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顾城的诗读后感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9:39:03
精选顾城的诗读后感范文(20篇)
时间:2023-10-27 19:39:03     小编:XY字客

读后感是通过读书增加见识和扩大思维,提升思辨能力的方式之一。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力求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荐以下几篇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一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诗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

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和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

可是无论最后结果怎样,从顾城的诗中却始终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纯净的心,裹这一种与生俱来,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二

顾城,像一颗熠熠闪亮的星星,过早地陨落了,在诗人早已对生命看得通透的诗篇里早已有了预言: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人们走来走去

他们围绕着自己

像一匹匹马

围绕着木桩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

没有谁告诉他们

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

都不能远去

我们读顾城的诗,感叹诗人的命运,也许顾城决绝地离去是他的童话世界里唯一的伤口。一直拒绝长大的他活得离现实很远,他用儿童的眼睛捕捉着五彩斑斓的自然万物,让生命变得无比丰盈有趣。

顾城的一生放在现实世界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悲剧,然而放到他的童话世界里仅仅是一种追求爱情的纯真,他在我们无法进入到世界里只是个不想变成大人的孩子,他一直用孩子的眼睛窥视着当爱情走出了他的童话世界,他无法接受,也不会放手,结束就成了他唯一美好的选择。他用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执着地追求着。

也许我们追念诗人,也是期望自己拥有一颗纯粹的孩子心,期望自己拥有一双怜爱大自然的眼睛。正如诗人所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的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三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可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一,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己的妻子,自己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可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朗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四

顾城的诗一直充满着童趣天真,就像他的诗《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他好像从来没有长大,又从来充满最高的智慧,他的诗很少会阴郁沉重,相反,他有着一个成年人不该有的天真,他的诗也随着他的人生路程有所改变,像《安慰》这种单纯明丽童心的作品逐渐被依然保持浓郁童话色彩,但有了更深内涵的诗作所取代,顾城开始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了,他不能一成不变地只写诗了,不得不处理内心的矛盾,所以在这段时期,像《表达》:

“我要到大世界去

去看那些小玩具

这边刷刷漆那边刷刷漆

玫瑰

如血之日

如水之时

一些简单的词

‘如花似玉’

在众人中传奇

我害怕

瘦弱的人看过的春天”

这种诗不再只有可爱的童心,倒是像用童心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一般,知道他人生的后期,写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最基本的纯自然生命现象,他的诗会写在任意地方,他完全独立在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与灵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在顾城的作品中,他直到老依然用孩童的眼光看世界。

读顾城的诗,会被他的童稚之心所吸引,他构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隔离外界的世界,他的这种童心,独特至极,其实他的作品远远不止童话美这一个内涵,其中的幽暗的、人性的深刻问题和疑惑都包含在他的诗中。顾城写诗大部分靠的是感觉,感觉至上,他习惯了用心去观察,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写得出安静、舒缓、抑郁,又不缺少生机的新诗出来。

诗,从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而是一种灵魂的舒展,是一种自然地流露,顾城在后期创作中,真正理解了“以诗为生命”,他的诗写在报纸上,餐桌上,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脑海窜过去的灵感,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个真正的童年,以孩童真实的眼光打量这个有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只是有着成人成熟的身躯罢了。当一切陷入困境时,不妨回到最开始的地方,重新来过,重新活过,只要坚守自己的本色,对于顾城来说,童话之美则是他的生命本色。在这个日趋繁忙嘈杂的世界,有时候被世俗所包围时,不妨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一孩子的眼光看这个已经成熟的身躯,总会有诗意般的感受。

顾城的一句话最适合总结他的所有:

我知道我的道路是最美的。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接触到顾城,是在很久以前听到过这样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前只觉得这简短的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全然不懂这隐藏在背后的深意。即使这样,这依然是令我一见倾心的作品。我想,这其中的缘由也应该与背后独有的神秘感分不开吧。到了现在,虽然也还是对此一知半解,但总归也算是有所涉猎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朦胧派诗人顾城的诗《一代人》。处于对朦胧诗的好奇,我了解到了顾城,舒婷,北岛这样一群诗人。他们出现于八十年代,在那个历尽沧桑的坎坷历程中,他们于困境中构成了一个“崛起的诗群”。翻阅此中无数经典诗集,回首发现,最令我心动的还是那首曾经惊艳了我的时光的《一代人》。这首只有短短两行的小诗于1980年横空出世,震动了当时整个诗坛,带给了无数中国人发自内心的震撼。无论是多年前的我还是现在的我,也依然为之感到惊艳。

因为喜欢,所以我无数次翻阅,只为找寻其中的内涵。在这无数次的.品读中,我对它的名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如果解读了这个名字,也许就能揭开这首诗神秘的面纱。曾经我很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黑眼睛”,只因为它浅显易懂,符合诗歌。但现在转念一想,也许“一代人”这样一个有着大局感的名字更适合这样一首充满神秘的诗歌。那是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一代人,那是将整个青春浪费在黑暗中的一代人,那是对自己未来几乎只有迷惘的一代人。这一代人于黑暗之中觉醒,而那黑色的眼睛就是象征,他们注定不同寻常。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这简短的一句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中,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眼睛闪现,它融于黑暗之中,却又带着特有的光芒。而那光芒则是来自于前方的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那道白光。即使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也令我印象深刻并为之震撼。我想,这便是这首诗的立体感所带来的意境,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不禁想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一代也许怀着扭曲而成长的人,是如何找寻自己的未来与出路。是继续沉沦还是于逆境中崛起。这首诗给了我答案。“黑暗”与“光明”本是矛盾的词,有着反差,却又让人觉得本该如此。加之一双“黑色的眼睛”,这一切仿佛处于一个破碎的时空,我们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空间去阅尽那段沧桑的历史,于有限的历史去探索那代人埋藏在心中无限的潜能。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是那代人所追寻的诗和远方。即便身处黑暗,心中怀着对未来对理想的信仰与渴望,总能触及那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光明。可以说诗中所说的光明是历史赋予那代人的责任。这份责任是那代人负重前行的精神力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唯一支柱,更是他们冲破黑暗挣脱束缚主宰命运的勇气。我想与其说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光明的向往,不如说是作者那一代人对追寻光明的一个庄严宣告。因为宣告远比向往更令人心潮澎湃,心生激情。

我们无须承受那样一段痛苦的经历,这样的我们,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站在这样一个那代人眼中遥不可及的高度,不是为了刺痛那段历史中所经历的创伤,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去更好地争取我们的未来。

食指曾写到:“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们要相信未来,更要相信创造未来的我们。

当黑暗被驱散,光明重现人间大地,那一双双黑色的眼睛,注定不再平凡。新一代的我们,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六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迷上了那本《顾城的诗》,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这是朦胧诗人顾城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诗集,收录了顾城近一百首诗歌,在这些作品中,诗人用他那双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般的口吻诉说着他最原始的想法。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感受最深的《一代人》中的这诗句,已经成了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这是顾城最想表达的主题,也是我理解这本诗集的钥匙。诗人从小好发高烧,孤僻成性,可固执的诗人,不安于现状,他对这个世界的复杂、黑暗与残暴有清楚的认识,正如他自己说的,自己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固执坚毅却也纯洁。我想,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同时也给了他一支黑色的笔,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孩子般天真的口吻描绘这个世界。在文字的背后,在那个哀伤幽怨的文~时期,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不免彷徨,却也斗争,却也呐喊。他注定要用这支笔写破他人生的黑暗,去写破所有令他不满的黑暗,同时他用那双眼寻找光明,一作文步步发现光明,让阳光与光明充斥身旁,让正义和美好回到身边。虽然顾城仅仅活了37年,但他却一直认真用眼睛去发现美好与光明。

我不免想到我们自己,生活中难免有痛苦和不快,心里彷徨也正常,难过也正常,但我们总是要学着去面对,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超越,去看透阴云,用自己的心,试着拨开阴霾。像顾城那样,即使再不如意,也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仍然保留着心中的那一份快乐和对生活的信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话通俗易懂人人皆知,其实就是需要一颗勇于面对困难的心,在失败后,在挫折后,鼓起勇气,收拾行囊,继续前行。

