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静夜思的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0 09:15:02
2023年静夜思的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汇总15篇)
时间:2023-09-20 09:15:02     小编:XY字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一

古诗夜思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希望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背诵,但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被允许。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能背诵,他们就不必学习。要让他们理解诗歌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阅读长句。如何在这门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入课堂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仍然没有底,但我明白我不能像往常一样继续下去。幸运的是,经过一节课,它也有了新的灵感。

,让学生阅读“安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让他们说:如果你想提醒大家好好阅读,学生会说“静”读后面的鼻音,而不是前面的鼻音,“night”是整体识别,而不是拼写。所以我随机教他们安静和夜晚,为他们找朋友,并讨论如何快速记住这两个单词。但我对此并不满意。我问:哪个词告诉我们诗人是什么时候,哪个词告诉我们“思考”是什么意思?他错过了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和”夜“的含义。诗人错过了什么?这样,学生们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并立即进入阅读。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阅读时才能无表情地歌唱。当学生们读到诗人想念家乡时,我立刻问:他会想念谁的家乡?学生们有很多答案,有人说是父亲和母亲,有人说是亲戚和朋友,有人说是兄弟姐妹,有人说是他们玩过的小溪。我真的不能低估孩子。课前,我担心他们不会读诗。所以我问他们:你想念你的父母吗?你什么时候最想我?我特意请全日制学生戴子伟先说。她说她每天晚上最想念父母,所以学生们的话题就开始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和缺失的东西。这时,我请他们再读一遍这首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认为你能听懂哪个句子或单词,所以所有的诗都是在孩子们的嘴里解释的。他们甚至说:月亮是圆的,为什么我还没有和家人团聚呢!我明白,在这个时候,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这也让学生们明白,阅读不仅是擅长阅读,而且是他们能读到的东西。

我没想到这门课会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次看到他们的潜力,让我有一个新的经验,尝试汉语教学。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二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

我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静夜思》的古诗理解以及教读。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1)我教的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学生大都理解了诗中意思。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的应对临时的反应,在让学生用“看”在造个句子的时候,能很好的去引导和应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望”和“看”的区别。我所讲的主要是每句诗的意思,最后从整体让学生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层次较为清楚,板书比较简单明了。

(2)我的不足之处

这次讲课总体来说总体上还是成功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不足之处。在整个课堂当中给学生们主动发言的机会很少,学生都是在我的引导下来学这首诗的,我没有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在这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改进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应该讲的忘记讲了(如:在他们读到“疑是地上霜”这句当中的“是”学生们最容易读成平舌音,而我却没有及时的指出来)。还有就是给学生们自读的机会也很少。

在创新方面还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一传统的方式教授。这些方面都需要在今后当中改进,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解释“望”和“看”的区别的时候,我问学生“为什么诗人有望”时,已经有学生知道“望”是月亮离我们很远,所以用“望”,在这种情况下我本可以直接说出他们的区别的,但当时看到有些同学还是比较的.茫然,就想出何必不让学生们自己用“看”造一个句子呢?这瞬间的想法,使得学生们更了解了这两个字的区别。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对于这些瞬间产生的事情要及时地利用,去捕捉。

(4)再教设计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的反应了外出游子静夜思想之情。在看自己所拍的录像当中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下次的再教这篇古诗我会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进而让同学们自己站起来展现自己的风采。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可以小老师领读,小组读,男女对读等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朗读激情,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

在一年级当中识字也是教学的重点,我在这次教学的过程中在解释其他字的意思的时候,很少再去巩固这些字,使学生们少了一次再次巩固的机会。在下去的教学当中,我会有意识的去改进这方面,在让学生边学中边巩固生字词。 在下次的机会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动脑的能力和想象得能力。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口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

沤江一完小 张万红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战时自己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然后通过与“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将生字与音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三

古诗《静夜思》,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也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面对这样熟悉的古诗,咱们做老师的还有什么可教给一年级孩子的呢?

