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和规划未来。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角度和方法。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引发大家对总结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灵感和启示。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一
北疆的四月,春雨轻轻柔柔似云似雾地飘来,像春姑娘的裙裾从草原飘过,留下一片白雾茫茫。远山在雨雾中时隐时现,如仙境般美丽。细雨如丝像似在天空挂着的雨帘,浸入草地。绿色如水般的浮了上来。雨雾蒙蒙的草原被雨水滋润的更加美丽动人。春雨有情,尽情飘洒。滋润着草原,滋润着哈沙克牧民心田。他们狂喜地冲出毡房,像似迎接救星来了欢呼雀跃,张开双臂想拥抱它。小巴郎们们则在雨中蹦蹦跳跳地疯跑,任雨水打湿衣衫。老人们虔诚地跪倒在地感谢上苍的恩赐。
雨中的绿色吸引了我。这种绿是小草被雨水滋润透出的鲜亮的绿色,它蓬勃着无限的生机,让人看过赏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好像雨中的牛马也很青睐它,不顾雨水的浇淋尽情地饱食。我发现这绿色在变化,远处山坡泛着淡淡的嫩绿,眼前的小草又慢慢地变成碧绿,像似舞台的背景美轮美奂。
雨中的小草像孩童般互相嬉戏着比着往上窜,我的心情像小草一样的畅快。雨雾中吃草的马群,一会儿被雨雾吞没,一会儿又浮了出来,被雨水湿一透的皮一毛一油光闪亮,像似在云雾里奔驰的天马。此时,草原像被罩上一层层面纱,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
春雨的脚步很密很轻,一直从天边铺排而来。春雨的脾气很柔很长,一直从早晨落到黄昏。
渐渐地天空放亮了,西边的地平线上夕陽露出红彤彤的脸。草原东方架起一座通天的彩桥,把这美景渲染的更加绚丽灿烂。雨过的草原绿绒绒的静悄悄地,像青春少女的脸蛋清新明亮。我想,我们的人生也如草原一样,需要春雨的滋润。我忽然在小草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二
还记得,也是在初春的季节,我走进了草原。那个季节,草,还没有绿,花,还没有开,枯黄而又苍凉的草原,填满了我的双眸。
十年后,也是在初春的季节,我走出了草原。没有来得及再一次体味草原上的季节轮回。
没有送行的人群,只有老阿妈一个人为我道别。她把对我的叮嘱,把醉人的奶香,把草原的气息,装进了我的行囊。
早上的阳光,拉长了我和阿妈的身影。我把对草原的留恋,对草原的情感,还有道别时的眼泪,小心的,悄无声息的放在了阿妈的背影里。没有惊动羊群,更没有去惊动那还没有醒来的小草。或许,我到草原十年来,只收获了这冷冷清清的,略带孤独的——道别。
我沿着来时的路,踏上了归途,走进了繁华的都市。都市中,广告如雪,车流如水,人群如潮,灯红酒绿,让我无处躲藏。我再也找不到草原上的宁静和辽阔。
无奈的我,背着行囊躲在一个角落里。在心中狠狠的痛骂这让人眼花缭乱而光怪陆离的都市,来安慰我对草原的情怀。
公路,把城市一个个的串连起来,就好象是肉串儿,在火一样的阳光下烘烤,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让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压抑。
我走过的城市越来越大,可是,我的心胸却越来越窄,我的胸膛,在高楼和人群的挤压下,仿佛要炸裂。如果说我当初走进草原,是人生的错误选择。那么,我走出草原,就是把我自己送进了没有铁窗的监狱。
社会就这样的选择了我?我还有选择社会的机会吗?没有人给我明确的答案。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来超脱自我。
我只好打开行囊,闻一下那草原上的气息,吸一口那草原上的奶香,听一听那位老阿妈给我的叮嘱。或许,我能找到答案。
我走出草原了,可是,我还是回头张望着草原,张望着那条我来回走过的路。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三
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地,与远处的高山浑然一色,这个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就是香格里拉纳帕海大草原。
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有一种自豪的感觉,仿佛整个宽阔无边的草原,尽收我眼下。低下头,一股青草的芳香扑鼻而来。抬头看到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呼吸着草原上清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使人感觉这是一片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个美丽的草原,牛羊成群、碧绿的小草、俏然挺立的山、秀丽独特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四
今年暑假的旅行,我们去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草原一眼望不到边,一碧千里。那金黄的油菜花地这儿一片,那儿一片,一直蔓延到天际。草原黄绿相间,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草原上牛羊成群,还能看见几匹野马,这里是它们自由自在的家。牛儿们成了公路上的警察,它们大摇大摆地从公路上走过,我们的汽车只好停下来,给它们让路。
