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21:15:10
最新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模板16篇)
时间:2023-10-28 21:15:10     小编:翰墨

心得体会是思想的结晶,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重逻辑和条理,确保文章有清晰的结构和思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一

昨天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上传开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国人民哀悼。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句话感动到内心深处袁老几乎倾尽所有心血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饥饿,都得到了粮食。

反转又反转,终究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那个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的袁隆平爷爷终究还是离开我们了,多希望这依旧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再辟谣一次。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大,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来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曾说:“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这样伟大的科学探求精神多么宝贵,虽已获得共和国勋章,但已高龄的袁老却说要继续努力。

我们也应该学习袁老的不放弃,努力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学业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时一样。禾下乘梦凉梦,丹心映青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恩您,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缅怀!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二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举国恸哭、山河齐悲。全国人民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袁隆平的深切怀念和沉痛哀悼。

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对袁隆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高贵品质、传承他的伟大精神,像他一样做一粒好种子,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绚烂之花。

做一颗爱党爱国、热爱人民的种子,在无私奉献的土壤中厚植初心使命。仓廪实,天下安。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利益。让中国人民仓禀充实、餐桌丰富的袁隆平居功至伟。因从小目睹过太多因缺少粮食引发的灾难,袁隆平从小便立志“要为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正是因为身怀忧国忧民的深情厚谊和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感,袁隆平在人生规划和事业发展方向中不顾家庭反对毅然选择农学专业,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将出彩的小我融入到服从国家、人民需要的“大我”中,直到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刻,依然心系杂交水稻事业。党员干部要做一颗爱党爱国、热爱人民的种子,学习传承袁隆平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将对党和国家、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转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把初心使命写在祖国大地和人民心中。

做一颗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种子,在执着追求的土壤中积蓄信仰力量。梦想是方向,是目标,是前行的动力。要到达梦想的终点,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心、信念,执着不渝的追求。袁隆平在实现“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梦想的征程中,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一生扎根在稻田间。从种下第一批杂交水稻到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三系法到第三代杂交水稻,他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从未止步。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矢志不渝、从不放弃的信念,不仅实现了“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梦想,还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让中国科研精神在世界发扬光大。党员干部要做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种子,传承袁隆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在本职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面对各种风险困难和矛盾挑战中迎难而上、向险而行,永不言弃、越挫越勇,坚定为实现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信仰、信念、信心,不断夺取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做一颗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种子,在开拓奋进的土壤中孕育事业辉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唯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袁隆平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创新无止境的精神,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从两系法杂交水稻在世界领先的保持到在云南永胜创造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新纪录,从杂交水稻在全国各地推广再到在盐碱地中种出水稻并创下亩产500公斤的记录,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他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创新的最好证明。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功勋显赫的科学家,却甘于扎根基层,把一生都浸在稻田里,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一生只为“中国人民能吃得饱、吃得好饭”这样一个看似朴实而又伟大的梦想鞠躬尽瘁。党员干部要像袁隆平一样做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种子,不满足于现状,敢于突破思维局限,创新开拓、锐意进取,以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敢闯“无人区”、勇攀“最高峰”,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斯人已去,精神如炬。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袁隆平一样做一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好种子,以实际行动传承袁隆平的精神和遗志,立足岗位创造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伟大业绩。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三

——作文题记

一片土地资源,一把稻米。一片一无所获的土地资源,哭泣声直过千云宵。一把稻米,那会是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的生命。“不太可能了,不太可能了。”

一片土地资源,1100kg。夏日的风吹过水稻田,小小稻苗随风飘荡晃动,好像是一片夏日的悠闲自在。可小小稻苗始终也不会了解,一位老人不会再会开了小车在田里,小心地培养他们。

幼苗们会勤奋长的很高,长的非常大,要像高粱米一样高,穗子要像扫帚那麼长,长出的稻米要像花生仁一样大……不容易再有些人为挨饿迫不得已,由于“我的一生追求完美便是让任何人避开挨饿。”

我们害怕名人的离开,我们害怕之后的大家不记得她们,担心她们确实变为书本上的一行文本。最恐怖的事儿,是忘却。我们害怕她们只了解只说不做的定义和实际意义,不清楚她们真真正正的投入了是多少,真真正正的为何非常值得大家记牢。大家确实不容易忘掉。

