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8:57:12
精选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汇总18篇)
时间:2023-10-27 18:57:12     小编:JQ文豪

在制定教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学习目标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编写完美的教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看看以下教案范本,或许可以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一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贬词褒用)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上课前先听老师朗诵一首古诗,想想看写的是什么?

2、朗诵骆宾王的《咏鹅》。

(学生学过此诗,肯定会跟老师一起朗诵。)

3、稍微点拨骆宾王,这首古诗是他七岁时写的,而且他是初唐四杰之一。

(激发学生兴趣,并乘机打开知识面。)

(有学生会说出白鹅,借机导入课题。)

4、入题,板书。

5、简介丰子恺。

1、自由大声读课文:

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2、师巡堂,了解预习情况。

(课前提出新的预习要求,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

3、鹅的整体印象:

高傲。

(点拨高傲加深理解。)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

(自学)

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

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

好一个高傲的白鹅 叫声 步态 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词语点拨: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并从中体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重点点拨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声音低沉地说)先让学生感受器声音的严肃郑重,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从写狗你看出了鹅的什么性格?

学生再次交流:

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

尽职勇敢可爱

4、为什么这里要写鹅呢?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吗?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联系上一段)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3、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二

听写生字词,集体订正。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除了高傲之外,还可以用什么词语?(骄傲)有没有喜欢的意思?(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有些小气;架子大;“高傲”是什么意思?)

4.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鹅的叫声,音调________郑重,似厉声________。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________;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________大叫(从这四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研读、交流。

如:

(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3)作者是怎样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堂里的堂倌一样。)

3.回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头颈、叫声、步态、吃相。)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白鹅

头颈

叫声

步态

吃相

高傲有趣

通过初读,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在动作中理解了词语“左顾右盼”,初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接着我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真读文体会,并写下感受,达到了预设目标。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三

1.读中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感悟作者孕育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2.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以下词语:鲜艳、绣满、疾飞、锐利、小巧玲珑、注视、陡峭。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3自然段。

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用最响亮的声音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板书:翠鸟)教师边板书边提示“翠”字的写法。

2.让我们悄悄地走进一片芦苇地,去看看可爱的小翠鸟。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溪水还哗哗哗地响着呢!溪边长满了茂密的芦苇,芦苇上停着一只小翠鸟……(师配乐朗渎课文)

3.放映图像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小翠鸟是什么样的。

综合同学们的述说,请你们用一个词来概括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外形美丽活动敏捷)

4.赶快读书吧,课文中的小翠鸟更美。

初读想象,我们从课文中提取了最重要的语言材料,知道了小翠鸟外形美丽,活动敏捷。但这只是最概括的印象,翠鸟的外形究竟怎么漂亮,它的活动是怎样的敏捷,我们还需要到课文中去读去体会。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看看哪些字、词、句子可以说明翠鸟的美丽和敏捷的特点。

(评点:通过创设情境、听读想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捕捉课文最重要的语言信息——外形美丽,活动敏捷,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朗读体会,品读词句

(一)分发读书卡,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并完成以下任务:

1.把最能突出特点的词摘记下来。

2.找出最能突出特点的句子反复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

3.把不理解的词句或不懂的问题摘记在卡片上。

(二)学生选择其中的任一段落,边读边画边摘记。

(要求学生对不懂的问题互相请教,从中获取信息。对仍不懂的问题可在全班交流时解决。)

(评点: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是新课程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体现。一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二是自主选择学刁方法,三是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四是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实现同伴互勘。)

(三)交流品读,体会特点

学生选择句子,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进行练读。

(评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捕捉最能证阳翠鸟外形荚和捕鱼本领高的句子进行重点朗读,由面到点,层层推进,读得有层次。)

2.用读来展示翠鸟的美。

(1)学生读出写翠鸟外形美的句子,通过朗读展示小翠鸟的美。

(3)学生依次说出每—部分的颜色,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屏幕分步显示翠鸟每一部分的色彩,并结合理解橄榄色、绣满、赤褐色、鲜艳等词。

(4)再读体会语言美。

闭上眼睛,再一次听一听写羽毛的句子,看有什么新感受。

(教师绘声绘色地读)

说说现在浮现在你们眼前的还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吗?(是一个围着花绿头巾,穿着浅绿外衣、红色衬衫的小姑娘了。)

