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4 18:02:05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大全9篇)
时间:2023-09-24 18:02:05     小编:MJ笔神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生:看电视剧。

师:先前我们对《西游记》乃至孙悟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其实读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把自己头脑中形象与文字的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名著的更深理解。为了更多、更好了解经典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定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小任务,朗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文。(4分钟)

分别出示:

第一组:

仙胎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第二组:

石崖 石窍 石灶

第三组:

食草木(食是什么意思?吃) 饮涧泉(饮是什么意思?喝)

采山花 觅树果(觅是什么意思?寻找)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看来古代白话文很容易读懂嘛,大家掌握的多好啊。

第四组: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指名读。

师:这三句话有不理解的吗?

师生释疑。

师:把这些词语大家不仅读得准确,而且知道了意思,待会儿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讲得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生读原著文字。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4.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视剧中猴王出世这场戏是怎样的情景?

生说出情节。

师: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活动: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文中描写的画面与电视画面的不同之处。

5.假如现在请你来当导演排练石猴出世这场戏,你将怎样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感觉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有意思,可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有时候画面也不好实现文本的表达,所以想解读经典,只看电视剧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再读文字,感悟古代白话文的精妙所在。

自由读

指名读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结束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猴出世以及称王的过程,对这只猴子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只石猴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有感染力。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

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21、猴王出世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潜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潜力的习得。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到达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资料。不理解的词句,能够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此刻不一样。五上年级的学生学习五下年级的课文,也为学习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资料。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述“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个性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身旁,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述“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比较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取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古代白话文语文精炼,节奏感强的特点。

阅读法、合作学习法

体会石猴敢做敢为的特点。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课文情景范读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既然大家都喜欢听歌,那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一边听一边想,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好不好?(播放《西游记》片尾曲)引发学生兴趣,勾起学生回忆。(学生回答)

2.师:我们大家谁看过《西游记》?看过《西游记》的同学请举手,1、2、3、……大家都看过呀!既然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3.这么多人喜欢孙悟空哪。谁能谈谈你对孙悟空有哪些了解。(生自由发言)

4.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美猴王的经过。(板书课题,猴王出世。齐读两遍)

5.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1.师:下面请大家看电视屏幕,跟着电视画面一起来感受课文。注意一些难读的句子,听听电视上是怎么读的,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利用课件范读课文,再现当时的情景。)

2.师:欣赏完了电视,下面请大家再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稍加总结,顺便“释题”。“猴王----出世”

2. 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以及怎样成为美猴王的相关句子和段落。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师:这篇课文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的第一回,《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到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西游记》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里面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1、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2、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篇课文,也找出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找的是哪些句子呀?(课件展示)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随后小结。(结合板书)课文讲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美猴王的经过,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师:《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大家都看过,每年的暑假,各大电视台都在播放,老师也很喜欢看。而且对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记忆犹新,我想考考大家,你们看过《西游记》后,记不记得里面的故事?老师准备了几个题目,看哪些同学能够完成。

1. (课件展示)

3.最后,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聆听《西游记》的主题歌,一边听一边回忆你所知道的《西游记》故事,为今后的《西游记》故事大王班会作准备。会唱这首歌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4、师生互致礼,下课。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情感目标: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同学们,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名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2、咱们先一同看一段动画版的《西游记》。

(多媒体播放动画版的《西游记》)

3、《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喜欢它什么?

4、过渡语:孙悟空不但是你们的偶像,也是老师的偶像,我们都喜欢的孙悟空是从哪来的?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猴王出世》后,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不太好理解,你可以用前两课学到的方法来阅读。首先,你可以借助书下注释读懂词句,也可以查字典理解字义,还可以联系动画片、电视剧、连环画等理解,不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大体了解文章内容就可以了。实在不懂的可以画下来,和老师、同学探讨。

三、浏览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1、石猴是从哪来的?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答案。

3、谁来说说,石猴是从哪来的?它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四、研读课文,感受形象

1、默读全文,看看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画出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一写感受。

a、怎样读出猴子的顽皮机灵?

b、自己练读。

c、指名读

a、怎样读出石猴的聪明?

b、(课件出示:《西游记》原著的图片)

c、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有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同样,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能演出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断,我们一同来看一看电视剧里的演员是如何表演的。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

五、口语交际,再塑形象

1、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部分排一排,演一演。

2、想想怎样才能演好石猴呢?应该注意什么?

