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方向。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注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我们可以对心得体会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一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有1960多种添加剂,共有22类。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的最大剂量为0.06g/kg。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二
检验人员在市场上找到的疑似问题面粉、馒头粉
问题面粉更白
检验人员先把无任何添加剂面粉a和疑似问题面粉b分别加水搅拌。
pk结果:
半小时后,经压面机分别压成片状后,两种面片对比色泽,面粉b明显要比面粉a白。
分析:
“专业比对,应该至少有两个白度的差别。”检验人员说,这两种面粉基本属于一个等级,正常情况下白度不应该差别这么大。
面条煮过后水不变色
这面条可能有问题
两种面片随即被比着尺子切成直直的面条,分别放入两个水滚开的锅中。
白白胖胖的馒头有问题
实验人员又分别称取无任何添加剂馒头粉c和疑似问题馒头粉d各100克,加水搅拌成面团然后发酵一个小时。取出发酵好的两个面团,馒头粉c明显不如馒头粉d白。
pk结果:放入蒸锅后20分钟,蒸好的馒头c明显泛黄,而馒头d则白得发亮。
掰开两个馒头,馒头c的气孔明显,而馒头d的气孔小而紧密。馒头c有淡淡天然的麦香,馒头d基本闻不到香气。
分析:检验人员说,从外观上看,馒头粉d的白度已经不正常,应该是添加了一些添加剂,但到底是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还是添加的非法添加物,需要专业的仪器分析。
对策:面制品放时间长了,会发生褐变(颜色会变深)。见到太白的面粉、馒头,你要躲得远一点。
疑虑 面粉增白剂可能卷土重来?
从5月1日起,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被我国彻底封杀。
不过,这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预测,面粉增白剂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虽然大家一说都明白太白的馒头、面粉不好,但企业靠市场说话,太黑的面粉销量就是不如白面粉,企业咋办?”王先生说,合法的酶制剂成本高的用不起,一些黑心企业甚至可能选择吊白块等危害更大的有毒添加物。
此外,管住了面粉厂,一些馒头店或者面条店自行添加增白剂,谁来监管?这可能比直接添加增白剂隐患还要大。
pk结果:5分钟后,面粉a锅里,面汤呈淡黄色浑浊样,本来笔直的面条边缘有些模糊和不规则。而面粉b锅里水基本清澈,也不泛黄,面条边缘仍然非常清晰有型。
分析:检验人员说,正常的面条放进水中,淀粉会扩散,汤会发浑,面条容易变形,而面粉如果添加胶,淀粉不会扩散,面条就很难变形。
“如果煮过面条后,水还是那么清,可能有问题。”检验人员说。
2.纯天然黑豆也褪色
实验原料:
从老家带来的纯天然黑豆a 连锁超市买的散装黑豆b
pk结果:
两种黑豆分别泡入水中,5分钟后,水都很清澈。
30分钟后,水都开始泛浅黑色,90分钟后,水的颜色已呈黑红色,但并不浑浊,淘洗几遍,水仍然发黑。
分析:王先生说,黑米、黑豆这些深颜色食品,其实也含有色素,会溶解于水。所以,市民买回家的黑豆如果一泡水就发黑,并不需要担心。
综述:市民邓女士家从来不吃黑米、黑豆之类的,就是怕染色。
吴女士也非常担心,但这次她拿着妈妈种的黑豆做了实验,心终于放肚子里了,原来是我们过于敏感了。
对策:买黑豆黑米时,可以先用手搓一下,如果手被染黑,则可能是染色的,如果泡的水发浑,也要小心。
调查
苏丹红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为食品安全背了黑锅
食用香精、柠檬酸钠、果胶、维果灵、三聚氰胺、维生素„„你觉得哪些属于食品添加剂?
5月19日,本地媒体联合我们河南一百度进行调查。
调查表明,六成人认为添加剂已成为食品安全重大隐患。
在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韩萍看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是明令禁止不得使用的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其实是为食品安全问题背了黑锅,成了替罪羊。
郑州一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说,目前每天每人都要接触八九十种添加剂。“如果不用食品添加剂,很多东西无法保存。”
食品安全问题主因是啥?
七成人认为是主管部门职责不明
您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调查表明,69.7%的人认为,原因在于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不力;65.2%的人认为,因为不法企业和个人利欲;56.1%的人认为法制不健全,惩罚力度小是主要原因。
“国家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对不法企业加强处罚。”市民李铭认为。
调查显示,65.2 %的受访者认为应对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企业严加惩罚,59.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王先生说,利益是很大的驱动力。他举了个例子,以一个日产200吨面粉的面粉厂来说,每吨面粉需要1公斤添加剂,正规添加剂每公斤约25元,而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添加剂,15元一公斤就敢卖,算下来,面粉厂一天就能节约2000元。
国外也有食品安全问题,但惩罚措施很厉害。比如在韩国,故意制造、贩卖劣质食品的人,除了高额罚款,还要至少坐一年牢。
“严打才能严防。”王先生说,郑州总共有四五十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备案的也就一半。管好无证小作坊,监管部门需要更有效的措施。
对话
人物名片:郭茂华
省卫生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处处长
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没影响
媒体:现在各地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说问题食物很普遍?