牧民们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放羊,晚上天黑了才回家,甚至好几天都不回家。勤劳的他们把羊养得肥肥壮壮,每年有三十万元的收入,这都归功于草原啊。我不禁想感叹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呼伦贝尔的草原真美丽,我真想跟牧民们一起住在草原上啊!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五
大草原看上去一望无际,一棵棵碧绿的牧草,还有许多五彩缤纷的野花,像一张绣着美丽图案的绿色大地毯,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份生机。清澈的小河也很美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晶莹透亮,惹人喜爱。小河边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是小鸟在草原上玩耍。
骑马是我最喜欢的游览项目,一开始骑上去我有一点害怕,但是到后来我就不怕了。骏马在大草原上奔驰,我仿佛来到了仙境一般。
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妈妈还吃了美味的烤羊肉,那味道真是好极了!我吃着羊肉,看着草原的夜空,心中感到无比的舒畅。
啊!美丽的大草原,我爱你!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六
走进内蒙古草原,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绿色,那绿油油的小草,仿佛是一个个小脑袋,看着这美丽的草原。
在草原上不时传来阵阵马蹄声,那白白的绵羊总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草原上不时浮现出几座蒙古包,蒙古包是可以随时移动的,这是为了这里的草被羊吃光了,可以以移动到下一个有草的地方,随遇而安。
草原上的天空是那么蓝,空气是那么清新,草原上的牧民又是那么好客,他们在客人来时献出大把大把的手抓羊肉,在草原上躺着,看着湛蓝的天空,让人忘记了烦恼,这时和城里比起来又是那样安静,和清新不像大城市放个屁都是汽油味儿,草原又是那么安静,不像城里睡觉时都是叭叭的喇叭声。
这就是美丽的内蒙古草原。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七
作为一位AI语言模型,我没有完整的个人体验或情感,因此我不能为您提供个人体验或情感的文章。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一篇专业的、关于《草原》的心得体会的文章,供您参考。
第一段:导言
《草原》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中国北方草原上游牧民的生活和全民族的命运。这部小说以平民为主人公,在其中不仅描写了社会风貌,而且也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在阅读《草原》之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真实、深刻的描写和主人公的感情所感动,从中看到了作者对于生命、对于民族、对于人性的思考。
第二段:书中人物的命运
小说中,阿里、吉尔伯特、行者、踏青等人的命运多次受到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人口吃、轻信、性格孤僻等都是有缺陷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坚持和执着的信仰。比如,阿里不愿意放弃他对自由和自尊的追求,吉尔伯特对于物欲和荣誉不屈服,行者对于内心的激情和真我的寻求等。他们并不是完美的人物,但是他们活得非常真实。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思索。
第三段:民族的因素
作为一部描写草原的小说,自然少不了对民族的描写。作为少数民族的赫哲人,作者在书中试图告诉读者赫哲人的生存状态和民族文化。在岸边的赫哲人像土狼、艾乌草屋和原始的渔猎生活等等,都在表征着草原上的一种生态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东北那片宽广的土地上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同时,在小说中,也揭示了历史和政治对于民族的影响。
第四段:主题的思考
《草原》的主题是关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人生如长途旅行,有欢笑也有泪水,人们经历生活的磨难,用受到的伤痛来成长。小说中集中反映了人们在求生、求胜和求自由的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同样,在民族的层面上,也探讨了赫哲人的民族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状况。在小说中,人们面对着无数的险阻和人生的无常,又要承受来自自然、政治、文化和个人的压力,如何求生,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及从中追寻到内心灵魂的归属,这是小说的最为核心的主题。
第五段:结尾
