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16:53:51
最新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范文(15篇)
时间:2023-10-28 16:53:51     小编:雨中梧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评价的体现。写读后感时要注重结构的合理安排,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阐述,使文章条理清晰、有层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一

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例子,大部分应该都是以讹传讹胡编的,还好都劝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了凡认为,对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对别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这在现代社会的风气里,不太可能流行起来。经济学中认为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会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以经济人的利益为首。

了凡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人做善事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而要看长远的利弊。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万一后人不读书怎么办吧,但是不对,不读书总有人会读,只要读了就会影响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二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方”、“谦德之效”。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成长。

《了凡四训》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细细研读会对我们的自身修养大有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三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四

了凡在开始静坐时,三天三夜都没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实是因为他颠倒梦想,听天由命。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是心灰意冷。禅师说,你怎能把为人一世的愿望一并舍掉呢?看到这里意识到,本心不是让我们无欲无求,让我们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全力以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关于正定与邪定,最近感悟特别深刻,感觉自己就陷入了邪定当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联网世界当中,对现实生活处于严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欲把自己框住了,对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动力与激情。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动力的,需要通过慢慢地跟外界接触,恢复内心的活力。

现在开始参加外界的活动了,也愿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让自己增加生命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之前对本心有很多的`幻想,总觉得只要坚持静坐学习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内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付出实践才可以得来。而且本心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只有在做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不断让自己的自我意识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维度。最近见了很多人,给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积极主动争取,被动等待只会让自己错失很多机会。

在最近的生活当中,发现念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特别大。当自己处于抱怨、愤怒、恐惧的时候,吸引来的东西都是抱怨、恐惧、愤怒的,而且会影响人的心情,做事的态度以及做事的结果。当我抱怨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反思过去的生命当中,自己业障真的太重了。仗着自己有点聪明才智,锋芒毕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攻击打压别人。而且心气特别高,老想着自己很厉害,想要出人头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处的过程中,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痛苦,说话毫无顾忌,不考虑别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虚度光阴。这个状态跟袁了凡一模一样的。而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没有戒,更没有忏悔,因此依旧重复着之前的模式,身心没有得到改变。接下来需要加强戒的力量,尤其是拜忏,要增加改过自新的勇气和魄力。

本心的成长是调心的过程,最近工作上遇见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抱怨,然后整个念头发生了转变,做事情就会高效了很多,还出现了创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纳的力量,也是我接下来要好好加强的点,训练接纳的力量。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五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2.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读后感

3.了凡四训读后感范文

4.了凡四训读后感1000字

5.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六

本篇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叙述十个案例以论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第二部分从八个对立面去精细论述“善”(为什么要细致论述“善”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第三部分是将生活中的善行归为十大类,可对照而推而广之。

在这里,我将简述了凡从八个对立面(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对善的细致描述,很有启发意义。

善的真假,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他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态度都是表象,动听的言语,友善的行为,恭敬的态度,为世人所喜,但并不一定对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无企图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断标准,善心纯不纯正。纯正为端,有杂念为曲。如上所说,人的行为表现可以选择,但是内心是否真的纯净。

善的阴阳,判断标准,是否为公众知晓。做善事被公众知晓为阳善,不被公众知晓为阴德。阳德的回报是“享世名”,名与实不符多有“奇祸”;阴德回报是“天报之”,为自己,家人,子孙所享。所以古人多劝多积阴德。

善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社会,是否从长远角度考虑。很多善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讲是道德水平极高的表现,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标准去要求或者号召普通民众,普通民众会因为难以做到,或者说会因为相形见绌,反而不做这类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断标准,好心办好事,为正;坏心办坏事,为偏。好心办成了坏事,为正中偏,坏心也可能办成好事,为偏中正。

善的半满,判断标准,积善心诚,勤积善,施心真为满;心不真,诚,为半。与你实际的贡献的并没有关系,心真诚,即使能力很小也为满;心不真诚,即使能力很多也为半。

善的大小,判断标准,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国,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善的难易,判断标准,引用原文:“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则为难。

具体了解了善的内涵,本着一颗真诚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七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单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单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给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八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近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九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这本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无所思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学会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乐于助人;德心我认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会乱丢垃圾,我绝对不会乱扔垃圾,现在40度的高温,清洁工爷爷奶奶们冒着酷暑,在烈日下清扫大街,我请求所有人不要再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开车的叔叔阿姨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大马路的中间,他们就没有德心,清洁工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垃圾,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别人一份爱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饭,我绝对不会浪费粮食,在学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为,在山区偏远的农村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中午都没饭吃,我希望可以尽我小小的力量帮助到他们;孝心,就是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老师操心。