郭茂华:大家千万不要有这种恐慌心理。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也有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发生,但没有被曝光。与过去相比,现在食品安全出现了问题之后能够及时曝光,说明在监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郭茂华:这是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其实,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一起因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只要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都没有什么影响,完全可以放心。
当然,政府严打的,除非法添加违法物质行为,还有超标过量使用添加剂的问题。
如果将食品添加剂一棒子打死,生活只能退回原始社会,比如,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但易变质,进而易引发食物中毒。
省政府正在调研,就食品安全监管进行地方立法
媒体:此次《河南省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中,公布了47种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但其中有很多显示没有检测方法? 郭茂华:安全的食品需要检测抽检,但检测是监管工作的一部分,不是万能的。公布这个名单是告诉食品生产经营者,这些物质是不允许使用的,这是政府一种威慑作用,而不是要对名单中每种物质都去检测。当然,如果有根据怀疑非法添加了某种物质,作为取证的一部分,有目标的检测也是需要的。
媒体:目前食品安全是分部门监管,比如生产属质检管、流通归工商管等。很多声音反映,多头管理反而容易造成管理真空。
郭茂华:应该说,现在这种食品安全分部门监管,没有大的漏洞,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摊、小贩、小作坊该谁来监管,就出现了管理真空。此次我省下发的专项整治方案,再次把各部门的责任细化强调,一旦出现问题,谁的责任谁领走。
郭茂华:这就涉及如何做到无缝监
生活小妙招
米:陈化米有时会被涂上矿物油美容,用卫生纸搓一搓,纸上有油就要当心。颜色太鲜艳、长相太漂亮的东西买起来要当心。
油:首选大品牌,少买大瓶装,因为开盖后油容易被氧化,形成对人体不利的氧化物。
面:太白、太筋道的不要买。买的时候用手搓一搓,如果面质太滑,有可能是添加了添加剂,最好选择颜色适中、手感自然的面粉。
肉:买肉要买摸上去不黏、闻起来味道正常、颜色不太光鲜的肉,肥肉含量太少的瘦肉最好谨慎挑选。
菜:蔬菜卖相很好,而且没有虫子,多半是农药的作用,所以买到家之后用碱水浸泡5到10分钟,使农药分解。
豆腐:取一块豆腐在散射光线下直接观察,假豆腐比传统豆腐白得多;假豆腐切面处会比较粗糙,质地不细腻,无白色豆腐液体流出;在常温下直接闻其气味,假豆腐气味淡,有化学药剂的味道。
黄瓜:买黄瓜时,最好买花已经开蔫了或者完全不带花的。另外,应选择光滑的黄瓜,而不是带刺的,因为在黄瓜的生长过程中,种植者会喷洒一些农药来除虫,而带刺的黄瓜,农药的残存率就会高一些。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三
班级: 10机自5班
姓名: 干洪伟
学号: 1021080512
成绩:
2013年 6月 14日 浅析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添加剂
食品质量
身体健康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二、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质量、档次和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顺利进行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食品添加剂在加工食品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剂则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一)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有的抗氧化剂是由于本身极易被氧化,首先与氧反应,从而保护了食品。
(二)漂白剂
原性,能消耗果蔬组织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
(三)着色剂
又称色素,是使食品着色后提高其感官性状的一类物质。食用色素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食用合成色素,属于人工合成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特点:色彩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但合成色素大多数对人体有害。
(四)增味剂
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质。有的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
(五)防腐剂
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物质。防腐剂一般分为酸型防腐剂、酯型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六)甜味剂
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来源可分为:(1)天然甜味剂:木糖醇、甘草、罗汉果素等。(2)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阿斯巴甜等。
三、滥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执法力度显著加强,但食品安全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由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拥有较好的利润,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经营者不能摆正心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按有关规定标准操作,由此引发出企业的食品安全危机。
(一)注胶虾事件
时间:2012-2-16
地点:天津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
罪魁祸首:胶
冷冻虾解冻后会变得瘦小干瘪,分量也会减轻。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往虾头、虾的腹部注射明胶。这样既能增加虾的重量,还可以避免虾头出现凹陷、塌瘪等现象。
目前胶的种类比较多,有硅胶类的、琼脂类的、明胶类的,还分工业用的和食用的。若是添加工业用胶,就可能含有重金属和致癌物。
(二)硫磺竹笋事件
时间:3月27日
地点:温州市
罪魁祸首:硫磺。温州市查出8000斤竹笋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这些被硫磺熏过的竹笋在端上消费者餐桌前的最后一步被成功截获了,很多家庭也因此无法品尝到硫磺的味道了。
(三)“皮鞋酸奶果冻”事件
时间:4月初
地点:浙江
罪魁祸首:皮革废料
用皮革废料制作的工业明胶,作为食用明胶加入酸奶和果冻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敏称,制革厂在鞣制皮革时,要使用一些含有金属元素铬的化学制剂。鞣制、整理后才舍弃一些碎皮,这些碎皮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铬。金属铬会破坏人体骨骼以及造血干细胞,长期食用会导致骨质疏松,严重的会患上癌症。铬对人体健康的这种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在2年以上才会显现出来。
(四)杭州毒蜜饯事件
时间:2012-4-24
地点:杭州
罪魁祸首:食品添加剂 有毒蜜饯”添加剂超标3倍多,过量食用将会致癌。央视二台《消费主张》记者调查显示:甜蜜素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甜,研究表明甜蜜素在生物体内可转化为毒性强的环己基氨,有致癌性。二氧化硫用作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二氧化硫可与血中硫胺素结合,长期可致脑、肝、脾等退行性变性。苋菜红为红棕色至暗红色粉末或颗粒,它在胃肠道还原物为亚胺类致癌物。柠檬黄为橙黄色粉末或颗粒,其主要问题是致敏性,过敏症状包括风疹、哮喘和血管浮肿等。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可基分析称:“日落黄、苋菜红等色素,如超量、超范围长期食用存在隐患,可能会对肝脏肾脏增加负担,对敏感的人存在一些危害”、“甜蜜素是代替糖,过量也可以引起健康隐患,目前在美国不许用,糖精在非常大的使用量的情况下曾经观察到,在动物身上引起睾丸癌等变化,日常使用量范围内担心可以免除。”
(五)违禁“红烧肉添加剂”事件
时间:2012-5-1
地点:南京
罪魁祸首:食品添加剂“肉宝王中王”
做红烧肉的时候,加上一点这个„肉宝王中王‟,有一股很特别的香味,让人越吃越想吃,跟罂粟一样。堪比罂粟易上瘾,对身体有危害。
香料大部分都是通过人工合成的,一般用氯做它的催化剂,氯通过添加剂吃到胃里面,一方面对胃肠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另外氯气进去可能跟水结合变成盐酸,导致胃黏膜会受到损伤。”莫教授直言,这种添加剂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四 我国食品行业添加剂行业现状改善措施
整个食品添加剂行业虽然存在着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有的无法避免但是有的却是人为造成的。
(一)发布权威食品安全信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了保证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就要加强添加剂的管理措施,首先政府应该高度的重视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关于食品的卫生安全法、管理办法、规范等条例等内容要做到统一规范,被迫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完善其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模式,做到生产、使用、管理科学规范。
(二)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建立食品安全营养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对于食品卫生、食品营养等都有研究,而轻工业院校注重食品的加工工艺和食品设备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二者应该注重交际,如果可以联办食品卫生专业,那培养的食品专业的人才将是更加全面的。
食品添加剂自推广以来,许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使大众的神经一直绷得很紧,这与食品的生产企业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只有足够的自律,我国的食品添加剂行业才可以走上健康的轨道。
《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环节的监管作出明确的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2010年,《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立法听证会在北京召开,“规定”要求,拟生产复合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应当补充提交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名称、组分及各组分含量的有关资料。