功在千秋,利在千秋,一粥一饭思得来不易!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四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因多器官衰竭,于-年5月22日13: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之前我一直觉得袁爷爷只是一个活在教科书里的科学家,但直到那一天,我看新闻里有很多人追着袁爷爷的灵车跑,一边跑还一边喊“袁老,一路走好!”这件事让我感到很震撼。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长沙、他的母校、他的家乡,在他的雕像前送上一朵菊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纪念他呢?我和妈妈翻阅了资料,发现他5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杂交水稻的试验田中,为了高产、高产、超高产,辛勤劳作,让全中国人民和世界部分人民不用挨饿。

看了这么多人去悼念袁隆平爷爷,我心里也酸酸的。这样一位科学家就离开了我们,但他坚持的精神是我们少年该学习的。袁隆平爷爷还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遍布世界梦”,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把这两个梦想变成现实。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五

袁隆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还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梦想是研究并种出杂交水稻,和这有关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中,袁隆平发现禾穗如同葡萄一样硕大饱满。他和他的助手正坐在如大树一般高的稻丛下乘凉,这也就应了一句话: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理想这盏指路灯,指引着袁隆平,让他更加努力。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他有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研究水稻时也遇到了困难,有一次,他早上来到田边,700多株秧苗被连根拔起,而且都不见了,过了几天他才在学校的枯井旁,发现了五株残缺不齐的秧苗,这才能继续研究下去。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就。

他在工作上严谨认真、勤奋努力,在别的时候,却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人。在他小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认为他长得丑,但是他坦坦荡荡,说:“我虽然长得丑,但丑得很帅。”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身体健康的人。有一次他掉下了水,然后就去学游泳,教练选别人去参赛,没有选他,他自己偷偷的进去了。教练看他如此热情,便同意他试一试,谁知他竟然获得了第1名。袁隆平拉小提琴、下棋、游泳等运动样样精通。

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还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和“改革先锋”称号与奖章。这样一位优秀的老人,却在-年5月22日下午1点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仍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精神!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六

这两天很多人带着稻穗和鲜花去送别袁隆平,也有很多人在网上自发追忆悼念袁老。我们应接过他手中的“稻谷”,让世世代代都传承他那些宝贵的精神。

袁隆平大学毕业时在偏远的湖南省教书,在国外学者耗费数年研究杂交水稻相继失败的背景下,他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权威的笑话就这么被传开了。为了证明水稻真的可以进行杂交实现量产,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经过千千万万次试验终于发现了杂交稻的母本,此后不断创新促使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作为党员干部,要从袁隆平培育稻谷创新过程中看到,在面对千奇百怪的困难时既要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当下“网红流量”掀起了一股浮躁之风,为了争名夺利,很多人或重金买“热度”,或放下底线自爆“丑陋”,又或有一官半职便忘本得意。唯有袁隆平这样的“大明星”能够静下心来干大事。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头衔,面对国外高薪就业机会,他并没有“炒作”自己,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水稻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这种“稻谷”般的朴实无华精神,时常看自己为群众做了什么实在事,贡献了什么真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实干去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而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嫁衣”有多么光鲜亮丽。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到田畴。从1964年研究杂交水稻开始到-年初,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田间地头总少不了袁隆平的影子。即便是到了耄耋之年,他也没仗着年纪大当“甩手掌柜”,一直亲力亲为到杂交水稻基地搞研究。袁隆平倾注一生心血把稻谷攥在手里,为我国水稻发展抢得了最大先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要弘扬永久奋斗传统,稳稳接过袁老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稻谷”,面对苦难、挫折、矛盾不怨天尤人、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努力将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到底!