首先,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

新教材要求孩子识记的字特别多。《静夜思》一文因诗文短小,生字不算多,但也有10个。如何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诗中字词的认识上呢?因为孩子们自以为已经很熟悉课文,就摆出得意骄傲的神态,不愿再细听老师的引导,只一味唧唧喳喳地炫耀自己背诵的本领。其实,他们也就只能这么小和尚念经般瞎背一通而已,其间还有不少字音是不正确的,不少生字是不认识的。这时,组织孩子评价他人读音的缺陷,一起讨论生字的字形,就能找到他们对于古诗的新鲜感。

诗中三拼音较多,又大多是带“ang”的后鼻音,读准确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得在这些三拼音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采用孩子们喜欢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亦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掌握古诗的内容和含义。

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熟诗教学的必要目标。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如果教者光采用深入分析和烦琐讲解的方法,则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凭借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画面,采用一年级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他们体会时,也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避免空洞的说教。

如:说到李白思念家乡的时候,孩子们的感触还是不深,因为从他们眼光中流露出来的仍是一脸的茫然,读起诗来也充满了笑意。这时,我就问:

“你离开了爸爸、妈妈,会怎样?”

“我会担心的。”一孩子说。

“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妈妈是不是平安。”

“那李白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也会怎么样?”

“也会牵挂家人的。”孩子们一致认为。

“他又会牵挂什么呢?”我追问。

“他牵挂妈妈的老毛病有没有再犯。”

“他牵挂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不好。”

“他牵挂家里的田地有没有获得大丰收。”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再读古诗,感情出来了。集体读,指名读,孩子们都已沉浸在浓浓的思念之情中了。

当然,此诗虽说短小精悍,要想真正读懂它,也非易事。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还很难对此诗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只要让他们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今后,每一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第三,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

《静夜思》是小学课文新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古诗。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激起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就能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就把此诗的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的金钥匙。

读古诗得认识作者,了解作者。那又怎样向一年级的孩子介绍《静夜思》作者李白呢?我觉得还是应该用孩子们熟悉的一点知识做引子,让他们一点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当问起《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时,十有八九的孩子会说是李白,可仅仅知道这个哪够啊。我马上追问:“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立马好多孩子做无知状,呵呵,这都是平时小和尚念经的结果。不过总有智者在的,一男孩举手说:“我知道‘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讲的就是李白小时候的事。”不错,终于找到切入口。因为对于“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孩子们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可还不会把此知识和彼知识串联起来。现在,他们马上就觉得,原来李白并不陌生,小时候也是个淘气孩子啊。重温“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后,又有孩子说李白喜欢喝酒的事,原来他们懂的还不少的。

当问起你都读过李白的哪些诗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不少。

其间,一个孩子说:“我读过李白的《春晓》。”

我莞尔一笑说:“《春晓》可不是李白写的。”

马上有个孩子接上:“《春晓》是孟浩然写的。”

我马上表扬这位多知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不过这位写《春晓》的孟浩然还是李白的好朋友呢。”

孩子们听罢,个个乐呵呵的,想必他们在想:原来古人的事也这么有意思啊。

教完《静夜思》,古诗学习也就刚起了个头儿,接下去,我就利用班队课让孩子们把知道的古诗美美地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还查看了孩子们手中已有的关于古诗的书籍,告诉他们哪一本比较合适,没有的要赶紧去买。老师说的话可是他们的“圣旨”,相信他们一定会一步步走近古诗,阅读古诗的。此外,我还打算把学习古诗的计划告诉孩子的家长,给他们印发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的篇目,让孩子家长一起引导、帮助孩子学习古诗词。毕竟这70首的古诗只有20多首是放在课内学的,其他的可都要求课外掌握。

就此下来,熟诗的教学也便有了可教可学的内容。只怕还嫌精力不够,时间不够了。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四

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

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父母在深圳做工,托给外婆照顾的小孩先说,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

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和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五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教师)一齐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终,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我评议。这期间,教师必须要兼顾不一样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一样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当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这首古诗。”能够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六

在教《静夜思》之前,已经预料到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背诵。因此,把学生齐背课文和单独背课文的这一环节由课的末尾提到了课的最初。实际上,让他们背诵古诗是对自己在课前考察学情的进一步确认。果然,他们会背诵古诗,但仍存在字音咬不准,不知道怎样停顿等问题。于是我肯定了他们很棒,能背诵诗歌之后,话锋一转,说:“你们虽然会背了,可是里面的有些字音还没有读准呢”稍微的打击,让学生更专注地倾听老师讲课。