五 结论
纵观这几年的食品安全事故,事故之源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而是那些不法商人的掺杂作假,非法的使用了食品使用的添加剂,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对于非法的企业或商人我们处于弱势的地位,只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管理,保证食品安全,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四
一、目的
为确保我公司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的安全性,防止食品污染,对食品添加 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即有利于工作又不造成滥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公司涉及食品添加剂的采购、验收、贮存、使用等。
三、食品添加剂的采购
1、物资采购在对新进的食品添加剂进行采购前必须有使用部门的请购,请购内容必须填写采购的添加剂名称、添加产品类别(用途),交由质检部验证该添加剂是否可添加于该产品。质检部确认可用签字后方可交由物资采购。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卫生部公告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名单中没有;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中的品种需要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某一品类不允许使用的不得采购。
2、物资采购必须先向供方索取合格供方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无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添加剂对方必须随附备案的企业标准。交质检审核确认合格后,再进行小批量购进,质检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进货检验,检验合格生产试样。物资部组织各部门进行合格供方评审,确认为合格供方后方可批量供货。
四、食品添加剂的验收
1、质检部必须对每批添加剂作进货验证,原料检验员接到库房出具的进料检验 通知单后必须于2小时内对所到的添加剂进行检验,对其符合性作判定,并将 判定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库房,库房根据质检判定结论确定该添加剂是否入库 合格品办理入库,不合格品不得入库,质检员必须对其入库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填写《添加剂进货检验记录》,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不合格品出具不合格报并 监督退货。质检员必须对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的退货情况做跟踪记录。
五、食品添加剂的保管
1、食品添加剂入库后必须有单独的区域存放,设专人保管,做好标签标识,严 格按照该添加剂的储存要求进行保管,建立进出库台帐,保存期不得少2年。
2、食品添加剂的发放必须做到先进先出,质检员对其保管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添加剂的储存条件、贮藏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1、添加剂领用到车间后必须由专人保管,配料人员严格按照配方要求并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进行添加,填写《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车间厂长每天对车间各班组对添加剂的使用和记录情况进行审核并签字确认。至少保存2年。质检员对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每天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的填写情况进行检查。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五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实行专店购买,并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对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索取并留存许可证、营业执照、检验合格报告(或复印件)以及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应者名称、供应日期和产品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采购进口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二、专账记录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食品添加剂入库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使用台账。食品添加剂出库使用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用途、称量方式、时间等,使用人应当签字确认。食品添加剂的购进、使用、库存,应当账实相符。
三、专区存放
设立专区(或专柜)贮存食品添加剂,并注明“食品添加剂专区(或专柜)字样”。
四、专器称量
配备专用天平或勺杯等称量器具,严格按照包装标识标明的用途用量或国家规定的用途用量称量后使用,杜绝滥用和超量使用。
五、专人负责
由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采购人员应当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和相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餐饮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与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和餐饮加工配料的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
食品安全管理员、厨师长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台账记录、贮存及使用等情况。
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使用台账以及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要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六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加强企业自律建设,强化企业食品安全意识、守法意识和规范、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意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局根据《 *****严厉打击违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开展整治工作以来,我局书面告知***当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督促其对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1994)和卫生部公告名单(以下统称规定名单),自查其生产加工过程有无使用规定名单外的物质,或者扩大了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情况。并填写相关表格。通过检查,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和食品添加剂管理意识明显提高,及时发现和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从生产源头有效遏制了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确保了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整治顺利开展
我局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盟局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专项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顺利开展,我局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制定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以局长为组长成立专项小组,确保专项整治落实到部门,明确到责任人。
二、突出工作重点,明确专项工作职责
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重点环节为食品生产小作坊,重点品种涉及糕点,打击重点是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开展宣教活动,营造专项整治社会氛围
一是加大对小作坊业主的宣传教育,督促其树立食品安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性宣教活动,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让群众了解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广泛向群众宣传专项整治的意义,激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积极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自查自纠,确定专项整治重点对象
要求各小作坊业主对食品中添加和使用非食用物质和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进行自查自纠,调查摸清非法食品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易被添加的食品类别,以此确定专项整治重点对象。经调查,现阶段管理区无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截至6月底,我局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60人次,车辆15车次,检查食品加工企业4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2家,管理区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100%签订《产品质量承诺书》、《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状》、《食品添加剂采购配料岗位责任状》,印制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宣传单及小作坊标准210余份。检查中未发现违规经营、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此外我局联合药监、工商、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对管理区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了两次专项检查,在调查中未发现使用规定名单外的物质,或者扩大了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情况。