你们是从课文哪些语言材料获得这一印象的?(围巾、绣满、外衣、衬衫)

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赋予这只普通的小鸟这身打扮?(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翠鸟的喜爱)

(5)背读喜欢的句子。自由背读后再分小组比赛背诵。

3.比一比,看一看,哪一只“翠鸟”捕鱼本领高。

(1)读出写翠鸟捕鱼的句子,评价哪一只“翠鸟”捕鱼本领大。

(2)屏幕显示句子: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乌就蹬开桅杆,像箭一样飞过去……

(3)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并在交流中体会一系列用词的准确、生动。

(4)再读句子,背诵。

三、一起去看看小翠鸟的家

1.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小翠鸟的家在哪里。(结合理解“陡峭”一词,体会“住处隐蔽”的特点)

2.通过“愿望”“失望”“希望”三个词语的比较运用,体会用词的准确。

3.朗读体会。

四、总结语

这节课我们仔细学习研究了翠鸟,知道了翠鸟有美丽的外形,有敏捷的行动,连翠鸟住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了。你们想想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板书:细观察)作者十分喜爱翠鸟,对它进行了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又注意了抓住特点写具体的写法,还注意运用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这—写法,并且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四

教学要点:

图文结合,进一步学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略)

2、分别指名朗读课文。

二、图文结合,深入学文。

1、看图上燕子的外形,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课文通过哪几方面来写燕子的外形的?用了哪些词语?

(羽毛--乌黑、光滑漂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再看图上画的春天的景色,学习第二段。

(1)理解“阳春”的意思。

(2)自由读,划出描写春天特色的.词语。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天的景色的?

(4)课文用了哪些恰当的比喻来描述春天的特色?看图体会比喻的意思。

(用“赶集似的”和“盛会”比喻春天万物生长、百花争艳的景象。)

(5)熟读第二段后试背诵。

3、看图,观察近似燕子活动的情况,学习第二段。

4、观察图中燕子休息的情况,学习第四段。

5、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教师指正:赞美美丽的春天。春天使大地回春,万物生长,百花争艳;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气勃勃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趣。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六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1.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弄清翠鸟的捉鱼本领与它的外形关系。

3课时。

课文挂图或幻灯片。翠鸟彩色拼图。

一、指导预习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幻灯或标本)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爱上翠鸟的。

(二)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理解下面的词语:鲜艳、疾飞、锐利、饲养、玲珑。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词语。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3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二)教师出示翠鸟拼图的单个部分图形,要求学生拼成翠鸟图。

1.教师分别出示几种颜色(翠鸟各部分的着色图形),让学生辨认。

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2.结合课文说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

3.把几种颜色图拼成翠鸟图。

一双小爪子——红色。

头上的羽毛——橄榄色、翠绿色花纹。

背上的羽毛——浅绿色。

腹部的羽毛——赤褐色。

三、熟读课文。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七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掌握“鲜艳”、“疾飞”、“锐利”等词语意思。读懂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针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怎样理解词语”,在本课教学时应力求落实此项目的训练,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两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教学时以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为线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应注意启发学生弄清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是有关系的。如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那是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地抓住苇秆”的小爪;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那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为什么在疾飞中能叼起小鱼?与翠鸟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有直接关系。同时也要告诉学生,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有特点,而是由于它身体各部分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

1.初读课文,介绍翠鸟的生长环境。

(1)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

(2)查字典理解词语“鲜艳、疾飞、锐利”。

2.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教师重点指导查字典,学习生字,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翠鸟》教案3》。

(1)读课文有关句段,找出生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导查字典理解字义。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时告诉学生这是理解词语的第一种方法:读一读,查一查(查字典)

(3)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加深理解。指导学法:联系句子理解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划分自然段。

2.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作业。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八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1、理解“侍候”:

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

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

读出情趣。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白鹅

高傲有趣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九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养过猫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对它的感受吗?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非常喜欢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老舍笔下的猫。

板书课题《猫》。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指名让学生读。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检查: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只猫?主要从几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小、大既然小猫更可爱,我们先来学习描写小猫的这一部分内容。

2、出示自学指导(一):把作者喜欢小猫的句子画出来,注意读出感情。学生自学两分钟。

3、指名回答、板书。淘气

朗读指导“生气勃勃”和“天真可爱”。

过渡: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洋溢着淘气与生气,他长大以后又怎样的表现,下面自己学习长大了的猫。

