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6 01:55:17
最新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15篇)
时间:2023-10-16 01:55:17     小编:灵魂曲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现代小说已经显示出特色,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功底外,我们也无法不惊叹于鲁迅先生的文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作为一位读者的解读: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的是狂人的世界”。比如小说的一节,狂人记道: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有得理。看到这一段,可能大家已经暗自发笑。确实,赵家的狗在夜间巡视,多看他人一眼,不是正常中的正常吗?大家都知道,动物的心灵是纯洁的。更何况是我们忠实的伙伴:狗呢?换句话说,就是,不关赵家的狗的事情,只能说狂人的心理有些怪吧。

还有一段: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段,我认为是最有文采的。不过,狂人的内心真是波涛起伏啊,平平常常的几声狗叫,变得这么凶恶。

看完整篇故事,整理一下颇乱的思绪,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神经有些失常,因此疑神疑鬼,认为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

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人们,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我们也能得出一点,要想将文章写得细致、出众,需要认真观察,诸多作品不也是这样的吗?生活中,只要细细观察,是可以发现出很多东西的!

读完这篇文章,实在是冷汗冒出,这不仅让我想起老师说的话:“鲁迅先生的作品实在是耐人寻味啊,大家可要细细品味。”确实,读到现在,《狂人日记》还是让我有些不可理解的地方。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二

前几天,我阅读了《狂人日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掀开了白话小说运动的序幕。

《狂人日记》这篇文章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话,序是文言形式。在当时确实掀起惊涛骇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

《狂人日记》的一、二部分归结起来就一个“怕”字。“狂人”“怕”的缘由,无非是赵家的狗“看我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街头的人在议论、小孩子在议论——“狂人”就多情地将这些活动都解释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条在脑海中不断暗示自己。别人最平常不过的动作在他看来便是针对自己的。

这篇文章好是好,但我相信,这是通过作者(鲁迅)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成的。所以,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积累,勤奋。古人有云:“十年寒窗,九盏熬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一步登天”是办不到的!!!所以,自主的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须知,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尽是整块面包,而要我们“一粒一粒米”慢慢积累。成果,不时地皮上的积水,它是藏于厚土和岩石之下的清泉。它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

积累是一件由少到多的,从无到有的渐进工作,得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办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光积累还不行,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对一个勤奋者来说,成果是成正比例的他洒下的汗水多大,便会有多大的成果。大家熟知的明代大文学家张博小时勤学苦练,每篇文章他都要手抄七遍读懂背熟,所以他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叫做《七录斋》,因抄文章,受伤磨起了老茧。

所以,我希望大家照我说的尽量去做,成为一个优等生!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三

第七篇:吃人还不能是直接杀掉吃了,还最好让我自杀,借此说明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对人潜移默化地毒害,杀人于无形,这种毒害是对人精神的毒害,而非肉体上的。

第八篇:狂人觉得他们自己都明白一些道理,狂人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想要叫他不要吃人,但是年轻人认可了吃人,说明青年都已经被深深地毒害了。

第九篇:说人们想吃人,却又害怕被人吃的,每个人都疑心重重,心态很复杂。

第十篇:狂人想要让哥哥明白不要吃人,吃别人,自己也迟早会被吃掉的,但哥哥仅仅让大家都走开,疯子有什么好看的。狂人觉得人们要吃你,首先要给你戴上一顶帽子“疯子”,这不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方式吗?巧夺名目。

第十一篇:太阳也没出来,说明病得更深了,想起5岁妹妹的死,可能也是被哥哥吃掉了,连母亲都认可,病到怀疑母亲了。

第十二篇:吃妹妹的时候,可能我也吃了,只是可能不知道罢了,回想四千年历史,恐怕不吃人的人真的太少了,说明封建礼教毒害的广度深度。

我以前读书时一直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考语文怎么也考不好,今日拜读,才觉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真是好文章!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四

狂人的“多疑”——读鲁迅《狂人日记》

【关键字】质疑 怀疑主义 深层批判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巨人,他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在黑暗时期给中华民族一丝光明的希望,唤醒了沉睡的民族,但与此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问题。

有的问题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读者结合自己的生存的时代特征状况和还有当下文化氛围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显而易见的是体现了这一代读者的思考能力,可是这思考研究的背后,更深层的是鲁迅的思想世界具有敏锐的质疑感,他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他能够与今天的我们展开对话。

不可否认,至今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方面,也正是他带给我们更为丰厚的启迪。

1、《狂人日记》文本中的多疑

上大学以来一直接触着“文本细读”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的是,作者运用文本语言来传达的他思想,文本语言的功能是最直观最显明的,可以最清晰地体现作者的思想。