日日谦善,日日进步;这个是我以后必须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并明白书中的真谛。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

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一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

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二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三

明朝袁了凡是一个考功名后做了官的贤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研究并指导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写下了四篇短文,当时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告诉自己儿子,训诫他儿子,也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他可以忽悠别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儿子,可想而知,这是他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体会,我们也应该好好感悟并指导我们心灵修为和言行举止。历代很多贤达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诠释,如印光大师、净空法师都有讲记。

四训为:立命、改过、积善、谦德。

什么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运。你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是幸福、安宁、踏实……都是你自己,外求永远求不到。就是面对这样的社会、单位、上司、下属、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坏,这些对于你来说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难把握和改变,你只能调整你自己,你怎么应对,怎么做人做事,怎么适应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并尽力促进外在因素改进。我们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得回到这个思维轨道。

什么是改过?就是自己只有不断改变调整提升自我,才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不足。如果你总是看到自己的弱势不足缺点,看到别人的优势,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进自我,就ok。

什么是积善?想法做事处世,一般人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很难发自内心的从别人的角度来想。人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个对别人有帮助,让别人开心的人。不断这样想,这样做,你将成就别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么是谦德?人都是很自以为是的,很难做到谦卑和谦虚。很多人都毁在这个方面。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四

读了知过,认识了知过,那我就谈谈我的感想,知过有知道过去的意思,往深了里讲还有一点,就是知道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换个角度可以说,知过等于反思。在了凡四训里云谷禅师问了凡,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了凡回答,不应该。在古时候生儿子是很重要,光宗耀祖就够这个,现在了凡回答了不要,就说明他首先很诚实。

其实他能充分的了解自己的错误,并能详细的把每一点列举出来这需要勇气,而了凡就具备了这一点,这为他的将来成就奠定了基础,也为改命划下了起点。其实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了凡的那些错误并不是很大的错误,但了凡却很重视它们,现在我就一一列举说明。一开始他先说了自己福薄,不是当官的料,因为当官不是给自己当的,是给千千万万百姓当的,所以心胸要开阔。然后他讲了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这句话是说性情急躁,心急的人因为沉不住气,所以做事毛燥,感别人一种毛手毛脚的感觉,这种人成不了气候。

然后他谈到了直心直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耍性子,在那时对这种风气是很不看好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风气在现实社会里好,除了女孩子以外,如果一个男性经常性的闹脾气,我想周围不会有人喜欢他的,相对的就是轻言妄谈,也就是说话要稳重,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下一点是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一句是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是不会生长植物的。而了凡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想说的是有洁癖的人也是不好的,要把握到“中”这个度。最后一点是和气能育万物,我想这点大家都有体会,你对人好,别人对你好,这是相对的。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前面说的那些是讲存心的,后面则从生理上说为什么不应该有儿女。喜欢强出头,喜欢喝酒,晚上熬夜,这都是伤身之举。

通过以上的知过,了凡知道自己有这么多毛病,所以他开始忏悔,用佛门讲就忏除业障,业障除掉如何除去呢,这就要通过修行,把毛病一点点的修正过来,只有知错能能改才能有效,不然光知过有什么用呢。当能把这些业障都一点点的解决了,那么改命就已经开始,这是从内向外的转变,所以得出一个结论,求人不如求已。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简篇篇十五

了凡四训不得了,启发很大,教人行善。

我接洽到了seo赚钱模式,发现破命之说跟seo赚钱的模式有着很大的类似性。

seo呢,你首先选好你要做什么产品,什么词,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网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链做优化。等时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后,实现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许下宿愿,许下命,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积够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实现。

以了凡的观点,行善积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说,我们相信了凡所说,那项转变运气的,就去行善积德吧,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我们这一辈的父母们大多都相信命运数理,他们初一十五拜神礼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礼佛。都是为了子女们积德。子女们这一辈大都相信无神论且不说,不积阴德也不说,就是千万不要总是去积恶,把父母们辛辛劳苦为你求来积来的善德都抵过掉了。

我们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妈说过,在以前,你们小的时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当初,儿女们都出去外面了,我就开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妈也很愉快,由于还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个人,从小到大,你们也晓得,咱们这一辈是在新中国的无神论下长大的,从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说。但是,越长大,我是越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听过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会发明,年纪越大的人越信任这种货色。我是属于相信型的,然而与孔夫子一道的立场,敬而远之。

同样那句话,如果你见过我所见过的,听过我说听过的,经历过我所阅历的,你就会批准我的观点。所以不要妄加批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3860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