六、感受魅力,激发兴趣

教师结语:同学们,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

七、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动作 机灵

语言 勇敢

聪明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

2.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容纳的学习内容,突破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另外,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这篇课文虽内容比较浅显,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但有些词语还是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字典或者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词语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些词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 、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一)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四)过渡: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现在,让我们掀开这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学习第一回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板书课题,指导“猴”字书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二)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三)指名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四)快速浏览课文,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生浏览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生读文中句子)

预设:

生:这是一只很神奇的猴子

生:这是一只吸收了天地之精华的猴子。

……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生: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生:跳进去,又能出来。

……

师:读完这里,这时候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

生:勇敢

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勇敢,有自信

……

(五)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简要的复述一下文中所讲的故事吗?

四、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读了《猴王出世》这个故事,了解了我们喜欢的孙悟空的来历,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是啊,吴承恩的故事写得真好,塑造了这样一个栩栩如生,吸引了一代代读者的美猴王形象,真不愧为经典名著。那么,他具体是怎样写的呢?经典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四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用精读、默读、写批注等方法,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顽皮可爱、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

3、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经典魅力。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语句,感受石猴逍遥自在、无忧无虑、顽皮可爱的特点。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经典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文本,领略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预设:

生: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1)读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2)从这样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2. 师:读着这段文字,石猴的快乐自由同学们都体会到了,那么,吴承恩是怎样把石猴的自由和快乐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的语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3. 交流,师生共同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预设:

师:你们发现作者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发现了排比句的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字数相同

师:从每一个小短句所写的内容来看呢?(都在写它的食物)简单说这四句就是在写一个“食”字,内容是有关联的。再看看句子的结构是不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动词后边跟着动作的对象。)

师:再看这一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点?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顺口

(指导学生读这两组排比句)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读)

师:大家都读过古诗,老师考考大家对“对子”的本领。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生读)

师:前面作者分别交代了石猴生活中“食、住、交友”方面的情况,看看作者最后这两句跟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结)

师:先分着讲石猴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再进行总体性的概括,这样就能让我们头脑中既有具体的细节性的画面,又有对石猴生活的整体印象。你看,吴承恩的写法是不是很巧妙?我们的写作中有时候写人物,或者写场面都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4. 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生读)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

(生接读)

5.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生写批注)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这就叫做经典。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品读3—5自然段,尤其要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你认为写得出色的语句旁做上批注。(学生自学)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生:“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用 “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师:建议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读)

(生加动作,齐读)

4.结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品读写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

生: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付老师也写了,(板书:勇敢顽强、无私无畏)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三、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是的,孩子们,《西游记》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原因之一就是它用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了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美猴王”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生齐读。

师: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教材分析:本节课讲授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史记》和《三国演义》改写的现代文,而两篇略读课文分别是根据《水浒传》选编的《景阳冈》和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古代白话文,《猴王出世》是最后一篇课文。作为略读课文的这篇古代白话文,在内容上,理解 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课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因此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要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多作要求。借用精读课文的迁移式设计和问题式设计,我在教学前进行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能应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预习,为的是课上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导读中还指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由于我们用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我在该结束之际,设计了引入原著中描写石猴称王以后的生活状况的语句,师生共读,目的是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现在用的是五年级上半年的学生,他们对古代白话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重、难点的设定:这既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又是神话小说,因此教学时还要体现出神话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来体会石猴的快乐逍遥,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更好的品味语言。在感知形象时,让学生通过勾画、批注等方法抓关键语句,感受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本课内容很多,我只抓了两个问题来处理,不求全求深,精讲精华部分,试图以点带面,以读代讲,激发对古代白话文的热爱。难点是初步体会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在处理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字词问题,师只有选择性的处理一些。通过多读、浏览、默读、自由读等方法让学生自由读书,课上大量给学生时间读书,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4、生成问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应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情况,如问题研究价值不高,可以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发现他们在研究第一个问题时,虽然知道了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究竟是什么环境下的石头里诞生的,他们不了解,于是我们将第一个问题改为:石猴的生长环境和最初的样子是怎样的。

1、谈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最初备课的情景:比如这节课中提示语中的两个问题

(1)石猴是从哪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当时向孩子们对《西游记》早就耳熟能详了,对他们来说这两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内容就不需要研读了,只要品味语言就行了。“怎么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上要研究的吗?但通过试讲发现,要解决“怎么写”很难,尤其是脱离情节研究写法更难。学生兴趣缺缺,课堂气氛沉闷,更别说激发对古典名著的兴趣了。所以我们发现,语文课上研究“写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课中不能脱离清洁一味强调“怎么写”,这种暴露式的教学方法,生命力是不强的,所以我们在这节课上设计了关于“写什么”的环节,并在教学中多次感悟“怎么写”。在第一部分猴子的形象的处理时,采取了“不读不议,议后再读”的教学方法,共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前两次读一个是在学生大致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默读中查找规律,并在全班交流讨论。一个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内化语言,从而感悟古典白话文的魅力。而最后一个读是理解之后的读,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理解,读出感情。第二部分的设计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从研究语言入手,找出 “重复语言”,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研究人物语言和性格的关系,进而掌握形象。基本流程是:交流—点拨—品读—交流…总体上是围绕研究石猴形象这一主题,从情节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品析。