切实做好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是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局要以此次监督检查工作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当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情况,明确企业责任,强化监管职责,以确保本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七
制定本规程之目的.是为了生产流程程序化,规范化,使厨房每位员工更能了解到冷冻库内的正确存放及保管运作,以便更好地工作,确保完成生产任务并保证餐食质量。
本规程适用于厨房所有员工。
3.1进出冷冻库必须随手关门;
3.4容易渗水的产品放入冷冻库时,篮子底部需加用塑料盆,预防废水滴在冷冻库地面;
3.8绝对禁止员工因天气炎热而打开冷冻库门降温,严禁将冷冻库当空调使用;
3.9保持冷冻库达到规定的温度,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温差、损坏等问题应及时上报厨师长,与工程部联系维修,不得自行修理。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八
为了使厂对采购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价格合理,交货及时,特制定本制度。
使用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采购。
技术部指定所需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或要求并对样品进行检验和试验;生产部根据技术部提出的工艺要求做小批量生产试验;副厂长负责对合格供应商名单的审批;厂长负责采购计划的审核和批准。
1、采购应及时收集填制《供应商调查表》,内容包括:供应商的名称、产量、供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和供货情况等方面的资料,由主管人员汇总分门别类建立档案。供应商的档案包括:
a、法人资料、资质、资信等;
b、产品的质量状况;
c、价格与交货期;
d、历史业绩等。根据这些做出《合格供应商名单》。
2、对合格供应商的控制
a、货检员对供应商每次供货时进行抽样检验。
b、供货商每次供货如产品质量不合格,按本厂《不合格品控制秩序》执行,如交货期交货数量等没按合同进行时,可由采购员对供应商提出警告,严重时发出暂撤销供应商关系的通知。
3、采购资料
对主要原辅料的采购由采购部门根据订货合同对原材料的需求量要求和库存情况制定采购计划,注明品名、规格数量、采购依据等报厂长批准。在《合格供应商名单》上选择供应商并与之取得联系,拟制采购合同,《采购合同》的拟制必须符合国家《合同法》有关规定,《采购合同》由采购部门保管。
4、采购产品的验证
采购产品的验证按《原辅料包装材料标准》的规定执行。采购产品出现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行生产许可证的坚决采购有qs标志的产品,质量检验科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验收,不合格的拒收,合格的办理手续入库。
原辅料包装材料的验收
从合格供应商采购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供应商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采购产品进厂后质检部进行验收的同时还需对供应商名称,货证是否相符等相关资料进行核对。具体控制如下:
1)、国产采购产品(即原辅料、包装材料)验收;在按照《原辅料标准及检验和试验方法》、《包装材料标准及检验和试验方法》、《各种原辅料包装材料供应商提供的证明材料清单》进行验收的同时,还要按照下述规定进行严格控制,并做好相关检验,验证内容的记录。
必要时由质检部抽样检测有关理化、微生物项目,合格后方可使用。采购部每年对合格供应商进行一次复评。
2)原辅料包装材料的储存;
原辅料包装材料应在专用库房中分类储存,具体要求见《原辅料标准及检验和试验方法》、《包装材料标准及检验和试验方法》中有关储存的要求。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九
近年来的“食品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我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面粉中的增白剂、大米里中掺的石蜡„„这些食品安全隐患使得我们现在想到“剂”就不寒而栗,其实“剂”本身没有那么可怕,可能消费者在认识中存在误区。到底何为食品添加剂,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多密切。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食品添加剂的涵义
现代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目前,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在给工业食品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相伴就发生了。
2)食品添加剂改善了食品的色香味。有些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有色、味的改变,这就需要一些添加剂来辅助,比如:着色剂、漂白剂、香料等,这样一方面改变了食品的风味和质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多样的需求。
总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方便加工操作的同时也提高食品营养价值。
现代的食品工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种口味的需求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但是食品添加剂的“双刃剑”的性质,使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它在满足我们的食欲的同时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较大的伤害的。
3.1 非食品添加剂被一些企业违法使用
非食品添加剂一般属于工业使用的添加剂,是国家卫生局所明令禁止使用于食品行业的添加剂,因为这类添加剂已经被证实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低价或者是可以更好的改变食品的某一性能所以就被一些企业非法使用,并流通到市场,是消费者食用后中毒或者导致死亡。2010年8月份以来,惠氏、雅培、多美滋、雀巢等洋品牌奶粉被查出奶粉中含有香兰素、乙基香兰素等违禁添加剂。卫生部《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明确把纯乳、原味发酵乳等20种食品列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围,可是洋品牌集体违规让消费者再一次无所适从。
3.2 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品添加剂同样是违法的,经常见到的比如防腐剂的使用,虽然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这样超限量的使用却是违法的行为。2010年7月据媒体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在江苏进行风险监测时发现,金浩茶油等一批公司生产的茶油中含有超国家标准6倍的苯并芘,部分茶油更出现严重超标,金浩等企业选择了秘密召回。后金浩公司公开发表致歉信承认42t茶油致癌物超标,并宣布赔偿已购买金浩茶油消费者的损失。
3.3 用伪劣添加剂
如果说合格优质的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改善食品的某些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消费者的健康也不会造成威胁,但是劣质的或着是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含有的汞、铅、砷等此类有害的物质,对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食品的质量问题除以上之外,还有就是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卫生条件不达标,造成这样的原因无非是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采用非食品级的食品添加剂。
整个食品添加剂行业虽然存在着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有的无法避免但是有的却是人为造成的。
4.1 发布权威食品安全信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了保证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就要加强添加剂的管理措施,首先政府应该高度的重视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关于食品的卫生安全法、管理办法、规范等条例等内容要做到统一规范,被迫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完善其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模式,做到生产、使用、管理科学规范。
4.2 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建立食品安全营养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对于食品卫生、食品营养等都有研究,而轻工业院校注重食品的加工工艺和食品设备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二者应该注重交际,如果可以联办食品卫生专业,那培养的食品专业的人才将是更加全面的。
食品添加剂自推广以来,许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使大众的神经一直绷得很紧,这与食品的生产企业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只有足够的自律,我国的食品添加剂行业才可以走上健康的轨道。
《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环节的监管作出明确的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
2010年,《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立法听证会在北京召开,“规定”要求,拟生产复合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应当补充提交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名称、组分及各组分含量的有关资料。
结论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又加深了一层。当然,三聚氰胺是非法的,它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但是,除了不知何时还会现身的“非法毒素”,我们对于那些“合法的”、“符合标准的”的食品,又了解多少?当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时,当2300多种添加剂充斥我们的生活时,对于食物的重新认识,当从添加剂开始。
最终,一种灰白色的固体粉末被生成。这种细小的粉末放入食品中,只需十万分之几到万分之几的剂量,就能有效抑制引起食物腐败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
这是高科技赋予添加剂的力量。