在我的个人体验中,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于社会、民族、人性的深深思考。《草原》从草原地区的历史和社会出发,把那个特殊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特殊时期的人物个性深刻地描绘出来。不是虚构了过多的情节,而是描绘了真实的情景,是中国文学中一部具有卓越永恒价值的经典之作。相信通过我的讲述,读者可以更了解到《草原》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八
千里草原风光,悠扬的马头琴声,清香的奶茶,朴实高亢的蒙古族民歌,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马在飞奔,牧民在歌唱,草原上的花、牛、羊、马和牧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一望无际的草原,绿色的,是最亮的,像一层金粉。随着阵阵晨风,碧波和金浪映衬。各种野花遍地开花,沐浴着阳光,在辽阔的草原上竞相开放,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环顾四周,野花像彩云一样落在绿色的草原上。
到了晚上,整个草原完全变了样。浓雾从四面八方升起,草原慢慢变成深绿色。每一朵小花小草都散发着芬芳,草原在芬芳的氛围中蒸熏。月亮展开银色的网,覆盖一切,给草原增添神秘的色彩。
啊!草原,你真美。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九
十七岁以前的所有日子,是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一个边陲牧场度过的。从我出生的那刻起,母亲就把我种在了荒草野滩。大野风吹着,牛粪火烤着,膻腥味儿醺着,芨芨草伴着。在这个用凄凉、空旷、粗犷和豪放编织的摇篮里,我潇潇洒洒地成长着。如歌如箫的童年和少年,满载着岁月馈赠的一切色彩,在我至亲至爱的土地上,蕴藉着一个草原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恋。这种爱恋,成为我今天的一种召唤,一种期待,一种按奈不住的与日俱增的思念,刻在了心上,就再没有忘记的时候。
沉甸甸的,只是岁月。而在我童心的世界里,有着阳光和垂手可得的草香的阿巴嘎,却永远是那么轻松活泼,一如我美丽的梦想。
爸爸和妈妈都是六八年来这儿插队的北京知青。随着渐渐长大的满贮着痛苦和泪水的日子,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全部渴望都化作对我深沉而凝重的爱了。
在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爸爸就把我扶上马背。他一手抓着缰绳,一手搂着我,骑着马在大草原上狂奔。不是逛牧场,就是窜浩特,以自己粗犷有力的声音和行动,淡化着内心的孤独和失望,使我与他一起在风沙的吹打中汲取旺盛的营养。我喜欢这样的时刻,它是在深沉和冷峻的掩罩下一首首炽烈的歌;我喜欢和着马蹄的声音在马背上沉睡,它是一种难以觅得的陶然。
我那要好的大朋友们——那些同爸爸、妈妈一样,想在这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经射大雕的地方,以自己年轻不朽的心撞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叔叔阿姨们,从平原走来,来到这个神秘莫测的高原,来与我相逢。
梦是甜的,而命是苦的。怎样的空虚,怎样的遗憾,我无法理解,无法言状。我只知道他们经常大哭大笑、大喊大叫。他们爱我,喜欢凝视我的眼睛,喜欢听我的笑声,仿佛在我小小的身躯上,浓缩了草原所有的景色、气质和情感。在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赤裸裸地为死而来的日子里,他们是我海啸里的孤岛。我是在他们大喜与大悲、大爱与大恨的氛围中泡大的。
他们每次打机井或上山起石头回来,不是给我逮只麻雀,就是给我掏几颗鸟蛋。草原到处是芨芨草滩,再加上行人少,人们便可以随处发现鸟窝和鸟蛋。那时,鸟蛋似乎是我的最佳营养品。喝碗奶茶,再吃上几颗鸟蛋,也是别有风味的。这种独特的享受,使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和期待。于是,我开始燃烧自己,把原本显得凄凉的日子烧得热热的,使它温暖而又欢乐,进而,在我以后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阿巴嘎总是那么亲切、那么美丽,如诗中的风景,浸着我的全心。
就这样,我在阿巴嘎的怀抱里长着,阿巴嘎在我心里长着。缠绵与粗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融为一体,如血汩汩地流,浇灌着大草原硬硬的风、干干的树、矮矮的草。
爱,无论是得到还是付出,都是幸福的。
对我来说,只要有爱,即使是在荒凉无际的大草滩,也会感到无尽的快乐和满足。想起那段日子,那段与巴特尔一家触膝相处的日子,那段让我寻求到人与人之间情感和友爱的真谛的日子,我便会陶醉在一种大爱里。
巴特尔是老牧民朝楞的小儿子,年纪仅长我一岁,与我生在同一牧场。由于我的父母经常在外参加牧场劳动,所以他们不得不把我托付给巴特尔的母亲——一位淳朴善良的老额吉照看。于是,更多的时候,我是与巴特尔一家泡在一起的。有时,就连晚上睡觉都不愿回到自家的蒙古包去,并且还跟着巴特尔一声声地、甜甜地叫着“阿爸”、“额吉”。乐得两位老人总爱抚摸着我的头说:“马乃洪塞白那(注:我的好孩子)”爸妈常开玩笑说不要我了,把我送给老额吉算了。我当然高兴了。因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谁给我爱,谁就是我最亲的人!