4、出示自学指导(二):作者为什么说大花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也不理,它什么“都怕”,可又很“勇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自学四分钟。

三、检查交流,深入探究。

1、课文开头一句就告诉我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呢?听老师读课文。

课件展示:猫在睡觉,猫出去玩,猫等老鼠。

指名回答,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课件出示句子,其中“说……,的确……可是……”加着重号,强调“可是”的作用,并且在读中体会。

3、说他古怪吧,可是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也谈不上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拟人、喜爱)

谁能用读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3、下面的内容又讲了猫怎么古怪,你觉得哪几句能概括自然段内容,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安排,用的什么表现手法等。

指名回答,板书。温柔可亲一声不出怕、勇敢

4、指导感情朗读,注意停顿和语调。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小淘气

老实、贪玩、尽职

大、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喜爱

怕、勇敢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一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会13生字;理解19个新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全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投影片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谁)(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四、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课文按山里的孩子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孩子,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孩子的勤劳童年。)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教学后记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第5-8节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用动作、语言表演出来,学生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二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板书:

4、背篼(图)

生字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三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四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岭多

13、林海、林多、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

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岭多而温柔

13、林海、林多而绿

(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五

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可谓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我们在一次次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读你千遍也不厌的感觉”。而今,当我和我的学生用新课程的理念去诠释“她”的美味时,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舒服”感。所以,笔者尝试在语文阅读课后续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这一片“林海”,一睹她的神韵,并结合现实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这一片绿的“真谛”。

1、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的内在信息,使课堂学习的信息转化为新的互动资源,使学生能动地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并开展自由合作、双向交流、集体讨论、书写体会。

2、通过“游览、观赏、赞叹、联想”等方式对文本的知识进行再造与重构,使原有的的文本内容得以更加丰满,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把握,多元解读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结合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创新和开发,使教材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不断生成丰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参与读写实践的兴趣,掌握实践的方法,培养读、思、写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

4、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学习与读写活动结为一体,做到课内外延伸,学科间融合。

六年级学生

学生:

1、充分阅读《林海》一文

2、收集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

3、制作大兴安岭的风景幻灯片。

4、准备抒情的音乐。

老师:

1、准备大兴安岭的录相。

2、有关的大兴安岭水与火的图片及资料。

游览、访问、访谈、朗诵、练笔等。

2课时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生:交流

(估计学生会提出去大兴安岭游玩或参观)

二、游林海,观林海

1、师:老师非常高兴能听到同学们那么多心灵要求,这也是对知识永不满足的追求。接下来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带大家去兴安岭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当然,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结伴而“行”,也可以单独而“行”,还可以邀上老师作“向导”。

(播放无声录象)

生:观录象,自由交流。

2、师:这次林海之游你总该满意了吧!

生:发表意见。

(估计学生有不少意见:如录相的效果、音乐较差,没有作解说等。)

师:那怎样能使我们的林海之行有特色,有情趣呢?

生:交流。(配乐、加解说词等)

3、师:那我们就自由组合成小小旅游团,先为这林海之旅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在团内选出一位“导游小姐”为我们作介绍,当然别忘了给自己的旅游团取个响亮的名字。赶快行动吧!

(重播录象)

生:自由组成团队,活动。

师:巡回检查,鼓励。

4、师:先请——旅游团出发,其他团队成员可以随游,也可以随团作采访。

生:各小组争先介绍游况。

5、师:看来我们的林海之旅真是受益多多呀!我们得评一评最导游和最佳记者。

生:小组评选

(练笔说明:课后,整理串写导游词。)

二、赞林海,诵林海

1、师:欣赏了林海的旖旎风光后,对林海你一定更添了一份敬意和崇敬吧!

生:集体交流。

2、师:是呀,走一回林海就会有一份新的真切感受。看,我们的老舍先生不也有同感吗?让我们一起倾听老舍先生及那些到过林海的名人大家对林海这一片土地的心声吧!

生:分小组即兴朗诵《林海》片段及有关大兴安岭的诗歌、散文。

3、师:听了他们对林海的真情表白,你或许也诗意盎然,心头涌动了吧?