翻检自1999年至今由国务院颁授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录,在食品行业的29个获奖项目中,内容为添加剂或与添加剂相关的科研项目占到三分之一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加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陈君石说。“如果没有添加剂,中国人将无法应对现在急剧增长的人口和食品需求。
一个检验方法的建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要有一个过程。此外,靠检测把关还有成本的问题。比如,涉及牛奶、乳及乳制品等的非法添加物质多达6种,如果每一批乳制品都要检测6种禁止添加的物质,那这些成本肯定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另一个问题是,检测需要时间,出了检测报告再供应市场,鲜奶可能就过期了。这在实际中也不现实。
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过程监管就能检测出大部分非法添加和滥用,预防掺假、制假的食品进入市场。
这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问题,应该注重“过程监管”,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卫生部昨天也表示,食品安全监管要重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注意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十
甲方(需方): 乙方(供方):
一、品名、数量、价款:
1、品名:诸城本明兔业公司生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量、价格:订购数量________箱,每箱单价_____元。
3、总计价款: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元。
二、乙方必须按甲方指定的食品品名、规格、数量等要求及时供货,乙方供货不符合要求的,甲方有权立即退货。
三、乙方所供食品的卫生、质量及包装等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如因食品本身质量问题引起甲方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及经济责任。
四、乙方有义务向甲方提供甲方所需的有关食品资料,食品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食品检测报告等。
五、交货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
由甲方提出用量计划交于乙方,乙方在接到甲方供货通知十天内,必须按计划指定的品名、数量送达甲方指定的交货地点。
六、结算方式:甲方应在乙方货到之日,验收合格后一次付清全款。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由甲乙双方各持一份,该合同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年**月**日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留下了古人对食物保鲜的最早观点。如果那时有防腐剂,孔夫子就不用担忧了。和孔子的那个年代相比,今天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售卖和消费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食品中去。与此同时,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到了挑战。
从油条、豆腐开始,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国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条、豆腐,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例长期吃这种食品产生的中毒事件。
亚硝酸盐大概在800 年前的南宋用于腊肉生产。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泡菜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加工过程中先民不自觉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过去的食盐、海盐等全都是粗制天然盐,正是泡菜口感变脆的因素。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s 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从数量上看,越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多。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中列有1967种,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1100种,欧盟允许使用的有1000到1500种。
这个名单也在调整中。溴酸钾作为面团调节剂在发达国家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过量使用溴酸钾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并可能致癌。中国在2005年7月1日下达了“禁止使用溴酸钾”的命令。
食品添加剂市场在中国规范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的副总经理彭冲回忆说:“大概1996年才开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门市形式的,这边卖化肥,那边就卖食品添加剂,都用麻袋装。这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认为添加剂跟农药是一样性质的。”
1996年,国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添加剂开始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了。10年后,2007年国家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从过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
1992年,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张利胜从大连工业大学的食品工程系毕业,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添加剂工厂,于是他就到一家食品加工厂当上了技术员,研究饮料、肉类、果酱、罐头,经常是春夏两季加工水果,冬天加工肉类。
在那家厂干了8年后,张利胜又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研究肉制品的生产配方。“当年刚接触食品添加剂,真是有点恐慌,觉得添加剂有点像毒药。”而现在,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
这个观点,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不谋而合。“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范志红不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魔鬼。“实际上,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整体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就很难想象食品能有足够的时间运输和出售,也很难想象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食品。”
中国食品供应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可以认为是大约20年前开始,20年时间还不足以让中国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工业化程度越高,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也越多。这其中有合法无害的添加剂,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随着食品工业化日益加深,中国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吃了下去。
旅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网名)介绍了一段美国食品安全发展早期的历史。1906年有位以社会小说和揭露丑闻闻名的作家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书,叫做《the jungle》,描写了一个肉加工厂的恐怖情形。肮脏、杂乱,就跟我们的社会中时不时爆出的“黑心作坊”一样。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让人吃不下饭。当时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维·威利的化学家,组织一些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神农尝百草”的实验——他们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剂)、硼酸(膨松剂)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往食品里加的东西,最后导致生病。《the jungle》和哈维的实验,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案》,由哈维领导的农业部化学局对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这个部门就是fda的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此逐渐建立。
在中国食品工业化早期,食品安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并不长。用范志红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候有东西吃就不错了,食品安全意识无从谈起。
但范志红说,其实那时候的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少。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甲肝大暴发,涉及30万人。那时,往辣椒粉里掺红砖粉之类的行为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那时掺什么都毫无顾忌。
据卫生部资料,1982年,中国食品卫生合格率是61.5%,1994年上升到82.3%,2001年提高到88.6%。正是从2001年开始,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频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作为业内人士,张利胜对媒体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报道,一直耿耿于怀。他说:“大家重视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是三聚氰胺、苏丹红,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填充物,说白了,放这些东西就是投毒,但是大家把这些都归因为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我国当前约有2亿多的农户在以小作坊等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等,由于他们的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梳理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发现,从饲料肥料、种养、屠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食物供应的整个链条,日益工业化。每个环节都有安全漏洞。各种名目的非食用物质在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被加入到食品中,甚至完全是用化学材料“制造”出来的食品也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市场。
