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作品的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们去大英博物博物馆参观。
我们刚进一楼不久,池松叔叔就去机场了。贝贝依依不舍地说:“再见,爸爸!”然后我们就乘坐电梯来到了三楼。“哇,好多盘子呀!”萱萱惊奇地说。“是呀,是有好多盘子呢,”我点点头,两眼放光地说,“这儿还有好多纯金做的雕像呢!”妈妈认真地说:“这儿的东西可是很有价值的哟,千万不能用手去摸。”我们接着走散了。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走进了放置木乃伊的地方。小孩儿们不怕,而大人们都怕。在我们几个小孩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大人们就一溜烟跑了。幸好,他们没有跑远,要不然我们就找不到他们了。过了一会儿,也就是我们参观完小小的、而又十分精致的木头雕塑后,葛敏阿姨又跟我们走散了,我们在吃饭的地方找到了她。
午餐过后,我们又去看了很多欧洲的人像。还看到了很多非洲的衣服——可真漂亮!富有艺术感,花花绿绿的。
参观后,我心里忿忿不平,“凭什么其他国家的那么多的好东西都被英国抢去了?”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二
茂名市第十五中学
吴晓丹 在2014年4月17日下午,我们第二党支部(数学,物理,信息,生物,政治,美术科组)去参观了茂名市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位于茂名市人民北路,是一座地级市综合性博物馆,茂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隶属茂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听说博物馆应有20多年的历史了,馆藏文物和标本十分丰富。博物馆主要陈列展览有:“茂名馆藏历史文物精品陈列”、“茂名自然化石标本陈列”、“茂名革命史陈列”、“冼夫人史迹陈列”等展览,每个展馆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们专门认真、详细的了解第三个展馆是“茂名革命史陈列”。在20世纪20年代,茂名市现辖区分为茂名县、信宜县、电白县、和化县,历史上高州六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茂电信的中共党组织先后归属南路特委、特派员、粤桂边地委(广南分委)、高州地委领导。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茂名、电白、信宜、化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今天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茂名市博物馆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三
“时效警察”+“安乐椅神探”模式。纵观推理小说史,往往是侦探走到哪人死到哪,因为这样能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信息,而“安乐椅侦探”类型仅靠第三方材料进行推理,所以比较难写,但也更适合“叙事性诡计”的写法,比如本书中的《复仇日记》,我想称之为《“影帝”日记》,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虽然故事很悲情,但是就像《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外传犯人们的事件簿》一样,站在犯人角度就有些喜剧了。
总共5篇短篇,“凶手的意外性”是本书的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诡计设计上都是对经典本格诡计的再创新;逻辑严谨,大段的推理囊括了所有可能;行文精炼,没有多余的描写,所有的.描述都有作用。大山诚一郎的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人物塑造基本为零,而且后几篇对馆长的描述几乎复制黏贴。
大山诚一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算你知道是用的什么诡计,你也依然猜不出来。比如《直到死亡之日》,开头就告诉读者我就是用了“交换杀人”的诡计,但真相依然惊艳。虽然又是左右撇子的老梗。
动机方面也是非常的本格。特别是《烈焰》和《至死不渝的追问》,让我觉得这样也行?但是又无法反驳,感觉情理之中。《面包的赎金》的动机最为薄弱,操作太过复杂,越复杂越容易出错,破绽也越多。
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很多“惊人的巧合”,这些巧合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案件反倒成了悬案。比如:《面包的赎金》中嫌疑人过量饮酒挂了,《复仇日记》和《直到死亡之日》中嫌疑人都是被车撞死了。作者自己也发现了,所以在18年新版中把其中两起案件的死因进行了更改。
本书其实蛮难拍成电视剧的,都是一大段的推理,如果有机会希望“雪女”由菜菜绪出演。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四
感
【书评】《纯真博物馆》读后感
谭伟华
读一本书时,没有什么是比腰封上的大字更不靠谱的了。如果有,那就是腰封上的小字…… 读完《纯真博物馆》的最深刻感受居然是这个!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伊斯坦布尔,1975年,有婚约在身的30岁少爷凯末尔爱上了自己的穷亲戚、18岁的清纯美少女芙颂。他做了有点"二"的决定,邀请芙颂参加他的订婚仪式。
第二天,芙颂消失了。半年后,当芙颂再次出现时,她已为人妇。凯末尔借口走亲戚,经常到芙颂家做客,还顺手"带走"了许多芙颂使用过的物品。