生:自由表达、畅谈。

4、师:听了我们一位位小小诗人、小作家的精彩诵读,老师更想高歌一曲。来,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师生合唱《在那高高的山岭上》)

(说明:这里安排诗歌创作的环节。)

三、赏林海,悟林海

1、师:欣赏了同学们深情并茂的诵读,享受了激情昂扬的林海之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是林海单一的美,而是一种广阔的美,长久的美,立体的美,永恒的美。

看,我们的同学也把这片绿,这种美留在了心底。有请课外采风组成员上台演示他们的林海之作。

生:电脑操作演示文稿、图片。

(其他成员观赏、交流)

2、师:张张精美的图片更验证了大兴安岭的“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的内涵,同时更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得并不空洞”的含义。真的,她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相信大家更愿意倾听她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说明:这里安排一个给图片配文的环节。)

四、说林海,道林海

1、师:掌声欢迎“故事大王”上台。

生:介绍大兴安岭的由来、传说。

2、师:对于林海,你也收集到不少资料吧!

生:向全班介绍兴安岭的特产、矿产、面积、林木等。

3、师: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又有新的、不同的感受了吧?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都可以表达。

生:同学自由上黑板书写。

4、师:我们把这份情、这份爱一起分享!

(生读自己的内容)

(说明:这是一个根据资料编写解说词的环节。)

五、忆林海、护林海

1、师:同学们,从你们的身上,老师仿佛感到了那片林海正在勃勃生长,变的越来越苍翠,越来越绵延。可是,就在17年的五月,大兴安岭却遭遇着一场空前的灾难。

师出示文字:

一九八七年五月六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大火造成的灾难及损失都是空前的。在这场持续二十七昼夜的大火中,一百零一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七十万公顷)地面惨遭火劫,八十五万立方米木场存材被烧,六万多人无家可归,他们的房屋被夷为平地,从塔河到古莲的几百公里铁路沿线被大火洗劫一空,二千四百八十八台各种设备,总长一千三百四十米的六十七座桥梁,四百八十三公里的通讯线路,二百八十四公里长的输电变电线路,三百二十五万公斤粮食,六十一点四万平方米房屋,一百九十三人的生命,在一场大火中灰飞烟灭。受灾群众一万零八百零七户,五万六千零九十二人,受伤二百二十六人。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十九分之一从地球上永远消失。这场大火改变了大兴安岭森林面积居中国之首的历史地位,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特大灾难。

(师出示火灾图片)

2、师:同学们,大兴安岭仅遭此劫吗?

生:自由交流有关森林乱砍、生态破坏、嫩江水灾等资料。

3、师:同学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生:交流

4、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交流

生:集体研讨。

也许此刻你的心里有许多的想法,许多的建议,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献计献策。(写公益广告、给环保局长写信、写体会等)

7、师:那我们就在课后把你的想法付诸行动吧?

(说明:这是一个多元性写作的环节。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特点自由发挥写作的才能。如:写公益广告、给环保局长写信、写体会。)

六、总结活动,升华活动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林海风光,又一起回顾了大兴安岭水与火的灾难,相信我们再一次看到“林海”、看到“大兴安岭”这些文字时,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感受了!

是呀,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亲切与舒服的,可是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却变得可怕、悲哀,但愿我们能看到永恒的美丽、永恒的亲切、永恒的舒服!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六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白鹅》。

板书:

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相机板书: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那么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板书:

叫声、步态、吃相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请同学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

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

(指名答)

生答:分别是第三、第四和五六七自然段。

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你特别感兴趣的是哪方面?

(指名答)

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读一读。

(巡堂视察,导读,读出感情,读准字音。)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指名读)

谁来评一评。

(指名评价)

快速默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叫声特点的词语。

(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引吭大叫厉声叫嚣)

从这几个词说明了鹅怎样?

(凶、恶)

作者的朋友告诉他:养鹅等于养狗,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的句子,齐读。

这只大白鹅真的很凶。假如鹅会说话,你想象一下,它会说什么?

(生想象说)

他这样的语气是厉声吗?

(评,再说)

(看守门户,不让坏人进入。)

那么你会不会对它有了不同的看法。

(指名答)

板书:

勇敢

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实际上在夸白鹅的勇敢。你想夸一夸它吗?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

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体会到了白鹅的高傲,它的高傲不但能从叫声中看出来,更体现在它的步态上,有谁对白鹅的步态感兴趣,把它读一读。

(生读)

出示句子: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同学们请看句子,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鹅步态的特点?

