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篇一
1、通过训练、列举,让学生辨别同音字与形近字,正确地搭配词语。
2、积累名言警句。
3、练习写字。
4、阅读欣赏《繁星》,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感受本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
5、通过语文综合学习(搜集、交流与星空有关的资料并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融观察、阅读、交流、习作于一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阅读欣赏与习作。
1、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
2、准备“漫谈星空”发言稿。
4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读词语、读读想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明确“秘、密、蜜”三个字为同音字与形近字。
3、讨论:怎样区分“秘、密、蜜”这组形近字。
4、学生齐读词语体会。
5、学生列举其他同音字及形近字,并想办法区分它们。
如:恼——脑决——绝在——再尝——常
二、词语搭配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个别现象由同学互帮互助解决。
三、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反馈,解疑。
3、明确:本类三组词语都是戒骄戒躁、虚心类。
4、引导学生继续积累这类名言。
5、读一读名言,增强记忆,加强理解。
6、选择或收集一则写在语文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
四、作业
1、积累同音字、形近字。
2、收集名言。
一、写字板
1、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2个左右结构的字或4个上下结构的字,看看它们各部分占位比例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写其中的一两个字。
4、学生练写。
5、小组内评比打分。
二、阅读欣赏
1、自读思考,文章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默读:用“”画出你不懂的地方。
用“”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
4、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如:半明半昧:昧——昏暗的意思。
摇摇欲坠:坠——落下的意思。
5、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6、指名朗读、赛读。
7、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词语库”)
一、学习准备
1、让学生观察星空,找一找北斗星、北极星、银河等。
2、读一读有关星空的丛书,了解一些有关星星的传说,搜集一些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及完成作业情况等。
三、活动程序
1、小组交流有关星空的资料。
2、小组报选代表准备在班级汇报。
3、小组代表逐一汇报。介绍的内容包括资料的出处、内容、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接受同学的提问。
4、评出最佳资料搜集员、最佳发言者。
一、习作指导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应该选择哪些资料?
3、讨论:开头可写些什么?怎么结尾?
二、习作练习
1、将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发言稿,题目自拟。
2、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誊写作文。
小学语文教案篇二
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电脑课件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小学语文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师生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小学语文教案篇四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天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谈谈你的感受。(幽静、繁花似锦、五彩缤纷…)
2、文章抓住了天山什么特点来写的?(“静”美)
3、图片欣赏,了解新疆,了解天山(老师想请一个小导游来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讲解,从图片让我们整体感受一下天山独特的韵味,谁愿意试一试?)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定有同学迫不及待想去了,那我们就出发吧。来到新疆,可正是七月,到处都是戈壁滩,炎暑逼人。那我们就一起骑马上天山避暑吧。
(一)进入天山
进入天山,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景物:雪峰、溪流
特点: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男女分别读雪峰和溪流的句子)
写法: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小结:由上至下,写了天山的雪峰高、大、白的特点和溪流急、清、活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寂静的特点。
(二)再往里走
不要背着迷人的寂静的雪山溪流牵绊了我们的脚步,我们继续前进,再往里走,相信里面还有更加美的景色在等着我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了原始森林什么特点?突出了天山的什么特点?(视觉)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密、绿、)(听觉)马蹄溅起的水声;远处的几声鸟鸣(幽)
小结:以动衬静,写了天山原始森林密、绿、幽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密林的幽静。
(三)再往里走
1、山脚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就到了春天了。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像是春天了?你喜欢这片花海吗?(齐读第四自然段)像….像….像….写出了野花多、高、艳的特点。谁能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话?“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所以作者不禁要赞美“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改成陈述句: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反问句,加强语气,更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小结: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野花高、艳、多的特点。
2、走出这片原始森林,穿过着花的海洋,我们到了这奇丽的千里牧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千里牧场的?突出了它什么特点?(由外至内,辽阔、风平浪静)小结:由外至内,写了这像织锦一样的花海和这无边的牧场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骑着马我们轻轻的走,静静的感受天山的“静”美,静静的徜徉在这美妙的人间天堂,这就是天山之夏。思考这句话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次天山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1、看到了天山的美景
2、学习了写作方法描写顺序(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3、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句。
五、拓展训练
练笔: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地方,试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小习作。推荐:文章节选碧野的《七月的天山》,课后有时间请同学读一读整篇文章。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
人间天堂
移步换景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幽)
“静”美 再往里走
野花 (高、艳、多)
牧场(辽阔、风平浪静)
小学语文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五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1.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学习人物独立生活的意识。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1.速读课文抓住大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阅读中能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课堂同步练习半张。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思考:乌塔是谁?课文讲了她的.什么事?请画出写她旅行线路的句子。
3.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故意写错课题“乌塔”。(学生惊呼)表扬学生的专心与质疑精神。
