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从人物塑造、道德观念、智慧与勇气、历史与现实以及读书的意义方面,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人物塑造是《三国演义》的一大亮点。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这些人物每个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刘备忠诚仁爱、关羽信义勇敢、张飞刚直豪爽,在与曹操的对抗中显示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我深感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其次,道德观念是这部作品所传递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中的众多人物都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信仰。他们在面临困境和诱惑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例如,在曹操围困寿春时,吕布被兵变台诛,但他拒绝出卖自己的主公,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忠诚。此外,诸葛亮也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人物,他在谋划战略时,总是考虑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不是自身的私利。这种塑造出来的道德观念,给予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真谛。
智慧与勇气也是《三国演义》中令人敬佩的品质。刘备之所以能够顺利建立蜀国,除了他的仁爱之心外还有其睿智之处。他不仅对人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能够善于运用策略。而诸葛亮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取得了许多胜利。同时,许多人物如赵云、关羽等也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激情。这些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令我深受鼓舞,让我明白只有具备智慧和勇气,才能在面对困境时取得胜利。
历史与现实也是我在阅读《三国演义》后得到的另一个体会。小说中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历史时期,但其中却融入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情节。通过这部作品,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三国争霸的历程。而这些历史故事也引发我对现实社会的一些思考,让我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最后,读书的意义是我在读完《三国演义》后最深刻的感悟之一。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真切地感受到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知识和智慧,还能够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和人生格局。读书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开阔视野和提升内涵的途径。读完《三国演义》后,我意识到阅读对于我的人生发展是多么重要,我也会更加热爱读书,不断丰富自己。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体会和感悟。它通过人物塑造、道德观念、智慧与勇气、历史与现实以及读书的意义等方面深刻地触动了我。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道德与智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对读书的信念。感谢《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作品,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二
里面的人物数不胜数,个个武力高强。就比如说关羽他在众将面前斩华雄,颜良和文丑。关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让我很佩服,他一开始投靠了曹操,但是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又回到了刘备身边,孙权虽抓到关羽,但关羽绝不投降,孙权最后下令把关羽给斩了。真是的假如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投降,等孙权和刘备交战时我立刻在战乱中拿一把箭向孙权射去。这样的计谋不是很好吗?这样吴国不久就能被占领。正所谓作战还是要靠大脑不能硬闯呀!吕布,一听这名字你们就知道一个成语:有勇无谋,最后还是被刘备在曹操面前说了几句话给害了。还是当年程宫说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三国演义》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取胜要靠的就是大脑!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_250字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
书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谦虚的刘备,勇敢的张飞……从桃园三结义到三气周瑜到三国归晋中,有着很多战争故事。
张飞,他开始脾气还好,可是,一听说关羽被孙权杀了,脾气就暴躁的不得了,总是殴打士兵,结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国里,我比较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勇有谋,曹操就是中过他“火烧赤壁”这个计谋,把曹操的军队烧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三国演义》读过后,使我受益匪浅,它真不愧是我的良师益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三
在一千年前,司马光撰写了为后人所铭记的绝唱:《资治通鉴》。千年后,当我们翻动书页,去品味那尘封已久的书香、史香的时候,不禁感叹:此真经典矣!
经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用这面镜子去看过去,去看现在,去放眼未来,去吸取教训,去超越历史。
有人会问,知道历史有什么用?的确,读了很多史书的人会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觉,俗人称之为“迂腐”。真是这样吗?举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士气低迷,士卒无心再战。又胡乱出军,终于大败,四十万军队成了白骨。可是,在为赵括惋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思考,得到教训:轻敌为兵家大忌,搞好人际关系,稳定军心更是非常重要,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以史为镜,不单单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
梦回千年,风沙铺面,大梦觉来,始为乱世。因为是乱世,便涌现了许多乱世之奸雄;五谷丰登,民心归附,始为盛世。因为是盛世,便涌现了许多治世之能臣。司马光,便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个个朝代,它们的荣辱兴衰。
感谢司马光,是他,让我们穿越几千年的尘埃,去看被掩盖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司马光告诉他,应该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人,爱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产上,要让北宋变成盛唐一样繁荣的帝国。这就叫做“鉴于往事”。
