过于阴柔寡断。在他接受父亲亡灵的点拨之后,他开始着手于复仇,但行为又过于外露张扬,不够沉着冷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必须承认的是,戏剧的夸张有利于突显人物的个性,表现矛盾冲突的激化,但这里哈姆雷特的形象似乎不是一种被赞扬的形象,反而是一种无情的揭露,一个饱食糜烂奢华生活的,心智发育不健全的人。他偏执、敏感、脆弱、暴戾,有一点自傲,又不乏自卑,尽管行为自我,仍难掩任性的稚气。其实这整一部戏剧放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很合适的,只是一部关于人类诞生就随之产生的争权篡位的故事,由一千多年前的人来主演。体现出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单纯、乏味、极端,和王室继承制下披着民主外衣的残酷、上层社会人情冷淡、形式化交际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哈姆雷特的缺点不是一个人的缺点,也不是一群人的劣性,而是一个时代的弊端。心志单纯而迟钝的先王,狡诈却不懂掩饰的叔叔,愚蠢而无主见的皇后,天真却悲剧的奥菲利亚,他们共同造就了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真实的哈姆雷特。
再想,哈姆雷特的产生只是为了代表一种悲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莎翁或许是想借哈姆雷特的不幸与悲哀表达那个时代一种被囚禁、被束缚的统治生活下的人,而后来复仇的过程应该是为了抒发心中愤懑以及不曾做过却梦想去做的推翻统治、打倒压迫的情绪吧!有人说哈姆雷特是一个英雄,我却觉得那只是人的一种本能,而莎翁想塑造的正是一个在恶劣、腐朽的环境中残存天性、爆发本能的悲剧人物吧!他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复仇,是一个时代的颠覆;他的死亡,是一个时代的毁灭,是本能天性被残酷谋杀的过程!
当哈姆雷特为“生与死”烦恼的时候,也正是那个时代沉重的叹息。那样迟缓而直白的情感,是西方人的个性,相比之下东方人就机灵狡诈的多了。所以东方没有哈姆雷特,有的是武侠盛行,那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理想的救世主;却又有皇帝高高在上,居安思危却无甚作为,这便是我们中国皇室的男一种悲剧了。
这篇,就为大家呈现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暑假过的开心。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五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六
众所周知,《哈姆莱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这本书演绎了一起暴露人性丑恶的谋杀事件和一个令人热血澎湃的复仇故事。
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的父亲离奇死亡。事后他发现,是自己的叔父,也就是现任国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叔父迎娶自己的母亲后,两人合理巧言令色地编造着谎言。但哈姆莱特也精心策划了复仇之路,但母亲在叔父要求下去套哈姆莱特的话,在此期间,哈姆莱特误杀了躲在帘后,受国王之命偷听的恋人之父,恋人也因此伤心而死。恋人的哥哥雷欧提斯十分愤恨,准备报仇。最后,在国王的要求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在不知这把剑是毒剑的情况下,也用这把剑刺中了雷欧提斯,王后在误饮国王给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后死了。在一切都真相大白之后,哈姆莱特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完成了复仇。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十分多的启发。首先,尽管我看了很多注释,序之类的旁批,批注,但我对于这本书的含义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哈姆莱特象征着知识分子,雷欧提斯象征着广大的人民,国王象征着反动分子,王后象征着那些叛徒。这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本书的含义就十分的明显了。
知识分子先知先觉,识破了反动分子的阴谋。但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最后反动分子怂恿人民杀死了知识分子。叛徒出于不可告人的阴谋,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心理,暗地里投敌,巧言令色的为敌人辩护。
这就象征着在那十年动荡的日子里,人民根本不知道政府领导者是什么,只盲目的跟着潮流走,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无数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自身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一一被迫害。
而人民,也就是雷欧提斯,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直到自己死前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但那时悲剧已经发生,已经无可挽回了。等到最后的最后人民意识到革命的错误时,这场浩劫已经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所以啊,我们不能像这一幕悲剧其中任何一个人一样,或是只有力量没有智慧,或是空有智慧没有力量,或是心怀野心却手段卑劣,或是人云亦云却无知愚昧。
我们应该要做的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一个用知识去武装了自己全身上下的人,不做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不做一个内心邪恶的人!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七
