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前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2 09:08:05
最新学前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实用11篇)
时间:2023-10-22 09:08:05     小编:碧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一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彰显了人文关怀

由于儿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对死亡话题的处理上,必须要契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的叙述层次特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作品表现出的美好希望来说明死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关怀。

(一)由“疑惑”“悲伤”到逐步“接受”的叙述层次特点教给儿童积极的生死观

在阅读中,儿童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他们随着主人公一道疑惑、悲伤、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对死亡的认知。例如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最初的“疑惑”阶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伤心。“狐狸带来了伤心的消息。獾死了。狐狸把獾的信念给大家听。信上说:‘我到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儿童读到这儿,都会产生疑问。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说去了长长隧道的另一端。“长长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饭以后,坐在书桌前写信。写完以后,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地摇,静静地摇,最后,便沉沉地睡着了。”作者用“睡着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向儿童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悲伤”阶段的叙述:那天晚上,土拨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泪水流经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湿了。每一个小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伤心。这也是儿童习得悲伤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体会到书中小动物最初的那种悲痛。书中并未向儿童描述死亡的状态,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叙述:獾死了,其他小动物的生活还得继续。“当雪完全融化时,动物们的忧伤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会一边谈一边会心的微笑。”时间可以治愈伤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会怀念它。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将冲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给儿童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教给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以死亡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这种叙述层次结构,契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作者们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

(二)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优美的景物的描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中,儿童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这种对比同样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天蓝色彼岸》,文中是这样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处是晚霞的颜色,黄色、红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道长长的夕阳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来了!”沉重的话题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读到这儿,就会发现原来另外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什么区别,还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含有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叙述秦大的死亡时,也有一段优美的早春风光,“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这样的景色描写实在让人无法想到死亡的凄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借鉴,告诉儿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儿童认知的冲突,这既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死亡话题中都表达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礼物》中更是以大家回忆獾曾经给予他们的快乐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最后,布鲁诺认为“爷爷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米琪阿姨还生了小宝宝,大伙儿都觉得爷爷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这暗示着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怀。虽然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仅仅需要的是事实,同样也需要理想。

二、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获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儿童接触到了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这对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有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其次,儿童通过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关于死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都向儿童传达的是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浅显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积极的生命观,这有利于他们看到积极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正确温暖的死亡观,并且把握好表现死亡的恰当方式。这不仅仅是儿童需要的,我们现实社会同样需要。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二

语文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儿童文学来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专门根据儿童的特点创作的,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需求,很受儿童的欢迎。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来自儿童文学,更有一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且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助手

儿童文学侧重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问题,儿童文学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和小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小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中出现障碍。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找回童心,重燃对童年的热爱。

3、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伙伴

儿童文学除了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外,更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由于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很大,而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各项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认知作用

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模糊的阶段,儿童文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的描写,能够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和范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童年时代阅读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创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作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学创作,迎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重视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进行描述,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作品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它不仅在知识积累上影响儿童,还在感情上激励儿童,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例如:苏联有一篇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为《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先进少年铁木儿,这篇小说问世不久之后,成千上万的少年以铁木儿为榜样,在苏联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铁木儿运动”。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性格、理想、意志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审美作用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尤其要重视对美的诠释和歌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内容,更要有形式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这篇作品时,主人翁艾丽莎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在解救她哥哥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忍辱负重,一直把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艾丽莎的这种勇于牺牲、坚定勇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读者,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展开教学,不断地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三

摘要:《儿童文学》,即为未从事基础教育的学习者学习文学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一课程,教育学者和专家都抱有极大的重视,一方面,《儿童文学》教学课程的设置为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了解相关儿童文学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承载,《儿童文学》的学习方向和特点就注定了儿童文学普及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现有的《儿童文学》教育却存在有各种弊端,这些问题来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价值观的缺乏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当等。因此根据目前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和个人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儿童文学》;
课程教学改革;
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
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四