司马光写的历史,不再是枯黄的纸页,不再是无聊的说教,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这,才是历史。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这就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诸侯们的穷奢极欲,导致“名器亡”。以史为镜,我们真的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
千年后的我们,在赞颂,在品味赵武灵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时候,除了要感谢专属于那个朝代的史书,是否还要感谢司马光先生?我们不应该忘记,一千年前,有一个人,为了告诉后人真相,为了写一部专属于自己、专属于历史的史书,呕心沥血,用了十九年。
后来人,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史书,在一张又一张纸背后,挖掘智慧,发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甚至,超越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四
《三国演义》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是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又是最好的历史小说。对一个个后人讲诉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一段时间的一个个故事。让后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心驰神往。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很好的诠释了忠,孝,义,这几个中国人心目中重要的为人准则。
正所谓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很好说明了三国中所表现的“忠”。这里面最成功的任务当然就是“鞠躬精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刘备在世时,他尽力辅佐,助其成就蜀之基础。当刘备去世后, 即使他知道后主是庸主,他也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他为蜀国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自己也位高权重,但当他死后他却没留下多少财产。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他六出祁山,终于病死于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他的《前后出师表》将他的忠表达到了极点,也鼓舞了众多的.后人。当然,在三国中还有许多人也十分“忠”。
“孝”在三国并不是体现了十分多,但也有较为经典的徐庶。时任刘备军师的徐庶与曹军交战中大胜曹军。曹操便想召用他,程昱便建议用其母来招降他。其母虽不可就范,但徐庶还是接到了程昱模仿徐母笔迹所写之信。虽然徐庶知道这可能是假的,而且一旦离开刘备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依旧义无反顾的走了。他在临走时还推荐了诸葛亮顶替自己。到了许昌后,其母却自责而自杀而亡。他终身不为曹献一策,即使是他看透赤壁之战的玄妙,他依旧闭口不言。他体现自己的“孝”并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也算尽了忠,可以为两全者吧。
“义”在三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桃园三结义,便让三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关云长在桃园三结义后就死心跟随刘备,无论是什么困难都一起过了。当刘备失散,他迫于压力只能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珠宝黄金,高官厚禄来企图拉拢关于的心,但他一收到刘备的信,便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当华容道,他可以斩杀曹操及其部将,但他因为一个义,就放过了曹操自己甘愿受罚。关羽的光辉形象就在后人心中塑造成功了。
三国这本书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学习的楷模。令我们在人生路上有了个指路标。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想起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在这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百出;虽然这个年代的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黄河,可是,这个年代的历史永记我们的心中。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吧!
一本厚厚的书,虽看起来枯燥无味,但却装满了历史、知识。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宽仁厚德的刘备,奸诈残忍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雄猛莽撞的张飞,智勇双全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的鲁肃等其他人物。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又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念。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那时,正好是上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口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最终请他出山。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如果想让别人帮忙,必须要用端正的态度去请别人帮忙,这样,别人才能帮助你。同时,自己也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所以,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有趣、机智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等其它故事。真不愧是我国的名著呀!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如今现在又有这样好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所以,《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和道路。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六
平常经常听爸爸妈妈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我就是总没有时间去书店好好看看这本书,因此感到很遗憾。终于有一天,爸爸答应带我去新华书店选一本好书,于是我怀着好奇心,去了新华书店。
我们来到三楼大厅,各式各样的图书应入眼帘,要想找到《三国演义》,简直是“大海捞针”!还好分着图书种类区域,我连忙来到《世界名著》区,仔细地找呀找,看呀看,终于在一个小角落里看到了《三国演义》,我就像找到了宝贝一样欣喜若狂,我拿起了书,翻到了第一页,让我没想到的是: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爱看。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买回家去。回到家,我继续看。果然,《三国演义》真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好看,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回《空城计》。
《空城计》这一回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遇事不慌、机智勇敢。下面我就来讲讲吧!