顾城早已逝去,但他那份积极和乐观,仍留存于那一首首简短精炼的诗句中。我也向往,也迷恋顾城诗中的快乐世界,所以我也要让我的眼睛,变得积极乐观,去发现,去看破一切的繁杂之事,拨开阴云,去发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为喜欢《顾城的诗》,我也要像顾城那样,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七

正回过神来。无尽的遐想更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于是信手拿起这本书。翻开。阅读。书页。一页接着一页。从一到十再到一百。最后。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此时我对这句话的意思。也更深了一层次。也许黑夜便是作者所处的社会。而这社会也给予了他如此的生平。可固执的他。却不安现状。对社会不满。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就如一个任性。叛逆的孩子,可这个孩子却固执。却坚毅。我想黑夜给了他黑色眼睛。同时也给了他一只黑色的笔。在那个黑暗文革时期。他呐喊。他彷徨、他斗争、他注定要用这支笔书写那一代人的心声!

可如今文革时期以不复存在。现在的我们拥有着光明的一切:光明的白昼,光明的眼睛。我是否应该为此感到庆幸。我不如顾城有令我不满的社会。我也无需去撰写文章去对祖国评头论足。白昼给了我光明的眼睛我要让自己成为什么?去完成什么?我想,我虽不如顾城那般勇敢,虽不如他那般坚毅。但是我却有我自己的梦想。有我自己的追求。

如果你问我,你的理想你的追求是什么。我会回答,我要做一名老师。平凡的人民教师。在大家看来。这个职业不怎么被看好,既无多大用处。也无丰厚的薪金。甚至有时这份薪金也不够养活一家子。有的只是天天与书卷打交道,加深几分书卷气而已。而我却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不仅是因为我愿意时刻保持这份书生气。愿意在课堂上,闻着书香,听着书声,将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与学生们畅谈着这节课的体会。

也因为,我可以享受做一名名学生可以在我的`调教下变成一名有用的人的过程。我可以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

如今白昼已给了我光明的眼睛。我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八

最初认识到顾城,是看到他对爸爸说的一段话:“爸爸,我最神往的地方,就是你年轻时去过的西藏。我认为没有一个梦境,是睡在现代化的摩天楼里,它总是隐藏在云深雾浓处,冰山雪岭中。越高的地方,越接近天国。”看到这段话的那一瞬,我振奋了,仿佛在布满齿轮的城市,在狭小混乱的街巷中看到一个会唱很多安静而悲壮的歌曲的灵魂抬头凝望着接近黎明的天空,我听见他说:“我要心。”哦,是的,是的,我们的心在那最纯净的雪域,在那会盛开大片大片格桑花的布达拉宫的山巅,在那最接近天国的地方。

在中考后,爸爸说要带我旅游,我便站在中国地图前,长久地看着西藏,长久地看着那块青紫色的版图,可是我放弃了这次去西藏的.机会。因为我不知道,当我看到现代化的、被柏油马路分割得支离破碎的西藏时,我有没有接受幻想瞬间崩塌的能力。西藏在我的心中已然太过神圣,寄托了太多我的梦境。它如今现实的样子,我不愿、也没有勇气看到。或许,顾城也是这般,他一生都没有踏进西藏一步。

顾城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凝视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蚂蚁,在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和鱼苗,在屋檐下筑窝的燕子和觅食的麻雀……可他不太凝视人,似乎人是种令人生畏的动物。就像。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学会凝视现实。他一直神往古老的文明,崇尚清新的梦幻。只有在那远古的梦境中,他的眼睛,才有星云的流动。

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他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心爱的白纸上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画下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未来,画下因为热爱未来而熄灭的心。他说:“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可是,他没有领到蜡笔。一个读过太多书的人,一个太过敏感而细腻的人,一个憎恶现实、与自己用幻想建起的世界相依为命的人,再多走一步,便会是整个生命和世界的坍塌。他在自己想像的完美世界上付出了所有的情感,然而这爱,却像最透明而清脆的琉璃。