八年后,奇迹发生了,芙颂恢复了单身,与凯末尔订婚,与家人自驾去欧洲旅行,途中,发生了车祸…… 痴情、忧伤的凯末尔将自己八年中收集的心上人触摸过的物品,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甚至是4213个烟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纪念他永失的所爱。
20xx年(在他参观过5723个博物馆后),凯末尔溘然长辞……
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奥尔罕帕慕克想讲的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从爱情的角度来说,这个忧伤而平淡的故事的情节简直弱爆了,随便一个网络写手也能比他写出更热烈、更曲折、更狗血的爱情。故事中,爱情是主线,但不是主题。帕慕克讲的是土耳其的故事,是伊斯坦布尔的故事。
伊斯坦布尔这个连接欧亚、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美丽都会正在精神上变成另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城市。《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讲了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的故事,几十年走街串巷卖钵扎的麦夫鲁特也看到伊斯坦布尔的变迁,从他的眼中,看到的城市化的进程,从麦夫鲁特的失落中,我们还能感受到经济腾飞的喜悦。
而在《纯真博物馆》里,凯末尔有幸看得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他平静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是文化蜕变的无助和迷茫。纯真博物馆想要留下的,不只是凯末尔和芙颂的爱情,它更要留下那个还没有完全被西方文化同化的伊斯坦布尔的真实生活和精神。
我们身处在今天的中国,4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比伊斯坦布尔更加天翻地覆的剧变,作为一个七十年代生人,亲眼看到了这样的剧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些天《大江大河》火了(阿耐是不是会觉得悲哀,一部10年前的倾心力作,最后要靠流量小鲜肉来捧红?),它写中国的改革开放,饱含激情地讲述着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这可不是《大时代》里的模拟商战,而是每天都在中国上演的真实故事。
end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五
看完书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夸一下编辑,书名起的真真是极好,原作直译过来应该是赤色博物馆,改成诡计之后,书如其名,非常贴切,编辑真是一个小机灵鬼。
来说一下书,虽然本格推理都是走诡计这一卦的,但是也不能为了诡计而诡计吧。我只要让作者猜不出凶手就可以,我就是成功的本格推理,这本书的推理就给人这种感觉。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六
以前,一直只知道“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很伟大,为我国航天事业地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今天,我才真正近距离的走近了他,走近了这位透着崇高人格魅力的老人。
今天,我很荣幸的作为本班学生代表之一和辅导员桑林海老师一起,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钱学森事迹展区进行参观学习。
钱学森(1911-)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大家也许只看到了钱学森光鲜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她为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从小出生书香门第,先后就读于众多名校。在国立交通大学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去位于校门右侧的红楼——交大图书馆。在那里,它不仅研读与所学专业(铁道机械工程)有关的书籍,而且还看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一次与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过这么一段话:“父亲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从新的知识里汲取营养。他看书看到最后一天,一直到入院前几个小时都在看报纸、看文件”。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成功=1%的天分+99%的努力。因为钱学森肯于付出,他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
