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一本书的心灵碰撞,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汇聚和对话。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读后感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够激发大家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爱。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读后感的写作要领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精彩的读后感,分享我们的观点和感受吧。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一
《三毛百趣记》写的是中国解放后,三毛过上幸福生活的内容。当然也有解放前,三毛无家可归,衣服和食物都没有的辛酸生活。他的朋友小拉里也是这样的。
我读完后,躺在床上睡着了。梦里,我梦见三毛和小拉里来到了二十一世纪,他们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关爱。他们来到街上,发现这里变了许多,比如街上摆着的流动铺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干净漂亮的小店面。小拉里对三毛说:三毛,你看那里有一家小吃店,我们去要点吃的吧!好吧!三毛说。三毛和小拉里跑过去,发现食物里装在柜子里,刚准备问服务生要的时候,服务生微笑地向他们走过来。对着他们说:三毛,你好哇!是不是饿了?三毛愣了一下,摸摸头回答:你认识我吗?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服务生笑笑地拉着三毛的手说,你不认识我,但是我们这里的人都认识你,知道你以前吃过很多的苦,现在好了,新社会了,你就不会再吃苦了。我带你们去买好吃的吧。说完就领着三毛和小拉里一起到街上买了好多吃的,玩了好多的地方,还给他们买了好多新衣服。晚上了,还带他们到宾馆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天亮了,三毛还躺着回味着昨天发生的一切,乐滋滋的。
起床啦!起床啦!我被惊醒了,原来是妈妈在叫我起床。我揉揉了眼睛,这才明白是一场梦啊!心里想:好有趣的梦啊,三毛要是真的生活到现在,那跟我们过的一样幸福,安逸。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二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今天终于读完了注音版的《三毛流浪记全集》,我被三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三毛是个可怜的孤儿,他没有家,也没有最亲的爸爸和妈妈,他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想起三毛的悲惨经历,我心里就很难过。
三毛常常受人欺负,吃了很多苦头。虽然三毛这么可怜,但是他很有尊严,他很坚强、善良、勇敢、乐观,愿意帮助别人,从不向困难低头。他帮别人擦皮鞋、卖报纸,拿到真的钱去买吃的,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从三毛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希望三毛能像我们现在这样,穿上漂亮的衣服,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每天高高兴兴,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上幸福生活,不再担心被坏人欺负,那该多好啊!
从电视和大人那里,我听说非洲还有很多像三毛一样的孩子,他们还在挨饿。其他地方也有在地震中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孤儿。我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帮助,能高高兴兴地过上“六一”儿童节,不要再像三毛那样吃不饱、穿不暖、到处流浪。
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三毛一样开朗乐观、正直勇敢,珍惜时间和粮食,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三
暑假里,我读了张乐平写的《三毛流浪记》这本书,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的主人公三毛,出生在解放前,是一个孤儿。他整天吃不饱,穿不暖,睡在大街上,也不能上学,到处流浪,好几次快要饿死在街头。为了生活,他来到上海,给人打工,受尽别人的欺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苦难的生活并没有让三毛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让他更乐于助人,不向困难低头。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与三毛的差距。我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有爸爸疼、妈妈爱,吃得好,穿得暖,每天开开心心去上学,还经常出去游玩,从不为生活担忧。但我不珍惜眼前这美好的生活: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有时还浪费粮食,不合自己口味的饭菜不愿吃,经常耍小聪明。
记得一个周末,爸爸从电脑上给我打印了两套试卷,让我自己在家做。他要加班,叮嘱我认真做完,他回来检查。爸爸前脚走,我后脚就出去玩了,把爸爸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快到中午了,我忽然想起试卷还没做,自作聪明地找好朋友替我做,最后让爸爸看出了破绽,狠狠批评了我。