或许,他也曾挣扎着想要融入现实。他曾这样写过:“我像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徒劳地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是呵,我明白,倘若让他接受现实,让他放弃那些从梦海深处升起的远古的梦境,对他来说,无异于毁灭。是的,在激流岛,一切还是真正地毁灭了。爱,把新鲜的死亡带来。像顾城这样透明而脆弱的生灵,无论如何都不适合整日出没于霓虹闪烁的地方,不适合在金融界赚大把大把的钱,不适合影视歌三栖,不适合政坛勾心斗角,也不适合活到七老八十、子孙满堂地坐着等待老死。惨烈而决绝地拒绝在锈蚀的死亡上寻找一丝生的空间,或许是他最好的选择。

我愿意相信,天空和海上迸溅的水滴会覆盖一切,覆盖那无法寻找的坟墓。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地亲吻他的悲哀。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九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灵魂。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与顾城的相识,大约是从这首诗开始的。

当然顾城不认得我,但我很熟悉他。

记得大约六年前,课堂上老师偶然间说起了一首诗。我记不得老师怎样描述顾城,只记得那简单的两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无法形容一个孩子懵懵懂懂的震撼,只觉得这首诗与众不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类似的工整诗句是那个时期我接触的全部。回了家,我照起自己的眼睛,不是黑色的,是深棕色的,可我相信我也在寻找光明。

仿若是在初中毕业那年的某天,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天真的创伤》,我蓦然间看到了那首诗,《一代人》。我始终没有忘了它,这一次,它又跃入眼帘的时候。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黑夜中的行者,执着的走向那虚幻的并不见得真实的光明。时代与环境的黑色给了人审视生命命运的能力,却要用这样的赋予完成对荒谬的战胜。诗中有种力量,推动着我,我说不清是重还是轻。于是我来了兴趣,渐渐的入了文章。没有让我想到的是,文章提到了顾城的死亡。它提到了顾城用斧头先砍死了妻子,然后上吊自杀。文章接着分析了顾城的性格以及诗中透露的性格缺憾,可我再没看下去。虽然我们现在知道顾城的死亡一团重重,可是当时的我至为相信。那时正是我对于死亡的理解正要加深而未能深刻的时候,到现在我也不能确认是否当初了解顾城的死的震撼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也了解海子的坠落。那时我始终认为两个人自我牺牲式的毁灭难以理喻,是不能容忍的,是对于生命的亵渎。读《一代人》的时候,我不知道诗人是谁,我怀着神秘的崇敬;再读《一代人》的时候,我认识了顾城,可我怀了偏颇的鄙夷。

时间的马,累倒了。

后来大约就上了高三,就是不远之前。我生日的时候,朋友送我一本书,《顾城的诗与顾城的画》。她在封面上写道:希望你能享受活在书中的片片刻刻。又是这个人,我心想。我打开书,读诗,品画,然后彻底沉沦。手不离这本书,就算去剪头发,吃饭的时候,我依然捧着。捧着看的时候,什么都忘了。现在很多时候我想到那时景象都是感到幸福与恬静。“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我和无数/不能孵化的卵石/叠在一起”“我的心爱着世界”“梦太深了/你没有羽毛/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等等的诗句萦绕在脑际。也许是高三忙碌的生活让人喘不过气,在顾城那些诗与画毫无关系又深有关联的艺术中,我的呼吸舒畅极了。久违的自然味道,久违的真实呈现。再想到他的死时,我已不想从前的那样妄下推断,我尊重他的选择。我渐渐明白有些东西比生命要重要的多,当这些东西失去的时候,死又足兮呢?我也明白,一个8岁开始写诗,十几岁就读完个中国名著的天才而言,他自有他的理由。他的诗,虽然童真,梦幻,意识和印象,也许我看不明白,但确实是发自灵魂的作品。顾城,给了我在生活中停下来,慢下来的机会。

最后的最后,我想的是,与顾城的相识是一场旅程,既是走向顾城,也是折返回自我。我难以评判他的诗作,还是用他自己的话作结,正如开篇一样:

《我的诗》

我的诗

不曾写在羊皮纸上

不曾侵蚀

碑石和青铜

更不曾

在沉郁的金页中

划下一丝指痕

我的诗

只是风

一阵清澈的风

它从归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过患者

梦的帐顶

掠过高烧者的焰心

使之变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绿野上

不断沉降

像春雪一样洁净

消溶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一

说起“岳飞”这两个字在我们国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岳飞精忠报国、仁爱正义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前两天,我有幸拜读了《岳飞传》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岳飞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平凡。岳飞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整个岳家军还有他的师傅周侗也都是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人。但是,他们怀着一颗爱国的心、怀着自己的信仰闯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他们都是平凡的,但他们的人生绝不平凡。

岳飞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爱国。这在他写的词——《满江红》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整首词语调慷慨激昂,无时无刻不催人奋进。其中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知唤醒了那个社会时期的多少少年,也是他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呐喊!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成果。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岳飞所经历的那样的坎坷,可是无论身处于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境况,我们都不能忘了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不能忘了自己世世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精魂,不能忘了是什么哺育我们长大。有人说:“爱国不就是两个字吗?天天挂在嘴边有什么用?”这句话没有说错,但也绝对没有说对。爱国不仅仅是两个字而已,它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情怀,更是一个国家的人心所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国家;而外国人也有他们所热爱的祖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任何人留恋它,没有任何人去为它更繁荣而努力,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完全崩塌瓦解。爱国,只有在嘴上说说是不可能有用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还没有能力做多伟大的报效祖国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请让我们从讲文明礼仪做起吧!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我们的祖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吸引着世界各国相交。但是,去年我却经历了一件既让我感到愤慨又让我感到羞耻的事。那是一个傍晚,我偶然看见了两位在街边散步的外国友人。当时风挺大,一只塑料垃圾袋被卷到了天上。他们正在议论:“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垃圾?”“这里的人都把垃圾随便扔大街上……”“中国人都这样的嘛……”听到这些话,我心里气得说不出话来:他们怎么能把中国人想成这样呢?但我转念一想:他们这样评价我们不就是因为现在还有人乱扔垃圾吗?如果我们没有人乱扔垃圾,那我们在别的国家的眼里的形象就不会是这样了。是我们给了别人践踏自己的国家的机会。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更要讲究文明——从现在开始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写乱画,主动给人予善意的微笑、给需要的人伸出友谊之手,把路边歪倒的小树扶正……这些都是我们随手可做的小事,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一个人纵然有极高的智商与学历,如果他不讲文明礼仪,甚至于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那还算不上是“人”。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讲文明礼貌只是爱国的体现之一,爱国还有别的表现——努力。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是祖国新鲜的血液,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做“血液”应做的事。岳飞为祖国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是他能做的事。而我要做的不是去打仗,而是要发奋学习。“八国联军”入侵我国,“火烧圆明园”掠夺了无数珍宝;日寇侵华,烧杀掠夺;这都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还太弱小,没有反抗能力。而如今,我们的国家又开始繁荣昌盛,国力日渐强大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高科技核心技术还没有研发出来,所以很多方面常常受别国的牵制。我们就该从现在起奋发学习,为将来能作为青年一代为祖国更日益强盛做准备,让祖国的综合实力更强,不受其它国家的欺负,永远屹立于地球的东方。

同学们,我们都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都像岳飞一样,只是普通、平凡的人,但应有炽热的爱国情怀,带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努力奋发,让我们为社会、为祖国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来!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二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灵魂。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三

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行为,另外一种是语言。行为是直接的,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对于两者以外的人起不到最为直观的感染力,语言弥补了这个不足。

但是,语言是不是或者说能不能够成为表达情感最为适宜的方法呢?我想,不能。语言是禁锢的,它只代表了一种外型,是一种符号,旁者能不能够懂得它的精神(语言的精神),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有的人不喜用语言表达情感,甚至认为除了精神外的其他主体性存在都是剩余,包括语言、躯体、行为、交流。