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才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从文章看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得了一种叫做“迫害症”的病,得了这个病的患者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患者是处于一种妄想的状态中,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怀疑,怀疑有人害他,怀疑有人侮辱他。

而且他可能因极其平常普通的一件事而妄想出很多问题,还对自己的疑惑表示出理解的逻辑,从而在自己的世界中,将“多疑”理智化。

文章的一开始有这么一段: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那只赵家的狗,它的一举一动,是展现狂人疑惑世界的导火索,在文章的一开始,狂人就带着疑惑出场。

在他的意识世界中,“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样的逻辑带着惯性驰骋在字里行间。

放眼文章,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频繁的质疑着,这正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多疑”。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鲁迅是一个作家,他的角色不是医生,小说也不是病例本,作家是要艺术的'记录描述一个妄想者的症状。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 用“吃人”两个字作了尖刻的锐利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鞭笞。

在《狂人日记》中,是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看世界的,而鲁迅作为这个角色的创作者,他站的高度,更高于狂人,“狂人”无名无姓,没有病因解释;繁复的说明,不如病态的展示更有冲击力,没有病史说明,因为对旧制度纵横睥睨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

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阴谋。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一句诘问,震惊了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怀疑与否定像是一把利剑试图划破中华民族的阴霾。

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但觉醒后的路该怎么走,阴霾后又会是什么,我们在文中没有找到明确的解答。

狂人质问一切、他执着、勇猛、企图看穿所有,在意识层面, “多疑” 的属性标签最具有概括性。

作者到希望这样的“迫害狂”作为典型在社会中存在,并滋长,但这样的标签是否属于作者,是有待讨论的。

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暑假里,我无意中闯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

大家是否觉得鲁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

不可领会?不可思议?不可明其所以然?

否也。

本书的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

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

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

虽未处在那时,但鲁迅笔下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的封建传统社会,却令我心颤不止。

胆怯?愤懑?悲哀?

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而真正绝望的是不是鲁迅呢?我无从结论。

但那末尾长长的省略号有意味着什么?或许,这绝望之音是徒劳的,它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是的,威胁人类世界的绝非地球火山喷发,地壳开裂般的轰烈的自然灾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传播快,像地球污染般范围广的精神毒害。

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纪上的我们,更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并肩,建起防护世界人精神的“大气层”!

犀利的思想与凝练老辣的语言融为一体,撕开其潜意识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变态性的劣根心理,使他们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灵魂的折磨。

狂人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惧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

但作品的主旨并不是要挟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因而作品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是一个站在时代前面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是一个勇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和反封建民主主义象征形象。

他的超前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那个变态的社会里,狂恰恰是现实的不狂。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五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一颗不朽星钻。一读,再读总能发现“光点”。

再读时正值高中,“共情”能力初现。已能在文中找到些许“缝隙”。文章中是“狂人”的世界,以现世之人的思维实难理解。抛开如今的“狂人”定义,置身于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社会动荡不安的“狂人”世界,感受“狂人”的生平与思想。赵家的狗(封建势力的走狗)虎视眈眈;赵贵翁的观察,大哥的打量。都是在掩饰“吃人”的本意。文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人是“吃人”这句。使我窥出“狂人”世界,更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历史教吃人,如若你不吃,在无意中也已是吃人的一员,或被吃。常人将其称为“狂人”,终不知“狂人”亦是正吟:“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又读已是近“美”之年。更觉结尾痛击社会。《狂人日记》的结局,“狂人”不狂,不仅回归正常生活,而且还做了官。“狂人”的结局是好的吧?毕竟,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阿q都死了。还有吃了人血馒头的也死了。历史条件和“狂人”的自身条件使得“狂人”终究被封建势力压倒,且成为“吃人”的一员。日记最后,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或许明白,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有望摆脱封建礼教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的只有疯子和孩子。

狂人的觉悟之语,在封建礼教占主导地位的旧社会被认为是狂人的疯人疯语。狂人的孤独,苦涩,无助,世人无法通晓。现世的我们也会面对凭自身素养完全不能理解的言语,事情和人。也许真是自身的思想觉悟不够高,难以企及先行者的眼界与洞察力。

我崇尚民主集中,也深知“精英”于世。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让人们认识了这广阔无垠的世界。我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识的甘泉,使文采贫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着,从而使人神采飞扬,开阔了眼界。在读书的过程中,仿若身临其境。