但是,钱学森身上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那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更是他高尚的人格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钱学森留学、工作于美国多年,可是至始至终他都从未想过要留在美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面对美国方面给以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得以安全回国。他不图名、不为利,不惧怕生死,只为一颗爱国心。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后,他没有迷失自我,仍旧保持着一贯谦虚的作风。钱学森在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中写道:“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协同攻关,这样的事情谁能办到?所以我常常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的切身感受”。此外,“不兼荣誉性职务”、“不上任何名人录”是他一生操守的处事原则之中的两条。
这才是真正的钱学森!当我从展区中走出来时,内心之中油然而生此感。以前对钱学森的认识与了解,那应该是第一次与他相识吧,我想,今天与他的再次相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相识。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不久前,我校组织参观了海南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来到博物馆庄严的大门前有着圣神的感觉,在门前我似乎就能感觉得到历史的气势和宏伟,那呐喊着解放海南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到了,我开始带着那份尊敬认真的观察这里的历史。
走进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图片展展厅,开启了一扇了解海南沧桑巨变历史的窗户。血与火、硝烟与呐喊、面容与情怀穿越岁月,深深地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一艘木船,一列火车,分别呈现在两个展厅的前面。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摆设,寓意着展览两大主题:“解放”和“开放”。走进不同的展厅,观众感受到的是不同的震撼。
为了解放海南我们的渡海作战部队不惧惊涛,勇对骇浪,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依靠简陋的木帆船强渡琼州海峡,创造了“木帆船打败军舰”的世界战争史奇迹。创造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这是难忘的并且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
历史上,为了强岛富民的理想,为了让每一位岛上居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努力探索各种发展海南经济社会的方向、道路和模式,即使为此遭受损失,蒙受冤曲,甚至抛撒热血,也矢志不移,誓死追求。正是靠着他们的坚韧和坚持,海南坚实地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今天,我因继承先人理想,接过发展重担,正是当代人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绘就一个更美丽的海南,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做一名有利于社会的青少年。
天津历史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元旦歇班,闲着也没事儿,报纸上一直在报道的天津博物馆开张的事情,心向往之,于是二号下午决定去逛一逛。
进到博物馆里,第一感觉很是宽敞明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属结构等等,反正看着挺漂亮,还带着点儿明快的现代气息,第一感觉不错。
前台买票,如早先的报道,25块钱一个人。一楼好象是共享空间等,没有展览,直接乘扶梯上二楼。迎面就是书法馆,进去转了一圈儿,主要是明清两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强点儿有限,也看不出个门道来。出来到绘画、陶瓷等馆分别参观,大致每馆都要花半小时以上时间,感觉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馆的馆藏还是很丰富的,比如藏有两件钧窑的对盘,很珍贵。
进了大厅一转身就看见传说中的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咱也不是搞美术的,看不出个门道来,只知道范宽的画绝对是极品的文物,天津的这个藏品与他的溪山行旅图齐名,后者藏于台北故宫。好象金庸哪部小说里也提到过溪山行旅图吧?忘了,想不起来了。
俺曾经参观过上海博物馆,这次参观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馆,总的感觉从馆藏方面,我们绝对不输于上海,甚至还要略强于上海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有礼貌,态度很好,玻璃展柜不时有工作人员擦拭。在参观过程中还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对盲人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也来到博物馆参观(孩子不是残疾人),博物馆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陪同这一家三口,并为他们讲解,天津博物馆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们称赞!
希望大家有时间都去参观一下,不但可以丰富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天津人的自豪感。