话说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乐观。可麻烦事还在后边:前方士兵飞马来报:“丞相,司马懿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这边逼近!”听了这句话,因整个城里只剩下了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对方却拥有十五万兵力,所有人都吓得脸色惨白,但诸葛亮却稳如泰山,并且下令:“第一,收起所有军旗;第二,所有站岗的士兵都回到营里,大家都不要出声,凡有大声讲话者,一律斩首;第三,四面的城门都打开,每个城门前留二十个军士装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清扫街道。魏军一到,大家都不要惊慌,我自有防御敌人的好办法。”大家虽然听得有点摸不到头脑,但都相信诸葛丞相的能力。
等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诸葛亮披上鹤氅,带好纶巾,走上城楼,凭栏而坐。又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他神情自若抚起琴来。
司马懿大军赶到,一看敞开的城门、扫地的百姓、先是大吃了一惊,再看见城楼上自得其乐的诸葛亮,又吃了一惊。心想:诸葛亮能这样悠闲,肯定早有防备,我一攻打必定会输得很惨。想到这里,司马懿还是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危为安。
看,诸葛亮多聪明呀!他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能随机应变,我们也应该向诸葛亮学习,遇到危险、困难要静下来想办法,勇敢的面对,做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七
我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这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空城计》中讲述到:不料曹真出师不利,军师王朗被诸葛亮阵前骂死,诸葛亮大获全胜。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诸葛亮说司马懿足智多谋,心怀大志。孟达听诸葛亮说的,把徐晃射死。诸葛亮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搬运粮草,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众官听见这个消息,大惊失色。
关羽,他忠贞守义,赤城勇锰,他是正义的化身,他是我们心中威风凛寨的武神。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欺负小狗,我对那个人叫道:“不能欺负小狗。”那人听见我的叫声撒腿就跑。看着他跑走的背影,我急忙跑过去看小狗,它不停地向我摇摆着尾巴,似乎在感谢我的“救命之恩”。我摸了摸小狗的头,非常开心地说:“我也可以像关羽一样了,做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还有一次,我在吃完饭后,我把吃完的剩饭打包回家,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见一只皮包骨的流浪狗,它嗅到我拿剩饭残羹的味道,立马就朝我跑过来了。我吓得飞奔起来,可没跑了多久,那条流浪狗把我逼到了死胡同,眼看就要成为那狗的美餐了。我突然间心生妙计:把我手中打包的剩饭扔给那条狗吃,它就不追我了。果不其然,它真的正在美滋滋地吃着那些食物,我也脱离了险境。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凡事不慌不忙,机智地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每次看到这首词,我就会想到《三国演义》这本书。
众多英雄豪杰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显示了诸葛亮的谨慎;三气周公瑾,不还荆州,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白帝城托孤,显示了诸葛亮的忠心;七擒孟获,七次放生,显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雍容大度。在做人和做事的时候,我也要向孔明一样,面对事情要善于思考,机智化解;与人相处有摩擦,要宽容大度;和别人往来要守信,不能违背诺言。诸葛亮德才兼备,足智多谋,令我佩服,令我向往。
三国,是个文采洋溢的时代。前有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其豪迈;后有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足见忧国忧民;诸葛亮的《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更是广为流传。
三国,是个时常入我梦中游荡的时代。多少次熟睡的时候梦见我穿梭到三国,成为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每次被惊醒,都想在梦里多待一会儿,多想和刘备谈笑风生一会儿呀!
每次看《三国演义》,都是那么有趣,都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又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少儿版》。故事讲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开始到晋统一三国结束,历时将近一百年。通过刻画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我最爱的是诸葛亮,因为他料事如神,学富五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如果我有他那么聪明该多好,不过他也是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一年四季都拿把羽毛扇。
再说说周瑜这个大都督,也是才高八斗,年少得志,却偏偏遇到了诸葛亮比他强那么点,他就不开心,不断地生气斗智,终于不敌诸葛亮计谋活活做了个气死鬼,英年早逝,成了天下笑谈,所以人不但要有才能还要大度,要心胸广阔,才能成就事业。
书里有很多故事都很精彩,三顾茅庐,赤壁之战,长坂坡,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煮酒斩华雄,都是很多戏曲电影常借鉴的故事,我有很多东西都读不明白,比如张飞到底是好人还是个暴虐的坏蛋,刘备真的值得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劳累致死吗。妈妈说以后等我长大了就会明白,这部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太大了。