我还想到自己平时遇到困难就躲着走,做习题碰到稍难点的就不愿动脑,或者找家长帮忙或者问同学要答案,再次遇到这种题还是不会。我缺乏的是三毛的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毛流浪记》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许多不足,我要向三毛学习,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四
在暑假,我看了许多本书,其中有一本书令我回味无穷。那就是《三毛百趣记》了。
我想:现在我们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家务活之类的事都是父母提前帮我们做得妥妥的,就连最简单的洗自己的衣服、刷碗都不会,甚至有些“小皇帝”连穿衣戴帽这些小事,都要张口喊爸爸妈妈。可你看人家三毛,小小年纪什么事都是自己做,有时还能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小朋友们,要多看这些书籍,才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要好好地珍惜。只有无数的前辈们辛勤的耕耘,才有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我要趁现在有优越的条件,继续努力地学习知识,帮助更多穷困的人们脱离苦难的生活,不要再有像三毛一样的孩子流落街头。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五
当我初次接触到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流浪记》时,我心中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仔细阅读下《三毛流浪记》这本书籍,并深刻体会在解放前夕的上海,广大贫苦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痛苦生活。
三毛是个孤儿,他以乞讨为生,风餐露宿,只能以残羹剩饭充饥。如果哪天运气不好,连剩饭也吃不上,只能任凭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地叫。他虽然多数时间都是饥肠辘辘,但捡到钱包却主动归还失主;他虽然也需要钱,但却不愿参与盗窃集团沦为扒手;他虽然也向往温饱的生活,但还是拒绝贵妇人的好心收养,并最终重回流浪儿的队伍。
我一边看着《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一边抽泣着,我为三毛的侥幸逃脱而纠心,为三毛的悲惨命运而痛心,也被三毛的高尚品质而折服。再想想我自己,勃勃生机的春天,当我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三毛却只能在校园门口张望着,眼睛里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骄阳似火的夏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在避暑游玩时,三毛却在烈日下卖报纸、捡烟蒂,满大街跑得大汗淋漓;落叶纷飞的秋天,当我品尝着美味的大闸蟹时,三毛却只能吃着口袋里的面包屑;寒风凛冽的冬天,当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时,三毛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赤着脚在寒风中发抖……最重要的是三毛没有父母的爱,没有幸福的家,也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只能到处流浪、乞讨,艰难的维持生存。
所以,我更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像三毛一样勇敢的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读了《三毛流浪记》,让我更加明白: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能使你快快长大;书籍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让你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是人们不断进步的阶梯,让你不知疲倦。
这本书主要写的三毛流浪在旧上海,尝遍了酸甜苦辣,但初心不改,还是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读了这本书,我心潮澎湃,庆幸自己没有生在旧中国,不会像三毛一样过着流浪的生活。但读书让我更清醒的认识到,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是迷人的,都会有清丽景色在窗前闪现,都会有朦胧的憧憬在眼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着美好和希望!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七
《胆小鬼》是三毛专门为《幼狮少年》的读者写的一篇散文。文长三千五百字,描述她小时候偷钱的故事。
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对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详实细致的心理描写,活灵活现的神态描写,细腻的动作描写,也是本文的闪光点。尤其是在第一段的叙述中,为读者留下了悬念;而最后一段,又给予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段中,作者举了一个事例:一朋友投前后独自一人去台北流浪了两天,钱用光时才回家,却得到最轻的处罚。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我们童年时的顽皮。而父母的爱也同样蕴含于其中。
十六段中,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从“涨红”“挣扎”“喊”这几处细节描写中,我体会到文中的“我”非常的紧张和害怕,这也从侧面看出了我的性格:胆小。