戏剧中出现的戏中戏的环节,让人印象深刻。通过再现老王被杀的情景,不仅试探出叔叔的内心,也表现了哈姆雷特的愤怒,将矛盾推向更尖锐的地步,进而推动情节和故事的高潮。
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也巧妙性的将自己的戏剧观点,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在指导伶人表演之时呼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言语相互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土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让人难以忘怀,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对人性本身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牺牲也是他个人发展的最终结局。悲剧不幸,却演绎了不一样的美。哈姆雷特值得久读深思。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灿烂明珠。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八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_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_王的两个走卒,把_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_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九
“一千个读者当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之一。《哈姆雷特》以剧本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丹麦王子为父亲复仇的故事。这本书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妙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令人深思的哲学问题、情感深邃的诗歌、以及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那若有若无、虚幻缥缈的爱情。
他,本该是一个幸福的王子。他有着过人的才质,至高的理性,纯真的爱情。然而,一次与鬼魂的对话,让他发现了父亲的私绝非意外,而母亲与叔父喜结连理更让哈姆雷特十分痛心。就这样,现实的忧郁、内心的悲愤把他逼上一条为父报仇的道路。
在我心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坚毅的、勇敢的、充满智慧的.勇士。他在得知真相起,就下定决心为父亲报仇。面对日渐黑暗的现实,他没有选择逃避,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精心安排了一场话剧,让心里有鬼的叔父暴露内心的惶恐,试探事情的真相。他耿直正义,重用霍拉旭这样无名无利的大臣为自己的行动铺路。对于母亲丧失节操的错误他毫不避讳,努力劝说母亲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忏悔。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为父亲报仇,毅然决然放下了爱情。我相信,哈姆雷特是爱奥菲利亚的。“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远没有改变……”为了完成使命,他假装变成了一个疯子。奥菲利亚质问他是否爱他,他说那是曾经,并且述说着人间的丑恶与令人失望的现实。读后感·最终也没有做出正面回答。他得知墓下埋的是奥菲利亚,他情绪激动奋不顾身跳下墓中要求为奥菲利亚陪葬。“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低不过我对她的爱”,简简单单的一句,让我感慨万分。在我心中,哈姆雷特是忠于爱情、执着勇敢的青年男子。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十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而这样的评价也显示出了《哈姆雷特》在悲剧史上的地位。阅读《哈姆雷特》过后,我们在为主人公哈姆雷特壮烈的死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思考造成《哈姆雷特》中悲剧性结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莎士比亚生活在英国的伊丽莎白时期。在莎翁之前,悲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如《俄狄浦斯王》等。这一阶段的悲剧主要内涵是人与命运的抗争,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在莎士比亚《诗学》中他提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表明了悲剧要去表达的是有意义、严肃的事。这里的严肃、有意义不仅是对角色的,对观众也同样如此。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突出主角内在的性格和情感冲突,而弱化外在的压力,《哈姆雷特》也同样不例外。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身上有着几乎一切我们所羡慕的优秀品质:聪明、谨慎、剑术高超。可是显赫的身世加上优秀的才华却并没有给故事带来圆满的结局。相反,我们在剧中看到的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又冒进。而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种种缺点,并且要比我们这些读者更为痛恨。第四场中,哈姆雷特的独白是对自己的鞭策,更是对于自己的优柔的怒骂:“一个人要是在他生命的盛年,只知道吃吃睡睡,他还算是个什么东西!”