一、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教育价值里面包含了文学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引申为儿童文学的潜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满足和实现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得到不同的教学收益,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上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存文学的依托,基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儿童文学的特色,满足儿童的需要,使得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的显现,起到提升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个体系而言,儿童文学是基础体系,是与其他部分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的。在儿童的小学时期的教育培养方面,对于智力和各方面的能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完善,都是充满了童趣和对于文学的萌芽。在对于后期的文学的理解与认知,在理论体系和教育价值上有了前期的启蒙,对于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认知过程,都是一个质的突破。近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热潮,中国语文教育界新课标的推行,让大家意识到儿童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殊需要。儿童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目当中的印象,充斥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儿童文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步入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二、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从儿童本位出发探讨问题,“教育”并不是狭隘的教育,在儿童文学的思辨基础上,给了小学语文教育在价值体系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儿童文学家在这个激情迸发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学语文教育是孕育于儿童文学体内的一分子,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的发芽生长。儿童文学的生长环境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发展了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价值的体现上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研究,有其相悖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文学艺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奠基石。培养儿童最重要的便是进行文学熏陶与教育,儿童教育是需要贴近儿童生长变化的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要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是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变化而转变的,是一种真性情的情感的的自然价值。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统一平衡,尤其是在教学法上的不同,使得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往往呈现多样性。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对于儿童文学的评判和对于儿童文学转向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认识,在基本性质上是落在了儿童的本身,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具体实施方法

1、阅读指导法

与儿童文学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过:“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文学需要一种模糊阅读。对于把握文学的本质,促使感觉具有了无比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精神品质。儿童文学是与儿童精神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与中小学生基本相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也最为直接。儿童是未来的缔造者,是祖国的栋梁,儿童的发展方向的决定,源自本身的品性和纯洁。儿童教育正如一弯明月,清澈的照耀着整个教育体制,对于儿童文学的撰写和引导,都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阅读里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含义深远的。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多样化的阅读模式的产生,给了儿童文学注入的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文化带来的反思也是巨大的,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引导是显得尤为重要。

2、欣赏指导法

童年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阶段。对于童话世界的幻想和对于新事物的欣赏与认知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对于儿童文学的欣赏也是在一个逐步影响的阶段下过渡。儿童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象构成的艺术世界,在童话、寓言的世界里孩子们自由的驰骋着想象的翅膀,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理解,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学会欣赏童话世界里的文学性和教育性,在教育教学体系里传承和指导好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各种欣赏指导,润泽和美化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缺的。

3、情感熏陶法

如果一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就要顺着学生心灵的走势而行,这样才能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一旦教师要强扭到自己备课时的教学思路上来,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心灵沟通就会被打断,这就需要另一个契机的重新唤醒,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心灵唤醒心灵,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对于情感的理解源自苏珊的解释,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而言,儿童是情感最好的表现。儿童的心灵清澈透明,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正是一个心灵启蒙的过程,对于养成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是需要情感的熏陶。文学是艺术的基石,任何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研究,只能是建立在对于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之上,以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石,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是儿童文学的延伸与拓展,在新的领域上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认知与批判。学校社会的功利性带来的思想僵化、保守,儿童文学正是对立的与其存在,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叶圣陶谈教师“自己不明白人生的究竟,也就不明白儿童的究竟。”儿童文学便是源自儿童的心理,追寻文学的本源,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儿童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起航。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五

摘要: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显示了卓越的心理分析艺术,通过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安娜具有两种强有力的情结——爱欲情结与死亡情结。安娜的离家出走与最终的卧轨自杀正是由于这两种情结驱使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的分析,试图得出安娜的死亡情结是她悲剧命运又一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

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征,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我们谈论一个人时说他有一种自卑情结,一种与性欲有关的情结,一种与金钱有关的情结,一种“年轻一代”的情结或与其他一切事物有关的情结等等。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按照荣格的心理学说,这情结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驱动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安娜的爱欲情结

