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3 13:41:08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优质9篇)
时间:2023-10-03 13:41:08     小编:MJ笔神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课时1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b 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 1次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 2次

5(1,1,1,1,1) 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9”“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2、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6、9、12、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5。”

“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板5(2,2,1)),我们要分成三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怎样?

(1)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

(2)假如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怎么办?

据生回答出示: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练习: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

让生思考后回答,师电出:10(3,3,4)

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四、看书质疑

五、练习: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跟同桌交流交流。”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七、板书设计:

找次品

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1,1,1) 1次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5(2,2,1) 2次 9 3(4,4,1) 平

5(1,1,1,1,1) 2次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10(3,3,4)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11(4,4,3)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三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年级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学过的简易方程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 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方程与代数的知识,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

二、复习与整理

(一)列方程解文字题

(1)4.2比一个数的4倍多1,求这个数。

(2)某数比4.2的4倍多1,求这个数。

1.学生自己尝试解方程

2.观察比较区别。

3.小结:要看清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

师:列方程解文字题我们要怎么做? 首先通过读题,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未知量;接着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随后解方程并检验。

4.巩固练习(写出设句和方程,不解方程)

(1)2.6与4.5的积加上一个数的3倍,和是13.8。求这个数。

(2)一个数与3的和的4倍,正好等于这个数的6倍。求这个数。

(3)一个数的5倍比14与5的积少14,这个数是多少?

(4)甲、乙两数之和是2.8,甲数比乙数的2倍少1.4,求乙数。

小结:解方程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正确运用关系式求解.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4倍还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体会文字题和应用题之间的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分析和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2)文具店里,一支钢笔的售价比一支铅笔贵10.5元,是铅笔售价的8倍,钢笔和铅笔的售价各是多少元? (要注意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

(3)儿童节时,老师向学生发放礼品,如果每个班发20份礼品,就会多出130份;如果每个班发25份礼品,则刚好分完,学校一共有几个班级?共准备了几份礼品? (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未知量设x)

小结:具体过程与列方程解文字题的步骤相似,但是由于题目的灵活性更高,根据题意,可能找到很多的等量关系,也就可以列出各种不同的方程。因此,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灵活。

三、本课小结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准等量关系,解决问题,更要注重检验。

四、课后作业

教材75页第五题和第六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五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复习旧知,为小数乘法的学习做准备。

4、突出转化的思想,注重算理的理解。

5、加强练习,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指导。

6、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7、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8、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9、要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10、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11、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1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13、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14、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六

教研内容:

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解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掌握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学习乐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2、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与区别。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重难点突破:

1、从研究团体操表演中各方阵人数的特点这一情境入手,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把每个数的因数罗列出来,思考: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排成方阵吗?进一步研究,验证,概况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再出示几个数,让学生学会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也可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评判,以达到辨析概念的目的。

2、在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对合数进行分解,然后从学生中选择用塔式分解式的方法,进行交流,归纳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然后学会用塔式分解式分解质因数。学习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格式,然后学生自己试算,然后归纳步骤。

教学要点:

1、认识质数和合数。围绕“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40、35、32,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这一问题,放手让学生寻找这些数的特点。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可适当引导,看组成方阵的人数与它们的因数有关系吗,让学生观察因数的个数,初步得出这些数因数的个数都在两个以上的结论。再利用学具摆一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列举的个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得出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分类可分成质数、合数和1。

2、分解质因数。先安排学生列塔式分解式对具体数进行分解,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的到质因数时一个合数的因数,同时还必须是质数的双层含义。在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让学生按照:了解格式,试算,对分解步骤进行归纳这三步完成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七

重点: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组合小正方体,画轴对称图形。

难点: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八

教科书第65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1)学生先尝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630÷6=4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教师板书。

2.教师:45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汇报: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教师指出: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强调约分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设计】

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约分,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与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概念密切相关。在本课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比较计算结果的过程中认识最简分数,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归纳等方式,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 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158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