2001年3月至9月,广东中洋饲料有限公司因购买“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河源600多名市民中毒,成为震惊一时的大案。该公司原经理林清源被判有期徒刑4年。
2004年,阜阳发生劣质奶粉事件,12名婴儿因食用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空心奶粉”而死亡,229名婴儿因此营养不良。劣质奶粉是用淀粉、蔗糖替代乳粉,奶香精调香调味而成。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揭露龙口粉丝掺假。一些粉丝生产商为降低成本,掺入粟米淀粉,为了增白,使用有致癌作用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进行增白。龙口粉丝这一历史名牌也被非法添加物攻陷。而苏丹红事件则突显了食品供应全球化安全的可怕之处。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最后,广州市增城区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红一号的食品添加剂被认定为这次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头。
就在英国警告之后,2005年2月23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清查在国内销售的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防止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被销售及食用。当年3月29日,中国紧急制定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目前,已经有17种非法添加物被列入黑名单。”张利胜介绍。
在中国食品行业,目前使用的技术标准99.8%由国外制定的。国外一般按产品定标准,标准与产品一一对应;中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如各种蔬菜只有一个标准—蔬菜类。因此同样,一个农药残留物,国外有2000多项标准,中国只有100多项。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而中国技术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如牛奶,1986年制定了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该标准规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而美国、加拿大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
监管标准缺位外,法律成了食品安全的保障稻草。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卫生法(试行)》,我国第一部食品卫生专门法律诞生至今,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是多头管理和监管失控,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2月28日正式出台。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仙认为,《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食品安全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但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就要因此承担所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还有待考量。
近年来,虽然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但很多专家并不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感到悲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因为长期为食品企业辩护,成为网友攻击的对象。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应该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来讲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它具体的标志就是我们国家总的食品合格率在15年以前大概只有50%到6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0%左右。”
但我们有别的选择吗?在超市里,我们试图去寻找没有添加任何成分的食品,可惜很难找到。即使是蔬菜和水果,这些天然非加工食品,也笼罩在农药、抗生素、激素等阴影之下。一个数据表明,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有2000多种添加剂正充斥我们的生活。2007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万吨,从中获得销售收入529亿元。
范志红的学生曾经在北京海淀区的超市对136种肉制品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72%含有发色亚硝酸盐(增色),46%含有防腐剂,41%含有植物蛋白。调查还发现,肉制品中大多添加了增味剂,也就是增鲜剂。
方舟子说,不要把非法的添加物和合法的添加剂混淆,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该不该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而是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恰当,添加剂名单是否能即时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同时要尽量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剂。”
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曾计算: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范志红觉得,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添加其他一些非食用的物质。
明矾油条、滑石粉面条、漂白粉馒头、大头婴儿毒奶粉、地沟食用油、黑色素酱油、毒粉丝、甲醛啤酒、注水猪肉、蓝耳猪肉、炭疽病牛肉、禽流感鸡鸭、工业食盐、吊白块味精、孔雀绿鱼肉、高浓度残留蔬菜瓜果、外加苏丹红咸蛋、抛光陈米、硫磺银耳、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鸡爪,这些化学物质从未被批准添加到食品中,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却成为食品的主角。
曾有网友这样无可奈何地描绘我们一天的“幸福”生活:“早晨起床,掀开黑心棉做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准时赶到地下烟厂上班,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油炒的避孕药喂的黄鳝,再加一碟敌敌畏喷过的白菜,盛两碗陈化粮煮的毒米饭;晚上蒸一盘瘦肉精养大的死猪肉做的腊肉,沾上点毛发勾兑的毒酱油,夹两片大粪水浸泡的臭豆腐,还有用福尔马林泡过的凉拌海蜇皮,抓两个添加了漂白粉和吊白块的大馒头,还喝上两杯富含甲醇的白酒。唉……这日子过的真是那个爽!”虽是极尽调侃之能事,其中的几多心酸和无奈。
在范志红看来,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和危险食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食品添加剂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实施生产许可和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食品添加剂是指经____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以标准、公告等方式公布的可以作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前款规定之外的其他物质,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实施生产许可。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范围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实施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
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生产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标准的要求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保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合格,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生产许可
第六条生产者必须在取得生产许可后,方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取得生产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
(二)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厂房设施;其卫生管理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四)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或者设施等生产条件;
(五)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符合有关要求的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
(六)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责任制度;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申请人应当向生产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许可机关)提交生产许可申请。
第八条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书;
(二)申请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有关生产工艺文本;
(六)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和责任制度文本;
