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23:48:19
优秀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模板17篇)
时间:2023-10-27 23:48:19     小编:紫薇儿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反省和成长的能力。总结的内容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突出重点。对于这个话题,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供大家了解和分析。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三角形有3条高,3个底。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6.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8.快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

9.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10.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1.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边分: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边)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角)

15.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边)

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角)

注:课本83页三角形集合图。

1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7.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8.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1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20.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相交于一点形成的夹角是顶角;两腰与底相交形成的两个夹角是底角。(p84图)

2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3.多边形的内角和=180度(多边形的边数-2)

24. 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2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

26.最少用2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最少用3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

最少用2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菱形。

27.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28.把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29.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0.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31.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3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等腰三角形中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33.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不相等的。()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4.一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多有两个钝角。()

因为任意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如果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和就大于了180度,根本拼不成三角形。

35.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6.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37.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8.三角形的底越长,这条底边上的高就越短。()

39.一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就再不发生变化。()

40一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4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42.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正三角形。()

43.0.15时=15分()因为每相邻两个时间单位的进率不是100。

44.0.3与0.30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

45.四个完全一样的正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一、从小到大排一排。

3041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计算题

3+8=

9+6=

13-6+1=

9+8=

14-7=

10-5=

5+8=

19-9=

6+7-8=

3+3=

15-5=

8+7=

三、解决问题

1、树上有19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4只,第二次飞走7只。树上一共少了几只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本科技书,我两天看了18页,昨天看了6页,今天看了多少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路公交汽车上有4人下车,现在车上还有8人,车上原来有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将屋顶瓦片改成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又遭到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除了旅游者,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大家可以注意到,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层坛面都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所有的台阶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们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十分平滑,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说话。

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即将走进祈谷坛了,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就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

圆形尖屋顶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焚烧,送上天宫。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长城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长城游玩,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也希望您能玩得开心,玩得尽兴,玩得满足。

接下来,我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长城的概况。

长城位于北京的北面,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个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就在自己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便将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长城,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在巍巍群山之间蜿蜒盘旋。它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国父孙中山参观长城后,评价道:“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我们今天游览的是修筑在八达岭上的一段长城。这段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烽火台”,也就是方形的城台。在这“烽火台”上,周幽王还曾经导演过一起“峰火戏诸侯”的历史闹剧。

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动用了百万之众,竟占全国人口的1/20!想当初,古代人民艰苦劳动,才把那一块块重达千斤的条石、城砖抬上这峭壁深壑。因此,为了尊重古代的劳动人民,我在此提几点要求:

1.不要乱涂乱画。

2.不要把塑料袋、废纸等垃圾随手丢弃。

3.不要破坏建筑物。

长城,用“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态登上它,领略它的雄伟,壮观。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教学构思: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第3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4课时《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到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5课时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游戏。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小朋友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小脚向下蹲一蹲,小脚向前走一步,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学生喜欢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示例图:

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

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

从图书馆上车,根据站牌推想小朋友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

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

(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比赛:(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如果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序可能有什么变化?

(3)小组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时间。时间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这是位置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新知教学围绕教材的情境图展开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了解同一个物体和不同的物体比,就有不同的位置,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1、说一说:课桌的上面有什么?课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摆一摆: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动。

(1)老师请3位小朋友上台(面朝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中间那位同学和谁比在前,和谁比在后.

(2)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向后转)

(面朝北时,1号在最前面,3号在最后面;面朝南时,1号在最后面,3号在最前面。)

(4)质疑:为什么1号一会儿在最前面,一会儿在最后面?小组展开讨论。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1.大客车每小时行a千米,小汽车每小时比大客车多行15千米,a+15表示______,大客车5小时行的千米数______.

2.(3×4)×5=3×(4×5),这道题应用了______律.

3.3个十,8个0.1,9个0.01组成的数是______,它的小数部分有______个百分之一.

4.7.09吨=______吨______千克5米80厘米=______米240公顷=______平方千米2元4角9分=______元.

5.9.5+3.2+______=209.9﹣______﹣3.7=2.8

6.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它的一个底角是______.

7.在圆圈里填上“”“”.

4.16×1.1______4.160.58×0.99______0.58

8.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00000千米,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是______,将这个数精确到十分位是______.

