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5-22 11:53:23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
时间:2022-05-22 11:53:23     小编:魏同学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一

一提到科学小实验,我就兴奋不已,因为通过做科学小实验不仅让人觉得好玩,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学到不少的知识。 在课外书中,我学到了有关热气球和孔明灯以后,觉得这个实验实在好玩,于是,就想自己也亲动我放下书后就去找来了,做孔明灯需要:一块手帕大小的塑料板,和拷贝纸、裁纸刀 、剪刀、 尖 嘴钳、 棉线、 502胶、 电线、 棉花 、竹条,然后借来了一盏酒精灯,我就动手制作孔明灯了。用裁纸刀将竹条削到厚薄3毫米以内,然后,把竹条弯成一个圈,用棉线或502胶固定。竹子有弹性,有 时候竹圈可能会不圆,那就可以用小火烤一烤,使竹圈固定成圆形。用尖嘴钳把废电线外面的绝缘层去掉就可以得到细铜丝。不过,铜丝不能太细,否则就很容易烧断,可以用3根铜丝拧在一起避免这个 问题。用薄纸剪成如图所示规格的纸片。将第一张纸片的一边与第二张的一边粘在一起,再将第三张,第四张……依次同样粘上去,直到拼成一个两端漏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再剪一张圆形薄纸 片,把上面圆空口糊住。待干后,把气球吹胀,找一条薄而窄的竹条,弯成与下面洞口一样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并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纸边上,糊 成的气球不能漏气 。然后把铜丝绑在竹圈两端,再把做好的灯罩粘在竹圈上。在铜丝上绑上棉花,浸上酒精,点燃后就可以放飞了。塑料袋飘飘悠悠地奇迹般地徐徐上升,一直升到了屋顶。我高兴得又 蹦又跳。 我站到桌子上面将那盏孔明灯拿了下来。然后,我来到屋子外面,将手松开,那盏孔明灯就向天空中升了上去。它越升越高,高得简直看不到了。啊,简直太过瘾了! 升空时受到场地与天候之影响较大。风大时易将灯体吹斜而使灯体烧毁,下雨时易将灯体淋湿而无法放飞,因此最好走在无风的时候放飞孔明灯。第一步先将灯体撑开,并于四周与底部系上控制。 第二步填装燃料。第三部点火后,将进气口尽量压低,以减少热气流失,但不要过低,以免氧气不足而熄火。同时四周的控制线必须拉直。 第四步加热直至灯体内之热气温度足够后,才可以把四周控制 线慢慢松开,以维持灯体稳定上升,而底部的控制线必须控制灯体上升的速度与高度。 孔明灯“会飞”原因是,燃料燃烧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从而排出孔明灯中原有空气,使自身重力变小,空气对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来。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 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很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 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二

上次去北京,我看了一个杂技表演叫环球飞车。只见有一个用铁线制造成的大铁球矗立在中央,选手们穿上酷酷的表演衣服,戴上保护性很强的安全帽,然后有个人打开大铁球的一道小门,只见表演者骑着一辆很大的摩托车进去,用非常快的速度在里面转了好几圈,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他居然能放开握在车把上的双手在大铁球的中间转,真的是太危险了。我很疑惑为什么那摩托车不会掉下来呢?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瓶中飞球。我们准备的材料有圆柱形塑料瓶,乒乓球和长方形纸条。首先我们把瓶子底部掏空,之后把长方形纸对称涂上绿橙红三个颜色,颜色朝内,粘在瓶子外,增加实验表演时的美观。接着,手握塑料瓶盖处,底部朝上,放入乒乓球。逆时针或顺时针均匀摇晃瓶身,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乒乓球在瓶子里疯狂旋转起来,摇晃地越快,乒乓球沿着瓶身飞速上升越高,并没有掉下去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乒乓球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乒乓球就会快速上升,乒乓球运动停止,离心力消失,乒乓球就会掉下来,如果乒乓球速度不够快,离心力产生的较小,乒乓球也会掉下来。

这个实验既简单又好玩,你学会了吗?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三

乒乒乓乓,我和弟弟正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乒乓球被我踩扁了,真扫兴,我们俩只好不舍地回房间去了。

回到房间,我拿起《科学大王》读了起来,读得正入迷时,一行大字出现在我眼前,上面写着:乒乓球压扁后可以复原。真的吗?我要亲自验证一下。

我飞快的跑到厨房,拿出一个小碗,先把水倒入碗中,再把压扁的乒乓球放进水里。过了一会,没发现乒乓球有什么变化,看它漂在水里还挺享受的。为什么呢?我左思右想也没想明白。我把乒乓球拿了出来,发现水的温度好像不是很高。是不是因为水温太低了乒乓球才鼓不起来。

于是我又跑到厨房去烧热水,过了几分钟,水开了,把水倒入碗中,这时碗里响起了“吱吱吱”的声音。再看看球凹下去的地方,慢慢鼓起来了,不一会儿就恢复原貌了。“终于成功了!”我大叫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还是不明白,于是我带着疑问去找爸爸。爸爸告诉我: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物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遇冷的状况下会缩小,很多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原来是样啊!