二十二段中,从“哭了一会儿”到“松了一口气”,我深切地感受到:刚开始“我”极为紧张和害怕,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但后来发觉是工人玉珍在给我洗澡,这才松了一口气。
《胆小鬼》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体验,在三毛的笔下,如同演电影一般,一幕幕真实上演。故事虽然平平淡淡的过去,却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看完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书中的小男陔叫三毛,我觉得三毛很可怜,四处流浪,连冬天都没有衣服穿,赤着脚在街上走。
有一天三毛看见一个小男陔在河岸摘花,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三毛看见了,奋不顾身地纵身跳下河去救小男陔,三毛把小男孩推了上来,小男陔的爸爸知道了这件事情,连忙把三毛带回了家,爸爸告诉妈妈是三毛救了他们的儿子,妈妈听了说三毛好样的',就收留了他。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三毛是舍已为人的小男陔,帮肋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九
她打沙漠归来,转身,一世风华便在时光的墨色里盛开耀目如初的花儿。
如若有一天,打红尘的某个街巷走过的你,遇到这样一个女子。她身材高挑,散着过肩的柔发,带着一种繁华落尽的沧桑。她深邃的眼眸流淌着,一股决然淡漠的味道,一种意兴阑珊的美丽。那么,请记得,她的名字叫三毛。
携一抹月光,走进沙漠深处,寻匿沙漠前世的记忆。有那样一个人,愿意用他的一生陪她来流浪,陪她一起面对尘世风沙,却又让她用一生来忘记,那个男子叫荷西。
他们曾用六年时间错过,又用七年时间来拥有。
你是锦瑟,我为流年。
记忆如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穿越历史的水墨画,一幕幕又清晰浮现:窗外,琥珀色的夕阳被黑暗一点点撕开了缺口。马德里的夜空,像被洗过一样干净,澄澈。当三毛走进荷西的房间,被震撼了—— “我抬头一看, 整面墙上都贴满了我发了黄的放大黑白照片。照片上,剪短发的我正印在百叶窗透过来的一道道的光纹下。看了那一张张照片,我沉默了很久……”六年后,荷西真的长大了,他告诉三毛,这世上他此生唯一执着的事就是对三毛永不变心的爱。只是,三毛终究不肯那么快,许诺明天给那个爱她到骨子里的西班牙男孩。她暂时还不想结婚,因为她内心深处还藏着她前世的乡愁,那就是去与西班牙有一水之隔的撒哈拉沙漠住上一年半载,甚至更久。而荷西的理想却是可以远航到希腊的爱琴海,此生除了三毛,唯有大海,让荷西眷恋不舍。
撒哈拉沙漠与爱琴海,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却有着相同的境界。他们竟都是这般相似, 热爱自由,不愿和尘世轻易妥协,喜欢去追寻远古的文明。荷西情愿割舍掉古希腊海的风情来守护他的爱情,这就是荷西,一个甘愿为了爱情去沙漠承受风沙苦楚的男人。也就是这样一个男人,给了三毛灵感与安宁。
“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在沙漠结婚好吗?我在沙漠等你。”摩挲着荷西的来信,我想那时三毛的眼眸中一定有泪光在闪烁。荷西,那个默默收拾行囊的男子,先去了沙漠,急于安定的他,只为了等三毛到来时,可以好好照顾她。三个月,迟来的三毛打量着忍受着沙漠生活的荷西,头发和胡子都布满了黄沙,嘴唇干裂,双手粗糙。那是荷西默默无悔的执着与付出,愿意从十八岁起就为她守护,为她痴心不改。
他们曾用六年时间错过,又用七年时间来拥有,后来,再用一生时间来等待和守候。
你为锦瑟,我为流年。在掩埋着的时光里,我们最终用永远去守护心底的那个人,生生世世。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十
三毛是一个流浪的小孩,他没有真正的家,只能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晚上只能睡在街上。如果讨不到东西,那只能整天都饿着肚子了。不仅这样,他还经常受人期凌,身上到处都伤疤。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却不一样了,就说我吧,我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爸爸妈妈把我照顾的很好,什么都为我考虑到了,可以说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就是这样,有时候我还对妈妈发脾气,弄得大家都不高兴。现在想来我是多么不应该啊。
看看流浪儿三毛,他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啊!他小小年纪就要靠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我现在的生活和三毛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冬天到了,妈妈早就为我准备了厚厚的毛衣,而三毛没有衣服穿;晚上,我睡在柔软温暖的被窝里,三毛没有地方住;我天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三毛不能上学……这么一比较,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应该珍惜我拥有的一切。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十一
初一时有一同班的女生,相貌平平,微胖,行为举止多出人所料,但文笔甚好。美术课上老师让大家讲述自己的理想并在画纸上呈现出来,她说她想成为像三毛一样的“流浪写手”。当时我还没有读过三毛的文章,只是知道有那样一个人——会写文章,梳长长的辫子,穿洗得褪色的牛仔裤,喜欢到处搬家,有些怪诞。所以当我听说这个女生的理想就是成为三毛一样的流浪写手,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她也是那种怪诞的人。