9.3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是______角,3时45分时,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是______角.

10.1.746746…可以记作______,0.105353…可以记作______.

1.38×99=计算正确的是()

2.图是由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多少?()

a.6ab.5ac.4ad.3a

3.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定

4.0.78去掉小数点,这个数()

a.扩大2倍b.缩小100倍c.扩大100倍d.不变

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6.8个0.1和72个0.01合在一起是()

a.1.2b.80c.0.8d.1.52

7.根据34×62=2104,下列算式错误的是()

8.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9.游泳池的水平均深度是126厘米,小力的身高是1.34米.小力的身高与水深相比()

10.70.□570.86,□里可以填几?()

a.7b.8c.9d.0

竖式计算

1.92﹣0.715.7×0.2538.5÷0.77

简便计算

12.25+36+7.7585×199+85721﹣303+59

脱式计算

8.2÷[13﹣(3.12+5.28)]3.6÷(1.2+0.6)×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年级二班开展收集废纸活动.三月份收集废纸14.5千克,四月份收集的.是三月份的1.6倍.每千克废纸0.86元.

(1)四月份收集废纸可卖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1、直接写得数(12分)

25×3=(),17×4=(),10×600=(),26×30=(),

100×70=(),48×2=(),20×900=(),16×5=(),

15×30=(),0×200=(),290×30=(),40×11=()

2、用竖式计算(8分)

321×12=(),209×18=()

3、脱式计算(12分)

1、2002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一百人。写作(),2002年1—10月,全国共生产了9088093辆摩托车,读作()。

3、和99999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根据27×12=32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270×12=()270×120=()27×1200=()

5、最小两位数乘最大三位数的积是(),最大两位数乘最小三位数的积是()。

6、一个多位数是由4个千万、9个万、5个千和3个百组成,这个数写作(),把这个数精确到万位是()。

7、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八位是()位。

8、□里最大可以填几?

9、在春季运动会上,小红是4年级2班的15号运动员,她的号码是4215;小明是三年级5班的8号运动员,他的号码是3508。根据这个编码规律,你知道戴号码2307的学生是()年级()班的()号运动员。

10、把下面一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4144407,44144078,4144740,41447

()()()()

1、6050701读作()

a、六千零五万七百零一

b、六百零五万零七百零一

c、六千零五十万七百零一

d、六百零五万零七十一

2、由2个百万、3个千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六位数

d、七位数

3、一亿四千零五万零二写作()

a、14050002

b、140050002

c、140500020

d、140052000

4、下面的数中,最大的是()

a、77000

b、707000

c、70万

d、700007

5、1亿里面有()个万。

a、10

b、100

c、1000

d、10000

6、150×60积的末尾有()个0。

a、4

b、3

c、2

7、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应()

a、不变

b、除以100

c、乘100

8、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

1、一个数,它的最高位是亿位,这个数是个七位数。()

2、8547387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855万.()

3、60006000中的6个零都不读出来.()

4、454999≈46万.()

5、如果乘数的中间有0,那么积的中间就有0.()

6、320×9与32×90的积相等.()

2、学校里有12个教室,每个教室中有26张课桌。这些教室一共有多少张课桌?(4分)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

1、通过游戏,感受上下这一空间方位。

2、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会用“上下”进行简单的描述。

4、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能积极思考,提高认识上下能力。

1、猴子图片一个,一座大山,一棵大树,桃子若干。

2、各种小动物若干。(如:小鹿、小熊、小猫等。)

3、准备游戏时用的伞、床、桌子、椅子、蘑菇桌等物品。

1、以小猴找食物,导入活动。

瞧!是谁呀?(小猴子)小猴子肚子饿的咕咕叫,多想找些吃的来掂掂肚子呀!他走呀走,找呀找,看!他走到了什么地方?(小猴走到了山下面,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让我爬上山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小猴现在又在什么地方了呀?(小猴到了山的上面。)让我看看前面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有棵树,树上有桃子。)小猴要去摘桃子,先要干什么?(小猴先要走到山的下面。)(小猴再走到大树的下面。)桃子在哪儿呀?小猴能摘到桃子了吗?(不能)怎么办呢?(小猴子爬呀爬,爬到树上)摘个桃子吃饱了,咕噜咕噜滑下树。

2、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所处的位置。

(1)小猴子吃饱了,找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他们要和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让我们赶快闭上眼,让小动物藏起来吧!