世界文坛上的许多的作家都在心理描写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托尔斯泰则博采众家之特长,不仅有效地接受了俄国文学前辈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西欧文学前辈的传统,把文学的心理描写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地表现了安娜潜意识中对爱的渴求,即爱欲情结。与此同时,托尔斯泰还十分准确细致地刻画了在意识的作用下对这种爱欲的压抑的矛盾心理。安娜的内心矛盾集中表现为:一方面渴望达成有爱情的婚姻,一方面又时时理智地否定爱情的冲动。不谙世事的安娜身不由己地嫁给了卡列宁,从此进入了不幸生活的轨道。卡列宁是一个缺乏感情的“官僚机器”,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官晋爵,对生活毫无激情,和安娜更没有任何的爱情可言。迫于上流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压力,安娜在毫无感情的家庭中生活了八年。安娜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女人,她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内心深处始终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拥有真正的爱情。这份对爱情的期盼与索求使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欲情结,并且执意地沉溺于对爱的追求以致不能自拔。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这是她走上无家可归之路的真正起点。

在小说开头当渥伦斯基与安娜第一次在车站相见时,安娜那迷人的脸上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他感到那上面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全身,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里,安娜的内心世界通过渥伦斯基眼中的映照被真实地揭示出来。在这一段肖像描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安娜一些美丽的外貌特征,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觉察到了安娜内心深处所隐藏的对爱的渴求和对它的压抑:她热爱生活,却受着压抑;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却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接着,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样,“一瞥”之后,即陷入猛烈的感情漩涡之中,但是,她不可能像渥伦斯基一样,那么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因为她有丈夫有孩子,道德的责任、宗教的观念、舆论的压力时刻在警示着她,但她又无法压抑刚刚萌发的、汹涌而至的爱情,所以她在爱欲情结与道德责任的警示交替袭击之下,既欣喜渴求,又恐惧回避。

在奥伯朗斯基家里,安娜在同渥伦斯基跳舞时,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兴奋”,起初她还“仿佛在竭力克制”。后来,她的青春火焰又被点燃起来,以至于“她的.眼神和微笑中闪动着难以克制的光辉”。在第二天乘火车回彼得堡途中遇到渥伦斯基时,她对渥伦斯基的问话好一阵没有做出回答,“垂下正要去抓门柱的手”,想要装作严厉的样子,“却又焕发出掩饰不住的欢乐和生气”。通过这些动作、神情及内心的描写,安娜既欢乐又矛盾的心理,跃然纸上。她想要摆脱渥伦斯基,但见到他又非常的高兴,因为她不能克服自己被追求的愉快,她明知渥伦斯基是跟她而来的,却又明知故问。这一切都精彩而细致地表现了安娜那种想爱却又不敢爱的心理。

从以上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压抑着的生气”、“过剩的生命力”无疑是安娜爱欲情结萌动的外化。另外,在提前回彼得堡的火车上,安娜看着小说幻想着同英国小说的男主人公一起去享受的幸福生活。这说明“她自己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在爱欲情结的驱动下,安娜终于坠入爱河,并且公然向丈夫挑明一切,直到最后的离家出走。这时安娜赋予爱欲的心理值远远大于死亡的要求,在无意识中,爱欲情结压抑着死亡情结,但死的阴影始终萦绕在安娜的心头,正是这种死亡情结才是最终把安娜推向死亡的心理力量。

二、安娜的死亡情结

精神分析学认为,爱欲是生存本能的要求,与爱欲(生的本能)相对的是死的本能,爱欲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有相合又相斥的作用。当人生的欲望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并且逐渐会出现趋死的欲望,也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趋向死亡的努力,它源于死的本能。而安娜正是由于爱欲被压抑,它就被另一种强烈的自我虐待和自我压抑所替代,加之本我对爱欲的追求所形成的不道德的焦虑感、犯罪感,最终会表现为一种自毁的倾向——即强烈的死亡情结。