草原的夏天,对我来说,每一个日夜都是丰满的。
清晨,当老额吉在牧场上挤牛奶的时候,我和巴特尔总要守在她的身旁,帮她提奶桶、牵牛犊。嗅着奶香,吸着轻柔飘逸甜润的风,领略着大自然这一幕独特的风景,心情爽快极了。
每次挤完牛奶,额吉把木制的奶桶装满后就回蒙古包为我们熬奶茶去了。等我和巴特尔把奶牛和牛犊赶回牛群里再返回来时,奶茶已经熬好了。额吉给我们每人泡上一碗炒米,再搁上几块儿酸奶酪,这便是我们的早餐了。吃这样的早餐是一种快乐——它是千百种快乐中的一种,是额吉给我的,是草原给我的。
额吉每天还要往离牧场三十多里远的伊和郭勒苏木奶粉厂送牛奶。我和巴特尔非常乐意陪她一起去。一路上,马兰花随处可见,由铺满阳光的绿草地作陪衬,它们也竟是那般鲜艳美丽。这个时候,我会把花香和草香一同揉入眼里、揉入心里。
额吉赶着牛车慢慢走着,我和巴特尔在绿浪里忽前忽后地追逐着、嬉闹着。听着辘辘车发出的吱吱的响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古老的歌谣,好似沉重,又似轻松。
滑翔着阳光的成群的鹰在我们头顶的低空中肆意盘旋着,而我们却将它们奈何不得。不过巴特尔却是捉蚂蚱的能手,每次出来他都能逮好些,并拿芨芨草穿起来,一串串的,好像是肉葫芦似的,然后送给我。我们笑着,额吉也笑着,在她那张风浪雕刻过的黑里透红的脸庞上,永远盛开着温存的笑的花朵,没有忧愁,没有怨恨,有的只是她对生活的责任和满足。在她身上,我读懂了用赤诚、勇敢、朴实和善良所杜撰的蒙古族人民的故事,读懂了草原是因为什么而不朽,读懂了人类精神的真正所在。这使我越来越感觉到:人,活着真好!就这样,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草原,读着草原人!
夏季里,还有一件令我愉快的事就是上学了。我们的学校小的很,所谓的教室只不过是一座破旧的蒙古包而已。任教的是个姓杜的北京小知青。他天生一张娃娃脸,由于本身岁数不大,再加上个子低,就更像一个孩子了。他的学生就七个人,仅我一个是汉人。课上,他教我们说汉语;课后,我们教他说蒙语。一般人都弄不清到底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我们的课桌是用小木板钉制成的,矮矮的。我们不需要凳子,地上铺着大毡,只要跪在上面就可以爬在“课桌”上写字了。这种学习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新鲜而又痛楚。直到我12岁,我们有了真正的教室和桌凳时,我还在留恋这种生活呢!
我还记得,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杜老师常带着我们在蒙古包旁点起一堆堆篝火,那红红的火焰仿佛要把整个草原的夜点燃似的。我们围坐在火堆旁,听叔叔、阿姨们讲故事,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听阿爸唱“数来宝”。他那略微低沉而又沙哑的歌喉伴着马头琴悠扬的曲调,常常会把我们带入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之中。尤其是当蒙古族的阿哥阿姐们在强而有力的旋律中跳起“安代舞”时,那一条条足有一丈多长的彩绸便在空中飞舞,我的心啊,跟着飞。在这一时刻,许多神奇的幻想会接连不断地涌动出来,像云像雾,紧紧裹着我,令我无法解脱,更令我兴奋不已。我从这野性粗犷之中凝聚着的最裸露、最真挚、最深沉的爱里,领悟了生命的内涵。我愿意在这种爱里完成我自己。这是夏季的爱,是大爱!——这种爱是坚强的、永恒的。它将灌注我的一生!