然而,就在几个月后的一天,毫无征兆地,放学后归来,我发现书桌上静躺着五本包装精美、明显是同一系列的书。近看,果真就是《三毛文集》。大概是好奇心的驱使,我连问都没有问一声就急不可待地撕开了塑料薄膜,翻开了书页。我看她写自己的名字,写自己的父母,写自己的学校,写自己的朋友;写自己怎么逃学、怎么出国、怎么结婚、怎么旅行……我觉得自从我翻开了那书页,三毛的文字、思想、情感就一直伴随着我,印在我的内心深处,好像我早就一直捧着她的书在阅读着。
初二的时候开始看三毛的文章,听人说,是不早也不晚、十分合适的年纪。
三毛的一生似乎被某种因素所禁锢,抑郁症从幼年伴随她到离世。从她的文字中,我觉得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但从她朋友的评价中,我却觉得她是个看不清自己生活的人。
她少年时期充满着矛盾。她说自己是个“逆子”“问题孩子”,她因为演话剧有了自己的“初恋”,她突然辍学待在家里养心病,她固执地去掉自己名字里的“懋”字,她巡游各国以继续自己的学业……她写自己的过去时我仿佛看到了那样一个不羁的少女,时而驻足,时而疾走,没有人能了解她,她也不想让人了解。
而当她终于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了荷西之后,她的'生活开始充满希望的曙光。他们在撒哈拉的婚礼和朋友,他们在加那利群岛的那个温暖的家,他们一起去过的小岛,一起为钱挣扎的日子,一起度过的春夏。秋冬……他们似乎就要像童话里的男女主角一样一直生活下去了。可是,那个工作的时候会突然穿着潜水衣回家看三毛的荷西,那个会和三毛一起分食一颗樱桃的荷西,那个会和三毛吵架却总能劝住三毛的荷西,终于在一天潜下海后就再也没能上来。我记得三毛说,她握着丈夫的手,一夜不合眼地看着她深爱着也深爱着她的离去的人。每次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时,我都会忍不住叹息。
那段美好的生活是她生活中不灭的印记,不毁的风景,无时无刻不带她去感受那些伤痛。因此,我不想谈论她的死亡,我固执地认为,那是个像孩子一样的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而我,作为一个时隔40年的读者,就这样静静地观看着她一笔笔地勾勒出出现在她生命中的一道道风景,心情也随着笔触的移动而起伏。她是个绝妙的画家,总能将她生命里最具美感的片段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个坚定决心独自留洋的身影,那个跟朋友在荒山上露宿的身影,那个在撒哈拉的一隅陪着小小新娘的身影,那个在黑夜里独自哭泣的身影……她就一点点地随着一行行文字出现在我的眼前。她友善地微笑着,伸出手来,却告诉我世上每个人者b是属于自己的。
她的一生短暂却活得精彩。相信她的所有读者都会记得这样一个独特的女子,也会记得她笔下的风景——充满伤痛的迤逦。
初二时看三毛,正是不早不迟的年纪。那个年纪,对生命的细微处开始敏感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陌生的世界、对未来怀着一种“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月明珠有泪”般的向往。这时,三毛的作品就带着她去流浪,去经历人世最初的单纯、美好与颠簸、迷惘。记着你的风景,走好我的生命之旅,这也许是三毛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十二
读了《三毛从军记》这本书,讲述了许多三毛当兵打鬼子的有趣又好笑的故事。三毛刚开始当勤务兵,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什么累活脏活他都干,长官和老兵还经常欺负他。在打鬼子的时候,三毛很聪明,又很勇敢,打死了好多鬼子,获得了英雄奖章。最后,战争胜利了,三毛离开了军队。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三毛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旧社会很穷,三毛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经历了很多苦难。而我生活在富裕美好的新社会里,我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勤奋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争光。我看了一部影片,影片的名字叫《三毛从军记》,这是战争年代的一部电影,上面写了三毛的一些故事。
我觉得这几句写的最有趣,就是两三名侦查兵在看有没有异常情况,那时,三毛正好路过,他躲在草丛里,一只从河里爬上来的螃蟹,爬了过来,要了三毛一口,疼得他吱、吱叫。还有一次就是,一个老人领着同志们摔碗,三毛使劲一摔,结果拽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疼的抱着脚呜呜的哭了。
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以前是战争年代,就是一些人或者是小孩都要参加革命,攻击敌人,不让敌人侵略他们的美好家园。
再后来好像就是幸福年代了。
三毛百趣记读后感篇十三
一口气读完十八册的《三毛作品集》,对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较粗浅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谈一二,与各位对三毛有兴趣的同好交流。
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多次自称,她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学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关系到大学做旁听生。没有毕业就休学出国留学,留学三年转了三个国家,平均一个国家一年,一年的时间分别学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基础语言也就差不多了。虽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记》里面有留学回国后“在大学教德文和哲学”的文字,我想,在大学教初级德文比较可信,教哲学则比较可疑。否则,三年前的旁听生,休学出国转三年后就能回大学教哲学,岂不成为那个大学的笑柄?然后不久,她远嫁国外做家庭主妇。三毛能成为风行一时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劳最大的当属台湾《联合报》。
