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13:11:07
优质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通用18篇)
时间:2023-10-28 13:11:07     小编:念青松

读后感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所读书籍的理解和思考。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总结这本书的主题和意义?希望这些范文能对你的读后感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一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民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二

1934年年初,因母亲病危,沈从文自北平回凤凰探视。据吴世勇编著《沈从文年谱》所述,沈从文于1月7日离开北京,先坐火车至长沙,继而在长沙转汽车至常德。随后在旧友曾芹轩的陪同下于1月12日到达桃源。

往后十多天,沈从文坐小船沿沅水逆流上行,于1月22日抵家。行船途中,沈从文每日给新婚妻子张兆和写信,报告行程及途中之见闻感想。一路下来,共写了将近50封信。

回到了北平后,沈从文以这些家信为底本,整理成散文多篇,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将《湘行散记》结集出版。

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抗争。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三

随手翻开《湘行散记》,便被沈从文先生构建的亦真亦幻、淳朴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这部散文集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时所作的游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黑暗的时光中,《湘行散记》依然能繁花尽开、向阳而生,令人惊叹。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是“花”,是盛开的向日葵,是永远保持的一种向上的姿态。文字中氤氲着烟火气、草木香和书卷气,令人初读时便心生愉悦。清新易懂的笔触中,透出沈从文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颗赤子之心;几笔传神的描写,便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眼前。且看《桃源与沅州》中的这一段:“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寥寥几笔,这桃源仙境的美丽便溢了出来。

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开满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坚韧的象征。纤手老头儿对生活的努力执着、拉船人对生命的忠实庄严、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豪迈豁达等人物身上的顽强品质是令人赞叹崇敬的。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而沈从文先生又未尝不是呢?在沈从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优秀品格与志向、期望,蕴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思考和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在与沈从文先生的交谈中,我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性情率真、喜欢字画、对湘西有着无限眷恋和热爱、身上不乏劳动人民勤劳的影子。看着沈从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为何还能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生活?”沈从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说:“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顽强的品格,有着属于中华儿女的那份坚韧不拔!”是啊,这些美好的品格多么难得,多么需要新时代人们学习传承!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四

《湘行散记》一本普通的书,一个个普通的字眼,却构成了一个不平凡的艺术世界。

读《湘行散记》,看着那一个为了维持家境,不惜生命地跳入冰凉湍急的溪水中的水手们,看着那一个个吃苦耐劳的妓女的'悲惨身世,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水手与妓女,他们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十分善良、淳朴,这正由于他们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家人的关心。他们那种善良、正直、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融入到了那条清澈、毫无渣滓的小河里。

《湘行散记》一本多么富有哲理的书啊!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去书中感受善良的力量。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五

施蛰存1992年拿到了新出版的《沈从文别集》,施感慨沈又出了文集。30年代施曾对沈的《月下小景》表示不满,认为有凑字数之嫌,沈自己则说体例仿《十日谈》、《天方夜谭》,试着写一些故事,是尝试性的创作。过了几日,施从架上把这套书拿出来闲翻,又看到《月下小景》,施觉得沈对这些创作是有所偏爱了。沈的不同创作,有褒有贬,通常是两个极端,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喜则极喜,薄则极薄,当然施绝不是薄者。翻到《湘行集》时,《湘行散记》与《湘行书简》合而为集,施眼前一亮,原来沈是有心的人,当年的书信保留的这般完好,另外《书简》中配有沈从文返乡途中的涂鸦,施蛰存感叹:“原来,从文还会画画。”,这束《书简》是沈从文1932年返乡途中邮寄给新婚妻子的书信,《湘行散记》则是当年以《书简》为底本扩充改写,公开发表的文字。

我拿到手的这本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湘行散记》是以当年的名作《湘行散记》为底本,又辑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偶感怀人》三组文章,其中《废邮存底》是沈当年就出过单行本的,是把一些没发出去的信收集而成的一本书,其中《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沈有据可考的第一篇发表的文章(1923年);《云南看云》一组当年的公开的出版是《昆明冬景》以及《七色魇》,现在并作一集;《偶感怀人》一组文章则并没有出过单行的集子,有30年代悼念徐志摩的文章,有抗战胜利后悼念朱自清的文章,有50年代悼念靳以的文章,再然后就是80年前后悼念陈翔鹤及王际真的文章,这一组文章时间跨度之大,近半个世纪。比较遗憾的是沈文革后重新写有怀念徐志摩的文章并未完稿,只收录于全集未完稿中,那篇文字之细腻,远非沈其他公开发表的怀人文字可比,可惜戛然而止。这样一本精选集跨度之大,想来编排上是要对沈一生散文创作有所把握,但文体上未免偏而杂乱了,我若求全的话,《湘行散记》是定当与《书简》并行的。《书简》为里,《散记》为表,从中尽可以比较阅读作者创作的心态,以及公开发表文字与私密文字的不同,沈从文是个很爱写信的人,《沈从文全集》中书信卷占大半壁江山,《湘行书简》是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家国之思,历史现实静观,分外动人。