天涯无际!
十七年后,当父母终于决定告别草原返转北京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草原生活就要结束了。那种近乎生离死别的情感令我痛不欲生。爸爸、妈妈面对在艰辛和困苦中给了他们无私厚爱的蒙古族牧民也是泪流满面。是的,十七年的路程很长很长;十七年的情感很深很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竟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是他们万万料想不到的。他们是在最失意、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得到了这里的人民所给予的人类最朴实、最珍贵、最不可缺少而又最无与伦比的东西——爱!
临行的前一天,父亲和我又一同骑在了马背上,最后一次驰骋在这天高地阔、茫茫无际的草原,仿佛要和这里的每一棵小草作告别似的。一样的是土地,不同的是情感。
我那淳朴善良的老额吉,不停地忙乎着,为我们准备了这儿又准备了那儿。最难忘的是,她竟为我准备了满满一大袋子酸奶酪,让我带回北京吃。她说,这是我吃了整整十七年的东西,吃惯了,会离不开的。她还说,只要我一吃到这东西,就会想起远在边陲牧场的他们。并一再叮嘱我,等吃完了,一定写信告诉她,她会不断地寄给我。
离别那日,老阿爸早早地就把马车套好了。他要和巴特尔一起把我们送到伊和苏木,然后我们再从那里乘坐前往阿巴嘎旗的汽车。为我们送行的人很多。虽然我不清楚父母为什么不在1978年同叔叔、阿姨们一同返回北京去,但是现在,作为最后两位离开牧场的知青,我想他们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从牧民们那恋恋不舍的神情之中,我体会到了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额吉紧紧地攥着我的手,泪流满面。此刻,我们不需要任何语言,就在这双手强有力的一握了,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我跪在地上,向来送行的人们,向我生活了十七年的牧场重重地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一步一回头地走向马车。
马车在阿爸的吆喝声中终于起步了。起初,额吉慢慢地跟在车后,用手不断地擦着眼角,然后她小步跑了起来,再然后……马车飞奔起来,额吉终于追不上了。只见她停住了脚步,双手捂住了脸,跪在了地上……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抓了一把,疼啊!我在马车上勉强地站起来,一手扶着父亲的肩,一手摘下帽子,向着额吉所在的地方用力地挥舞,直到什么也望不见。
我就这样离开了草原,而我的心却时时刻刻没有离开过那里。我忘不了那里的马头琴和哈达;忘不了那里的牛羊和骏马;忘不了那里的小草和蒙古包;忘不了那里的奶茶炒米和手把肉;忘不了那里的歌声和舞蹈;更忘不了那里淳朴善良的牧民!情在今日,爱在百年!对我来说,无论草原多么空,多么凄凉抑或么富饶,多么豪放,它都是一样的美丽。
在那里的十七年是珍贵的。它使我意识到了生活和生命的真正内涵,并使我热爱生活和生命。在这个充满友爱的民族大家庭里,豪放如我们,勇敢如我们,坦诚如我们!
如果心是近的,那么无论多么遥远的路都会是短的。我早已把根深深地埋在了草原——我情深缘厚的地方!无论漂泊何时,漂流何方,我终究还要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因为我是草原的孩子!