安娜的死亡情结最初就是表现为她无意识中经常出现的恐惧。如火车轧人这一事件在安娜无意识中引起的恐惧,文中这样写道:“奥伯朗斯基惊讶地发觉她颤抖着嘴唇,强忍着眼泪。”安娜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并且“摇摇头,似乎想从身上赶跑某种妨碍她的赘物”。但安娜无法“赶跑”这种残酷的预示,这件事始终留在她的脑海里,“她想起此事就不愉快,她总觉得那好像与她有点什么关系”。当她终于下定决心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并把一切都交给他的时候,她又充满了惊慌和绝望,她想到的也是只剩下他这根救命稻草了,“一切都完了,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了”。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除了俯首求饶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即便是正当爱欲(生的本能)的上升阶段,爱欲占据着她整个意识,她感到“自己是不可饶恕的幸福”,“充满了生的喜悦”之际,安娜依然是经常噩梦缠身。

随着上流社会开始排斥并围攻安娜,当渥伦斯基对安娜开始冷淡的时候,本来就建立在不平衡的脆弱基础上的爱欲遭到严重打击,爱欲心理能量大大受损,对死亡的自我压抑力随之弱化,于是死亡情结又蠢蠢欲动,越来越强烈,并表现为热烈的趋死欲望。例如在他们“破天荒头一遭”地闹了一整天的别扭之后,安娜回想着他说过的所有冷酷的话,同时想象着他显然想说却没有对她说出口的其他话语,“我不会拦着你,你爱去哪儿就去哪儿。你或许不想同你丈夫离婚,这样你就可以回到他身边去。回去好了!如果你要钱,我可以给你点儿。你想要多少钱?”做出这一假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刺伤自己的心就怎么想,这种有意的自伤,也是一种对死的回归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的积郁致使安娜精神几乎失常,乃至近乎歇斯底里。

弗洛伊德把人的死亡本能细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当它对外界的发泄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死的本能会表现为向外侵犯的倾向。破坏性、挑衅性、侵略性、争吵等都是由内向外表现的死亡本能决定的。当它受到外界的条件限制无法向外发泄时,便表现出一种向内的倾向,退回自我内部,形成所谓的自我谴责、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杀倾向等。如果说,此前渥伦斯基和安娜在一起时她所有发向渥伦斯基的歇斯底里——无端的嫉妒、猜疑和争吵等都是前一种倾向的体现,那么现在随着爱情的消失、渥伦斯基的离她而去,她所能选择的只有后一种倾向了。安娜乘车去火车站寻找渥伦斯基,神志开始癫狂,她把每一人都看得“怪模怪样”,强烈的绝望和死欲使安娜的心理产生了变态,心灵失控。月台上安娜突然回忆起与渥伦斯基相逢那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这一刺激具有如此的震撼力,死欲终于冲进了她的意识,“她醒悟到该怎么办了”,“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于是“什么巨大无情的东西撞在她头上,从她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强烈的悔罪感一闪而过,安娜走向了死亡。

安娜虽然无力抵抗残酷的生活给她带来的心灵创伤,但她试图用个人的力量去根除失去意义的生活,她是勇敢的,也是不幸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在生存的同时就清醒地预知到死亡。因此,生命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人的一种悲剧。托尔斯泰对死亡格外敏感,他有不少作品涉及到死亡的主题,而他对人性的这种悲剧心理的洞悉,在安娜身上得到了最为真切、细腻、有力的体现!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六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被纳入我国教育领域,而在我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儿童的英文阅读能力,对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进行研究。

:儿童文学;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

儿童成长和

学习

的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儿童文学在儿童阅读中的地位不可取代,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下文研究针对儿童文学在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与对策。

2.1儿童文学有利于增强儿童英文阅读的兴趣

儿童文学可以增强儿童的英文阅读兴趣,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儿童文学已经开始普及到我国语文教材中,并且随着课改的进行,这些素材也在不断更新。同时,很多儿童在课外,也会接触到儿童文学。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英文原著,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借助那些丰富有趣的情节,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对英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也会提升。另外,文学作品中包括儿歌、通话以及语言、故事等很多题材,这些都能够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2.2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

