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案例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9:41:05
优质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案例13篇)
时间:2023-10-28 09:41:05     小编:薇儿

总结是一种整合思维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将零散的信息和经验整理成有价值的成果。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准确、简洁、有条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的这句诗描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秋的态度,所谓“怨女怀春,处士悲秋”,在古典诗文里,“秋”常常用来传达离别的孤寂,凋零的落寞,宦愁羁旅的痛苦,年华易逝的感伤……写秋而写得色*彩绚烂,朝气蓬勃的,古往今来,寥寥可数,其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阙,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堪称绝唱。

同是写秋,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能独标高格,独领风骚?答曰:时也,地也,人也。

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写作的地理环境。

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全长八百多公里。沿江两岸风景秀丽,尤以橘子洲久负盛名,春来,水光潋滟,沙鸥翔集;秋至,柚黄桔红,一片清香。更兼地势开阔,四面环水,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在上个世纪初,环境污染还不严重,那时漫步橘子洲头,极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景象,应该基本是写实的。景能生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得江山之助,故能逸兴横飞,豪情满怀。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有登山临水的传统。只因登山临水,游目骋怀,能极大限度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从而使我们可以超越芸芸众生、茫茫尘世,超越狭小的个人空间,昂首天地,将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寥廓的宇宙。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饱览祖国壮丽山川,其文才能汪洋恣肆,瑰丽雄伟,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曾在湘江漫步,在橘子洲头远眺的诗人何其多矣,为何只有毛泽东能写出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长沙》?须知湘江不只是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它也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妩媚;它不只有百舸争流的豪放,也有渔舟唱晚的婉约;它不只有弄潮儿中流击水的英姿,也有采莲女无端隔水抛莲子的旖旎风光,浪漫故事呀。

自古有非常之人,乃作非常之语,乃成非常之事。毛泽东一生是非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但他无疑是一位英才杰出之士。少年毛泽东还蜗居偏僻的韶山冲时,已露峥嵘头角,已见志向高远。父亲为他安排的人生,是去学徒经商,将来作一个精明的买卖人。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小小的毛泽东,此时已从书中朦朦胧胧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已开始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已开始燃烧起了奋斗的激*情,他哪里甘愿接受父亲的安排呢?经过顽强的斗争,他终于争取到机会,走出了荒蛮的山沟。他十六岁写下的《离乡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虽是稚子口角,已见出非凡的胸襟抱负。到长沙后,毛泽东眼界大为开阔,他博览群书,接触时事,渐渐明确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故以诗言志,发为声口,自然立意高远,气象宏伟,而不屑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屑鸳鸯蝴蝶,雪月风花,作呢呢儿女子语。毛泽东所有的诗词中,写到愁的只有五处,其中只有赠给杨开慧的一首《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真正写得缠绵婉转,流露出少年初恋的情怀。其它四首诗中的愁,迥异于传统文人的愁绪,《五古挽易昌陶》:“愁杀芳年友”,并不是无端的闲愁,而是对友人英年早逝的痛惜;《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送别友人,虽有伤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对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期许,令人想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西江月秋收起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愁哪里是愁!分明是一种对艰难时局的忧患意识,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另一首送别杨开慧的词《贺新郎》:“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侣,”英雄亦有多情日,写出与爱侣的分别的依依不舍,但这种情感瞬即被另一种更伟大的情感所代替,“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在作者的心里,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才是爱情的真谛。

在历史学家看来,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五四时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时代为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毛泽东,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把自己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张扬到了一个极致。伟大的时代的潮流与伟大的英雄人物风云际会,共同谱写了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而《沁园春长沙》,不愧是这首交响曲中一个激越高亢的音符!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二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一课时

小黑板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3、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四

1、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

自古逢秋多寂寥,毛泽东的这首秋词,却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用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一首秋的赞歌,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在诗人的眼里,眼前的秋景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奋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不禁发出了像屈原一样的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在天问时,是在徒劳的等待天的回答。然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早就是了然于胸:真正能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就是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是一曲自由的颂歌。

解读此诗,还应从写作背景着手。本诗写作于1925年。这一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一职也被选掉。从事革命活动,将人民大众从黑暗中解救出来,是诗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然而,诗人却被无情的排挤出了党中央,面对事业上的沉重的打击,他该会保持怎样的精神面貌呢?透过词作中的独来我们可以来解读。独立寒秋中的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沉着、镇静,是险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诗人笔下的秋景也是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这灰色际遇中的亮色不仅仅诗人是逆境中的奋勇拼搏,更是诗人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质上是诗人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给我们吟唱的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在这首词中,处处还透露出诗人的王者风范。首先来看诗人笔下的景物: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潜游水底,上下都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若没有王者风范的过人气魄,笔下的景物又怎能冠绝古今。其次来看诗人的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这里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从中表达出诗人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最后再看诗人的实际行动:与同学少年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相比!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又是一首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五

【教学目标】

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

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

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

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

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

【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实施目标】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尽染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六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的精妙构思。

3、品析词中的词语,了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2、分析词中的重要词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1、朗读或者背诵《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

(2)、词的发展史

1、本词写于1925年;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3、毛泽东和湖南农民运动

沁园春

长沙

1925年毛泽东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作者随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重大问题,秋景和它的关系是什么?

3、讨论:作者这首词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形象、精当、极富表现力。

1、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结合《沁园春·雪》,说一说“沁

园春”这一词牌形式上的特点。

看(写景):

(远)峥嵘

染正茂(意气)

方遒

争(近)问:谁主沉浮忆: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动击(仰)指点

激扬(言行)

翔(俯)粪土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七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八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绘制一棵思维树。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九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课时。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十

意象、意境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绘制一棵思维树。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十一

难点: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十二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泽东同志从19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板书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2、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1、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2、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习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2405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