要问西安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会说“陕西历史博物馆”。
四月一日,早餐小吃(油茶泡饼和热甑糕)后,我们就乘车去大雁塔了。那里已经是非常熟悉的地方。自大雁塔西走一站路,即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因我妻未进过该博物馆,所以陪她专程而往。
博物馆前已排起长队,原来门票35元,现在免了,老百姓都争去参观,真是大好事。但每天参观人数受限,所以要早来排队领票。本地人一队,外地、外国人一队,凭身份证领取。
这无疑是座一流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表现了盛唐时期的风格,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博物馆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众多展厅,集中珍藏了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三十七万余件,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数量多、品位高、种类全,多数为国宝重器,价值连城。
我们从先秦古韵展厅看起,接着参观了大汉雄风展厅,大唐盛世展厅,告别帝都展厅,以及铜镜专题展厅,古代书画展厅,丝绸之路展厅,耀州瓷展厅等。数不胜数的国宝目不暇接,那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独步全国的汉唐金银器,精品荟萃,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七
周末那天,爸爸带我和妹妹去东阳参观恐龙博物馆,据说现在东阳已经是恐龙的故乡了。
我们一走进恐龙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恐龙和一只小的盔龙骨架。被命名为中国东阳恐龙是一种草食型恐龙,属晰脚类恐龙中的巨龙类。中国东阳龙和盔龙的骨架是根据在东阳发现的窟窿化石,按照生物学原理等比例复原装架而成的。中国东阳龙骨架全长16米,高5米。盔龙骨架长3.6米,高1.8米,中国东阳龙是在2007年发现于东阳市西路西岭头,盔龙在1981年发现于东阳白殿村胡公山。
我们顺着人流向右拐进第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只很大的盔龙,那盔龙的头和前肢都会动,我们看了吓了一跳,以为是一只真恐龙,仔细上前一看才发现是一只仿真恐龙,我们还跟它亲密接触,照像留念呢。我们还看了许多恐龙蛋化石,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其它类型的许多恐龙:有三角龙,地震龙,铁头龙,快盗龙,暴龙,蛇颈龙等等。
我们通过参观恐龙博物馆后知道了以前恐龙的生活情况。可由于地球气温的下降、环境的不断恶化等种种原因,使恐龙渐渐地灭绝了。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好地球的环境,不然的话,我们必定会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八
基本上没怎么看过推理小说。看到很多同学说看过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而我看《诡计博物馆》是我看的第一本推理小说。看这名字“诡计博物馆”,带着好奇的心去看看“诡”在哪里。
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专门收集无人能解的离奇悬案。有一对奇怪的搭档,发誓破解瞒天过海的杀人诡计。同样的弃尸地点、同样的凶器、同样位置的血迹、同样年龄的被害人,数十年前的骇人惨案重现,是有人恶意模仿,还是凶手再次挑衅。
在阅读中既带着害怕的心理,又想去探知真相。但是往往,自以为自己能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和蛛丝马迹推理些什么。但是我的逻辑思维稀里糊涂。不由地感叹故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推理能力。真相往往和想的不一样,突然的大反转,更加吸引读者。想想最近的来女士案件,离奇失踪,这个案件成为热搜,社会关注点。当案件破了以后,我们更关注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透过一个个杀人案件背后,是每个杀人犯扭曲、变态、畸形的心理。相信每个人更希望的是看到社会的安定,每个人身心健康,社会和谐。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九
大山•诚一郎的《诡计博物馆》给我这个第一次读推理小说的人带来了推理的乐趣和享受。
故事以寺田聪受绯色伢子的指示去查案件为线索,有五起看似完美的案件,都在伢子这个高级公务员的大胆推理下被重新翻案。逻辑严密,节奏极快,在阅读时也很有快感。
这本推理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先是通过寺田聪和绯色伢子的对话把案件描述的无懈可击然后又一一解开这些离奇悬案。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第一侦探李昌钰曾被记者问过的一个问题“这世上是否存在完美的犯罪?”其实,任何看似完美的诡计,都会有漏洞,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这五起案件的侦破,需要我们重新整理证据和时间线,考虑到细小甚微的细节,还要打破固有思维,大胆推理。
消失在废弃别墅的社长、诡异坠楼的女学生、参与交换杀人的凶手之一突然毙命、三句面目全非的尸体、河畔第二次杀人事件,这些亦或铁证如山亦或无人能解的案件,都一一被侦破!而破解一切不在场证明诡计,本质都是是看穿时间的漏洞!