2、不足之处:

课上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我思考可能有以下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故事情节孩子们是有兴趣的,可古代白话文的形式让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我而言,课前虽然也简单的处理了《草船借箭》、《景阳冈》,但也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代白话文。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阅读古典名著,乐于品味古典名著,应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初就有意渗透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或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名著,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此外,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读的还不够。当学生读的没有情绪时,当孩子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是,我应把等答案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静下心来读书。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课上也许就不会不活跃了。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地处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资料较少,对《西游记》原著,看过的人寥寥无几。但电视剧学生却看过好多遍,对里面的人物非常熟悉,这就拉进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迸裂”“避暑”“顽劣”“抓耳挠腮”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弄懂词语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一、情境引入,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个人物是谁?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

3、揭示课题《猴王出世》

二、合作交流,回报展示。

1.分小组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石猴是怎么出世的?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朗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

5.小组合作交流,代表汇报。

6.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四、三读(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身手不凡?)

3、小结

五、四读(美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3赏读,指名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六、课堂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段多读几遍,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段。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阅读《西游记》故事,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

七、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

八、自我问答:

课文内容,学生容易理解,课文朗读却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并对难度的句子进行指导,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读懂。但很多同学在感情朗读上却差了很多,看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还得做出许多努力。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一、教学设计:

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史记》和《三国演义》改写的现代文,而两篇略读课文分别是根据《水浒传》选编的《景阳冈》和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古代白话文,《猴王出世》是最后一篇课文。作为略读课文的这篇古代白话文,在内容上,理解 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课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因此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要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多作要求。借用精读课文的迁移式设计和问题式设计,我在教学前进行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能应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预习,为的是课上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导读中还指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由于我们用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我在该结束之际,设计了引入原著中描写石猴称王以后的生活状况的语句,师生共读,目的是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现在用的是五年级上半年的学生,他们对古代白话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重、难点的设定:这既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又是神话小说,因此教学时还要体现出神话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来体会石猴的快乐逍遥,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更好的品味语言。在感知形象时,让学生通过勾画、批注等方法抓关键语句,感受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本课内容很多,我只抓了两个问题来处理,不求全求深,精讲精华部分,试图以点带面,以读代讲,激发对古代白话文的热爱。难点是初步体会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在处理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字词问题,师只有选择性的处理一些。通过多读、浏览、默读、自由读等方法让学生自由读书,课上大量给学生时间读书,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4、生成问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应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情况,如问题研究价值不高,可以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发现他们在研究第一个问题时,虽然知道了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究竟是什么环境下的石头里诞生的,他们不了解,于是我们将第一个问题改为:石猴的生长环境和最初的样子是怎样的。

二、教学反思:

1、谈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最初备课的情景:比如这节课中提示语中的两个问题(1)石猴是从哪来的?(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当时向孩子们对《西游记》早就耳熟能详了,对他们来说这两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内容就不需要研读了,只要品味语言就行了。“怎么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上要研究的吗?但通过试讲发现,要解决“怎么写”很难,尤其是脱离情节研究写法更难。学生兴趣缺缺,课堂气氛沉闷,更别说激发对古典名著的兴趣了。所以我们发现,语文课上研究“写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课中不能脱离清洁一味强调“怎么写”,这种暴露式的教学方法,生命力是不强的,所以我们在这节课上设计了关于“写什么”的环节,并在教学中多次感悟“怎么写”。在第一部分猴子的形象的处理时,采取了“不读不议,议后再读”的教学方法,共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前两次读一个是在学生大致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默读中查找规律,并在全班交流讨论。一个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内化语言,从而感悟古典白话文的魅力。而最后一个读是理解之后的读,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理解,读出感情。第二部分的设计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从研究语言入手,找出 “重复语言”,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研究人物语言和性格的关系,进而掌握形象。基本流程是:交流—点拨—品读—交流…总体上是围绕研究石猴形象这一主题,从情节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品析。

2、不足之处:课上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我思考可能有以下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故事情节孩子们是有兴趣的,可古代白话文的形式让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我而言,课前虽然也简单的处理了《草船借箭》、《景阳冈》,但也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代白话文。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阅读古典名著,乐于品味古典名著,应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初就有意渗透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或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名著,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此外,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读的还不够。当学生读的没有情绪时,当孩子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是,我应把等答案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静下心来读书。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课上也许就不会不活跃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494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