袁隆平身上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去学习的地方,比如他那宠辱不惊、沉着冷静、执着坚守的品质,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袁隆平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即便他离开了,也仍然会照耀我们前行,但愿我们党员干部以及更年轻一代青年们能接过他手中的“稻谷”,再续他那“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奇缘。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七

5月22日13点07分,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看到这条消息时,我正在乡间田坝边同村干部查看耕地抛荒和中稻种植情况。看到眼前一片片绿油油的秧苗,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感到内心无比沉重悲痛,不愿相信那个手捧稻穗憨笑的老人真的离开了。

读中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您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于是我就在电影《袁隆平》和有关书籍中了解您的一点一滴。

您的经历,让我知道什么叫“立志才能立业”。您在幼年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和悲惨景象,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中学阶段您就对花草、果木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便毅然地跳进了“农门”。在上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影响下,看到一个个脸色蜡黄的百姓倒下,您就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在“下田实践”的信条指引下,您迈开了双腿、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立下了要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大志。请您放心,我们这些深耕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会用您在培育“南优2号”的实践苦干精神,坚决打好遏制耕地抛荒这场硬仗,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这一主业,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您的脚步,让我知道什么叫“超常才能超越”。“南优二号”推广后,您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又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您以超出世人想象的速度、超出常人理解的执着,完成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其中遭受的无数艰辛、挫折和冷眼都没有战胜您超常的那股气、那股劲,一个个创世界纪录的数字,书写着您传奇的一生。可以说,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端着您给的“饭碗”。记得西南大学学生向您请教“成功的秘诀”时,您写下了“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的“8字口诀”,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吃苦实践,超越自我。我们新时代青年定会牢记您的殷殷期盼和谆谆嘱托,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遇事不避难、奋勇向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勇气把汗水和热血洒在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书写青春篇章。

您的声音,让我知道什么叫“为民才能为官”。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您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90岁高龄依然每天去试验田边“打卡”,还说要从“九零”后工作到“百零后”继续向高产潜力发起冲击,甚至在病危弥留之际还关心水稻长势。而现在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化作了春风、夏雨和秋露守护着您的“孩子们”。我总在想,为何您到这个年纪还有如此高的工作热情,为何在拥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之后还一次又一次给自己定下艰巨的目标?翻看了您平生事迹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我们这些从小听着你的故事长大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党员干部、人民公仆,我们会以您为榜样,矢志不渝地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永恒的价值追求。

“一捧白米,九州人民无饥馑,十里稻香,五月金风送功臣。”后辈必将承国士之志向、担民族之脊梁、念物力之维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英雄,一路走好!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八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您是神农,在人间留下满仓稻米后,便返回了天国。我们都会想念您,日后您看见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您来时,时间饿殍遍野,您走时,世间稻米满仓。您出生在战火连天的年代,挨过饿,死里逃生。而我们从小衣食无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您,为了人民远离饥饿,在无数日月里研究杂交水稻。本应安心坐在办公室的您,顶着烈日在田间用放大镜研究水稻,几十年如一日。

您走了,低头看着盘中餐,泪水与米饭溶为一体,是我对您的思念。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吃饭,珍惜粮食。超级水稻会长大,袁花花会长大,我也会长大。未来,我定会向您一样,为祖国、为世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出贡献!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九

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

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

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

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中国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十

天下最感动的是国之脊梁献出重大贡献,而最悲痛的是悼念国家之脊梁!

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因此,为了他百年梦想,袁爷爷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在稻田里,经过半个世纪的水稻研究,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可是,在20xx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不仅是成功籼型水稻培育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他为了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仰之弥高,称为交杂交水稻之父。

今天上午刚刚看了课本93页,又看见了那张春风十里微笑的脸,感受着他发出来的脊柱精神,为他骄傲。但下午才2点,却得知了袁爷爷已经走了。当时我已不知道在想什么了,国家的栋梁,袁爷爷,健康美好的,怎么……晚上再次看到袁爷爷的慈祥的脸是,他的脸上,眼睛里,面容,心里,都有一种感情。

一穷二白时,他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名满天下时,他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如今,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带着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国家的希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英雄人物总屹立在眼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更好看!

