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基础工作,它可以提供教师授课的蓝图。教案的编制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通过阅读下面的教案范文,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教案的写作和应用。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一
二、学习重点:单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三、学习难点:理解运算法则及其 探索过程
(一)预习准备
(2)思考: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可细化为几个步骤?
(3)预习作业:
1.下列单项式各是几次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各是什么?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二
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能用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 算公式.
2.体会 字 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提高应用数 学的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 】
能用代数式表示以前 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会用字母表示数.
【学习难点】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说明】以学生喜欢的游戏的方式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先认真阅读教材第78页最上方的图3-1及与图相关的内容,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
【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找出变化的规律.
【归纳结论】许多图形的变化都具有规律性,用字母表示其变化规律更简单明了.在探究图形的变化规律时,往往要找出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不发生变化.
先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问题1(1)搭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说明】学生通过计算,初步体会用数值代替式子中的字母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对应的式子的值.进一步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三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四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五
24.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10元,可乘3千米;3千米到5千米,每千米1.3元;超过5千米,每千米2.4元。
(1)若某人乘坐了 ( )千米的路程,则他应支付的费用是多少?
(2)若某人乘坐的路程为6千米,那么他应支付的费用是多少?
26.某单位在2013 年春节准备组织部分员工到某地旅游,现在联系了甲乙两家旅行社,两家旅行社报价均为2000 元/人,两家旅行社同时都对10 人以上的团体推出了优惠措施:甲旅行社对每位员工七五折优惠;而乙旅行社是免去一位带队员工的费用,其余员工八折优惠.
(1)若设参加旅游的员工共有m(m10)人,则甲旅行社的费用为 元,
乙旅行社的费用为 元;(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并化简)
(2)假如这个单位组织包括带队员工在内的共20名员工到某地旅游,该单位选择哪一家旅行社比较优惠?说明理由.
(3)如果这个单位计划在2月份外出旅游七天,设最中间一天的日期为n,则这七天的日期之和为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并化简)
假如这七天的日期之和为63的倍数,则他们可能于2月几号出发?(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可能性,并写出简单的计算过程)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六
学习目标: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产生的背景,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相关概念。
4.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学习重点:单项式、多项式、整式概念的理解
学习难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概念。
一、自主预习:
预习内容:
预习检测:
1.如图,一个长方体的箱子紧靠墙角,它的长、宽、高分别是a,b,c。这个箱子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是 ;它 项式 ,它的次数是 。
2. 下面两组式子各有什么特点?
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来理解单项式的除法,要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准备
1.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由生活常识“先见闪电,后闻雷鸣”的例子引出课题。
三、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1.直接出示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
你能计算下列各题吗?如果能,说说你的理由。
一、学习目标:1、熟练地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
2、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是本节的重点.
三、学习难点: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及综合运用。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八
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 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有序数对的概念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引例1]小明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怎样才能既快又准地找到座位呢?
[引例2]规定竖为列,横为排,如果我的朋友在第3列,你能知道他(她)是谁吗?
如果说我的朋友在第3列,第2排,那么你知道他(她)是谁吗?
归纳8排6座、第3列,第2排共同点:用两个数表示位置。
约定:影院座位,排数在前,座数在后;教室座位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上述位置可简记为(8,6),(3,2)。
介绍:像(8,6)、(3,2)这种用括号括起来的一对数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可以发现,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如果约定了前面的数表示列数,后面的数表示排数,那么a与b组成的数对就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
引入课题有序数对
由上述问题直接引出概念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请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有序数对,有序数对都有哪些用途?
[探究1]请学生结合实际的教室座位 若位置记法为(列数,排数)
(1)请问(5,4)和(4,5)表示的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2)游戏:教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学生立即站起来。
(3)思考:(3,4)和(4,3)指的是不是同一位置?
[讨论]利用有序数对,能够准确地表示一个位置,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很常见,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等。(展示课件)
小明是朝阳实验学校刚入学的初一新生,他为了尽快熟悉学校,请高年级同学为他画了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如果用(2,4)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花坛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的位置分别可以表示成什么?(课件展示地图)
解:花坛(4,6),图书馆(5,0),体育馆(9,6),教学楼(10,3)
知识点: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注意点:(a,b)与(b,a)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位置。
主要方法: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如根据数对画图形。反之,也可点的位置转化为有序数对,如经纬网的使用。有序数对与点的位置实现了简单的数形结合。
小王初到某个公司,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比较容易地找到图上的几处场所。
自由设计 二选一
1、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用有序数对描述的图形。
2、设计一个游戏,如解密游戏、迷宫游戏等。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学习主动性不够,主要是靠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因此,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引导教学的各个环节;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生动清楚的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 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九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习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3.通过具体的例子感受一些常用的相等关系式.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1)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去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今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三年总共购买的数量是_________.
解: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
设计(1)是让学生感受列代数式是列方程的基础.
去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
今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
根据关系: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关系式: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列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并得________________.
系数化为1得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探索2〗
(1)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
(2)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0本,若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
解:设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
根据第一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
根据第二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是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不同的式子应该相等.
熟悉这些关系有助于列方程.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怎样解这个方程?
归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这也是我们列方程经常用到的相等关系.
〖练习〗
1.(1)同样大的实验田,喷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25%,若漫灌要用水x吨,则改用喷灌只需_________吨.
解:设第二块地(漫灌)用水x吨,
第一块地(喷灌)用水________吨.
根据关系:两块地共用水300吨,可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p79.练习,p84.1,6
〖补充作业〗
1.按要求列出方程:
(1)x的1.2倍等于36;(2)y的四分之一比y的2倍大24.
2.某厂去年的产量是前年的2倍还多150吨,若去年的产量是950吨,求前年的产量.
根据去年的产量是950吨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十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整式分类为:.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十一
a)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b)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
c)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注意:常数项的单项式次数为0)
a)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b)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
a)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b)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d)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其中m、n、p均为整数);
e)公式还可以逆用:
(m、n均为整数)
a)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整数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b)
(m,n都为整数)。
d)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e)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f)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n为正整数)。
g)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十三
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这里 是次数最高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合并同类项法则: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字母的升降幂排列: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反)。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结合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
2.3整式的乘法法则 :
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4整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希望这篇初一上册数学期中重点知识点指导,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十四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十五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启发式教学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 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 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初一数学整式教案篇十六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
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09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