(2)小朋友,小动物都藏好了,我们快来找找看他们都藏在什么地方呀?(请每一位幼儿说一说,能说出谁藏在什么的上面,谁藏在什么的下面。并请他把小动物找出来。)

3、幼儿参与活动,一同进行捉迷藏的游戏。

(1)小朋友真能干,小动物藏的这么好也都被你们找到了,你们的本领真大,这回我们也来藏起来,让小猴子来找找我们,好吗?小朋友在藏的时候要记住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那让我们赶快找个地方藏好,一声不响,一动不动,让小猴子找不到。(教师扮做小猴子,“小朋友,你们都藏好了吗?我要来找了?”)

(2)小猴子找小朋友,“咦,怎么一个小朋友都找不到了,他们都藏到哪去了呢?我实在找不到你们,你们还是出来吧!”

你们刚才藏的这么好,谁来告诉我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引导幼儿说出上下方位。)

4、结束活动:

孩子们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所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中的“上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孩子们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一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一、创设情境 激趣感知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动物,是吗?现在大家的脑海中肯定都出现了许多动物的图像吧!下面咱们看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棒!

课件出示动物身体一部分的图片,学生猜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对这些动物不仅认识,还能抓住他们的特征,平时肯定看得特别仔细和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揭题:说得真好!要拍出精彩的照片,就得仔细观察物体,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学生喜欢感兴趣的猜一猜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什么是观察。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2)换位观察: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熊猫?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

师:我们要想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到一部分就早早的下结论,所以我们观察物体要全面有序。 (引导学生知道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

(4)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

做”)

2、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受到肉眼和其它一些条件的限制,所以啊,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我们的观察,请看大屏幕。

1. 放大镜

师: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图片进行放大。

2.望远镜

师:观察比较远的物体我们可以依靠――瞧!解放军叔叔有时还借助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物体呢!

3.显微镜

师:这是显微镜,通过这个工具啊,可以看见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很多科学家就是借助它来观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细胞的。

师: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二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验题(西师版)

一、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组成它的两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组成()个角,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都是(),这两条直线就()。

3、延长线段的一端可以得到一条(),延长线段的两端可以得到一条()。

4、过一点可以画()条射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线段,其中()最短。

6、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垂线段,这些垂线段的长度()。

7、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8、钟面上6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角;钟面上时针从2走到3,分针转过()度,所成的角是()。

9、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条。

10、在同一平面内,与一条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有()条。

11、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两条相邻的边互相()。

二、判断。

1、两条线段相等,它们一点平行。()

2、角的大小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又与两边的长短有关。()

3、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互相平行。

4、如果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都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观看一个直角,发现直角变大了。()

三、选择题。

1、过直线外一点可以向这条直线画()条垂线。

a、2b、1c、3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相等。

a、线段b、长度c、垂线段

3、长方形中每组相邻的边都()。

a、互相平行b、互相垂直c、相等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

a、2条b、1条c、无数条

5、如右图,直线a与直线b的关系不能叙述为()

a、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a

b、直线a垂直于直线b

c、直线a、直线b都垂直b

6、图形中有()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a、1b、2c、3

四、动手画一画。

1、经过a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经过a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在下面图形中,只有互相平行的画,只有互相垂直的画,两种都有的画。

4、从a点到线段bg所画的线中,()最短。

bcdefg

四、计算。

301×43=13×442=70×250=132×46=

五、脱式计算。

120×70+1209280-30×80(253+550)×24123×12÷6

六、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三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课件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x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 )枚 ( )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 (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x2=120(本)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四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数学四则运算的法则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

主动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

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懂装懂,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五

练习八第9-16题。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准备:课件

二次备课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口算

153=427=95=284=123=

357=192=183=21+32=19+17=

28+9=36+5=28+3=16+30=28-6=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48=252

=3=50

四、脱式计算

五、在填上或=

(1)54+554-5(2)6+727+72(3)5235(23)

六、列式计算

(1)7与8的积是多少?

(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

(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0425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