顾城爱诗,但不是说他爱诗句和语言,他是爱精神,爱自然的精神、自然的境界,享受的是返璞归真的自由。一个人追求这种境界,我想,要分刻度。成为写诗撰文的大家,这只是最初层次,这一层次只是喜好语言,透过语言表达情感,靠语言欢喜,靠诗句梦想,终其一生停留在斟词酌句上,这是个圈子。不如放大了说,语言是符号,它依靠代表性涵义同思想共鸣,就像一个弯路,而用思想去描绘情感、去体验自然真谛,是很直接的。顾城做到了,他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过着鲁滨逊般的日子,但又和那不一样,只要满足生存则够了,其余时光,他用来聆听自然、品味世界——他精神的世界。他笑着,不会用语言描述什么,因此,他变的沉默,但不拘谨,深邃的眼光伴随着幸福的笑,顾城把自我的一切都用在了对自然的梦想上了,好似思乡般的深情,他没有时光照顾其他,对生命、甚至是灵魂的归宿都不注意了,我想,如果有再生的话,他甚至不必添饱肚皮,而让每个轮回都转化成对自然的渴求而永久的留存于他的头脑,他的精神世界,还有他那深邃的笑里。

心是你的眼

为世界着色

绿的黄的

吮吸着味道

自然用自然的

生命用生命的

我只用我的

抱歉,我说的这些“语言”是不是也禁锢了我的情感呢?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四

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只是,这童话的结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

童话的世界总让人向往,都是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顾城就是如此,小时的他,在充满诗意的家庭里,因此对诗歌有了追求。

六岁,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星星在闪耀,月亮在微笑,我的姐姐呵,等着爸爸回来了”。这是自然的一切,抬头便能看到高挂于天空的星星与月亮,一个孩童等着爸爸回来的期盼。我喜欢那时的你,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跟着姐姐去游玩。还记得那年秋天,你搬家了,之前看昆虫记的兴趣使你对大自然与小昆虫的热爱达到极点。搬家前的你是很高兴的,但搬家后狂热的心却冷了下来,你的幻想世界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

在那的三年,你变成了个放猪娃,还给每头猪取名字。真是可爱,充满着童真。还记得吗?那首《生命幻想曲》: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诚的诗是美的,是童话的,是富有色彩的话语。尽管在每天放猪拾柴下,但没有放弃这写作爱好,我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在田野上,阳光拂摸着我的脸颊,嗑睡虫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是多么真切。

顾诚写道“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无关”。这是逃避现实,还是减轻压力,这是对自己的安慰,但在李心田看来却是思想不够进步,得批判。郭小川读后认为是“艺术的没落,政治的死亡”。即使时局动荡,他还向往着自由、童趣的世界。残酷的现实往往让人心生忧郁,这些小诗也许是和慰藉。但在他的世界,他是孤独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生活在孤城中。

走进正文的第一页,《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澈的心,去寻找正和光明,黑夜的色彩,去增添另一份颜色。

他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顾城是个任性的孩子,北岛和顾城,顾城离不开北岛,北岛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是个需要保护和带领的大孩子。也许上天给了他才华,却剥夺了他独立的能力。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孤独地活着。

在这么多的小诗集里,我仿佛看到了诗歌里的孩子——顾城。在不断创作中,成功源于尝试,顾城虽极具才华,最初的创作鞋也少不了屡战屡败的投稿。但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没有放弃,依然前行。人生的磨难,是前进的阶梯,身为中学生的我是否前进了,更加上进了。也许,残酷的现实,让你的意志越挫越勇。

成年的顾城,也开始了他自己的爱情,1983年,顾城和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但这喜厌的场面在顾城口中却像小孩子间的过家家。

顾城,他永远是生活里的那个童话孩子,永远用他童真的思维看着外面向世界。我觉得他其实很可怜,真的很可怜。

他在诗歌中孜孜专达“本真”,传达美与爱,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渴望被爱却吝啬付出或者说丝亳不懂得爱的孩子。最终发生了家庭惨剧,承担了杀妻的罪名,这个任性的爱无能的孩子,把太多爱灌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初中,我们也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不懂那些深奥的道理,在书中我又体会到了童真、自然、哲埋。诗是优美的,现实是残酷的。需要靠自己的奋斗,坚将不懈,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过程是慢慢的,收获却是丰厚的。

