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我们了解中国思想、道德和文化的重要引导。而作为研习论语的人来说,我深感论语的博大精深,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我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与他的教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论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孔子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论语中,孔子先生多次强调了人的修养与德行的重要性。例如,他告诫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是人之本,德行是立身之本。通过研习论语,我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德之人,首先要从修身做起,要不忘初心,继续向上进步。只有通过不断自省、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赢得尊重和成功。因此,我开始注重自己的人格塑造和思想修养,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有品德与道德的人。
其次,研习论语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孔子强调了“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特长和潜能,只有在充分发掘与培养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让我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发掘他们的潜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学习与成长,不断追求教育的专业化和创新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此外,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孔子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宝贵教诲。孔子教导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礼待人”。通过研习论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因此,我开始注重自己的待人方式和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和观点,以及妥善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我建立更牢固的人际关系,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学习论语还让我认识到孔子对于政治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作用,提出了规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理念。通过研习论语,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我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只有通过个人的奉献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研习论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与教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我将继续坚持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我相信,通过论语的启示与指引,我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晰和坚定地前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论语的讲座,深感受益匪浅。在这次讲座中,我与论语展开了对话,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第二段: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无疑是教化人们行善的神圣法则。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化他人,才能真正传播正能量。
第三段:关于孝道的感悟
关于孝道,论语有一段:“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也?室是远也,君是多也。诗云‘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曾有兄,弟何取焉。”通过这段话,我明白了孝道的深刻含义。孝顺父母是我们应该永远遵循的道德准则。我们不仅要对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更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关爱他们,尽孝的同时也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只有真正体悟了孝道的内涵,才能将孝道发扬光大。
第四段: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同时,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并将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我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以及正确的行为举止。
第五段:对于人际关系的领悟
论语中有多处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其中,“朋友之道”和“君子之交”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真诚、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以真诚待人,以友善相待。亲密的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理解和支持;而君子之交则要追求真诚和高尚的友谊。通过这些道理的指导,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结束语:
通过听论语的心得体会,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当代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论语的思想,更要将其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生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升,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充满真诚与友爱。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首先,论语教给我做人要有耐心。其次,论语告诉我修身要有恒心。再次,论语教导我待人要以诚心为本。第四,论语教给我做事要用智慧。最后,论语告诉我做人处世要有宽容之心。综上所述,《论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智慧之书,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悟。
首先,《论语》让我了解到做人要有耐心。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这让我明白到,无论面对什么困境,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像孔子一样,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其次,《论语》告诉我修身要有恒心。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要有恒心和毅力。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需要长期积累和培养的,每天都要不断努力去改进自己,避免人之恶。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只有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持之以恒地修身养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再次,《论语》教导我待人要以诚心为本。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倾听他人的心声。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要真诚对待,不虚伪不虚荣,用真诚的心去关心和尊重他人,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论语》教给我做事要用智慧。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角色,明确目标,做到知行合一。同时,我们还要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思考选择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智慧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只有用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和目标。
最后,《论语》告诉我做人处世要有宽容之心。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宽容和理解来对待他人,以和为贵,以友辅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此时我们要学会宽容,接纳不同的观点,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宽容是一种修养,只有拥有宽容之心,才能和谐共处,并获得更多快乐。
综上所述,《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我们心灵的宝贵之书。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做人要有耐心、修身要有恒心,待人要以诚心为本,做事要用智慧,做人处世要有宽容之心。这些教诲不仅让我在个人成长中受益,也为我提供了在社会中应对挑战和困难的智慧和勇气。通过与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我不仅学到了智慧和哲理,更明白了做人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因此,我将继续阅读《论语》,不断汲取智慧和精神滋养,让它成为我一生中的指南和榜样。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与其他语言有很大不同。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对于语言中的一些细节和重点做了一些总结和归纳,这些总结和归纳被我称作“巜论语心得体会”。
第二段:语音和拼音
中文的语音比较重要,因为汉字在不同的音节下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了掌握好中文,首先要学好拼音,并熟练掌握汉字读音。同时,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字母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比如说,同一个音节的读音有时会根据后面字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掌握这些细节能够使我们更加准确地读准字音。
第三段:语法
中文的语法比较复杂,但是遵循的是“主谓宾”和“定状补”等基本结构。在写作或者说话的时候,需要把各个部分的语法结构安排好,使得句子通顺明了,并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点,比如说词序的规则和语言代词的使用等。但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用心琢磨,我成功地掌握了这些技能。
第四段:词汇和表达
中文的词汇很丰富,涵盖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和主题。对于学习者来说,熟悉中文的高频词汇和短语非常重要。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境下,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商业场合下,需要使用一些商业术语和较为正式的语法;在日常生活中,则需要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勤奋地积累词汇和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并在表达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五段:总结