最后摘抄下我喜欢的这首开篇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很喜欢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净英雄”,有那一个个人物在历史的竹简中飘香,他们遭后世谈笑,后人景仰。三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故事,引伶人起舞,骚客放歌。其中,我们可以看见吕布的英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我们可以看见刘备的仁义,实则假仁假义;我们可以看见关羽的忠义,华容道纵曹操;我们可以看见貂蝉的倾世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仿佛看见刀光剑影下的横尸遍野,炮火强弩中的折戟沉沙。那一幕幕如胶卷般放映。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看见那个时代的面貌;它也可以作为一杯香茗,香飘万里惹游人。我读《三国演义》,情感激荡,有时悲,有时喜,有时惊,有时谙。那说不完的历史,聊不尽的'文化,让我在梦里与曹植诗文唱和,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与赵子龙一决高下。
我读《三国演义》有几个体会:
汉朝至汉高祖打下江山已有几百年,那时是“分久必合”,民生安泰,国富兵强,一片欣欣向荣。谈不上极盛,但也没有什么战乱,人民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好不痛快。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考生熟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求功名勤努力,思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武将练兵磨马,有了很好的国防事务。
但是到汉献帝时,汉朝气数已尽,经十常侍之乱,更是雪上加霜。汉献帝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董卓称自己为尚父;曹操窃国不留贼名;曹丕捅破了窗户纸,进而自称为王,改朝换代;最后汉献帝自杀,泱泱大国“合久必分”。
兵不厌诈。各国斗智斗勇,那天马行空的计谋让人荡气回肠。
曹军挑战孙刘联盟,要越过茫茫海域,可是曹军只擅长陆战,不熟悉水战,更不幸的是,曹操中离间计错斩水师统领蔡瑁,接受了部下想当然的计谋:把船只连起来,如同陆地般宽阔,这样岂不是成了陆地?这个消息传到孙刘联盟那里,周瑜与诸葛亮喜上眉梢,两人同时猜中它的要害:火。结果,借着东风,让那片领域成为了一片火海,啼哭声,惨叫声,声声入耳,风中飘散着焚木的味道。“火烧赤壁”让智者指点江山,写激扬文字。
《三国演义》中计谋很多,“空城计”吓退浩浩司马大军;陆逊火攻,挫败在山上扎营的刘备士兵;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
军师们足智多谋,但是难求明主。袁绍错怪许攸,至许攸投曹,许攸告知袁军粮草所在,这是交战中的转折点;吕布不爱惜将士,致将士叛乱,陈宫被俘。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三国演义》给予后人无尽的财富。
让我们翻开手中书卷,品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十一
《三国演义》,起初我读这本书时并不是分了解,只是大概知道,刘备,孙权,曹操为争汉土打来打去,最后司马炎渔翁得利而已。
但后来,当我细嚼这本书的含意时,发现它不仅仅是这样,还是写出了一个时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漫长过程。
其中,书里的人物皆是以勇气而着称,他们是这精彩情节的创造者,但我不禁自问:“如果是我自己,我有这样的勇气吗?能创造这精彩的故事吗?”
如果是我,会像赵云那样冲入敌阵中救回主公之子吗?不,我宁愿拍马逃得远远的也不要冲入乱军之中救人,我哪有那种“古来征战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的胆魄呀!
如果是我,会像诸葛亮那样在面临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到空城前,镇静地施计解危吗?不,如果是我,肯定早就弃城而逃了,那有闲工夫想办法呀!我可没有诸葛亮智勇兼施的勇气啊!
如果是我,会像关云长那样一边下棋一边让华佗为其刮骨疗伤吗?不,我干脆不治了。刮骨之痛,难以承受,我可以像关羽那样镇定自若吗?不,我没法那样。合上书本后,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太渺小了,为什么?因为我缺乏了生活的历练,同时也缺乏了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勇气。
在上课时,明明自己知道了答案也不敢举起手来;在问答时,明明自己与他人答案不一致也不敢发表出来;在生活里,明明知道别人做错了,也不敢站出来指证其错误,帮其改正。
“人不乏智,最则乏勇。”我必须去学习《三国演义》里人物的勇气,因为勇气是成功的首步!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十二
《三国演义》这本书一开始看到它时,我就对它“情有独钟”。从青少年版到珍藏版都有百读不厌。《三国演义》的每一个故事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奇妙的梦幻之旅。这就是我喜欢读《三国演义》的原因吧!
每当我看《三国演义》时脑子里不禁浮现出这些人物,比如:狡诈多疑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机智聪明的诸葛亮,多才多艺的周瑜,胆小怕事的刘禅……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又是道德智慧的化身。大家一定都看过《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吧!他不禁让我联想了“擒贼先擒王”这句话,诸葛亮讨伐孟获,虽然孟获是边区叛乱族的首领,但还是被诸葛亮多次捉住,最后孟获还是心服口服,归顺了蜀国。诸葛亮最后一次擒住孟获时真的是擒住了孟获吗?不,不是,是擒住了孟获的心。虽然他在话里面也是个有谋略的人,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碰到了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杀了孟获一了百了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心胸宽广,以德服人的君子,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擒住孟获,说明诸葛亮在攻孟获的心。天地间最广阔的不是大海,不是天空,不是大漠,而是人的胸襟——诸葛亮三翻五次擒住孟获,又放走孟获而没有赶尽杀绝是让孟获心服口服于他。
由此我便想到了我们的茅老师,每当我们犯了错误,茅老师总是将我们叫到办公室,对我们敦敦教导。茅老师的这种“通过讲道理而不是用蛮力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是像故事中的诸葛亮吗?我庆幸遇到一位明理的好老师。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解决问题还是该动动脑子,不能靠武力解决,只有以智取胜,以德服人,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一样。希望通过努力学习,都能成为像诸葛亮一样有智慧,有谋略,有胸襟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85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