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06:20:05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优秀8篇)
时间:2023-09-26 06:20:05     小编:纸韵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一

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捧起《傅雷家书》。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当亲朋赞扬我取得的成绩时,总不忘夸夸父亲这个“大功臣”,而父亲满是沟壑的苍老的面容上总会现出幸福的笑容。

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开始在我耳边“唠叨”,大概就是些人生哲理,处事方法。那是,不明事理的我总觉得不胜其烦,常常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有没有排斥过这种“唠叨”?不过想来是没有的。他完整的保存了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笔精神财富。如今,我逐渐读懂了父亲,也逐渐重视父亲的谆谆善诱。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存下来,但在我心中,那永远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依然用期待而严厉的目光注视着我。不经意间看见父亲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一看,发现父亲头发又白了几根,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想说:“父亲,您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父亲,在我的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二

读《傅雷家书》有感《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雷胞弟傅敏选编。

书信中思想的与精神的互动,营造了傅氏兄弟成长的家庭背景。傅雷曾自信地告知傅聪“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的,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

傅敏先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和兄长,熟悉自己的家庭氛围,也是除傅聪外唯一遍览全部家书的当事人。因而,他所选编的《傅雷家书》更能体现自己的家庭背景,还原其真实,非他人能替代。

书中的每封书信都体现了父母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和关心,句句触心。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即那为人父母者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无限悬挂,还有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民族大义,蓄满特殊一代共同记忆的时代反思。我们看到的,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在最高层次上,是超越民族、不分畛域的,而吾人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也是永无止境、亘古常新的。正因为如此,《家书》中所体现的,不仅是人间的挚爱与关怀,也是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

《傅雷家书》把诞生于百年前的翻译家那一生的人品译德,铮铮风骨,披露在我们目前。假如当年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记印,没有传承,而傅雷与傅聪、傅敏父子之间的交流与共鸣,就如截截断线的.残迹,难以留存。

愿这部家书永世长存!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三

家书?我在想,家书也可以整理成册,那必定是十分有意义的了。

最开始是作者写的一些文字,记录了一些关于傅雷育子的事情。傅雷对孩子要求真的很严格。或许过于严格,也会让孩子有压力,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是没有益处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一定会有许多人不具备的自律与一些好习惯。儿时或许会觉得压抑与拘束,但长大后还会是要感谢的。

接着是傅聪的信。傅聪先生身在国外,内心深爱着国家,但也认为那时候的国家需要改变。出来见过世面就知道外面有多少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想发展想进步必须走出、引进、交流、合作。傅聪先生也提到了,拥有华夏的魂,连带着对东方文化也有了亲近感。确实如此,外国的文化有时并不能引起我们的灵魂产生共鸣。当然,艺术无国界,只是终归不如本土文化更能打动我们的心。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语言,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外国人无法懂得中国人的有些玩笑,中国人也无法理解外国人的一些幽默点。无论国外多么发达抑或是美好,内心总是向往着自己的国家的。这是大概就是人落叶归根的情结吧。

接下来开始本书的正文了,是傅雷先生的家书。傅雷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以至于让孩子和母亲都颇受折磨。但是尽管如此,傅雷并不是不爱孩子,反而从心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深情与对孩子深似海的爱。这份爱十分普通,是天底下的父母共同拥有的。信中有许多琐琐碎碎的叮嘱,也有不少替孩子排解忧愁、解开心结的话语,对孩子的教诲与关心很日常化的。大到人生与艺术,小到衣食住行,并不多么特殊。天底下的父母孩子不都是这样么?千千万万父母的都是这样的。或许有不善言辞却行动上不“薄情”的,也有言语上行动上都十分“不薄情”的,或许不如傅雷夫妇有如此高的文化,寄予给孩子们的希望与爱是相似的,希望孩子成功,望子成龙,却又担心关怀着孩子。

傅雷夫妇严格归严格,却是真的对孩子有益。我个人还是偏向这样的教育方式的,而非过于“散养”。后者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或许童年时确实开开心心的,烦恼压力都相对更少,但是未来可供选择的道路,也就是“自由”,必定不如前者的。这个自由不是随心随性,而是建立在拥有了独立的能力的基础上,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可以去选择未来更多样化、自由、不狭隘的路,做想做的事情。我的家庭并不是很严厉,所以我还是希望父母对我的管教能严厉些。

在成长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免不了矛盾。但感情总归是不会变的,双方终会明白对方的心思与苦衷。作为孩子,更是要体谅父母,知道父母没有对我们没有益处的行为。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四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人深深体会到其中饱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是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痛苦滋味他才尝尽。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书信来抒发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谈美术,读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作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期盼像傅雷一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这样评价《傅雷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诣的父爱填满了儿子的心灵,指引了儿子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五

老鹰对小鹰有爱,它的爱是旁观,使小鹰展翅高飞;激流对岩石有爱,它的爱是冲击,使岩石更加坚强;绿叶对鲜花有爱,它的爱是包容,使鲜花艳丽无比……由此可见,不仅要爱,还要会爱。