上面罗里吧嗦地谈了些《湘行散记》的掌故,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品嚼这本书的滋味,我想“凄馨”二字最合意,“凄馨”语出施蛰存悼沈从文的挽联:“湘西一种凄馨意,彩笔争如沈凤凰”。在《湘行散记》里,甜苦杂存,冷暖互现,读过之后未免不能分那么清楚,何者冷?何者暖?什么是冷?什么又是暖?或许冷就是暖,暖就是冷,莫要以为我是打摆子,缘有例:

“年轻水手向吊脚楼一方把手挥动着。

‘哎,哎,我记得到!……冷!你是怎么的啊!快上床去!’大约他知道妇人起身到床边时,是还不穿衣服的。

妇人似乎因为一番好意不能使水手领会,有点不高兴的神气。

‘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砰’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了。这时节眼睛一定红了。”(《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水手把用命换来的钱,一个月的薪资,用来和这妇人亲近一次,这到底是冷还是暖呢?人性的丑与美,仿佛失去了界限,沈从文自己,也在沉默中体会到一点“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做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湘西系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小说中沈从文隐藏他的苦乐哀痛,散文里往往就明明白白的道出来,沈的散文以及自传实际上是理解他其他作品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对沈的褒奖,隔靴搔痒的论调,依然常常看到,从美到唯美往往让人忘记了他的心苦后人知。在散文的篇章里,有苗妇人、放蛊,有浩荡湍急的滩水,水手搏命换钱,卖身却不忘本心,80岁如同托尔斯泰一样的老头子执着于生……湘西自有其可爱单纯处,但也有其强悍不屈精神雄强处。

沈说过一段有意思的话,如果没有湘西的香花臭草,没有瑰奇的景色,屈原即便再疯一点,也写不出离骚。这里是荆蛮之地,这里是五蛮溪的故所,这里是避秦的化外所在,这里历来被视作异端,清末仍可以见到的绿营军制,只为了镇压苗人叛乱,这里真的不是江南。沈从文文字之美,时刻带上点滴泪的淡然微笑,笔尖流溢的凄美之光,明晃晃隐着带血的铡刀。30年代有人评价沈从文的审美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沈绝不是玩味和欣赏,而是用朴实纯粹的语言,表达深挚的爱,无言的痛。大滩的血泪,这些被历史遗忘了的民众,并不需要。

湘西这个地理概念,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概念,除湘军之外,全托沈从文之故。沈挖掘地方性,赋予其精神,《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说沈从文是“湘西魂魄之所在”绝非一纸虚言。众所周知,49年伊始,沈从文疯去了,大多是认为政治的原因,我却觉得1947年湘军最后的残余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对沈从文的影响更大,在《一个传奇的本事》里,他一再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缅怀这些与之共命运的乡人,他们在历次战争中亡了、腐了。他的生命就仿佛劫后余生,他失去了要他书写的群众,也失去了他想要刻画的一群,“我仿佛全个孤独”,心冷了,仿佛若有光,这光焰照到了别处。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六

看完这本书,正是一个下雨的下午。我手边充满了云。一开始倒的热水已经凉了,我好像做了一个梦。

沈从文先生,别人说他是个纯洁的人,星星斗其文。这是真的。看完这本《湘行散记》,我一直跟着沈先生的脚步,仔细欣赏他的家乡。船夫的划船歌还在湘西雾蒙蒙的水面上回响,吊脚楼上隐约有女孩清脆的笑声,太阳落尽,晕出半边夕烧的天空,我行过山,行过水,偷窥一场梦。

有趣的是,沈从文,一个曾经是土匪的苗江人,在这本书里对湘西的风景充满了温柔。他从新婚的燕尔身上走了出来,大多把眼前的黛山碧水当成了张兆和的黛眉和杏眼,于是这座山这水成了他的情书,也许是给他的小妻子三三,也许是养育他的美丽湘西。身心都有爱的男人,对一切都包含着温柔和孩子的天真。