从第一场卫兵、霍拉旭等人可以看见先王魂灵的剧情来看,先王的鬼魂是可以被所有人看到的。可是,第三幕第四场中,当哈姆雷特怒斥其不忠的母亲时,他却看到了“先王的鬼魂”。但是这个“鬼魂并不被王后看到。十分巧合的是,这个只能被哈姆雷特看到的“鬼魂”告诉王子的正是要求他安慰王后。与第一幕设定相对比,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鬼魂”是哈姆雷特脑中出现的幻觉,而“停止斥责王后”的要求也不过是哈姆雷特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细节再次暴露了哈姆雷特的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王子的矛盾就在于此,本来的他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命运却让他落入世界的黑暗面,让他独自一人承担父亲被杀的真相,让他一人背负为父报仇的重担。褪去丹麦王子光鲜亮丽的外衣,他也只是一个会怯懦、会退缩的普通人。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命运弄人的不幸,也是因为他本身性格弱点的必然结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一个十分特殊的角色。他是剧中的人物,可却让我们时刻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哈姆雷特是人类的横切面,他身上有着所有我们身上的缺陷与品质。他从来不是英雄,甚至称不上是坚定的人。他时刻在痛骂着懦弱的自己,时刻被复仇的烈火所煎熬着,就像我们一样,终其一生与内心的怯懦作战,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又自我鞭策、自我鼓舞,踉跄着挣扎着前进或后退。当哈姆雷特在将死之际终于杀死叔父后,如霍拉旭言,他终于可以安睡了吧。
我们都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十一
儿时,每每碰到两样或几样让人舍却不下的东西,我们都会伸出手指在他们之间来回点道:“点兵点将点到谁……”手指停留在哪里,它就会被我荣幸地选中。也不明白这是从谁人嘴里听来的口诀,最终我有了选择恐惧症一般,总让“上帝”来安排我的“命运”。
当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曾一度发问:“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奋起,还是堕落。因为悲痛和郁闷,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杂草却在那里疯长。露台那一夜之后,仇恨的火焰最终燃烧在哈莫雷特的胸间。他选择了复仇,深爱他的和他深爱的奥菲莉娅死去,固执的波洛涅斯悲惨地死去,哈姆雷特或许会有片刻的不安,但为了他的复仇大业——在我看来不免有些残忍的复仇大业——无论如何这就是他的选择,摒弃了生存选择毁灭,视宫廷皇室为无物,这就是他选择的路,是伟大却令后人叹息的王子的决绝。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主角,而是我们每个人自我。
从小太内向,“乖得像个女孩”,街坊面前我常常一言不发。“真是不够勇敢啊!”怯懦或勇敢,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成为我的选择题,退缩,望着本该属于自我的机会远去,懊悔,对自我说,生活本该更精彩,于是努力选择坚持与勇敢。六岁开始选择学琴和书法,漫长的学习意味着远离了许多的游乐,烦躁过、哭过、想放弃过。可最终坚持着,当感觉那朵孕育已久的花骨朵慢慢绽放,人是幸福的。长大些许,老爸带我去游泳池练习。老爸期望我放手去干,水已淹没我的下巴,庆幸自我没有无助地扑腾,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导下渐渐游动,翻转于浪间。在学会一项新技能时的惊喜着实让我振奋,但我更欣慰于自我在应对挑战时的沉着与勇敢。这一次,我需要果断而正确的选择并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面临很多选择,当我们要做出选择时就意味着要放弃,而放弃总是那么不舍,不论是美食、新衣、刺激魔幻的电脑画面。但放弃才能有更宝贵的所得,也许是更大的所得,至少是期望中的收获。舍得舍得,不舍何来得?当我“点兵点将”而获得自我内心中真正想要的那一件东西,随之而来的是满心欢愉,舍去的不快早已化作烟尘。“点兵点将”,也许我应当学会的是用一种自信去应对选择的本事,这一种生存的本能。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十二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哈姆雷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十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它主要讲述了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狄斯为了谋取权位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皇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当得知真相后,哈姆雷特复了仇,但自己也命丧黄泉。