再看这些案件的背后,虽然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背后都各有苦衷。就像最后一起案件,我们无法想象为何要用杀人来去证明自己是不是亲生的。但没经历过,可能确实无法理解那种纠结与绝望。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
古罗马的历史,自王政至共和,历帝制及二分,又有拜占庭延续至中世,前后横贯两千余年,可谓波澜壮阔,浩浩汤汤。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古典传说中罗马城诞生的年份,罗马文明在这一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孕育了古代罗马文明。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城市的建立与母狼有关,这应该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其还和伊特鲁西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确知之甚少。罗马城市与伊特鲁西亚文明附近,不过属于联邦形式的部落,没有集权统治,无法抵抗来自外来的侵略,最后自然被罗马文化占领。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罗马共和国开始向海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帝国时代:共和到帝国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罗马第一次兴建石墙把城市围起来。随着城市发展,270年奥勒良皇帝下令兴建了一座更长的城墙(奥勒良城墙),约18千米长,9米高;三十年后,马克森提乌斯皇帝又加高了9米,便成了今天的模样。
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开始,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频繁侵扰,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基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东罗马灭亡。
在结合当地的文化,文物的许多解释在书中都有陈述。说起罗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来通杯、陶瓶、沃伦杯、波特兰花瓶等等、自然也了解到当时的著名人物,如:安提诺乌斯、罗马皇后----莉薇娅·杜路莎·奥古斯塔。以展现了古罗马各时期的风采,印象比较深的自然是这尊大理石像被认为是所有安提诺乌斯雕像中最美丽的一尊,现藏于德尔斐考古博物馆,据推测完成于公元130年安提诺乌斯溺亡于尼罗河中后不久,可能由伤心欲绝的哈德良下令雕刻。从出土时的痕迹来看,雕像膝盖部位曾被人为破坏。
一只杯子,以动物为主题,造型传神,古朴隽永。一只杯子,是古代东西方商业交流,文化交融的见证。一只杯子,超越了地域和文明的界限,留给人类美和文明的印记。这只杯子叫做来通杯,“来通”是“rhyton”一词的音译,即角状杯。
希腊陶瓶分为黑绘式、红绘式和白底彩绘三大类型。黑绘式(黑彩陶)是在红底的陶器表面施一层黑彩,把形象之外的黑彩剔除掉,形成红底黑纹。红绘式(红彩陶)同样施上黑彩,再把形象内部的黑彩剔掉,形成黑底红彩。黑绘式稍早,红绘式稍后。
罗马帝国第一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即约公元一世纪,沃伦杯。这个银质水杯的两面浮雕纹饰均描绘了男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其中还有一个偷窥者。其名字来自现代第一位所有者爱德华·佩里·沃伦。1999年,此杯被大英博物馆购得并收藏。
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波特兰花瓶,大英博物馆藏。在深蓝色玻璃上饰以白色图案。1845年,一个醉酒的男人将一个雕塑扔向波特兰花瓶,雕塑和花瓶同时都碎了,波特兰花瓶更是碎成了200多块碎片。
众多的文物,将古罗马的历史呈现出来,让读者重新回到古罗马时代。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一
四月我跟随着夏令营团队的脚步从承德坐上去往北京的车,一路上山水景色婀娜多姿,形态各异,遍地都是绿色的小芽,春姐姐无时不刻的在告诉我们“春天要来做客了”。我们的终点站是中国航天博物馆,好景色当然要加上一副好心情啦,所以我兴高采烈的期待着。
在细雨中终于到达了航天博物馆。
大门前7个深蓝色的大字——中国航天博物馆,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走进大门,一架架飞机模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飞机模型各式各样,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座机,这架飞机机身通体白色,上面有着蓝色条纹,还印着五星红旗,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志在蓝天。再往前走,我就不得不严肃起来,因为前面就是牺牲的烈士和飞行人员的名单了,看了这些我对烈士和飞行人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航天博物馆让我对我们国家的航天知识和事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让人受益匪浅啊!