2.这里的乌塔不是指福州的名胜古迹乌山脚下的乌塔,而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
3.课文写了她的什么事?(独自一人游欧洲)
二、速读训练,抓住大意。
1.过渡:大家一定对这篇课文感兴趣吧!我们来做速读训练,看谁先抓住文章大意。
2.先来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生字词出现]
3.学生独立速读课文,并完成同步练习: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以时间为提示可以将课文分三段,先写 再写 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三、深入读文,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
1.过渡:读到现在,我们已经抓住课文的大意了,但课文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介绍这件事?编书的老师有为什么要选入这篇课文呢?我们还得深入读文。
2.你对乌塔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乌塔是个怎样的同龄人?你从哪看出来?请一边读课文,一边做记号。[教师师范]。
3.学生默读并做批注。
4.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5.小结:乌塔真是一个独立能力很强的孩子。
6.那么,你对她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小组讨论)
7.全班汇报。
四、总结。
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要启发读者要向乌塔那样勇于锻炼自己,但至于以什么方式锻炼自己,国情不同,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五、作业练习:
给乌塔写一封信,与她交流自我锻炼的体会。
乌塔
生活自理能力强
热情活泼会与人交流
做事有计划性
自我保护意识强
有责任感
会学习
会理财
小学语文教案篇六
通过《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会学习,培养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首先,根据大纲要求,给学生整体感知,让学生对整首诗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适时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全程参与。其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以读为本,把读与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领悟到祖国文字的凝练。最后,加强课内外结合,打破了课内外的界线,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了知识的积累运用。
1、使学生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
3、背诵这首古诗。
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1、请同学们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李白。
2、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
3、出示图片,老师也来做一回诗人,请同学们告诉我,应该站在哪儿来给大家吟诵这首诗呢?(望遥说明诗人是站在远处观察瀑布的。)
通过老师的吟诵,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出示自学提纲:
(1)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遥、川、疑、飞。
(2)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3)通过自学,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2、学生自学。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谈到哪句,交流哪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诗中哪个词是升起的意思?
(4)学生有感情到朗读。
遥看瀑布挂前川: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理解:川,河流。
(3)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体会飞流直下。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疑是银河落九天: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理解:疑,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3)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二)学生质疑:
1、生为什么不用升?(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2)生,产生而后升起。
2、挂,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1)学生交流。(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2)配乐朗读。
(一)学生汇报自己所知道的李白的其它诗。(学生自备投影片,把诗中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背下了。
1、预习《绝句》,了解杜甫的有关情况,并搜集杜甫的诗。
2、选择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上。
(2)请你用一段文字描述庐山瀑布的美丽景色。
红日
紫烟
瀑布挂前川
美
飞流
直下
银河落九天
小学语文教案篇七
《称赞》这课是一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重点:初步 认识10个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发现小刺猬身上的优点,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称赞。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这儿有个词语宝宝,不知道谁认识?(板书:称赞)指名读,齐读。
2、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称赞》,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并标好自然段。
2、认读生字。
3、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听录音,认真听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与方法,思考课文中讲了谁称赞谁?
2、自由读课文,用“ ”“ ”分别画出小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3、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第1~3自然段)
(1)、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
(2)、读,思考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3)、比较:你真能干!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4)、老师也想来称赞一下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那么好看,那么精致!
请学生来评一评。
(5)、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4、学习第9自然段。
(1)、读,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2)、填句子练习。
小獾接过苹果( )了( ),说:“你的苹果红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小獾接过苹果( )了( ),说:“你的苹果甜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的词语形式,也让学生了解句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拓展
找找小朋友身上的优点,称赞称赞。试着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篇八
乐乐上学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听老师读句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
认知目标:进行学前教育,熟悉学校环境,体会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技能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姿势和主动提问积极发言的习惯。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自信,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 培养学习兴趣,相机安排。
情况1: 学生翻书、讲话。
同学们好,老师很高兴看见大家很快就交上了朋友,有的是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有的是和书朋友交流。
1 你知道别的小朋友的名字吗?(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小朋友,再向全班介绍自己。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2 老师介绍自己。
3 和书交流的小朋友,哪些字是你们认识的?能告诉大家你怎么认识的吗?