(七)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八)生产所执行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文本;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许可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生产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四)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六)申请事项属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生产许可申请,并向申请人发出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
许可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条许可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组织对申请人是否具备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必备生产条件进行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对申请的资料、生产场所进行实地核查以及产品质量检验。
第十一条许可机关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实地核查,应当组织核查组。核查组由二至四名有资质的核查人员组成,核查组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并按照有关规定接受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
第十二条许可机关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实地核查应当制定实地核查计划,并于核查五日前向申请人发出实地核查通知书。
实地核查工作一般不超过二日。
第十三条核查人员进行实地核查,不得刁难企业,不得索取、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申请人应当配合核查组的实地核查,因不可抗力等原因需要延长核查时间的,应当及时向许可机关提出延期申请。
第十四条核查组应当按照核查计划以及规定的许可条件、程序等要求对申请人进行实地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做出如下处理:
(二)实地核查不合格的,不再进行产品抽样。
拒绝核查或无正当理由不予配合,导致实地核查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实施的,视为实地核查不合格。
第十五条实地核查工作应当由核查组组长填写实地核查记录,由核查人员签字并经申请人确认。
第十六条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对申请人的实地核查和产品抽样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实地核查结论告知书。核查不合格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承担发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应当依据相关标准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检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验工作。
承担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发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质并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发布名录。
第十八条检验机构完成检验工作后,应当出具产品检验报告。检验报告一式三份,一份送申请人,一份送许可机关,一份检验机构存档。
第十九条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申请人可以自接到检验报告之日起五日内向原许可机关提出复检申请。
复检应在原检验机构以外的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机构进行,复检结论为最终结论。
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复检结论与原检验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
第二十条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根据审查结果作出如下处理:
(二)申请人不符合发证条件的,依法作出不予生产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产品检验时间不计入许可期限。
第二十一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将获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的生产者名单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获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的生产者需要增加产品品种的,应当依照本规定提出申请。原许可机关应当依照本规定对申请增加的产品品种组织审查。
第二十三条在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有效期内,生产者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较大变化的,生产者应当及时向原许可机关提出审查申请,原许可机关应当依照本规定重新组织审查。
第二十四条生产者名称等发生变化而生产者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未发生较大变化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应当在变更后一个月内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生产许可变更申请。原许可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五条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发生较大改变的,国家质检总局可以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规定,原许可机关根据规定重新组织审查。
第二十六条许可机关应当将办理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有关资料及时归档。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为五年。
第二十七条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有效期届满,生产者需要继续生产的,应当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六个月前向原许可机关提出换证申请。
逾期未申请换证或申请不予批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自有效期届满之日起失效。
第二十八条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
证书应当载明生产者名称、住所、生产地址、食品添加剂名称、证书编号、发证日期、有效期、发证机关(加盖公章)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格式和编号规则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定。
第三十条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遗失或者损毁,生产者应当及时向原许可机关提出补领生产许可证申请,并同时在省级以上媒体发布原生产许可证书遗失和作废声明。原许可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补证手续。
第三十一条许可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退回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的,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交申请书;退回许可申请的,许可机关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许可自然终止。
第三十二条生产者要求终止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向原许可机关提交申请书;原许可机关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办理注销手续。
第三十三条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撤销、撤回、注销,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者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范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是指:
(一)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二)未列入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三)扩大使用范围或者用量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第三条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
第四条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应当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二)不应当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三)不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四)不应当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五)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
(六)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应当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去除,有规定允许残留量的除外。
第五条卫生部负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审查许可工作,组织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评价和审查规范。
第六条申请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生产、经营、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提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许可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二)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
(五)标签、说明书和食品添加剂产品样品;
(六)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允许生产和使用等有助于安全性评估的资料。
申请食品添加剂品种扩大使用范围或者用量的,可以免于提交前款第四项材料,但是技术评审中要求补充提供的除外。
第七条申请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后果。