中国航天博物馆让我难忘,也让我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离开时,我忍不住说:“航天博物馆再见,我会再来看你的”。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二
《诡计博物馆》是近期看到较为出色的短篇推理小说,作者大山诚一郎以逻辑严密的本格推理而闻名日本。就这部短篇小说集来看确也名副其实。
这五个短篇也篇篇不同,各有出彩,每一篇的“诡计”都基于一些不可告人的动机,爱情,亲情,仇恨这一切都能成为理由。文字运用的简洁不浮夸也容易让读者更快投入案情。
五个故事我感悟了一些所得: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法律不仅仅是为了规范普通人,更需要来规范执法人员。如果他真的是一名优秀的警务人员,他就应该明白不可以知法犯法。
总有人会出于自己的私心而枉顾事实,人也总会为了维护自己在乎的人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他来说,真相并不重要,但对于追寻真相的人来说,他的感受也不重要。
交换杀人貌似可以逃避警察的追踪,却也有可能把你们像蚂蚱一样牵扯在一起。
烈火可以毁灭人的肉身,却不能掩埋真相。为了证明自己可以爱而杀害无辜的人,这种行为太自私了,什么样的孩子会想要一个这样的母亲,而这样的母亲可能也真的不明白孩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三
《诡计博物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短篇推理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会根据主人公寺田聪对案件再次搜查的过程来推理犯罪嫌疑人,然而结局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每一个案件的凶手都十分意外,故事情节精彩紧凑。
令我感触很深的两个案件分别是复仇日记事件和河畔第二次杀人事件。在复仇日记事件中,高见作为麻衣子的前任男朋友,为了掩盖麻衣子的犯罪事实、让麻衣子在死后仍然留有清白的名声,自导自演、虚构了自己犯罪的前因后果的日记,最后在警察追捕的过程中遭遇车祸而死亡。他对麻衣子的感情让我深深动容,甚至他在日记的最后写到“但我别无选择”和“这是我所能够为你做的,唯一的补偿了”,让我深陷他的感情久久不能平静。至死不渝的追问中,为了证明自己是否是父亲亲生的而杀人的女凶手藤野纯子可悲、可恨。小时候父亲对她的残忍虐待让她产生了扭曲的心理,可悲;而为了证明自己是不是亲生的残害无辜的人,甚至将父亲对她虐待的痛苦转移到了她儿子的身上,可恨。
诡计,有无奈,有恶意,但是我们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相信世界充满真善美,永远不要被诡计蒙蔽双眼。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四
在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纯真博物馆》中有许多角色令人难忘,譬如男主人公凯末尔,他对芙颂的痴恋,当真是应了那一句“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须以死句读”。
那一段“我把尺子上显示三十厘米的那一头慢慢地塞进了嘴里,我尝到了一种苦涩的味道,但我让尺子在嘴里待了很长时间。为了想起她用尺子的那些时光,我拿着尺子在床上躺了两个小时。这对我帮助太大了,我感觉自己很幸福,就像见到了芙颂”写得色气,痛苦而又暧昧。
再比如凯末尔的父亲母亲两个人,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都有不少值得深思之处。