孤城中的童话诗人,不需要怨天尤人,上天给了你才华,却要你变得内向。这是场平等的交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致天国的童话诗人。愿你不在孤城中度过。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五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透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能够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完美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应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六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可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通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可以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美好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爱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面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七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己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己被现实的水磨平自己的棱角,一任自己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八

阳光,几经波折地钻进了我的房间,轻洒在书桌上的一角。长吁一口气,合上了灰白色的书页,我望着封面上一动不动的顾城,他头上用牛仔裤自制的、未封顶的直筒帽子……以及他那秋水般澄澈的孩童的眼睛。我闭上眼睛,捕捉着这如同游丝的感觉。

但是,洞察力却不是筛子。真与善融入了他的脑海,他满足;假丑恶溅起了水花,沉入漆黑的底端,他不安。他发现他没有领到那彩色的蜡笔,洁白而又锋利的白纸给他留下的,只有手指的创痛。

顾城开始寻找属于他的爱情,他想,他的爱人从未见过阴云,只会用晴空颜色的眼睛一直地注视着他,一直。

顾城,他的一生爱过两个人,谢烨和英儿,但是最终英儿跟着外国老头去寻找“爱情”了,还有绿卡。英儿作茧自缚的行为令他痛苦不堪。不禁让他感叹着世间的是非,是多么令他不解。

随后便是谢烨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了顾城的受伤的心,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他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顾城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儿子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顾城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不解,如同孩子般的不解令他愤怒、令他失去了理智。终于在某一天谢烨提出了离婚,他两眼无神地盯着谢烨的身后,拾起身旁的冰冷的斧头,轻轻地靠近,再靠近一点......

鲜血伴着如撕裂绢丝的尖叫声缓缓流淌。顾城,呆望这一切,又在随后的仓促之中写下几封遗书,上吊于一棵大树。

他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既是任性的孩子,又是残暴的君主。我看来,他不过是个可怜而可悲的失败者罢了。而失败的原因,是这任性孩子的智慧与敏锐。

有时,敏锐到看透一切的人是不配拥有幸福的。恰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般,被诅咒的黑豹般的眼睛,是他不得不直面沉寂的黑暗。无知有时便是智慧,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盔甲与财富,因为你尽可以无耻的、没心没肺的活着。

而顾城,这个孩子,是社会产物的失败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得不让他好好思考一番自己的意义,他也曾说过人生不能有目的,因为目的是空的;人生不能没目的,因为人生是空的。

我虽然貌似只有十三、四岁,但我自认这要比他们好太多了,平凡、毫无特点的我感到幸运,因为我没有他们伟大的想象力、没有世人肯定的冠冕、没有光彩照人的一面,这就够我窃喜一阵子了。

重新睁开眼,不禁一笑,这不便是我的感触吗?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十九

黄昏。模糊。惑。

太阳不知何时已沉入云朵背后。从直射中解放出来的光与影开始融合,世界的轮廓变得斑驳柔和。这时候的夕阳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我带着这卷书出门看夕阳。

光在树梢上、在屋顶上、在草叶上、在未曾合上的这卷书上无遮无拦的去。轻飘飘的灰尘在一道道长长斜斜的夕阳里翻滚、调和——模糊,看不清了。一个遥远的背景,向我徐徐推近,当第一阵清新风吹过,我便走进了顾城的诗里。

我们相遇了。

一个人,戴着一顶很是奇怪的帽子,像是由裤脚修改而成的。他站在小路的深处,站在柔软凄凉昏黄的光中,他让阳光没有遮拦穿过透明的肌肤,像个未涉世的孩子。无拘束的,我靠近了他,他的模样变清楚,很清秀干净,黑色的眼睛宛如潭深水没有尽头,一直飘向远处的沙地,很久。