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了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强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动,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认为别人要害他,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想法也很特别。在这些锋芒毕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想让人觉悟起来,表现出他对封建制度的评判。他饱怀着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社会能够觉醒起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哥哥讲述了一部“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当中,让人想起那时的社会真是残暴。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能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书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呀!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书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创建一个美丽的世界。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对会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时,却是发现了一些更深的东西。下面来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记》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现)在日记中写到自己不见月亮三十多年,在现实中显然不可能。而这些别人眼中的疯言疯语在这里却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开始。而对于赵家的狗看他两眼感到害怕,表明他生活在这种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里,看疯子的眼光自然会有一些异样,无疑狂人正是众人眼中的疯子.主人公在痴狂状态下,觉得周围的人甚至赵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恶狠狠的,仿佛要把自己吃了。事实当然不会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别人要吃他只不过是他的一种在颠狂状态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这当作一种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疯子的日记了。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初读《狂人日记》,觉得作者鲁迅先生似乎在说梦话,内容凌乱近似无逻辑,于是,写这篇读后感,也从“梦”开始。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

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声?抛舍某领袖对于鲁迅先生强加的评价以及历来的噪音,让我们关注文本。

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感到好奇的,并非其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七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狂人日记》。“狂人”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读了鲁迅《呐喊》集中的《狂人日记》,我对狂人一词便有了另外的.理解。

《狂人日记》小说主要内容是以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日记前言以文言文书写,为日记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写。日记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愈。日记则以白话文书写,为作者患病时的所见所闻。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小说写出了当时的封建思想,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黑漆漆的,不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句话,意思不仅写的是“赵家的狗”,写的还是当时的人们,就算知道是错的,也没有一个人敢上去说,吃人,人血馒头,嫁公鸡,写的当下淋漓尽致。

而鲁迅以这样的形式,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向人们呼唤,想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思想道义。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八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现在人看来就是”疯子“,但我细细品味,却有了自身的见解。

书中狂人说:“我三十年未见过明月……赵家的狗恶狠狠地看我几眼,似乎马上就要吃了我了……”当然这都是假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没见过月亮呢?狗怎么会见谁吃谁呢?所以,这都是“狂人”疯癫的想象。如果真把这当做想象的话,那就真的是在看疯子的日记。

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九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今天,偶然间看见房间的书柜里有一本鲁迅的文集。翻看看了一下目录,对狂人日记的名字给吸引了,于是乎,津津有味的遨游于书中。

没用多久时间把书看完了,似懂非懂,于是再次看了遍在查了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所处的年代,似乎也有一些同情,一些可怕,一些意想不到。世人眼里,看疯子的眼光自然会有一些异样,无疑狂人正是众人眼中的疯子。主人公在痴狂状态下,觉得周围的人甚至赵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恶狠狠的,仿佛要把自己吃了。事实当然不会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别人要吃他只不过是他的一种在颠狂状态下的臆想而已。

但若真的把这当作一种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疯子的日记了。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很明显,鲁迅的眼见是广阔的,有长远角度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现在的繁荣富强中国,思想先进的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如若鲁迅能看见现在的中国,一定会欣慰。

出生于现在中国辛福的我们,要感谢同封建落后思想做斗争,并牺牲于这场搏斗的人们。谢谢你们,因为有你们的斗争,我我才能想现在这样辛福。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十

一直以来就很佩服鲁迅先生,但对于他的文章没有怎么多的`接触过,除了在以前课文中学到的。这周开始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开篇的《狂人日记》就给自己深深地震撼。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很容易解读出来。因为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而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

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遐想,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我们也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理解出现。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在那样的时代,这不得不让我们敬佩。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十一

何为《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曹雪芹曾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将其联系起来。一场悲剧性的故事,一个悲剧性的狂人。

初看《狂人日记》,千言万语说不清我的想法,千丝万缕理不真切。这就是那么一个狂人,一个所谓的精神病患者。

的确是荒唐,满纸的荒唐言,极度怀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细细的揣摩,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来看待他,却是越看越明白,越来越惊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吃人的社会,国民的封建落后,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充斥着那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国民,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谓的规矩,按老祖宗的规矩一点一点的行动。

在这毫无自我想法意识的人群中,终有一个人清醒,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确是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却因为这样,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礼教的帮凶,忠实的实行者和保持者,维持着规范着吃人社会的延续。

一个稍稍清醒的人,那个狂人,他希望别人都能清醒过来,打破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于是他想呐喊,叫唤于生人熟人间,希望他们能够清醒过来。只可惜狂人的呐喊并没有让人清醒过来:交喊于人群之间,而他们的回应便是“疯子”。当狂人妄图说服他的哥哥——绝对的封建主义卫道士时,那便更是悲哀了。顽固的卫道士,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改变的。最终,连狂人的至亲都认为他是疯子。

狂人的悲剧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间,而熟人无回应;自己不被自己的至亲理解。然而又不仅仅在于此。

吃人的封建礼教仍在不停的延续着,小孩子虽然并不懂事,却也在其父母的教导下,自发的远离狂人,守卫那些旧制度。这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最终,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个原本已经稍微有点清醒的狂人,在面对强势的吃人礼教制度,他终于被同化了,成为了另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这是最大最彻底的悲剧啊!