(比喻,颇像净角出场)

随机:

(出示图片)

大家想看吗?请看。

(播放)

你想到什么词来描述净角出场的样子?

(生答)

作者还把鹅走路的姿态跟什么动物作比较?

(鸭子)

鸭子走路是怎样的?

(生答)

鹅呢?

(生答)

(出示鹅走路的图片)

(指名表演)

(生评)

你能用课文里面的词来评一评他们的表演吗?

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鹅的每个姿态跃然纸上,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

鹅这样走路有趣吗?大模大样的像个大老爷,读了我们不禁为它的有趣而发笑,我们现在就带着会心的笑来读读这句话。

(指板书中心句)

生读、评、再读。

(生答:吃什么、吃的方法。)

品读吃的方法部分(屏幕出示),体会鹅吃法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它的这种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法还引发了一件引人发笑的趣事呢?

到底是什么事情这么可笑呢?

(狗去偷吃鹅的.冷饭。)

狗是怎样偷的?

(指名生读)

听了同学读这段,你觉得这狗像什么?

(小偷)

为什么狗只敢鬼鬼祟祟地偷而不敢明目张胆地去跟鹅抢呢?

(因为鹅会咬它,厉声叫骂,怕它的脾气。)

真是一只厉害的鹅!

饭老是被偷吃,主人家也感到不耐烦了,不得不在旁侍候这鹅老爷,你看它的架子可真大。同学们看看这三个词。

出示词语:

不胜其烦、鹅老爷、架子十足

这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对白鹅的讨厌,是吗?

(不是,而是一种喜爱。)

给他添了麻烦,为什么还喜欢他?

(可笑、有趣、像人一样的高傲。)

最后,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总结

四、作业

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吗。请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13白鹅

叫声勇敢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步态有趣喜爱

吃相可爱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七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

板书:《林海》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chuan)柱珊(shanshai)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漂亮、相貌美好。()

指国家兴盛安定。()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和()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

(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

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八、学习课文“林”。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十一、配音齐读“岭、林、花”。

十二、作业:

写一段: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白鹅课文教案第二课时导入篇十八

1、能通过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朴和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和山里的孩子交过朋友吗?他们都喜欢干些什么?

1、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这他就向我们走来了----(多媒体出示、配乐朗诵第一小节)

2、找重点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重点句)

3、读重点句,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4、出示学习提示

1、小组学习

(1)轻声读课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写了山里孩子的勤劳。

(3)边读边按顺序用(1)(2)(3)......标出

2、反馈

(一)学习5、6、7小节

1、学生说具体的体会到勤劳的事例,

2、找出课文内容读出来,并说出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勤劳。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读这一段,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仅勤劳还很淳朴。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勤劳淳朴的山娃!

4、学生说从采药材中体会到

理解积攒的意思便体会到了勤劳。

5、学生说7小节能体会,从汗水和泥渍中体会到。

(1)女生读第7小节

(2)说说撩、揩的意思

(3)自读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抿着小嘴微笑,劳动不怕累)

那么请你也抿着小嘴对老师笑一个,是啊,你们可真是勤奋的孩子。

(二)、学习第4小节

1、学生说从这段体会到勤劳,读出相关句子。

2、出示动词填空

3、请学生自己换着读一读,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4、请学生小组研究读,从中你能读出什么(对路熟悉,路很远)

5、指名读,看谁能读出轻快,读出熟悉的感觉。

6、齐读。

山里的孩子就连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为勤劳的孩子。

(三)、学习2、3小节

1、学生说事例

2、反问:为什么这里也能体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出理由

4、自读这段,想想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拟人的写法)

5、出示句子比较

读句子说不同----读出不同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6、小组合作学习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

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7、品读句子

自读个别读齐读

8、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说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读句子发现疑问

为什么说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3)你能用动作把他表示出来吗?(动作表演理解)

(4)男生读句,女生表演。

(三)学习第8小节

是的,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山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说道

1、齐读: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读最后一句,体会有何不同。

3、说说哦的含义

4、在齐读这一句

1、认识了眼前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2、学生说体会

3、朗读诗

老师也有很多话要对这位山里的孩子说。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

《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写下要对山娃说的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453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