第九条申请人应当在其提交的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材料中注明不涉及商业秘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等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征求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的意见。
对有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
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评审的参考依据。
第十条卫生部应当在受理后___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工艺等方面的专家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上确有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估资料进行技术审查,并作出技术评审结论。对技术评审中需要补充有关资料的,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有关材料。
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研制及生产现场进行核实、评价。
需要对相关资料和检验结果进行验证检验的,应当将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等要求告知申请人。安全性验证检验应当在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对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检验方法标准的,应当首先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第十一条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根据技术评审结论,卫生部决定对在技术上确有必要性和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准予许可并列入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予以公布。
对缺乏技术上必要性和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对发现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按照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执行。
第十三条卫生部根据技术上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将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程序,制定、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应当及时组织对食品添加剂进行重新评估:
(一)科学研究结果或者有证据表明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的;
(二)不再具备技术上必要性的。
对重新审查认为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卫生部可以公告撤销已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或者修订其使用范围和用量。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卫生部___年___月___日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范文: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
1、购买的食品添加剂必须是符合国家使用安全标准要求的。
2、制售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计量标准进行使用,不得超过国家其规定使用限量范围。
3、人工合成色素觅菜红及胭脂红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限制计量使用。不得超过0、___克/公斤,柠檬黄及酸性靛蓝的用量不得超过0、___克/公斤。
4、用于饮料、各式糕点食用香精的使用量不得超过限量0、___%。
5、亚峭酸盐的使用,最大用量为每千克不得超过0、___克。(中毒量为0、3一0、___克,致死量为___克)
6、国家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杭氧化剂、着色剂、酸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品质改良剂等的使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使用限量使用,不得超过国家计量标准。
7、因制品工艺制作要求的需要,应尽可能地从植物中提取所需色素。
8、禁止采购添加剂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量标准的食品、原料。
9、严禁使用超过有效保质期限的食品添加剂或受潮、霉变及其他感观异常发生色变的。
10、严禁使用医疗、工业、化工等非食用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制作。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由食堂库房管理员专人负责管理。
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发放、专人入册登记制。
3、用后及时收检,妥善保存。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范文:幼儿园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食品添加剂应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二、由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
采购人员应当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和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餐饮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与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和餐饮加工配料的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三、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实行定点采购,并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
对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索取并留存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应者名称、供应日期和产品名称、数量等内容。采购进口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四、入库前,库管人员应当查验所购产品外包装、包括检查是否符合规定,与购物凭证是否相符,并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
食品添加剂入库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五、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使用台账。
食品添加剂出库使用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用途、称量方式、时间等,使用人应当签字确认。食品添加剂的购进、使用、库存,应当账实相符。六、设立专柜贮存食品添加剂,并注明“食品添加剂专柜”字样,盛放容器上应标明食品添加剂名称。
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配备精确的计量工具,严格按照包装标识标明的用途用量或国家规定的用途用量称量后使用,杜绝滥用和超量使用。
八、食品安全管理员、厨师长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台账记录、贮存及使用等情况。
九、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使用台账以及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要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___年。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范文: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专店购买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实行专店购买,并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对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索取并留存许可证、营业执照、检验合格报告(或复印件)以及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应者名称、供应日期和产品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采购进口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二、专账记录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食品添加剂入库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使用台账。食品添加剂出库使用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用途、称量方式、时间等,使用人应当签字确认。食品添加剂的购进、使用、库存,应当账实相符。
三、专区存放
设立专区(或专柜)贮存食品添加剂,并注明“食品添加剂专区(或专柜)字样”。
四、专器称量
配备专用天平或勺杯等称量器具,严格按照包装标识标明的用途用量或国家规定的用途用量称量后使用,杜绝滥用和超量使用。
五、专人负责
由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采购人员应当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和相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餐饮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与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和餐饮加工配料的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
食品安全管理员、厨师长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台账记录、贮存及使用等情况。
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使用台账以及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要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___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1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