4完成情况2 中的1、2。
情况2:学生安静。
1 带领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如:介绍厕所、食堂、老师的办公室等。
2 边介绍环境,边告诉学生一般知识和礼貌。
3 完成情况1 中的1、3。
二 看图学乐乐。
请大家仔细看图中的乐乐在学校都干什么?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注意请先想一想,想好后举手,老师点到你请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声音响亮地告诉大家。 (图一 学习的乐趣;图二 应懂礼貌;图三 姿势正确;图四 积极回答问题;图五 勤学好问;图六 热爱学习;图七 团结同学;图八 爱集体、爱劳动;图九 锻炼身体。)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的不足。
课后小记:
1
第一单元 汉语拼音
教学总目标:
1、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小学语文教案篇九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1) 古今异义
(2) 词性活用
(3) 特殊句式
(4)通假字
(5) 成语
(6)固定格式
(7)通假字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篇十
1·经过课前预习,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准备好的维也纳资料卡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认识。
2·大家听过圆舞曲吗?那我们就边听边欣赏维也纳的美丽风光吧!
3·听完后心情如何呀?那就带着这份心情读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
3·纠正几个字音,积累优美词汇:
尽量尽快撩动巢穴
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宁静又精致
4·读完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
5·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结合板书?)
1·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如果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
2·默读课文,学生动笔在文中找句子。
(幻灯)“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a这里写出了鸟儿的歌声怎么样?(富有变化)那就富有变化的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认为鸟儿为什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呢?(长期生活在维也纳,连鸟儿都都有了音乐的灵性了,真是鸟鸣如音乐啊!)
b想听听吗?闭眼(播放鸟儿音乐)听到鸟叫声心情如何?指名读这个句子。
c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1·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1·推荐阅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2·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维也纳。
小学语文教案篇十一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如何理解诗歌关键词语的含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重点: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
2.难点:迁移训练;
(一)基本情况分析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通过前面几堂课的复习,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感受到那一份份神奇、独特的美。昨天,我们做了两道理解诗歌关键词语含义的练习题,从同学们的作业情况来看,能基本上掌握了理解诗歌关键词语的方法,但在正确把握景物特征和答题规范性方面还有欠缺,本节课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二)重点讲评:
a.20xx陕西卷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说说诗中“湿”字的妙处。
1.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比照:
【学生答案】
a.将春天细雨蒙蒙的景象生动化了。
b.写出了黄昏时雨润万物的景象。
c.写出了雨意朦胧的景象,又赋予了雨人的情感,使其拟人化了。
d.烟雨蒙蒙的氛围更加勾勒出作者内心的焦急。
【参考答案】“湿”,是淋湿、打湿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师相机点拨:结合语境。)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教师展示规范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诗中字的妙处的一般答题格式:是的意思。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b.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说说“潮平两岸阔”中的“阔”的妙处。
1.让学生按照答题格式调整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
2.出示【参考答案】学生齐读。
“阔”是空阔、开阔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春潮涌涨,江面变得浩渺,两岸显得格外宽阔。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三)拓展延伸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诗中比较某字更好的规范答题步骤:
第一步: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阔”字更好。
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同体会字的妙处。
第五步:简要说明“不好”在哪里。
而“失”字没有这么开阔、有气势,读上去缺少音律美。
诗中换字比较的一般答题格式:字更好。是的意思。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而字没有。
b.课堂练习:
《总复习范式》p72第四题《江畔独步寻花》
不好。“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
(四)反馈练习:
必做题
1.《总复习范式》p72第三题《华子岗》
“侵”是侵染的意思,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夕阳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岗的生动情景。
“拂”是轻拂的意思。增强了动感,形象地写出了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2.《总复习范式》p73第一题《钱塘湖春行》第二题。
“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选做题
20xx山东卷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断”是断绝、隔断的意思。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总复习范式》古诗欣赏(一)剩下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篇十二
1、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
2、知道汉字的排列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掌握反义词。
3、读懂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所起到的不同效果。
4、读成语故事,学会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成语。
5、通过语言乐园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认真对待学习的好品质。
1、知道汉字的排列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掌握反义词。
2、读懂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所起到的不同效果。
3、读成语故事,学会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成语。
1、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正确书写字母的大小写。
2、反义词的掌握,成语的正确运用。
3、通过语言乐园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认真对待学习的好品质。
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
2、知道汉字的排列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正确书写字母的大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一起到语文乐园去转一转吧!
2、出示声母、韵母表挂图。
3、出示字母表。
启发观察、思考:哪些字母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字母是新出现的?
二、教学汉语拼音字母表
1、教师范读、讲解:
(1)字母表中的字母按一定顺序分成四行排列,读起来琅琅上口。
(2)读字母表时,要读名称音。
2、依次出示写有字母的卡片,再次范读。
3、教读名称音,出示小黑板,揭示字母读音规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1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