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出师表读后感(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8 02:09:02
2023年出师表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2023-10-08 02:09:02     小编:紫薇儿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师表读后感篇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作品,它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上表,表达了了诸葛亮出师北上,光复中原的决心。每次读到篇文章都让我非常地感动。我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真诚。

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托孤于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然而诸葛亮却诚惶诚恐,不敢有这样的想法。诸葛亮告诉后主刘禅,自己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从来都没有想要做天下的一方诸侯。然而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出生低下,而且我还有点狂妄。三次去茅庐请我,让我非常感动,然后我就跟着先帝刘备创业。

后来在刘备去世,诸葛亮厉兵秣马,希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愚忠,因为当时天下曹操仍然是最强的,蜀军是最弱的。然而诸葛亮却始终铭记刘备的嘱托,为了完成先帝遗志决定出师北伐。

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来,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之一。

读完《出师表》我为诸葛亮的精神感动了,我在想如果诸葛亮投曹操的话,可能天下早就定下来了。然而却因为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动,几十年来夙兴夜寐,积极帮助刘备争取天下,并要帮助刘备光复汉室。今天的我们如果遇到真心的朋友一定要用心对待。因为我想信我们用真心对别人别人一定也会用真心对我们。

出师表读后感篇二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文中语言最显着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整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读后感篇三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篇四

诸葛亮一道《出师表》,字字珠矶,句句明志,除显露出他无与伦比的智慧之外,亦不难看出,他拥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柿、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圈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由这些评断中肯的荐举来看,诸葛亮平日就十分看重人才,对所任之人的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才能在出征前为后主做好周到的安排,使宫中营中俱有所托。刘备早亡,阿斗无能,如果少了用兵如神安天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诸葛亮,蜀中的百姓便不能安居乐业了。

诸葛亮曾有一比:国家如房,人才就是支撑之柱。顶梁柱要选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选拔正直的有才之士。想当初,诸葛亮就是在刘备求才心切,以师礼相敬的情况下才出山相助的。而自出山后,诸葛亮推贤举能,不拘小节,对人才诚意相待,从不仗势压人,也极少用人失当。从政二十余年,稳定西南的少数民族,使西南的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维修了都江堰,保证了农田灌溉,使熬制井盐和制造蜀锦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在联吴抗曹,人主蜀地的大小战役中,诸葛亮屡建奇功,帮助刘备终成大业。蔑萌关一战,人皆言黄忠、严颜老矣,难当大任,惟诸葛亮知其宝刀不老,果然成功。犹亭战后,刘备病逝,蜀中势单。诸葛亮听笑声识邓芝,遣芝入吴,与昊国重修旧好。邓芝据理力争,终令孙权信服,并不负所托,带回了张裔。

张裔,成都人,原在刘璋统治四川时任司马,刘备攻人四川后,命其为巴郡太守,可惜被益州豪强雍间和孙权掳去。诸葛亮爱才,命邓芝交涉,终于要回张裔。回成都后,诸葛亮即凭张裔的学识、才干任命其为参军、从事。后诸葛亮带兵北伐曹魏时,全仗张裔与另一位被诸葛亮救回并重用的相才蒋碗代掌蜀汉政事,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蜀中虽然常年征战,却仍然治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之功,一言难尽。若没有诸葛亮,多少将士会怀才不遇!可惜斯人已逝,惟留恩泽,万代景仰。

出师表读后感篇五

“知恩图报”四个字从古至今有无数先人诠释,他们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出师表》里的诸葛亮忠心耿耿,因为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不介意他草民的身份。为了报答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驾崩后,本可以取而代之,却不忘恩情扶持阿斗。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终是不负所望,报了那恩情。这份信任与感恩的心不仅给了当时的人留下感动,也让我们为之震撼。反观,历史中也存在忘恩负义的人。春秋时的晋惠公夷吾便是一个例子。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帮助夷吾继位。夷吾承诺过割河外五城作为谢礼赠与秦国,然而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反悔了。后来,晋国闹饥荒,民不聊生,仓廪空虚,晋惠公便向秦国求救。秦穆公考虑到晋国子民便不计前嫌,帮助晋国熬过了饥荒。而当秦国闹饥荒时,晋惠公明明堆着粮食,却拒绝救济秦国。虽说春秋无义战,可当时诸侯之间的基本信用还是有的。哪怕时至今日,这种行为也是令人不齿的。