毋庸置疑,词语的积累、读书识字、语感等相关能力是进行语文阅读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为:首先,儿童文学阅读可以较好地达成儿童对英文单词与词组的认识和熟悉;其次,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促进儿童英语阅读思维的形成;比如说,英文的童话故事可以为儿童思维的'训练带来帮助,以童话中故事的趣味性为依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最后,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培养儿童

想象

力、情感方面的素养。

3.1提高儿童审美感受力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对审美对象所传递出来的反应能力,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生理感觉因素,还包括审美者长期积淀下来的兴趣。这种能力会随着审美者不断的实践阅历而逐渐丰富。比如,儿童在听到一些儿歌时,就会感受舒适感,进而会投入到儿歌中去,这也是儿歌为

什么

那么吸引儿童的关系。儿童在面对儿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积淀理性上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得儿童的心理变得更加愉悦。并且这种反应会随着学生的经验和感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什么反应。比如,儿童在阅读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之后,就能够在审美上产生一定的阅读经验,这会使得儿童在不断的接触文学形象时产生一种特定的审美感受,儿童能够根据审美对象所展示出来的特征进行其内涵的领会,这也就是儿童看到狐狸、灰狼和小白兔的时候会产生狡猾、凶狠和活泼的审美反映的原因。

3.2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分析之后产生的审美判断。这种判断能力就是通过不断的评判之后产生的能力。例如儿童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就会根据以往的审美经验进行自由的联想,进而使得审美特性与儿童的情、意联系到一起来,进而产生审美想象和深厚的审美境界。儿童作品的阅读,能够将而儿童的

心灵

点燃,使得儿童能够对文学作品产生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将儿童阅读的审美判断能力进行丰富和培养。例如,短篇童话英文版《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这个童话讲述的是一个老房子陪伴主人,对主人不离不弃,但是主人嫌弃房子旧了,想要将房子卖掉,房子不想离开主人,就想出很多的方法来阻止售出,这引起一对夫妇的关注和兴趣,最终将房子买下,房子无奈只好离开。最后房子的主人又将房子找回,并且将房子进行装饰,一起到老。儿童看到这类作品就会在感受上有不同的体验,这种童话故事还能够教会学生一些道理。

3.3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审美理解是对事物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和强化的过程,这种审美感受会使得审美从感性变成理性。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也是从作品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内外部的联系入手进而理解,进而使得事物的一些本质和内容变得更加简单直观,进而能够积累很多事物的审美属性,最终使得儿童的审美理解力能够不断地提高。例如,儿童在阅读“快乐王子”的时候,能够引导儿童对一些

生活

现象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如正义与邪恶等之中隐藏的内涵。

综上所述,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对制定更加完善的儿童阅读对策,提高我国儿童整体英语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基于此,希望通过本文的思考和探究,能够为相关儿童英语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价值参考。

[1]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11(11).

[2]王林.“儿童文学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正处于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学生们之后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增大儿童文学的讲解,向学生们提供相应儿童文学文章,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高效完成课外阅读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语文认知能力,筛选出合理的儿童文学篇目,将儿童文学完美地融入到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们对儿童文学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提高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经典儿童文学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引导学生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狼来了》的儿童文学篇目,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环境,或者教师们以视频的形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们融入到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丰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们领会到为人不可讲谎话的道理。通过儿童文学的讲解,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导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教师们引导学生们课下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不断提高学生们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内涵和道理,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学生们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教师们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向学生们推荐相应难度的儿童文学,让学生们在课下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同时,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在儿童文学内涵分析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人物作为自身分析的方向,逐渐将自身融入到儿童文学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们清晰的.掌握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们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结合自身的语文思维和想象力,总结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形成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们以相应的儿童文学作为进行重点的分析,拓展学生们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质量。