我问,为什么要戴这个帽子。他说,这是一个天线,可以收听福音。他的话很古怪就像他的人一样,他对着昏黄的夕阳沉思,话像夹杂在梦话之间:“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间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一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我不解,海在哪里而他的愿望又是什么。须臾他变得冷静:“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他还向我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己的梦,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很难说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他的诗句,不太刻意修饰,也不斟酌用词。那些诗句在我脑海里默读一遍又一遍,话中的感觉、意境便自遥远一点一点过来,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这时,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减弱,只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

我慢慢地了解到,他的名字叫“顾城”,那顶帽,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曾几何时,我的脑海里多了他的诗萦绕耳畔,波光明灭里依然如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时,有人把手指竖在唇边:嘘——世界一下子静了。哦,我似乎懂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还不大清楚。黑夜,眼睛、光明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他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想法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文革后的顾城双眼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但在黑暗之中,他的意志并未抹灭:“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他用自己儿童的理想改造着成人世界。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的那种冲破世俗的力量象征着他寻找光明寻找生命与真理,也象征着这一代人。

但希望的力量难免带来对世界的失落与痛诉。“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此刻的顾城,想必是绝望,他渴望孩童的光亮能帮他唤醒黑暗腐朽的世界,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他对世界的信心一点点地摧毁、碾碎。

黑是光的坟墓,吞噬着光明的眼睛,在黑夜看不见甜甜的红太阳,即便这样顾城还是保存着一点点的希冀。“太阳会回来的,我会变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蓝的永恒。”想到这,并不到感到顾城的孤独,他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和笔墨构筑着一座属于自己乌托邦,他用诗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透过他头上的厨师帽,他分开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我仿佛能够隔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与他对视,如诗中所说“变得淡薄,幻入蔚蓝的永恒”。用诗去回想,用诗去寻找,用诗启发这一代人觉醒于黑暗,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兴许,顾城也累了——他是个在黑夜与白昼之间徘徊的人,他在黄昏之前醒着,又在黄昏之后睡去。他黑色的`眼睛一直在光明里张开。

终于,我知道了死亡的无能,它像一声哨,那么短暂。1993年10月8日顾城的妻子死于顾城的利斧之下。妻子死去了,顾城也自杀了。很多人不解,认为诗人都是愤青,也有人质疑所谓安徒生的继承人,这还是那个凄美的童话吗?在我看来,他或许是找到了他最好的归宿,人时已尽,“中间”便是黄昏,是灵魂清醒的时刻,不用在白天黑夜之间挣扎,和他的爱人一起永远——在那个停留在黄昏的世界。

天暗了,夕阳沉入了天边的尽头,上一刻的满天绚丽宛如被风吹散,轻描谈写间烟消云散。看不清了白纸上的黑字。他的轮廓渐渐由清晰转变得隐隐绰绰,轻轻念出――昏黄之时。人影,重叠在一起。

视界氤氲,彼方为谁,谁为彼方。

他消失了,我用敬慕的眼神目送,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二十

顾城,像一颗熠熠闪亮的星星,过早地陨落了,在诗人早已对生命看得通透的诗篇里早已有了预言: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人们走来走去

他们围绕着自己

像一匹匹马

围绕着木桩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

没有谁告诉他们

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

都不能远去

我们读顾城的诗,感叹诗人的命运,也许顾城决绝地离去是他的童话世界里唯一的伤口。一直拒绝长大的他活得离现实很远,他用儿童的眼睛捕捉着五彩斑斓的自然万物,让生命变得无比丰盈有趣。

顾城的一生放在现实世界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悲剧,然而放到他的童话世界里仅仅是一种追求爱情的纯真,他在我们无法进入到世界里只是个不想变成大人的孩子,他一直用孩子的眼睛窥视着当爱情走出了他的童话世界,他无法接受,也不会放手,结束就成了他唯一美好的选择。他用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执着地追求着。

也许我们追念诗人,也是期望自己拥有一颗纯粹的孩子心,期望自己拥有一双怜爱大自然的眼睛。正如诗人所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597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