从这次小实验中,我明白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能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尝试,还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呢!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四

今天,我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为什么要做呢?是因为语文书第十三课“动手做做看”里的法国科学家朗志万说:“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可是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却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也想验证一下。

我先准备了一条金鱼和一杯满满水,再把金鱼倒进水杯里,呀!水满出来了!看来还是做实验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在这次实验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小金鱼捞不出来,它会乱跳,等等问题。

这次做实验,妈妈非常支持我,我得感谢她。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五

我上英语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惊险而有趣的实验——口吞“烈火”。

上课铃一响,老师就走教室。只见她左手端着一个玻璃杯,里面盛着透明的液体,液体中有几块白色的东西,老师说这是梨块,然后,她拿起一块点燃,火苗一下就窜起来,雄雄火焰印红了老师的脸,同学们都目瞪口呆了,而老师却若无其事地放入嘴中。“啊”同学们发出了尖叫,过了一会儿,老师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想:“老师这是怎么了?难道老师不怕烫吗?”这个时候,老师故意张开嘴让我们看。咦,梨块没了。老师说:“啊,可好吃了呢!”我们都不相信,一个个摇着头,于是,老师就让我来试试。

我走上台,按照老师示范的方法,把事先准备好的两厘米见方的梨块点燃,我的心像十五个吊水桶——七上八下,老师说:“没事的,只要你把梨块放进嘴里后,马上闭上嘴,停止呼吸几秒钟就行!”我壮壮胆子,把冒着火苗的梨块放进嘴里后,按照老师说的一做,嘿!真是不热,还挺凉爽的,真好吃!我问老师:“为什么烧着的梨块嘴里不烫,反而好吃呢?”老师笑了笑,说:“这是因为梨内含不较多的水份,加上浸泡在放在白酒中后,水份进一步渗入,因此,在点燃以后,梨块外面的酒精燃烧,而内部有大量的水份供蒸,把梨块放入口中,停止呼吸,口中缺氧,火就会熄灭了,口腔自然就没事了。”同学们听了以后沸腾了,都想口吞“烈火”。

这次的科学小实验真有趣,我以后一定要探索科学的奥妙!

  篇【二】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温度不高它不动,天气热了它才动。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答案:电风扇。炎炎夏日,我们都离不开电风扇。如果同学们对制作电风扇感兴趣,那就跟随我,一起上一堂制作电风扇的科学实验课吧!

首先,我们要准备做电风扇的一些必备材料:电动机、螺旋桨、电池盒、开关、底座、电动机支架、竖支架、T型支架、海绵胶、电池(2节)、导线(2根)。

其次,我们要按照以下步骤来制作电风扇:

1、将竖支架的一端插入圆形底座内,竖支架的另一端则插入T型支架内。

2、把风扇的开关安装在圆形底座上,将电池盒用海绵胶粘入底座下方。把电池盒的一端与开关一端相连,把电池盒的另一端及开关另一端与一条长导线相连。并将两根导线从下向上穿过竖支架。

3、将两根导线分别与电动机两端相连,并将电动机放入电动机支架里。

4、给电动机转头安上螺旋桨。

5、将电池装入电池盒内。打开开关,看电风扇是否正常转动。

其实,这个实验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电流从电池正极开始,通过导线到达电动机,又通过导线回到电池负极,就形成一个闭合电路。电使电动机的轴开始转动,轴带动螺旋桨转动,从而产生了风。所以,在实验中要注意,不要将正负极装错(我第一次做时,就将正负极装反,结果,电动机也转动起来,不过是倒转的,带动的螺旋桨也是倒转,风变成是从风扇的背后扇过来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希望这次实验能给你带来动手的乐趣。

  篇【三】不久前,我听妈妈说,一杯倒满水的杯子还能放几十枚曲别针不外溢,我不敢相信。今天,我央求妈妈和我一起做这个实验。

我先用平常喝水的杯子盛满水,直到水鼓起来,但不流出来,把它放在桌子上,找来曲别针。准备好后,我们的实验开始了,我小心翼翼的把一枚曲别针放进去,看它没有动静,妈妈也往里面放了一枚曲别针,它还没有一丝想流出来的意思。真奇妙啊!就这样,我们母女二人一个接一个的往水杯里放曲别针,放到第七十枚的时候,我们停下了。“水竟然还没有溢出来!”我惊得目瞪口呆,看了半天才说出这么一句话。我和妈妈都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突然,我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了网络。

查完电脑,我知道了:这其实是一道物理实验,因为水有一定的粘性和张力,即使是满满一杯水,当放入曲别针的时候,水面升高了,但是在水杯边沿的水,由于受到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粘性而保持连接不脱离,所以如果放的物体体积足够小,水的表面会由于张力而上凸,因而不会溢出。原来如此呀!怪不得我们放了七十枚曲别针水还没有溢出呢!