他写了x,x,船手,没有贬低,没有陌生。好故事来自生活,每个人都是新鲜的,真实的和活泼的。就像你周围的阿姨、叔叔、姐妹和兄弟一样。翻过纸,你也可以看到他们轻轻地迎接你,隔壁的姐姐想去河边,前院的哥哥想和船一起航行。

从《湘行散记》中,我可以看到中国人最真实的形象,在锐意进取的过程中轻快地生活着。而且我始终坚信,能从如此温柔的人文角度来写人,其内心一定是慈悲的。他看到了湘西的粗鲁和野蛮,但他并不鄙视它。他以苗江独特的光明和纯洁的温柔尊重这些存在,尊重每一个严肃的生活。他从船上下来,走到山脊上,和湘西姐姐一起唱山歌,和年轻的苗夫亲热地哼着粗鲁的小调,或者像豹子一样去找女人。呵哟,多开心啊!

一河一船一书生。他走在湘西山水中,路过别人的故事,呵呵手提笔,写给情人。古人说诗词上乘讲究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沈从文的话三分随意,三分灵气,剩下的都是对家乡风景的柔情。相反,写文章就像画画。所有的遗憾都在轻描淡写中描绘出怜悯和遗憾。他透明、清晰、朴实、温柔。人们走在这个世界上,总有无数的`动摇,无数的奇怪,在宁静中活泼,我想这也是我丈夫纯洁的心的原因。

《湘行散记》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位中国文人的人性关怀。在浆声中,他听着船夫炸鱼的声音,为我们打造了唐朝以来的桃花源。

史铁生说,写作是为了不轻轻抹去生命的重量。沈先生笔下浅薄的湘西,随着社会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星星,但文章是永恒的。也许有一天,你的心下起了大雨,无处可逃。你可以去看看沈先生经过的风景,听听船舱下潺潺的流水,像我一样偷窥一个梦。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七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八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后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

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九

潺潺流水,不及在溪边读一本书;游戏的通关,不及在书中寻找那宝藏的钥匙;听一首流行歌曲,不及书页翻开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有如在墨香、文字中遨游。

翻开《湘行散记》,周围的一切仿佛就静了下来,留下的只有书中人物的话语与他们的动作。

牯子,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待“我”也是十分友好。十三年前,他为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女人掉进了水中,那时已经是冬天了,还下着雪,但他却没有半丝埋怨,而是打趣地说“这下完了”,一边笑着爬上了岸。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学学牯子的这种乐观呢?虽然在冬天里不小心落在了河里,但是笑着爬上了岸。面对挫折的我们也是可以这样的,将自己碰到的挫折视为脚边的石子,绊倒了,那么就重新站起来,被磕破了,就笑着吹着伤口继续往前走,最终,你所被绊倒的石子、磕破后结痂的地方,都是你成功的见证,你无畏的证明。

在桃园的日子中,“我”看到了一片血迹,那是清党前后,有个姓唐的青年和其它40多名青年的血迹。姓唐的青年以党特派员资格率领了4万以上四乡农民和一些青年上城请愿,不料碰了壁,还发生冲突,守城兵将这些青年和特派员杀死,其余农民看情形不对便逃之夭夭。后来,那些士兵用刺刀把特派员钉在城门木板示众,三天之后,连同其他牺牲者一起抛进了清流里。

抗战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唐特派员那样为祖国捐躯,江姐为了不泄露组织的机密,宁愿承受敌人的折磨,也不愿为了活命泄露关于组织的一切活动,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祖国。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没有了战争,却也有很多英雄们:有为了救护他人生命,而冲入火海的消防员叔叔;有为了捉拿犯罪凶手的警察叔叔和肖缉毒警叔叔。他们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不是的。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别人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救了无数个生命,为了我们有更好而安定的生活。他们视国家与人民为第一,奋斗在最前线。

合上书,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我的脑海里演绎:外表粗犷,内心却很柔弱的屠夫、助人为乐的祖送。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但在我眼里,他们不仅浸透了沈从文先生深沉,真挚的情感,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

我其实并不喜欢看沈从文的书,因为我觉得他写的作品都是关于以前旧社会的,我不认为以前的旧社会有什么好写的,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我是绝不会看的。

我不情愿地发誓阅读,却心情复杂地合上了书,心中百感交集。虽然我以前不喜欢沈从文写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认,他写的《湘行散记》太妙了!

