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一
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1、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
(2)类型
1、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2、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
(2)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2、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二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三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四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13、兔: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1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6、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7、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五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3、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3、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4、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5、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6、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
7、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六
两栖动物
1、青蛙的前肢短小,可以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2、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以辅助呼吸。
3、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大鲵、蟾蜍、蝾螈。
4、大鲵又叫娃娃鱼,终生有尾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5、两栖动物的特征: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
6、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7、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的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8、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9、蜥蜴的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卵的外面有卵壳保护。
10、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分的依赖,是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11、爬行动物的特征: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2、爬行动物举例:海龟、鳖、蛇、鳄鱼等。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七
1、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不能流行。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是皮肤和黏膜,功能是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杀菌的作用。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病菌,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是产生抗体,抵抗抗原。
5、抗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而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专一性。
6、免疫的功能是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7、药物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论哪种药,在使用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8、当遇到某人溺水或触电等危险时,应先拨打“120”紧急呼救,然后必要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常用的是口对口吹气法,吹气次数每分钟15---20次,胸外心脏挤压每做一次人工呼吸4—5次心脏挤压。
9、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儿童青少年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10、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八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在玉米种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变蓝的是胚乳,因为胚乳内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2、将胚的各个部分(胚芽,胚轴,胚根)都连在一起的是胚轴。
3、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4、被子植物(桃树)与裸子植物(松树)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环节: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具体实例的识别
皮肤、粘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人体的保护作用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患天花的人不会再得天花病,就属于特异性免疫。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简称为otc,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3)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健康的定义: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2)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4)生活方式还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1、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3、生物多样性的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4、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篇九
土壤具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及各种条件,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本文就土壤中与农业有关的微生物的类型及作用作简单的介绍。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8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