所以我读《狂人日记》,读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记,看狂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这“其中味”——悲剧性的狂人啊!

看似“满纸”都是“荒唐言”,然而字字都是“辛酸泪”,“都云作者”是真“痴”,却不知那“其中味”,我想代他说:救救孩子吧,那残酷的封建制度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十二

这是一部首次用白话文写的日记,可谓是开创了天河。它描述的是一个狂人,并且是用日记的形式来书写的',其实刚开始才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以为是真的狂人,可当自我真正去品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才发现,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不仅仅是指狂人,更是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迂腐!

由狂人的日记能够看出当时的“人吃人”极端情景,其实在那个时候,我想这类情景应当是很普遍的了,而鲁迅先生却敢于用笔写下,他从一个“狂人”的角度,从他的心理,用日记的形式,抒发出当时百姓对统治者的不满,更是抒发了作者鲁迅的愤恨。作者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是当时社会和人生真理的心弦。狂人是有代表性的,他不是普通的狂人,他的命运代表着当时统治社会腐败与百姓的影子。

其实,当我真正的投入身心地去读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在文章中,鲁迅先生不时地在暗示着当时统治社会的黑暗,有些也暗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用心良苦!鲁迅想说明的无非不就是“人吃人”的极端情景。“狂人”的命运也正揭示了这一点,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高度的概括。

或许,在常人的眼中,“狂人”就是一个疯子,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可是,他们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过,鲁迅从他的心理着手,来描述他的变态,他的“狂态”,是为了什么?如果都按照常人的思路去思考的话,那么也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了。在黑暗的笼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有反抗的资格,换句话说,一旦有人反抗,那那人必死无疑。在这样统治下的百姓们也就预示着必须得受欺压,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可是是其中一个罢了,能够说他的狂完全是被逼的,无奈的!

我想,这篇充满哲理性的文章必须能够在文坛继续立足下去的,因为真的很棒,在这个寒假,阅读了这部作品,也早已让我切身感受到以前社会的庸,《狂人日记》可谓是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十三

初读《狂人日记》,认为这篇小说毫无逻辑,可渐渐地,渐渐地,便读懂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众不同,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鲁迅意识到了制度的可怕,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只是猜测,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也许《狂人日记》真正令人感到震撼,惊悚的不是鲁迅先生对“吃人”的洞察,甚至不是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而是狂人无比震惊的“我也吃过人”的发现,那是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十四

前几天,我阅读了《狂人日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掀开了白话小说运动的序幕。

《狂人日记》这篇文章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话,序是文言形式。在当时确实掀起惊涛骇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

《狂人日记》的一、二部分归结起来就一个“怕”字。“狂人”“怕”的缘由,无非是赵家的狗“看我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街头的人在议论、小孩子在议论——“狂人”就多情地将这些活动都解释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条在脑海中不断暗示自我。别人最平常可是的动作在他看来便是针对自我的。

这篇文章好是好,但我相信,这是经过作者(鲁迅)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成的。所以,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积累,勤奋。古人有云:“十年寒窗,九盏熬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一步登天”是办不到的!!!所以,自主的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须知,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尽是整块面包,而要我们“一粒一粒米”慢慢积累。成果,不时地皮上的积水,它是藏于厚土和岩石之下的清泉。它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

积累是一件由少到多的,从无到有的渐进工作,得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办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光积累还不行,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对一个勤奋者来说,成果是成正比例的他洒下的汗水多大,便会有多大的成果。大家熟知的明代大文学家张博小时勤学苦练,每篇文章他都要手抄七遍读懂背熟,所以他把自我读书的房子叫做《七录斋》,因抄文章,受伤磨起了老茧。

所以,我期望大家照我说的尽量去做,成为一个优等生!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十五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怕得有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我说“老五,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我那时年纪还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

“对么?”

“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大哥,我有话告诉你。”

“你说就是,”他赶紧回过脸来,点点头。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大哥,我相信你能说,前天佃户要减租,你说过不能。”

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这时候,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

陈老五也气愤愤的直走进来。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421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