这本书既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英国颠倒混乱的时局不满,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阶级与普通百姓为了争夺权力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的观点。
这的确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这个剧本中,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态度几经变化,甚至看似前后矛盾。他起初以为,命运变化无常,既不扬善,也不惩恶,反给高贵的人带来灾祸。他在一次独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但在经历一次“突变”之后,哈姆雷特转而完全信靠天意。通过展现哈姆雷特的两种命运观,莎士比亚不仅否定了对待命运两种极端看法,而且显示了正确对待命运的恰当态度:人的不幸,不是归咎于任何外在的偶然性,而在于个人的天性和选择。在剧中,哈姆雷特扮演着许多角色,他显得同时是一名哲人,复仇者和戏剧家。然而,遭遇变故后的哈姆雷特先是没能节制自己的悲愤,接着又一再抱怨命运不公。这对身为丹麦王子的他而言,无疑是个大问题。
哈姆雷特对命运的看法,暴露了他的缺陷,这,无疑是悲剧的开端。
哈姆雷特读后感高中篇十四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甚么叫忌妒,但这样的仇,是不是只有放下才能终结?——题记。
于是我终于又看莎士比亚于500年前的《哈姆雷特》。
只是记得两个字—报仇。是因为妒恨,克劳迪斯杀死了自己的亲身哥哥;因为仇恨,哈姆雷特杀死了自己的叔叔,然而自己也因此丧命。
当然这是距我们500年的历史,虽是杜撰,人们现在赋予它的主旨是: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于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短短两行字,真正理解的人却少之又少,当然我无法理解。我无法理解克劳迪斯的妒恨,而可以驱使他杀害自己的哥哥,这按照现在我们的说法是弑兄,如果在现在社会,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学法律的人会说: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当然那是距离我们500年的社会,有了仇恨,没有法律没有保障,有的只是冤屈与报复。谁得罪你了你就必须去报复,必须让他付出代价。谁杀了你,那你一家人都无法安心,必须报仇,杀了仇人的一家。如此往复,至死方休。这些代代而下的人,有时候虚伪,有时候磊落,亦正亦邪,充满了矛盾只是为了仇恨。来到沙漠就会爱上沙漠,走出沙漠就会爱上桃花林,没有相生相克,只是至死方休。
如果世上有一种可以让人遗忘伤害的药那该有多好。
很多年以后,我才问为什么要到失去的时候才去争取?既然是这样,我不会再得到。那都是要失去的,何苦在咄咄相逼。要是能够放下该有多好。
仇恨是时间的故事,对于这样时间的故事还真是没什么耐心去看。必须要有一个人放抵仇恨,才能让所有的恢复平静。曾经看过王家卫1994年电影《东邪西毒》,有一种酒“醉生梦死”,选择了醉生梦死,喝下之后用遗忘来换取短暂的安宁,自欺欺人也好,参透红尘也罢,终究还是选择逃避,宁愿放下。片尾有这么一句“其实“醉生梦死”只不过是一个玩笑,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清楚。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这样的一句话影响了一代人。但我却不这么认同。舆论的力量的庞大的,因为王家卫的一句话我们都选择不要忘记,选择让自己解脱,不忘记什么呢?不忘记仇恨,不忘记报复,不忘记伤害,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因为这样一句话,我们又退化了500年选择一切都从仇恨开始,不要放手不要放弃不要忘记,有仇必报不分好坏。
云堤之外,远离喧嚣,那才是真正的自我。放下了一切,不论开心与不,不管世事情仇。或许没有人可以这样直接的,立即就可以放下手。但我说过,这是时间的故事,需要的是时间。
都说时间是痊愈伤口的良药,那,现在,时间是改变自身的方法。要我们做到放下,不在乎这些凡事,从而一心在乎未来。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对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不止是我们,所有人都是留在现在,我们是必须面对将来,而不是苦苦的看着过去无法放手,面对过去的伤害做不到放下。
荆棘转白。
当荆棘转白的时候,就是归来之刻,是我们放下的过去的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7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