凯末尔的父亲富有,母亲优雅,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对伉俪,但不可免俗的是,凯末尔的父亲在婚姻之中也有过不忠的事实,而这一桩婚外情,凯末尔的母亲是心知肚明的。其情人是公司职工的女儿,凯末尔的父亲与那女子年岁相差甚远,两人坠入爱河,女子最终选择离开,事实是她身患重病,命不久矣,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在凯末尔的父亲与他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前者认为自己对妻子隐瞒得很好,妻子没有发觉过,可到了后文可知,凯末尔的母亲清楚知道有此一事,并还知道那女子是谁。凯末尔的父亲骤然去世,他的母亲怅然若失地说了一句,“他连去世的时间都不想告诉我们”。虽然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但他们夫妇只做了人前的恩爱夫妻,做不了人后的琴瑟和谐。
茜贝尔是凯末尔的订婚对象。茜贝尔貌美,家世不凡,又在法国读过书,有良好的教育,这些也在其次,关键在于她和凯末尔身边的父母哥嫂朋友都相处融洽,是嫁娶婚事、门当户对的不二人选。然而,茜贝尔这个人是矛盾的,她一方面是土耳其的大家闺秀,有传统的思维,有矜持的态度,另一方面,接受新式的教育,追赶潮流,又是时髦的人物。从一个角度可看出来,就是她愿意在婚前和凯末尔行云雨之事,借此拴牢对方,这是她不传统的地方,又在凯末尔悔婚之时担心陷入流言蜚语,有损自身名誉,这是她不新式的地方。茜贝尔就像是薛宝钗穿的那件蜜合色的外衣,“半新不旧”。她的思想不只是她个人性格使然,也有时代环境的造就。
芙颂十多岁就已然出落得亭亭玉立,光彩夺目了,围绕她身边的少不了捕风捉影、口舌是非。她在十八岁那年决定在精品店兼职同时再一次考大学,由此她重遇凯末尔,这个和她沾亲带故的、即将与别人订婚的男人。两人在重见不久以后就享受了鱼水之欢,并且越发食髓知味。那一段在公寓中的描写,凯末尔看着眼前的芙颂,听着公寓下的杂音,像是杜拉斯在《情人》对“红房子”的描述,情欲泛滥,而又机巧迭出。芙颂相比于茜贝尔的成熟和保守,她年轻、开放,像是一团烈火,时刻招引着凯末尔的神魂。凯末尔见她时,文中多次描写她蜜色的手臂,优美的身材等等,借此可以看出芙颂是个美人,但红颜多薄命,芙颂也未能幸免。
塔勒克先生是芙颂的父亲,他在凯末尔前后九年,持续不断到他家的过程中,都是一个不知内情的形象,像一位慈爱的长辈,时时挽留凯末尔,而且在必要的时刻给予芙颂、凯末尔和费利敦三人支持。他一直是不起眼的,仿佛只是作为芙颂的父亲这一角色出现,却没有一定要出现的必要。但是在他离世以后,他原本如暗物质一样的性格,在此刻,焕发出了光彩。他知道内情,女儿芙颂和凯末尔有过一段私情,两人不欢而散,芙颂和费利敦结婚后凯末尔又试图再次获得芙颂的爱意。
原文写了塔勒克先生去世前后的对比:
在我们中间,无论在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上,还是在“假装那么做”上,塔勒克先生都是做得最好的。现在,他不在了,我们既无法变得自然,也无法回到八年来我们在晚餐时保持的那种半真诚、半虚假的轻松状态。〕塔勒克先生的严肃和沉默恰恰是给凯末尔与芙颂相处空间,有转寰的余地,而仅剩下芙颂母女和凯末尔时,一切的一切都昭然若揭,使人感到虚伪与尴尬。
和塔勒克先生相对的是他的妻子内希尔姑妈,她市侩而精明,又粗俗愚蠢。内希尔姑妈知道女儿芙颂和凯末尔先生的私情,即便是芙颂成婚以后还是一力地撮合他们,将费利敦视若无物。在芙颂死后,她声称凯末尔是她唯一的女婿。内希尔姑妈的人物形象设计可以对应到很多文学作品的母亲形象上,她们囿于自身的能力和见识,往往是希望女儿麻雀飞上枝头变成凤凰,自己也过一过富贵荣华的日子,但这种初衷和最后的结局常常是背道而驰,也因此才展现了这一类角色的可悲之处。
小结
凯末尔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他父亲的特质,沉溺情欲,而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对芙颂的爱是可以光明地说出来的。不可否认在凯末尔与芙颂短暂的婚姻中,嫉妒的烈火将他们的爱情付之一炬,但凯末尔对芙颂的爱却没有伴随着芙颂的离开而离开。“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也太棒了!