我是草原的孩子!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十
这一次,我见到了草原。从昏暗的晨光中醒来,走出蒙古包,外面的空气凉爽得发寒。赶紧穿了一件外套,时值八月盛夏的草原竟是如此寒冷。目光所及,满眼仿佛是漫无边际的绿地毯,迎着东方的一丝亮光,我踩着苏醒的草地向前走去,任凭露水打湿了鞋子和裤脚,因为那空气新鲜得让人吸不够,满口是大自然的气息,清凉的雪碧根本比不上这透心的快意。远处,微露的霞光中,马匹在坡上吃草,几头奶牛在坡下舒懒地躺着,偶尔听到马的嘶鸣。一望无际的草原被这些牲畜点缀得生趣盎然。
当太阳从草原升起之后,开阔平缓的大地反射着遍野的绿色,没有高楼,没有工厂,没有商铺,没有喧嚣,有的只是点缀在绿色海洋中的几个白色的蒙古包。这时,丰富多彩的节目开始了,赛马、摔跤、骑术表演等,我最喜欢自己骑马了,在这么广阔而平坦的草地上骑马,你可以任由它随意驰骋,不必有任何担心,只需要牢牢地夹住就行,可以想像当年成吉思汗纵马橫扫亚欧平原是何等的威风!到晚上,篝火晚会是最精彩的节目,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姑娘表演了传统的歌舞器乐等节目,马头琴悠扬的声音一直飘荡在草原上空,蒙古姑娘高亢嘹亮而热情的歌声始终萦绕在耳边,我们还有幸见到了歌曲《我与草原有个约会》的作者,在草原上凉爽的晚风中我们大家一起舞蹈歌唱。
躺在蒙古包里,耳中回响着播放了一天的蒙古民歌,口边留着奶茶的余香,对腾格尔唱的歌又有了新的真切的体会:“我的……家……,我的……天……堂……”(注:草原印象中自然也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我想,在这里还是拿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十一
阳春三月了,南方已经是春暖花开了吧,然而我居住的这片草原依旧是荒凉的景象。雪山发着森森寒光阻挡了人们试图探寻其背后的风景的欲望。寒风不停地刮着,那些枯萎的荒草也禁不住在打颤,不过,吹在脸上不再有隆冬时节那般刺痛,我分明感觉到寒意里有一丝丝的暖意,有着绵绵的流动美。寒风在广袤的草原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只是,这点春的信息不会带给草原以明媚和温暖。不会让草地和山峦变得春意融融;它仅仅让劲风有了稍微的轻柔罢了。在经历了漫长冬季肆无忌惮的寒冷后,草原那饱经风霜的容颜突然被这一丝轻柔的风儿轻拂,便会毫不迟疑的抖落浑身的疲惫,以一种新的姿态蕴育着生机。
春天是一个全新的季节,它蕴含着美好和希望。当草原上飘落雪花时,人们的脸上已经谱写着对于春天深深地期盼。只是,这一漫长的期盼直到五月底才会让人们因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草芽而惊喜万分,此时,草原上才会呈现出浅浅的绿色,可谓春暖草绿了。
草原向往绿色,向往拥有浪漫,这一美好的向往自春风乍寒之时,便在整个漫长的季节里孕育。它的这份执着的信念,天天都是在寒风中坚持着,直至五月底,这才格外珍惜地迎来短暂的绿色岁月。所以,草原在整个春季悠长的梦境里,孕育着生机,在通向绿色和浪漫的路上,慢慢地,轻轻地铺展一轴深沉的春之画卷。
真实地体验了草原的春天后,让人觉得草原接纳春天时付出了很大的艰辛。才明白为什么牧区的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后,当稍有轻柔的风儿吹过黧黑的脸膛时,憨厚的脸上才会涌动春的信息,深深的皱纹里才会微微露出春天的笑意。
尽管春天的草原是那么的荒凉与寒冷,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草原人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踏足积了耀眼白雪的草原,迎劲风,闻桑烟,眼望雪山莽莽苍苍,雪封雾障。面迎恒久的这片净土,尽兴体验春风凛凛的力度和冰封大地的沉雄;体验拓展无边的天空明净而高爽。依稀听得悠扬的钟声从寺院里平稳传来,一份安祥的气息轻轻地充盈着这片巨大的空间。风儿乍起,一阵又一阵,虽寒却带着清晰的绵意,一丝春意拥裹下的净土宁静中充满了安详。
一向我很欣赏春天的草原,尽管这里看不到一丝绿意,更没有鲜花绽放。但是,我认为澄明万里的长空下这份宁静,远胜过南国开满鲜花的春天充斥着浮躁喧腾。广袤的草原总是在宁静中怡然的拥有了绿色与生机。渐渐变暖的风儿融酥这片冻土,寸寸新绿点染了羞涩的神态,万物安详的步入一个明媚清秀的春天。
我不知道当初草原是以怎样的魅力,打动了我,诱惑了我,使我为之投以最热烈的情感和最真诚的爱。或者是希望这颗轻狂的心在这片旷远的净土上实现某些愿望的原因吧;当初我奔向这片草原时,热情高涨,内心凝聚着一份执着。只是,当这颗轻狂而热烈的心与这片荒芜的草原着实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才恍惚悟出,吸引我的魅力尽然是这片冻土迎接春天时付出很大的艰辛后,迎来无边无际的碧绿及宁静中蕴含的深沉和深邃蓝天的美丽。