功在当代,惠泽千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稻香万里,四溢余香,在这片名为中国土地上,永不弥散。

默默无闻,一生奉献,您身影也永远映在蓝天之下稻田之中。

——前言

20xx年5月22日13点07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微风抚过,整片整片稻苗都弯下了腰,他们在鞠躬,为他们父亲鞠躬。稻香十里飘,长空万里香,世间一切稻苗都随风飘起,恭送这位伟人离开。他不是战士,却拯救无数生命;他不是诗人,却书写动人篇章,他便是培育杂交水稻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对于袁隆平爷爷印象,只限于图片视频之中。但是那几张照片我却印象深刻。田野间,他无声地拿着一个本子在记录什么,她身着朴素衣服,一幅近似于老农民面孔,饱经风霜,他弯着腰,耕作着,种下是种子,长出却是未来希望。

当我听见袁隆平爷爷去世这个消息时,几分惊讶,几分迟顿,几分伤感。万分难受,却哭不出来,像一块石头堵在心中,闷得有些喘不过气,脑子一片空白,想去拒绝接受这个事实,怔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于是心中水帘阵阵垂下,甚是伤感。

突然想起之前网上一些流言蜚语,当初一些网友就因为袁隆平爷爷摸了一下豪车,便在网上发表侮辱性言论。现在我就想问你们,你们还有良心吗?他是一个拯救了无数人英雄啊!他将自己毕生心血都放在了研究杂交水稻事业上。袁隆平爷爷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一辈子都努力在这条路上奔跑着,因为路尽头种着他梦想,他一步步地将这个看似不可能梦想变成了可能实现理想,他心中有家,有国,有全世界。

《奶奶星星》中说人死了,便会化成天上一颗星星,给活着人照个亮。想必20xx年5月22日夜,银河间又会多一颗明亮闪耀星星,看着中国这一片片他一手创造稻田,落下泪水,化成雨水,去滋润万物,去滋润他亲手埋下希望。

谢谢了,袁隆平爷爷!

再见了,袁隆平爷爷!

愿您一路走好!

当您再次俯视大地,请您放心!“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未来我们会替您实现!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他为我们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他用一生为我们研究水稻,他就是我们的天使袁隆平。

想必大家都知道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小时候的袁隆平,因为去农田里看了花,看了水稻,便下定决心要在农场里工作。长大以后,他选择农业,不顾众人的反对。

曾经的中国闹饥荒,他为水稻的产量而苦恼,下定决心研究杂交水稻。十几年时间的付出,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他终于将杂交水稻研制成功。袁隆平爷爷研究出杂交水稻,为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袁隆平爷爷的成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功不可没的成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吃到,他就会继续努力研究。直到去世的一个月前,袁隆平爷爷仍在研究水稻,只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前,我的碗里总会留下几颗洁白如玉的饭粒。她们在碗中痛苦地呻吟,可我却听不见。就在袁隆平爷爷去世的那一天,我仍悠闲地坐在桌上吃饭。一块西瓜下去,我的肚子已经很饱了,可碗里还有饭没有吃完。

刚想把它们倒掉,我就听见爸爸的手机里响起:“我们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凌晨逝世。”这件事像琴音,拨动着我的心弦。转头看着碗里我将要倒掉的晶莹剔透的米饭,再想想袁隆平爷爷用一生为我们解决了温饱,我却在这里浪费他的成果。

我的痛从心底的深处蔓延开来,传遍全身。我将饭碗又放回桌子上,用筷子将一粒粒米饭送进我的嘴里。不一会儿,碗中的饭都被我吃光了,碗面已经晾到可以反射光芒。碗面可以照出我的样子,好像都不用洗了呢。

虽然我明白得有点迟了,但是我相信这还不算晚,今后我再也不会浪费食物,再也不会让任何一粒米饭留在我的碗里。

传说人死后会到天堂或者地狱,袁隆平爷爷一定会是天堂里的天使,在天上永远照耀着我们。

袁隆平爷爷虽然肉体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成就会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中国人将铭记袁隆平爷爷为我们做出的贡献。让我们再心怀感恩、深情地说上一声:“谢谢您,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在20xx年5月22日13:07分,国家正式宣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你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但你可能还不知道他的故事。他就是被世人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离不开袁隆平爷爷的功劳,他在病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天气,因为天气的好坏会影响田地的生长。因为中国世界人口暴增,粮食也渐渐供不应求,袁隆平爷爷曾立下誓愿,他不会让每一个中国人饿肚子,如今每年的粮食产量高达5亿。