《湘行散记》主要写了沈从文在湘西的所见所闻,由于沈从文走的是水路,书中的大多数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在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拥有着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书中的人物虽出生卑微,但他们身上都有着质朴本真的人性之美。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戴着水獭皮帽子的曾芹轩,此人虽用语粗俗野蛮,但他的行为却是粗中有细,十分有礼,连沈从文都觉得曾芹轩算得是个妙人。此人重情义,可以为沈从文送行而大清早从热被中脱出,冒着大雪沿河追着小船,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感。此人爱好古玩字画,收买了数量可观的字画铜器和瓷器,可是并不如何稀罕。他本有幅文徵明的山水画,却被他卖了300块钱,只为给一个小娼妇点蜡烛,真是个奇人。

书中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小人物,但身上都有人性的闪光点。他们身上的故事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反思人性。

《湘行散记》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物那真实的人情之美和湘西美丽的风景,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读。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一

1934年年初,因母亲病危,沈从文自北平回凤凰探视。据吴世勇编著《沈从文年谱》所述,沈从文于1月7日离开北京,先坐火车至长沙,继而在长沙转汽车至常德。随后在旧友曾芹轩的陪同下于1月12日到达桃源。

往后十多天,沈从文坐小船沿沅水逆流上行,于1月22日抵家。行船途中,沈从文每日给新婚妻子张兆和写信,报告行程及途中之见闻感想。一路下来,共写了将近50封信。

回到了北平后,沈从文以这些家信为底本,整理成散文多篇,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将《湘行散记》结集出版。

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抗争。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二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前半部分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在回湖南凤凰探亲期间写给新婚妻子张兆和的信件,也附了三封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信;后半部分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描写的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这些大半是引起他年少时回忆的。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敏感些,感情更充沛些,再加上有一种本领,能把一切记录下来,就像沈从文说的:我以为人类是个万能的东西,看到的一切,并各种感官能感到的一切,总有什么办法用点什么东西保留下来,我且有这种自信,我的笔是可以做到这件事情的。无论过了多少年,读者读到这部作品,就好像自己也坐上了小船,看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或缓或急的河流上及岸边人们生活的景象。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有使命感、责任感,要记录历史,思考人生的本质。沈从文提到,他这次回家,原是翻阅一本用人事组成的历史。看到船上及吊脚楼里在生死边缘讨生活的男男女女,他先前还向妻子提到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生的没有价值,随即又被他们感动爱上他们。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起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活,却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故乡的山山水水,给了沈从文许多智慧,看透人生的智慧。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是不对等的,沈从文爱张兆和多一点。张兆和找胡适校长告状沈老师总是给她写情书,胡适却说他非常顽固的爱着你,张兆和回答我也非常顽固的不爱他。但从本书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信中却看出张兆和很爱沈从文,最起码那个时期他们非常非常甜蜜,沈从文称张兆和三三,无时无刻不在跟她分享着一路的见闻。张兆和则称沈从文亲爱的二哥,她计算着沈从文的行程,担心路上有事情,就连大风也刮起来了,像是欺负人,发了狂似的到处粗暴地吼,发愁这风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真美!如今,通讯这么发达,这种相思怕也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了。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三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途中每天给张兆和写信报告沿途见闻,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其中“引子”三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一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也就是沈从文的家书,在《从文家书》里只收入了小部分,这本书算比较全的。 第二部分就是众所周知的《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对照着来读,哪些是只跟妻子说的,哪些是面向读者的,不仅仅是关怀想念和甜言蜜语的区别,沈从文目睹家乡巨变,内心的感受很复杂,应该怎么向妻子和读者分别描述,要隐藏些什么,文字背后都很有意味。

第三部分是《新湘行记》,收入沈从文1956年回乡所写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书。这次回乡变化当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书里面,沈从文的措辞也相当收敛。“我们到一个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顿,四碗一汤,数量可用八位壮士消化,还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干部,因为店铺、机关……都成了国营。” 沈老先生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湘西酉水边常常能见到的景致。比如古老的凤凰城,里耶镇,还有我更熟悉的母亲的家乡洗车河镇。 到底是古镇,说道文化还是有些底蕴的。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如今的小镇平时就像是躲在闺阁的少女,含蓄文静。只有到了赶集和赛龙舟的时候,才会像出嫁的姑娘,打扮得隆重漂亮,引得各方的人争看热闹。赛龙舟时,安静的小街顿时变窄了,变小了,宁静的河也欢腾起来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停在同一直线上,只等锣声一响,众船齐发,力争上游,岸边围观看热闹的人也不闲着,挥着手臂为各自的队伍加油。拍掌的,喊叫的,跟着船向前跑的,把窄窄的街道挤的密密匝匝。有女孩子们忙着和商贩讨价还价,趁机购买自己喜欢的物件,也有借此机会同媒人物色到的小伙子见面相亲的。这里不比城市,天天热闹反觉得不热闹。倒是这一年里数得到次数的集体盛会方显得其隆重让人留有念想。