五篇短篇推理小说,完全是不走寻常路的逻辑。《面包的救赎》,关键点--可以两面穿的夹克外套。一场自导自演的绑架案,万万没想到警察也参与其中。但是这个案件才刚刚是抛砖引玉的第一个而已。
《复仇日记》,脑回路九曲十八弯的一篇。看到日记的时候有两个想法,第一这日记中写的是真实的,第二这日记是为了给警察看的,就像《隐秘的角落》中那样,故意写出一篇日记。第一点无可深究,问题在于如果是给警察看的,那么这不是事实而是要隐瞒事实。但是经过验证日记中的内容又和事实都对的上,是的,还是忽略了一些问题。关键点--随手拿起的杀人的刀,不符合蓄意杀人的特征。我们总是忽略这细小的确有不符合逻辑的点,因为想不明白、不愿去思考所以看见了也都忽略,其实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直到死亡之日》,将死之人的杀人告白。谁能想到这位将死之人的身份就是他不是他,从错误的入口开始,走入的就是错误的方向。当作者列出了所有符合的交换杀人的明细的时候我就应该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人们总容易走进以我以为当中,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馆长解决问题的诀窍应该是不被写好的案情牵着鼻子走,跳出这个逻辑,写出来的既有逻辑未必就是真相的调查方向。
《烈焰》,残酷的真相。犯人不惜一起死去也要将仇恨的两个人杀掉,当你的妈妈不是你的妈妈,还是杀害你一家人,使你去福利院的凶手。这个真相,不知道一直心怀美好的小女孩知道后会怎样。关键点,妈妈怀孕的时间和小姨去美国的时间相吻合。当所有人都掉入凶手预设好的逻辑中,抓住那个奇怪的点+大胆的假设和验证才是唯一办法。
《至死不渝的追问》,奇怪的作案动机。一场复现的二十六年前的杀人案,作案的细节手法完全一致。能够复现的杀人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之前的凶手,一个是知道全部细节的警察。因为袖子上的血迹与之前的血迹不符,因为袖子血迹的位置与之前的位置不符。所以大胆的猜测是血迹是凶手无意间蹭上去的,她也并不知道在哪里。竟然是为了要验证自己是否是亲身的来杀人,陷入心理扭曲的人的自我开解。
解决悬而未决的案件,和程序员解决悬而未决的bug道理是一样。胆大心细,从不合理的地方入手,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能够解释的原因,无论多么不可思议,它也是真相,真相只有一个!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六
在刚拿到《诡计博物馆》这本书时,看了封面,以为这是一本特别恐怖的小说,其实这是一本破案小说,特别适合平时就喜欢看看悬疑小说、推理剧的一些人。
这本书一共讲了五个故事,每个故事的转折都使人惊讶!第一个故事的翻转是警官竟是犯罪的合伙人,尽管真相是在多年之后才被发现,该面对的惩罚还是要面对。第二个故事应该会感动大多数读者吧,为使杀了人的前女友的身份转为受害者,自己上阵导演一番复仇大戏,可谓是用情至深!第三个故事看了更是使人吃惊,交换杀人,使最大嫌疑人均有了不在场证明,而不能破案,足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缜密的思维。第四个故事是女主角通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品到了端倪,最终还真的重新破案!
说明生活中的细节不可忽视。最后一个故事,我相信作者是站在了一群少数人的角度来写的,那些受过创伤而导致心理严重生病的人,竟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而不惜以杀人为代价,最终虽得到了结果,自己也承受了惩罚。也许很多人,包括我看了以后多少会觉得这个做法有些疯狂,可能那些心理面受过伤害的人,宁愿背负杀人罪名,也要弄清楚从小到大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那是心理上的一种释放。整本书,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连贯清晰,节奏也紧凑,没有多一句废话。这本书大概花了两天左右时间就看完了,真的很吸引人,让人想继续看下去,喜欢这种类型小说的,推荐看一下这本书。
时间博物馆的读后感篇十七
故事发生在东京的犯罪博物馆,由五个短篇推理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出乎意料。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一切推理都靠馆长对犯罪资料的细致观察进行,当然也离不开助理与嫌疑人的沟通。
推理精彩之处一是在于馆长仅从一些细节描述的逻辑层面就能发现不寻常的地方,顺藤摸瓜;二是馆长吩咐助理实地考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采访时提的问题,初看与整个案件毫无关联,更别提能推动案件解决,不仅是读者,连助理也懵圈了,猜到了些许意图却又说不通,总有逻辑上的缺口,对这些问题背后的目的进行探究,也不失乐趣;三,就是馆长揭晓谜底了,在与助理的交流中一步步揭晓自己的意图,指出凶手的漏洞、案件细节的不寻常之处,循序渐进,酣畅淋漓,语含机锋,常常反应不过来下一步推理是怎么达成的,总要不断回过头去揣摩他们的语言、逻辑,也不失有趣。
只是节奏太快,有时推理来得太突然,文学性不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34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