三、开展儿童文学的课堂活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并不进行检查,而是靠学生们进行自觉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因为自身年龄的原因,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逐渐呈现出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量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可以在阅读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儿童文学活动,引导学生们对自身印象深刻的儿童文学进行分析,进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们竞争意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当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儿童文学阅读任务之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儿童文学交流的课堂活动,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身的读后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对儿童文学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确认。同时,为学生们提供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方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个高效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最后,教师们根据学生们儿童文学内涵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相应的内涵或者人生道理进行补充,同时向学生们讲解自身分析的思路,不断拓展学生们的儿童文学分析的思维,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们从本质上对儿童文学进行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们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进而整体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八

职业院校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紧密结合,才会有广阔生存和充足发展空间。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基础性的课程教育,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理论,同时具备一定的实用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否立即胜任工作,为职业院校提高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一直备受关注的教学重点。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职业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职业院校在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多数院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在设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语文教育的'发展,它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语文教育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语文教育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职业院校当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语文教育基地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语文教育脱离的问题,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语文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发展前沿,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课程的设计,以落实“求实,务实”的原则,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注重语文教育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注重各课程的开设顺序,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3、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语文教育学历的提高,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成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应结合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校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向社会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九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正处于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学生们之后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增大儿童文学的讲解,向学生们提供相应儿童文学文章,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高效完成课外阅读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语文认知能力,筛选出合理的儿童文学篇目,将儿童文学完美地融入到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们对儿童文学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提高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经典儿童文学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引导学生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狼来了》的儿童文学篇目,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环境,或者教师们以视频的形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们融入到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丰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们领会到为人不可讲谎话的道理。通过儿童文学的讲解,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导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教师们引导学生们课下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不断提高学生们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内涵和道理,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学生们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教师们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向学生们推荐相应难度的儿童文学,让学生们在课下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同时,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在儿童文学内涵分析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人物作为自身分析的方向,逐渐将自身融入到儿童文学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们清晰的.掌握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们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结合自身的语文思维和想象力,总结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形成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们以相应的儿童文学作为进行重点的分析,拓展学生们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质量。

三、开展儿童文学的课堂活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并不进行检查,而是靠学生们进行自觉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因为自身年龄的原因,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逐渐呈现出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量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可以在阅读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儿童文学活动,引导学生们对自身印象深刻的儿童文学进行分析,进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们竞争意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当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儿童文学阅读任务之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儿童文学交流的课堂活动,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身的读后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对儿童文学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确认。同时,为学生们提供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方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个高效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最后,教师们根据学生们儿童文学内涵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相应的内涵或者人生道理进行补充,同时向学生们讲解自身分析的思路,不断拓展学生们的儿童文学分析的思维,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们从本质上对儿童文学进行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们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进而整体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十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基本的审美功能。对于尚不具备是非明辨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其品德的培养绝大部分来自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取文学作品时应该充分衡量选文在审美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应该选取主旨鲜明的文学作品,易于让孩子们领悟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此同时,应与儿童不同时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特点相结合,让那些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隐含在简单易懂的故事中。首先应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领悟作品里所蕴含的人类和自然界无尽的坚韧、包容;其次,对于那些较为典型的文学作品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塑造,这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在作品创造时应塑造品质优秀、性格良好的典型人物,让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性格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率真和单纯是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其身心发展不成熟,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2、体现的个体价值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人本理念的核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丰富其人生经验。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学作品中涵盖大量想象的成分,例如神话童话、寓言故事以及传说等,能够让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开放性学习;其次,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其生活经验有限,而文学作品能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特定环境下具体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人物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产生一些感悟,进而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此外,孩子们在阅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时还能获得很多乐趣,阅读能够带来愉悦感,阅读不但使读者的灵魂得到滋养,而且读者的思维也可以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拓展,能有效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与叙述性思维。

3、体现的社会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首先体现在能帮助小学生形成美德,小学阶段是儿童性格塑造和美德形成极其重要的时期,文学作品的'引入能给小学生灌输诸如勤劳善良、坚强勇敢等传统美德;其次,培养其科学文化素养,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性格,还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恰当地引入一些科普类的作品,既可以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和成长故事,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想和培养科学素养。

学前儿童文学论文篇十一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8059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