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一
高加林的人生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加林做不成教师回归土地做农民之后发生的事,第二个阶段是高加林走后门来到县城工作之后发生的事。
第一个阶段,是高加林失意的时候,农村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宽慰……
其实看这部分的时候,我已看出来了高加林并没有多爱巧珍,而是他觉得巧珍能在那段时间可以给他宽慰。是巧珍使他重新接受现状,走出了无法适应当农民的状态。
巧珍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姑娘!单纯善良,对高加林如此的喜欢。尽管她大字不识,但她的心比那些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好百倍千倍。就如文中德顺老汉说的:“巧珍,多好的娃娃啊,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
像巧珍这么好的姑娘真的很难得。
为了高加林,巧珍可以做一切事。
可高加林呢,他是自私的,回到县城之后,他发现自己与曾经的女同学黄丽萍在一起,才有更好的发展,就抛弃了善良的巧珍。
第二个阶段,就是高加林事业比较顺利的时候,和家境好的黄丽萍也在一起了,可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和黄丽萍也分手了,重新回到乡下,回到原来的生活。
但现在可没有巧珍的陪伴,她已为人妻,他这时感到懊悔不已……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二
生活中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加林因为队长的一句话丢掉了工作,又因为队长秘书的一句话,得到了个工作,最后还是要靠巧珍的求情获得工作,人生完全被动,()看似造化弄人,其实也并非完全无法掌控。当然,首先有时代的原因,在那个时代,法制法规没有完全健全,特别是社会底层人民,走后门、拉关系比比皆是,这是时代的悲哀。我们总认为如果没有队长儿子的顶替,高加林没有丢掉教师的工作,巧珍的爱情也就没有机会表白,他们的命运或将不一样;但我们同样可以想象,如果高加林考上了大学,名正言顺的当名教师,他的工作也就不会因为队长的一句话而丢掉。而另一方面,如果高加林真正的强大,即使当了农民,同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又或者如果真正的强大,就能客观的分析黄亚萍的爱情,他能否要得起。正是,他心内的软弱,或者视野的狭窄,让他对得失看得太重,对所谓世俗的成败看得太重,要靠着巧珍的'爱情才有勇气当农民,刚刚工作有点起色,就迫不及待的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转来转去,丢掉爱情,失去事业,回到原点,唯一的收获,因为是心底的踏实吧。
就像作者说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去盲目追求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人生,不应该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应该像一粒种子,不管到哪里,都要生根、成长。做人,要像一棵大树,不管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根都要深深的扎进土里;干都要挺直,不随风而倒;茎偶尔可以弯曲,叶可以随风致意,但都改不了我成长的意志。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三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很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青农夫,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想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糊口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捉住我的心,不仅是由于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闻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由于它与大多数读者(好比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挺、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四周的世界和自己的糊口,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由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夫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打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间隔的同时,也制造了联系关系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门并不十分出色,却为下半部的跌荡放诞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凉中的暖和、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改行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挣脱了他的农夫身份。
然而,为他兴奋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门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成了新的爱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尺度不再是内心的感触感染,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堂而皇之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抛却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认识、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面前利益抛却糊口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伤心,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可是,在我们满认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糊口,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伶丁一生的悲剧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支属,东风自得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夫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不外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斯。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惟,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经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无意偶尔因素几乎可以主宰比赛、决定终极的胜败,而假如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无意偶尔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糊口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夫,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贵重的法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良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达到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承。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是由于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著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由于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老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知道加林仍旧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固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坚持自己的糊口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锦绣的巧珍打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挚而惊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绝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四
《人生》已经读完好长时间了,本来刚一读完就要写读后感的,但没有一点时间就没有写。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深,《人生》是短篇小说,特别具有吸引力,书中只写了高加林一年内的事业与感情的巨变,但却让人感慨,虽是小说,却又绝的`在是太现实了!是啊,人,拥有的时候就好象拥有了一切,什么都朝着自己奋斗的方向发展,自己觉得自己好象很伟大,但当失去的时候却又会失去一切,就在突然之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残酷就残酷在这里: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得到后再失去!!高先生正是这样,他的教师做不成了,呆在家里好象失去了一切,可是,突然之间,他又拥有了一切,事业,爱情,前途,该有的他都有了!可还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而时间只有一年!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五
没有欧维好看,后半部分比较无聊,有点看不下去,结局在情理之中但却又在意料之外,这种意料之外倒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布里特去巴黎前面早已有了铺垫,一开始我想的也是她会去敲斯文的门,但是没想到的是几个小孩最终让她选择了她想走但不敢走的路。走出舒适圈,重新开始,看似容易,但是真正要去做,太难了。
期待《清单人生》拍成电影!