当我在高寒,缺氧,强紫外线中苦度岁月时,当我离开家乡后的寂寞时光浸泡在凄苦无望中时,是草原宽厚的胸怀带着明悟慰藉我内心的悲凉,让浮躁融入宁静,让无望归于平淡。于是,当寒冷的春风吹拂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时,冷清中寻找到迷失的自我,当寒冷的春风冲淡了烦恼和忧郁时;感伤落寞的心情领悟到的是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春天的草原不会因为没有新绿绽放而失去活力;这片白雪覆盖下的净土其内心深处涌动的热情,会消融掉种种苦恼、失望和哀伤;也会容纳欢乐、收获和赞誉。其宽阔而宁静的胸怀让一切激荡渐渐归于平静,从而让生命真实的拥有了超逸。我很荣幸,来到草原才有机会倾尽青春迎着寒冷的春风,仰望雪山,顶着刺眼的寒光,和这片冻土一道苦度艰难,共同迎来最壮美的时刻。才有机会更深的领会到以坚韧和勇气度过足够的艰难困苦,才能获得看似简单却最具意义的人生。也才能有机会让这颗渺小的心驰骋于草原感受其辽阔与豪迈。
我知道,自己的伤感情调还是很多,自己的人格尚未真正完善,而此刻,迎面凛凛春风,望着经幡在玛尼石上呼呼展列,望着藏族人匍匐拜叩的虔诚身影,眼前似乎浮现出格桑花盛开的季节,这些人们的周身散发着光彩,这是草原人顽强生存的真正意义,也是与日月同辉的一种生命意境。我将有迎接和承受一切苦难的思想准备,寻求苦难的真实内涵。也许终于能够尝尽苦难后,才会在草原的博大中感受其至深的宁静与淡泊,才不愧领受高原赐予我的慷慨馈赠。
现在,我的心,我的情已融入这片草原,尽管春天的草原永远也写不成诗意,可我的生命与之结缘了永恒。在宁静中迎着冷冷的春风,我期待着充满生机的绿色在碧蓝的天空下铺展的无边无际。
草原的体会和感受篇十二
《草原》是鲁迅先生著名的小说之一,以其琐碎杂乱的笔触、猛烈冲击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目光。本文就从我的个人角度出发,对《草原》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剖析,以求更好地领略这部巨作的内在魅力。
第二段:情节介绍
《草原》讲述了一个寒峭的草原小村庄的故事,主人公麦穗儿的十七年成长历程。小说中,麦穗儿的父母早年死亡,长大后又被姑妈迫婚,因此整个故事中都充斥着这个聪明机智的女孩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同时,小说也淡淡地描绘了草原生活的艰苦和自然的原始美。
第三段:其中的主题
虽然小说的情节精彩纷呈,但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深刻、生动地写出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一个无知、含蓄的小女孩到一个坚韧、独立的青年女子,麦穗儿从对命运的逃避到接受、承担和抗争,再到最后的觉醒和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她抛弃了许多局限于女性的传统者逐渐走向自己独立自由的道路,这同样意义深远。
第四段:人物分析
除了麦穗儿之外,其他小说人物也各有特色:硬朗的父亲、懦弱的母亲、包办婚姻的舅舅、喜欢女儿的姑妈、值得依赖的叔叔和到了草原感受原始美的慕容兰等等。他们的形象给小说增添了鲜活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让读者更容易入情入境地感受小说情节中的酸楚、无奈、思索和抗争。
第五段:总结感想
读完《草原》,留下了我很深的感想:一个人的成长之路虽然曲折悲催,但是在汗水、努力和磨砺中,依然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同时,小说也反思了传统价值观对女性地束缚和依赖,提倡女性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这样的价值观对我个人来说极为宝贵,通过阅读《草原》,让我对自己本来就有地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意识有了更深地体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彰显自己地独立性和自主性,更是给自己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勇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1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