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某个经验或事件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产物。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相关资料和范文,借鉴经验,在不抄袭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附上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借鉴。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一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三、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二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她笑着说:“很聪明,你知道测了吗?”
我恍然大悟,课余,我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
1、我拿了50毫升的量筒,水平实验桌上
2、往量筒里加30毫升的水,方便取放岩石,用线把岩石栓。
3、把栓好的岩石放进去,水面上升到哪个刻度,水上升的体积岩石的体积。
记录如下:(单位:毫升)
水面高度
放岩石后水面高度
上升的体积
次
30
33
3
次
30
33
3
次
30
32.7
2.7
岩石的平均体积=(3+3+2.7)/3=2.9毫升=2.9立方厘米。这种方法,我很容易地测出了岩石的体积。不光是岩石,只要是不规则的物体(这种物体又不溶解在水中的)的体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多动脑,多动手,解决!
科学小实验作文:冰糖融化了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三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四
一天,我刚上完奥数课,看到妈妈,便兴奋地说:“妈妈,我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了。”妈妈笑着说:“真的?那我要考考你了。”“好,随便你怎么出吧。”体、长方体,这样试试看?”我一听,点了点头,似乎顿时茅塞顿开,便急忙拿起小刀,按照妈妈提示的方法,用小刀切呀切,再用尺子量呀量,再算啊算,直搞得满地是演算纸,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才终于算出了土豆的大约体积。唉,我想到这种方法太复杂了,计算还不准确,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就好了!这时,妈妈又走过来指点迷津:“妈妈给你讲一个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原来阿基米德利用等积代换算出了金皇冠的真假。我灵机一动,想道:我不是也可以用等积代换来求土豆的体积吗?于是,我拿来一个长方体的.玻璃容器,量出它底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我往容器中倒了10厘米的水,然后把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容器中的水上升了。我又量了一下,现在的水是15厘米,也就是说,容器中的水上升了5厘米(15-10),按照等积代换,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由此,可以算出土豆的体积是:6×4×5=120(立方厘米)。嗯,这种方法简单多了。当我把体积告诉妈妈时,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晚上我也如愿以偿的吃到了我最喜欢的土豆丝。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换种方法,换个角度,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生活中有些规则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这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一些已经得以证明的公式求的。但我们周围的物体大部分都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土豆、橡皮泥等等。那么这些物体我们应该怎么求体积呢。我决定做个试验来试试。
回到家中,我准备了各种需要的工具:土豆、有刻度的量杯、水等等。我先把了两百毫升的水倒进了量杯中,然后把土豆放了进去,我发现两百毫升的水上升到了四百五十毫升,那么这就说明了土豆占据了水一定的容积,所以水的刻度才会上升。之后我又把现在的水深四百五十毫升和之前的二百毫升水的差距计算出来。所得的这个结果就是土豆占据水的体积。最后换算下单位,这个土豆的.体积就算出来了。我们一般叫这个方法为排水法。所谓排水法就是把形状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水就有可能上升,那么前后的差距,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另外我还发现了比较两个形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同样用的也是排水法。把这两个要比较的物体放入两个容水量相同的容器里,看哪一个容器水面上升的高,哪个同物体的体积就是大的。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六
科学小实验作文:冰糖融化了
带着疑问,我问了老师,老师没有直接我,而是给我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她问我:“你知道留在瓶底的水为会溢吗?”我点点头:“乌鸦把石头放进了瓶子里,石头是有体积的,石头占据了水的体积,所以瓶底的水才会溢,乌鸦地喝到水。”她笑着说:“很聪明,你知道测了吗?”
我恍然大悟,课余,我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
1、我拿了50毫升的量筒,水平实验桌上
2、往量筒里加30毫升的水,方便取放岩石,用线把岩石栓。
3、把栓好的岩石放进去,水面上升到哪个刻度,水上升的.体积岩石的体积。
记录如下:(单位:毫升)
水面高度
放岩石后水面高度
上升的体积
次
30
33
3
次
30
33
3
次
30
32.7
2.7
岩石的平均体积=(3+3+2.7)/3=2.9毫升=2.9立方厘米。这种方法,我很容易地测出了岩石的体积。不光是岩石,只要是不规则的物体(这种物体又不溶解在水中的)的体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多动脑,多动手,解决!
科学小实验作文:冰糖融化了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七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八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次教案)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执教者:梁木妹教学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51页例6,第52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及练习九相应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具准备:一个西红柿(或土豆),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2、揭示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探求新知1、出示一块橡皮泥。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2、教学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个土豆。提问:你能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吗?(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土豆,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土豆。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土豆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等到土豆的体积。(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5)你能帮老师算算老师这个西红柿的体积吗?(幻灯片演示例题6后,让学生独立解答)2、完成课文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3)解:8×8×(7-6)=64(cm3)答:珊瑚石的体积是64cm3。巩固练习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m,求石头的体积。2、课本第54页第7题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四、全课:你愿意说说自己的收获吗?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九
安阳市建安小学? 李晓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十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次教案)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执教者:梁木妹教学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51页例6,第52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及练习九相应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具准备:一个西红柿(或土豆),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2、揭示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探求新知1、出示一块橡皮泥。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2、教学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个土豆。提问:你能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吗?(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土豆,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土豆。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土豆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等到土豆的体积。(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5)你能帮老师算算老师这个西红柿的体积吗?(幻灯片演示例题6后,让学生独立解答)2、完成课文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3)解:8×8×(7-6)=64(cm3)答:珊瑚石的体积是64cm3。三、巩固练习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m,求石头的体积。2、课本第54页第7题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四、全课总结:你愿意说说自己的收获吗?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次教案)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执教者:梁木妹教学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51页例6,第52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及练习九相应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具准备:一个西红柿(或土豆),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2、揭示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探求新知1、出示一块橡皮泥。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2、教学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个土豆。提问:你能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吗?(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土豆,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土豆。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土豆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等到土豆的体积。(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5)你能帮老师算算老师这个西红柿的体积吗?(幻灯片演示例题6后,让学生独立解答)2、完成课文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3)解:8×8×(7-6)=64(cm3)答:珊瑚石的体积是64cm3。三、巩固练习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m,求石头的体积。2、课本第54页第7题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四、全课总结:你愿意说说自己的收获吗?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天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1)题: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2)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在教学乒乓球和冰块不能用排水法有关系,没有给学生强调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不规则体积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
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
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30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