“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可见傅雷爱子心切,同时傅雷还用书信方式来教导儿子各方面。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讲究爱的方式,注意爱的方法。

忘忧草,含笑花,一夕渔樵话。会爱者乃海上之灯塔,予子以方向。

纵观历史。君知否?范仲淹的二儿子结婚想购置一些贵重物品,范仲淹却说:“这太过分了,哪能这么铺张!我不是舍不得花钱,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范家的家风,不能忘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条。”君知否?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儿子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此二者皆与常人一样,对孩子充满了爱意。但比常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同傅雷一样因势利导,给予方向,他们才是真正“会爱”孩子的人。

蜂儿蜜,燕子泥,窗外晓莺啼。会爱者乃夜空之流星,予子以信心。

回望今朝。汝可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儿子临行前,亲手写下了一副对联,赠儿为座右铭,并耐心地解释说:“此联意为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汝可知?革命老前辈林伯渠的小儿子要读小学了,林伯渠就为孩子起了个名字“林用三”,并解释道:“所谓‘用三’就是用脑袋想问题、用双手创世界、用双脚做事情。”

爱的基础就是需要理解。此二者与傅雷一样,用自身经验去引导孩子,一路指引,给予信心。

反观之,现代孩子成为“掌中宝”,父母们都围着转。这种爱反倒适得其反,毫无价值。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两地书,父子情”,浓浓爱意溢于言表。然而,在爱的同时,也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因为,会爱比爱更精彩!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六

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早在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就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著名诗句,这一点在《傅雷家书》中也有体现。

当我初读此书时,会感到乏味,但是读完后我方才知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傅雷对于儿子傅聪的牵挂之心,他在书信中告诉儿子怎样去维护好人际交往以及后面的婚姻,他总是会预料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给儿子提出建议。家书中还有一些细小的琐事,虽小但是却可以看出傅雷用的细心,他希望通过分享身边的小事,让儿子觉得他们一直没有分开,同时也让儿子了解到现在他们的处境。傅雷最后为了儿子不回国受伤害,最后和他的妻子双双自杀,令人感慨万分。

像傅雷夫妇一样,我的父母何尝不是对我关怀备至,他们对我的爱虽没有傅雷那样文采飞扬,但却没有比傅雷夫妇少一点对子女的关怀,以前我总嫌父母唠叨,总觉得他们烦,可当我看了《傅雷家书》后,才明白父母的唠叨是十分可贵的,其中不仅有父母的关心,还有他们对成长问题中的感悟,我们对于父母理应尊重和感激。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不仅是一位慈父,同时还是一位严父。

傅雷在家书中对于儿子傅聪的学习和工作可以说是非常严格,傅雷曾在家书中写道:“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句话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艺术修养的严格,但这些严格终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推手,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的严厉而疏离他们,但父母也不能像傅雷以前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傅聪小时候就因傅雷的太过严格而疏远他,而傅雷在一开始的几家书中也有忏悔到。)

“家书始于墨迹,墨迹止于绝笔。”书,我们可能读的完,但人,我们读不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七

《傅雷家书》中凝聚着傅雷对儿子、对祖国深厚的爱。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给儿子的回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读《傅雷家书》,还可以看出他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富有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和爱子之情。即使他的晚年受着政治斗争的迫害,他也绝不会怨恨祖国,而是一如既往的教导儿子要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他一辈子都坚定的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傅雷向他的孩子们展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爱国之心”。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那深厚的爱使得他的儿子成长为极其优秀的人。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伟大。我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费尽心血,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这也是真正的伟大的父亲!《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滋味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八

因初读此书时略查背景,再读来不免难过,又为傅雷夫妇生前受批斗而忿忿不平。故人已去,只望世人留于心,指点后生道路。

家书读来真切,因是亲人间来来往往不加雕琢的质朴文字,那一幕幕温馨而又动人的画面常常浮现脑海,也望见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真挚情感。父母为儿子在外奔波的挂念,化在了字里行间,转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描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皱纹,仿佛在播放着一部建国初期知识家庭的成长史。

父爱如山。

你可明白,那以往与傅聪先生僵持不下的傅雷先生,竟有如此温柔的一面,化作如水般温柔的父爱,绵绵于子女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封封家信中,承载了多少个不眠的夜,纠结了多少下笔不定的心境。以往那个在子女面前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得此般柔情,又感如山沉重的父爱。

母爱似海。

信中,随处可见朱梅馥先生对傅聪先生一家的挂念,异常是在凌霄出世后,对这个孙子的挂念更甚,“凌霄的保姆走了,弥拉怎样忙得过来?我一点忙都帮不上,心里说不出的内疚。”读来令人动容,感叹着母爱似海。

别研究了好吗?每一刻都是生命,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犹豫,或是“再等等”,老天爷小气地就给了这么点时间。别让父母错过你的成长与感动,快去把那些该做的做完,活出生命的内在!

蓦然,我又想起了故事最终枉故的夫妻。感恩,感恩他们无私的爱感染了每个读书的人,悟得了一丝生命的真谛。

“愿来生同堂欢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652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