总体来说,学习中文是一项很有挑战的任务。巜论语心得体会,是对学习中文的总结与归纳,通过记录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文的语法结构,掌握好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在写作或者说话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在掌握了所有的技能后,我们可以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与人交流,了解中文文化,以及开拓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机会。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20_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是我国古代思想和道德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论语》以字里行间深刻的思想、朴实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和反思。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感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并从中汲取到了不少人生道理,修养和思维方式。
第二段:论语中“学而篇”感悟
《论语》中“学而篇”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其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句,即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单纯地通过机械地重复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自己主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广泛地吸收和吸纳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建立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第三段:思想引领和人格塑造
《论语》中的思想引领和人格塑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性弊端和错误观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和避免这些问题。这样的引导体现了《论语》所倡导的理想化人格和行为准则,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指引和思想启示。
第四段:智慧和道德并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知识和智慧的获得不如将其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论语》所追求的是智慧和道德的并重,即在有限的生命中兼顾充实自己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价值,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五段:学以致用
《论语》所传达的人生智慧和准则不仅仅是纸上观看,而是需要我们将其真正地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现和了解其中的意义,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才能够走向更加辉煌的人生。学习《论语》需要我们不断拓宽视野,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结论:《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好的引路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和应用《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和准则,有利于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美好的价值观,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贡献。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文献,其中关于孝的论述非常丰富,说明了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孔子曾经说过:“孝之至也,非翼而飞,父母之爱也。”这说明了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只有我们心存孝道,才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让社会更加和谐。
二、孝的实践方式
孝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论语》中明确提到了孝的实践方式: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一段话说明了孝应该从身边的人开始,孩子们应该尽力尽孝,尊敬父母,帮助他们做家务,悉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体验到亲情的温暖。同时,子女们还应该善待兄弟姐妹,体现关爱和团结。而“泛爱众”则是孝的更高一级,我们应该尊敬他人的父母,让孝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三、孝的价值观
孝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孝道回归到人的内心,可以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不断让大家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断与庸俗价值观为敌。同时,孝还可以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和睦,有助于人们形成珍惜亲情的意识,通过孝道塑造人类的健康社会信仰和道德信仰。
四、孝与教育的关系
孝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心理研究协会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的成效与孝的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必能塑造合格的不同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培养先进的道德观念。因为这样的孝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继承与创新
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孝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和发展仍然需要继承和创新。不能因为社会发展而放弃孝的理念,要时刻牢牢抓住这一文化基因。 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孝精神,让它以符合现代社会的方式发扬光大,让孝成为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品质和最强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还需要提出更加全面、深入、精准的孝教育策略,重新审视孝道愈发重要的现代价值,促进孝的文化和道德在现代社会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论语》中孝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追求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传承中华文化,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的丰富和幸福感。然而,在追求背后,我们是否遗忘了传统文化的真谛?于是,许多人开始重新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特别是《论语》。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人生智慧,下面,我将从实践、孝道、礼仪、教育和做人几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实践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孔子强调思考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并提倡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前,我总是迷失在书本中,陷入理论的泥潭。而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只有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们的价值。《论语》中的实践观念深深影响了我,使我更加注重把知识变为实践,拓宽自己的认知。
其次,孝道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孔子一直认为孝道是人伦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他主张孝敬父母,并将孝心扩展到对长辈、师长、国家和社会的敬仰中。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往往忽视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关爱。然而,《论语》给了我关于孝道的更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不仅尊敬长辈,还应该将爱心和关爱扩展到周围的社会和环境中。孝道教课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仅尊重他人,还要回报社会。
礼仪在《论语》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孔子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各种礼仪。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在现代社会,尊重和礼仪的重要性减少了,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忽视了社会规范。而在《论语》的熏陶下,我重新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正确的礼仪行为不仅可以使自己更加受人尊重,还可以减少与他人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孔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主题。他提倡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并注重实际操作。在今天,教育普及了,但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是我们社会的矛盾点。《论语》对我影响极深,尤其是对教育观念的指引。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做人是《论语》讲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主张“仁”,即人的善良和仁爱之心。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实践仁爱之心,还要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这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成就上,更在于对他人的影响和贡献。做人要谦虚谨慎,懂得敬畏人生,同时也要不断修炼自己,为他人做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实践、孝道、礼仪、教育和做人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重要体会。通过积极践行,我相信这些价值观将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祭孔从七月四日就开始了,我们一起乘着动车开开心心地前往曲阜。晚上,还和鲍老师拍了张照作为留念呢!
七月五日的太阳和我们差不多一起起床!那是因为我们要去孔庙了,导游说因为要让我们赶在上班之前,所以要让我们6点在车上会合后出发。
里面最让人激动人心的是祭孔大典,它在我们看完节目之后,几个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像圣诞树一样的东西,把我们领上了台,隆重的祭孔大典终于开始了!可是让我们没卢到的是,我们在烈日下足足站了一个小时!最后一个项目:黄巾佩戴,这黄巾看别人戴起来很热,因为那条黄巾很厚。但是轮到我们知本班上去领黄巾,轮到我的时候,一位身穿古代服装的人,帮我戴上了黄巾,在那一刹那,非但没热,反而觉得脖子里凉快了一下!刚才还有很多人在说黄巾像什么呢!比如面条,热腾腾的',可现在就安静了,按广播行了三拜礼。
下午还去参加了拓片活动,可好玩啦!可以把自己拓好的宣纸带回家呢!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9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