袁隆平爷爷为人朴素,从不摆架子。他会在下雨天骑电动车去田地,身上穿的是45块钱的地摊货,他做事从来不大肆宣扬,他的孙女曾说根本不知道爷爷是干什么的,因为爷爷看上去像个农民。有记者曾经采访,问袁隆平爷爷有没有人把他认成农民,袁隆平爷爷是这么回答的:“有啊,很多人觉得我像农民,这样不更好吗?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民!我并不感觉羞耻。”

有人肯定有疑惑,他中这么多水稻肯定有上千万的收入吧,其实并不是,袁隆平爷爷曾表明过,自己也有工作,一个月收入也才6000。袁爷爷种植水稻并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每一位中国人能够吃饱饭。

袁隆平爷爷两次登上热榜,第1次竟然只是因为他买了两部手机,有一辆豪车和一栋别墅。人们只看到了他做了这些,并不知道这两部手机加起来才几千,其中一部还是用来送给助理的。也并不知道爷,爷拥有的并不是豪车,只是一辆国产代步机。别墅呢是国家奖励给他的!是爷爷应有的奖励!这栋别墅最后给改装成了水稻种植公司。就是因为这些,爷爷在网上受尽了谩骂!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向袁隆平爷爷默哀!

袁爷爷,人们永远会将你铭记在心!你的每一次付出,都不会被世人遗忘!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20xx年5月22日,我国痛失了一位巨星,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的去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悲伤,更是遗憾。

袁隆平爷爷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现,使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1975年研制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实验在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成功水稻杂交的是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但袁隆平爷爷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断的钻研,最终也有了不少成就。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袁隆平爷爷,有一句话说:“我虽然是大年纪,但是我还没有痴呆,我仍然要继续钻研!”这令我非常感动,袁隆平爷爷其实早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可袁隆平爷爷没有放弃,坚持要研究出杂交水稻,这些都起源于19世纪中国一度闹饥荒,光河南就有上百万人因为饥荒而饿死,袁隆平爷爷那个时候虽然还小但那颗种子早已在他心里萌发,才使得袁隆平爷爷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其实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真的很幸福,以前的人吃上一口饭都不容易,而我们现在有肉有营养的蔬菜,还有新鲜的水果,更有甜甜的牛奶,都是因为国家的科技的发展。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虽然不能像袁隆平爷爷那样做出如此伟大的壮举,但是我们最起码能做到不浪费食物,不浪费每一粒米,从我做起!

虽然袁隆平爷爷不幸离去,但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荡漾着,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要像袁隆平爷爷一样,做一个爱国为国做出奉献的人!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今天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拜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路上,我的'心情忐忑不安:这位解决了世界十几亿人粮食问题的老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呢?究竟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我很想一探究竟,弄个明白。

闻名不如见面,袁隆平爷爷满目慈祥、平易近人,脸上布满沧桑,额头满是皱纹,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经历肯定不平凡,也看得出他经历了一道一道的坎,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从他的讲解中可以略窥一二:1953年,袁隆平爷爷大学毕业,1960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坚持了六年时间才找到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突破口。十三年过后,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人生到底有几个十三年啊!只有坚持自己理念的人,不断的坚持走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从袁隆平爷爷坚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超级杂交稻一定会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2011年9月19日,他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整整30年啊!袁隆平爷爷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之下又坚持了30年,超级杂交稻研究又胜利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坚持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身为一名共青团员,此行我收益很多: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坎坷崎岖,要想取得成功和胜利,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袁隆平爷爷的心得体会篇十六

2021年5月22日下午一点零七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了,享年九十一岁。

当我妈妈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甚至还以为是个谣言,后来,才知道这居然是真。在一瞬间,我心中仿佛是灌满了铅,变得无比沉重,因为他可是我们袁隆平爷爷啊!是他带领着他科研团队,解决了整个中国所急粮食困境,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他是当之无愧明星,永垂不朽伟人!

我平时最爱吃主食就是大米饭,而这大米绝大部分,不就是袁隆平爷爷研究出来杂交水稻吗?他曾说过“中国人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他则用自己毕生精力,去实现了这一句话。现如今,全球百分之五十水稻,已经中上了他杂交水稻,这些水稻,喂饱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一人。他毕生只做好了这一件事——杂交水稻,而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被世界铭记!

愿您一路走好,袁隆平爷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4743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