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四

只有以心读过《湘行散记》,才能彻底走进作者的内心。作者沈从文原本是一位军人,随着军队辗转各地后,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也阅尽了人世间的黑暗。在他心生厌恶后,便踏上了文学创作一途。

作者沈从文虽然后来几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笔下最纯美、澄明的,却仅有自己的故乡。或许,在他的记忆中,也只有自己的故乡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许如其人所说:“当过兵的人,活着回来,就回到了故乡。这也许也是当时人们的悲哀吧。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如一面明镜,揭露了当时社会水手,妓女等底层人民的低贱,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那些人的悲哀,但当你看到最后,你一定可以明白沈从文的——他是在赞扬这些人的美好品质。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资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们或许是卑微的,低贱的,但通过《湘行散记》,我却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义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对着一个妓女,却生出了真实的情感,甚至离别时,也是依依不舍。

再看看那些妓女们,在看《湘行散记》之前,我认为她们是不知羞耻,甚至认为她们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现在,我的观点不同了,因为在沈从文笔中,她们的生命是非常顽强的,你认为她是为了钱财吗?不,并不是,她们是为了让自己的亲骨肉可以衣食无忧的长大,才会放弃她们宝贵的贞操的,因为,她们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诉讼了人道的黑暗,却也映射了人道的伟大与坚强,这是本可歌可讼的史诗!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五

轻轻翻开《湘行散记》,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笔,领略湘地那引人入胜的风土人情:有回荡在山涧的撸歌、有凶悍勇敢的水手、更有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就连那贯穿全书野话都是那么富有灵性,让人读后回味无穷。那些野话并不能影响着整本书,反倒让人觉着这是很平常的事情,给别具一番风味的湘地又增添了一抹色彩。

历经十七载,重游故地,心中感慨万千,湘西又历经多少的变迁!

作者用他优美的笔触,写出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是作者在《桃源与沅州》中对于自古以来桃源的描绘,风景优美,乡亲热切迎客,的确是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桃源画”!

重回故地,万物变迁,可不变的仍是先生的那颗如同湘西的水那样清澈的心,他热爱家乡,热爱湘西,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

回味故土上的一切风土人情,忆起陈年旧事,重游湘西,怀揣着一颗无暇清澈的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六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下决心买,看到这样可爱美丽的新书,这一次,我动心也动手了。

这本书是沈从文新婚后不久,家乡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后,他独自一人,买舟还乡的路上,给新婚的妻子张兆和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其中,《湘行散记》和《湘西》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湘行书简》是一组家书。

那一年是1934年,正是民国所谓的黄金时代,沈从文赶回湘西探母,一路上风山水照旧,但是气氛和人却不一样了。那年他揣着一本《史记》和支出的三个月的薪水27块钱,一路北上去北京求学时,他印象中的家乡是美丽的,年轻人如猛虎般的活泼,乡民是自在、淳朴和从容的。而这次,面对凋零的美丽故乡,他看到了人们的挣扎,人生的绝望:在那里,有蛮力的水手和拉船人为了微薄的一点点钱,做着卖命的事——天再冷,水再险,照样往水里跳,而即使这样,他们却从没有抱怨,没有因为工钱少,就偷懒,照旧去担当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的那些女人,往往是为家计沦落成ji女,但是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沈从文的文字中,有悲悯,也有对人生庄严的赞叹。

《湘行散记》文字很美,梦幻纯真,例如:

“我小船停了,停到鸭窠围。中时候写信提到的“小阜平冈”应当名为“洞庭溪”。鸭窠围是个深潭,恰如我写到翠翠的家乡。吊脚步楼尤其使人惊讶,高矗两岸,真是奇迹。两山深翠,惟吊脚楼屋瓦为白色,河中长潭则湾泊木筏廿来个,颜色浅黄。地方有小羊叫,有妇女锐声喊“二老”,“小牛子”,且听到远处有鞭炮声,与小锣声。到这样地方,使人太感动了。”