关上电脑,我和妈妈又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往杯子里放大米。这回我们也是一粒一粒的放进水杯。我惊奇的发现,居然放进了约二百粒,水杯里的水还没有溢出来,只是水位在涨,边缘的水竟然还在顽强的挣扎着,不愿离开自己的兄弟们。

实验的最后,我赞叹道:没想到一杯水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

  篇【四】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做科学实验。我选择了水中点灯。

放学后我兴冲冲的跑回了家,迫不急待的备好所有材料。如:水、盆子、一个较粗的蜡烛。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我先拿出一个不锈钢盆子,再拿出蜡烛,粘在盆地,然后接一点水,水面离蜡烛要一点距离最后我小心翼翼的开起打火机,我的心砰砰的跳,我多麽希望实验可以成功,可是老天不赏脸。就在这时蜡烛“砰”的一声倒了下去。“呀”失败了。可是一想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又重整旗鼓。这一次我可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我在用蜡烛与盆底粘合这一环节更加小心谨慎,滴了好多滴蜡。(就连谁流给我都放得很小,生怕水流过猛将蜡烛吹倒。)令人紧张又兴奋的时刻又来到了。我连大气也不敢出。手里冒冷汗呢!我开启打火机,慢慢地靠近蜡烛……“哇”奇迹真的出现了。这是多麽美丽的画面。只见蜡烛的火苗竟延生到了水面以下。这令我目瞪口呆。“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这真是太棒了。”高兴的同时疑问也随着来到了。“咦?这是为什么?”后来我问了知识渊博的老爸才得以解答。

只要你拥有一颗明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一定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奇妙的事!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六

今天爸爸和妈妈不在家,我和妹妹两个人待在家里,觉得十分无聊,就随便拿了一本书,翻翻看,突然我看见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叫“自动控制电路”。

我先找一个废旧的日光灯启动器,去掉金属外壳,在小心的把玻璃泡打破,然后就露出了他的静触片和动触片,u型要动触片就是双金属片,然后用导线把启动器和小灯泡还有电池连接起来,接着点燃火柴去烧动触片,它受热变形跟静触片相接触,于是小灯泡就亮了起来。火柴熄灭后,动触片变冷离开静触片,又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小灯泡就不亮了。

怎么样?大家觉得这个小实验有趣吧?如果你觉得有趣的话就按照我说的步骤动起来吧!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七

大课间自由活动时,我和好朋友赵美兰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才打了两局,球就“扑通”一声掉到了地上,被路过的小朋友踩了一脚,球瘪了,不能再打了,我们俩都耷拉着头,心情好郁闷。

不过,我突然想到一个将乒乓球恢复“健康”的好办法!心情马上好起来,我决定做这个小实验!

首先,我准备一个大一点的杯子和滚烫的水。接着,我把踩扁的乒乓球放到杯子,记得一定要轻轻放哟!然后,把热水小心翼翼地浇到乒乓球上,千万小心烫手哦!当然,做实验时可以叫家长过来帮一下忙。不一会儿,随着热水的不断注入,乒乓球就会又重新鼓起圆鼓鼓的大肚子,“恢复”了以往的健康。

为什么乒乓球遇到热水会膨胀?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乒乓球“恢复”健康是热胀冷缩的原因。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具有这种性质。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当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的体积会膨胀,密度减小,反之亦然。看完这段文字后,我终于明白了。

生活处处有学问,这次有趣的小实验,让我明白了,要善于从疑问中找寻答案,了解千千万万的知识。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日记【精选8篇】八

我是从一本书上知道了摩擦起电这个小实验的,于是今天我想来试试。

摩擦起电实验是先拿出一支塑料笔,它的材质一定要是塑料的。再将软一点的纸撕成小碎片,越碎越好。然后,右手拿起笔,放到头发上,让笔一直滚动与头发来回摩擦,摩擦一定要快,差不多感到手有一点点酸的时候,拿下笔放到小碎纸的上面,小碎纸就像着了魔似的,都飞到笔上了。这样实验就成功了!这个小实验太好玩!

其实,我知道这个实验的原因,是因为塑料笔一直和头发摩擦而起了静电,所以,放到小碎纸上,小碎纸就会被吸附起来了。

我很喜欢这个小实验,我要把它展示给我的同学们看,我想,同学们也会非常喜欢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2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