《联合报》是台湾的两大报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该报副刊上首次发表,然后逐渐流传开的。这个系列散文出现的年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赶上台湾经济腾飞和走向世界,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长篇大论,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富有异域风情的撒哈拉故事适时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撒哈拉”这三个字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紧接着西撒哈拉脱离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引起那里的局势动荡又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报上为我们连续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当然,仅仅靠时事热点掀起的读者热情是不能长久的,正当读者对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产生兴趣的时候,荷西意外逝世。这个意外立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联合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炒作机会,三毛热由此掀起新高潮。《联合报》的具体步骤是出钱让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国写游记,还派一位摄像记者为她的游记提供图像资料。周游结束后,紧接着就安排三毛做环台湾岛的演讲,这已经与演员“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讲的后面是在报刊上开设专栏,回答读者提问,这样就更加拉近了三毛与读者的距离。与这些相配合的还有写歌词,教学,拍电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三毛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虽然多达十八册,但除了一册是电影剧本外,其余均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在这十八册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这两本,我甚至认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能够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的习作,就连三毛自己对它也评价不高。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写作压力,原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休闲式写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负担。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说的那样,她长时间地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甚至有十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停止了写作。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下,她还是写出了比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骆驼》,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续集,这本文集也几乎榨干了她关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积累。
随着她和荷西离开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业,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这样的打击使三毛的创作环境和心态都受到了重创,从那以后,可以说,她一直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恢复过来。1981年回到台湾以后,她被传媒和盛名所驱使,几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她去演讲,她回答读者的来信等,她已经从一个作家蜕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布道者。从某种角度来看,1991年三毛的自杀,可以看成是一个布道者最完美的结局。
当撒哈拉一旦离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现一些“回忆”,“答读者来信”,甚至“收藏物介绍”之类的内容。当三毛的文章内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来之后,三毛的光环也就自然暗淡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40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