李欧梵说过,《湘行散记》这部作品一半是纪实,另一半是小说。沈从文写《湘行散记》时,常常承认他在写作过程中依靠的不是他亲眼所看的事情,而是他所想象的事情。这种个人体验式的文章,开启了旅游文学的先声,而故乡,在每个游子的心底,永远是最纯净的乌托邦。沈从文将记忆中故乡的圣洁温暖,撒到字里行间,愿这浪漫的文字,能够抚慰每个游子的乡愁。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七

那条清澈纯粹毫无渣滓的河水,那听过之后一生都忘不了的船歌,那个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妇人......这些全都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一道靓丽明媚的风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没有人能比沈从文更加了解湘西世界了,他用他朴实无华的文风,描绘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他不仅写出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与自发的抗争。让我们立体地了解到那时候湘西人的生活情景。

湘西人的生活节奏,和城市人完全不同。不着急,不烦躁,只做好眼前的事就好。船工们一边随意地骂几句野话一边熟练地驾船;看见龙舟比赛就兴奋地大叫起来的小孩子们;还有黄昏时分,从山坡上散开的米饭香味。这些好像只是平凡的人,在做着平凡的小事,然后平凡地度过一生。但在沈从文笔下里,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多情的水手和那个多情的妇人。从上帝的角度看来,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人拥有一段微不足道的感情,可在他两看来,这段感情也许用尽他们一生去爱的勇气。无论是那个水手,在与妇人离别之时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即使一旁的船手已经怒气冲冲地再叫骂了,而当沈从文送了几个大苹果时,他也依然忘不了那位妇人,转身跑上岸只为给她送两个苹果。而那位妇人,在与心上人分别之际也是十分不舍,即使这样也依然要面对残酷的事实,只好给予许多东西来代表自己的思念。这样淳朴的感情,这样美好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情感,这也是他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湘西世界的一大原因。我们每天都在快节奏的过完每一天,回味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有趣的事,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有可能我们只是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去打开心灵的眼睛吧,去发现身边的“湘西世界”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初一篇十八

2021年的时候,我独自背包去凤凰寻了一次梦,梦里,凤凰还是沈从文笔下的那个民风淳朴的凤凰;梦外,灯红酒绿下的凤凰仿佛失去了一股最原始的力量,悄然改变,与昨昔告别。

初读沈从文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那篇《箱子岩》,我依然记得那夜镀了银的月光和跛脚什长。当时只觉沈从文笔下被月光覆盖的一切迷人极了,那时,我在沈先生的文字里读懂了什么叫意境。

很多人喜欢沈先生的小说,但我相对更喜欢他的散文多一些。每次觉得心情浮躁的时候,总会把先生的《湘行散记》翻出来读一读,让自己走进书里,走进那个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淳朴湘西。

我所读的凤凰含章修订版的《湘行散记》全书分为“湘行散记”、“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偶感怀人”四个部分,里面择选了沈先生散文的精华部分。

船慢慢地从江面划过,沈先生一路走来,一路看去,这些点点滴滴全部成了文字,他用最淳朴的文字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水手落水,有去无回;妓女与水手之间赤裸裸的情话;乡民之间的朴实情谊,或热烈的争吵都被高度还原,让人感觉当时就在那个场景之中,只不过是默默旁观的一员。

那个时代,动乱、灾害不断,众生皆苦,命如草芥。在很多人眼里宁静美好的湘西,依然也会暗涌不断,只不过比起外界大城市,算得上小巫了。我想,如果没有沈从文,那么便没有湘西文化,也许曾经那些关于湘西精彩的、动人的故事,会被时光无情地淹没。沈先生如实记录着所见所闻,字里行间中透着一股子的灵气,有大爱,也有小爱,有人文,也有民族风貌,所以很多人因沈先生而繁衍出一个湘西梦。

在书中的四个部分中,我偏爱“云南看云”这个部分,大概因为云南是我家乡,因而无缘故的觉得亲切。先生写道,“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几句话道出彩云之南的“美”与“特点”,从小我就喜欢看家乡的蓝天和云朵,天空蓝得像梵高的油画上的蓝,泛着迷人的色彩和光泽。而云南的云总是变化莫测的,每一朵云都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离开家乡,那里的天空和云朵竟然成了一种牵挂,看过太多不同地方的蓝天白云,我依然觉得家乡的蓝天白云是最美的,一如沈先生对湘西的感情,我想这就是乡情吧。

记得在凤凰的第一夜,我坐在沱江边,望着暗蓝夜空上的那轮皓月,举起手中的啤酒,对着它轻轻一敬,也对着沱江一敬,这是我对沈先生的怀念,也是对他的致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3093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