我喜欢列清单又不喜欢列清单,高兴于做完了清单里列的事会有成就感,可是往往人生哪会什么都是安排好的呢?俗话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总会有一堆意外出现,导致清单里的事呢,堆了又堆,到最后焦虑的还是自己!不过可怕的不是没时间去做,最可怕的是明明能挤出时间但是却给自己找没时间的借口说服自己做不了……焦虑!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六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承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时机是福,无时机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开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开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承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防止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方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那么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那么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竭力刻画了剧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急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承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承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但他却极度;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其实,人生确实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慨悔之晚矣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七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这本书讲了高加林的部分青年生活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在村里面教书,虽然没有编制,但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相信,以他的能力,未来肯定能转正,摆脱农民的身份。但是好景不长,村支书高明楼的二儿子高三星高中毕业了,需要有份相对“体面”的工作,高明楼就凭借其村支书的关系,将三星替换了加林——加林失业了,他要重新变回农民的身份,这个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加林也非常的气愤,但碍于父母“如果揭发高明楼,以后在村里的日子肯定不好过”的想法及苦苦哀求,加林放弃了揭发检举的想法。
日子终究要继续下去。在家里面闷了几天后的加林,终于走出家门、走进田里,开始劳作,为了让村民们看到自己的毅力、能力,中间很少休息,双手满是血泡。母亲为了减轻他的痛苦,蒸了一篮白面馒头让他拿去城里卖钱,但加林没有战胜自己的好面子,毕竟原来他可是干干净净、会打球、会读书的学生,现在成了农民!不幸的是,千躲万躲,还是碰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在他们面前匆匆打了招呼后以自己去亲戚家匆匆告别。为了不再遇到其他同学,他选择去了图书馆,看书看得入迷,直到天黑才出来,馒头已经无法卖出去了,所以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碰到跟踪他一天的巧玲,这位善良的姑娘,将馒头送到城里姨妈家,谎称帮加林把馒头卖完了并把钱给了加林。这一举动拉近了两人的关系,加林面对“二能人”刘立本家漂亮的二女儿巧玲,加之他已恢复农民身份,巧玲对他来说是非常好的伴侣,两人终于在一起了。在一起后,加林的生活也不再像之前一样灰暗,也逐渐的接受了农民的身份,他甚至可以一个人到城里拉粪,甚至在拉粪时可以当面与高中同学张克楠的母亲争执。生活逐渐好转,并且幸福。
但一段时间后,远在他乡做高官的叔叔高高玉志即将返乡任职,打破了这份平静的美好。“能人”马占胜为了拍领导马屁,立即给加林在报社找了一份工作,加林远离村庄、远离巧玲,回到城里工作,有了城里户口,成为了城里人。他在报社里,努力工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是县里的一位才子。恢复城镇户口的他,重新赢得了黄亚萍的青睐,毕竟两人在高中时就非常聊得来,由于毕业后加林重返农村,才断了联系。勇于追求爱情的黄亚萍终于向加林表白了,并告诉他她父亲很快就回南京工作,如果两人在一起,可以一起回南京工作。一方面,加林和亚萍确实聊得来,自从加林到报社工作后,非常有成就感,觉得和巧玲没有共同话题,和巧玲不能聊政治、不能聊文学,只能聊村里面的家长里短,这不是他要的生活;另一方面,南京是个大都市,是加林向往的生活,于是,两人纷纷与原来的恋人分手,高调的'在一起了。虽然期间加林的父亲、德顺爷爷上门劝告加林,但无功而返。
但好景不长,张克楠的母亲举报加林的工作是走后门得来的,在加林满心憧憬去南京工作时,县委决定取消加林工作、城市户口。这一刻,他才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别人的恭维中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自己与亚萍再无可能,勇敢的向亚萍说出自己爱的是巧玲,与亚萍分手。
但是,回到村里面的加林再也无法拥有巧玲了,他失去了一个非常爱她的女孩——在与加林分手后,迅速与他人结了婚,以减少悲伤。得知加林失去工作的巧玲,主动劝说姐姐一起去找村支书、姐姐的岳父——高明楼将村里新增的老师名额给加林,这一消息是由德顺爷爷告诉加林的,加林知道后趴在地上痛哭...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八
路遥的《人生》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九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的都会犯下错误,无论你是无意的还是有心的,这个错误所带来的后果都需要你自己来承担。
即使书中的高加林,为了利益抛弃了纯朴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为了高官厚禄不惜一切走后门,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高加林有着极好的工作态度,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丰富的情绪感受。他踩着罪恶,迅速地登上了人生的新巅峰,但现实终究毫不留情地将他摔在地上,危急时刻农民的纯朴与安慰却又像一层软软的鹅绒垫子将他接住,不至于让他粉身碎骨,对世界失去所有希望。这像极了我们与父母,小时候,顽皮的我们让父母操碎了心,恨不得马上离开父亲的管束,母亲的唠叨;长大后,出去闯荡了才发现,生活有多么不易,一腔热血惨遭社会的冷水泼洒后,狼狈地回到乡下,父母却温和的笑着,轻抚你的脑袋,告诉你还有他们会支持你,让你重燃一腔热火。
高加林的一生,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是大起大落。面对纯真善良的刘巧珍与饱读诗书的黄亚萍,他难以抉择,他喜欢刘巧珍的单纯可爱不娇作,却又渴望着黄亚萍这样的先进思想与他畅谈。
可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利益与爱情面前,高加林选择了前者。但最后,利益前程丢了。当高加林昧着良心选择黄亚萍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上帝不会再偏爱他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81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