在古今中外,无论是籍籍无名还是闻名遐迩,他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无愧自己,无疚他人。提起感恩,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史蒂芬霍金先生的五句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毕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是的,不管贫富贵贱,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我们没有感恩,便会淡化中国以血缘为纽带的“人情”社会特征,缺乏默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日渐疏远。我们可以没有财富、地位、名誉,但我们一定要怀有感恩的心。虽然它不能给予我们物质上的满足,但他能给我们无价的财富,那才是最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带着感恩的心出发,感恩那些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感谢老师,是他们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感谢父母,让我们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感恩朋友,是他们和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感恩他们,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出发吧,让人生的航线驶向远方。带着感恩前行吧,让漫长而辛苦的生活,因为感恩充盈着快乐与幸福。

出师表读后感篇六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篇七

苏子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岳少保亦书:“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上先生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余尝遍观诸葛之文,每读至此,亦唏欷不已,终日心有戚戚焉。然细细思量,乃恍然悟之。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者莫能及也,亦知孔明之忠莫能及也,故读 “出师一表真名世,长使英雄泪满襟”,千百年来,莫不涕泣零零也。余以为:先生文章,虽有所赏;先生之心,虽照日月;先生之情,亦可谓流贯四海;然先生之智亦难如众之云云耳。君若不信,举此表所云,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然若论其人,则易为忠丧智,而愚若为木也。何为哓哓者也,究其缘者,是以众人之惑惑也。

朝野上下,黄门专横,把持朝政,乃阿斗昏昏不可终日之祸根也,先生非不知,然何以无动于衷,乃殆及江山社稷也。

马谡,《三国志•蜀书》云“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且为先生献计,平定南方,永绝后患。可谓学富五车矣,然不善兵。先帝尝告汝曰“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生执而用之,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致使街亭一役,毁于一旦。至今思之,犹令人嘘唏不已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可谓昏矣!

彝陵之战,白帝托孤。先生欲报先帝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然每每无功而返,何为?阿斗之掣肘也。阿斗愚懦,先帝欲令汝危难之时,取而代之。余辈姑且不论备之真心与否,为天下苍生,亦当取而代之也。若由先生再假以时日,励精图治,何至于蜀国不兴,朝廷不明,国土沦丧矣。此所谓尽小忠而失大义也。

“亮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固复国心切,心神难安,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以致病入膏肓也!叹矣,况先生空有满腹经纶,先生之后,几人能当!先生贵为人师,亦差矣。

余读《出师表》者,情郁于胸,中有万丈波涛,吞云吐雾,终日不息也。然先生一颗拳拳忠贞之心,汉帝不解,左右不知,庶几哀叹者乎。

嗟乎,吾尝观三国之书,先生出祁山前,一谋士曰:“丞相,下官夜观乾相,相星光弱而无生,非贵之所兆,不宜出行。”然先生未听也,曰:“谋事在人,成事岂能由天也,区区天象安可信乎?”试问先生本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今却视而不见,匆匆而行,急欲灭魏,终落得死不瞑目,懿生喜貌,蜀亡国辱。何也?先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下臣告之,先生非不知,然蒙先帝重托,拳拳之心,无以言表,深叹时局维艰,时不我待也。一子既下,满盘皆输。乃以一智之化身,中道崩殂,弃蜀而去。直让天下嗟呀叹惋,痛彻心扉也。

而今以事论事,凡躁者难以合谋,凡骄者难以成事,《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生宜善听余逆耳之言矣。

后记:

诸葛魂断长江,唯存几许文,今感其忠心,固叹时之意,丞相需见谅也。

出师表读后感篇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共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

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

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

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

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读完《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

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

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

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

“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

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

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

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

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更有甚者用送礼贿赂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

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

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

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

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623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