其次,孩子背《静夜思》大致是不知其意的。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用图片的直观呈现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静下来仔细思考这堂课却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引导孩子朗读古诗方面,如何让孩子读出这种古诗的韵味呢?要怎样读才能平仄分明又富有诗意呢?这些问题,在之后听薛瑞萍老师的讲座时,得到了一些启发。古诗仍旧要读出韵律美。最基本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很好的方法。总结一堂课,总希望自己在边教边悟中得到提升。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七

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当差不多都会背,可是经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我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明白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立刻进入了阅读。

仅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能够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全托生戴紫薇先说,她说每一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境,明白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终,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到达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激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八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课程中不乏诗歌教学,但孩子是否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我们不得而知。而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往往能够体会音乐所传达的如欢快、悲伤等情感,于是,我选择了《静夜思》这样一个活动,将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及舞台表演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随着音乐吟诵了古诗词,又让幼儿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幼儿大胆地,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了自我的认识与想像。《静夜思》这首歌曲是d小调4/4拍结构,人带来一种忧伤的感觉,将作者李白思念家乡的情愫娓娓道来。全曲共8小节,节奏型是x,xx,x—,旋律的起伏是按诗歌的平仄音进行的:如第一小节最后一拍到第二小节的几个音是sol~m~la,这是为“月(仄声)光(平声)”两个字特意进行的安排,s01~m是下行小三度,1a又回到了主音,正好符合仄声到平声的过渡,旋律的变化和语言的规律较为接近,符合大班孩子能力发展水平,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配乐吟诵、歌唱及表演。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道具制作、表演、节奏配乐等活动,体验合作表演中的乐趣。

1、知识准备: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这首诗歌;在美工课上幼儿练习画黑夜和月亮,并且会用纸来折帽子;给孩子播放古装片,使孩子了解古代人的着装。

2、材料准备:《静夜思》图片,音乐,纸,颜料,小乐器,古代服饰、配饰、幼儿用书、放大的图片等。

1、让幼儿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利用音乐的形式,多声部练习训练孩子的听力,帮助幼儿理解声部间的关系,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分配、持续等多方面的能力。

2、让幼儿通过图画和配乐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大意并综合表演是整个活动的展示环节。使他们更有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静夜思》

谈话: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通过看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教师: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

2、按节奏吟诵《静夜思》

(1)教师朗诵《静夜思》,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床前”,幼儿接“明月光”,以此类推。

(5)幼儿完整地朗诵歌词。

3、尝试用音乐的方式吟诵、演唱古诗词

教师请配班老师一起给幼儿做示范。幼儿做稳定拍配合。

a老师:“床前明月光。”

b老师:“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重复4遍)

分组进行音乐吟诵练习。两名老师各带一组幼儿分声部教学。

尝试用音乐的方式演唱古诗词。

4、共同表演

在活动室各角落设置绘画、道具、表演、配乐区。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根据古诗和音乐的意境进行绘画、制作和表演等活动。

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与古诗词。将幼儿的画作为背景,同时穿戴自己亲手制作的简单服饰、道具,进行《静夜思》的吟诵和演唱。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九

《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因为他们在幼儿园就会朗朗的读背。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学生背是会了,但是语气和诗的韵味并没有读出来,更不要说理解诗的意思了。怎样让这些已经会背诗文的孩子再来集中精力学习古诗呢?我先是来了个师生比赛读诗,看谁读的准读得好听,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就一下子激发了,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我就依次叫学生读,最后我来读,再来评一评,看谁读的准读的好听。当然是老师读得好听了,接着我就问学生,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准一样好听吗?学生都说愿意。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静”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知道了静是安静的意思后,我就问学生,我们知道一般什么时候最安静啊?学生说夜晚。这样就把夜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说,在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看诗人在做什么啊?我就指着“思”提示学生。学生一看老师的手指就马上说出是想的意思。这样我要学生把这”静夜诗“三个字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在安静的夜晚,诗人在想什么呢?我们读了诗句就知道了。这样学生就开始进入读书了。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于是我就边引导学生读诗句边启发他们想诗句的意思。当读到最后两句时,我一边读一边做”举头“和”“低头”的动作,然后问学生,你们现在跟着爸爸妈妈出来读书,想不想家乡的亲人啊?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想”。然后我就对学生说,是啊,诗人李白也是在外地,他看见这样好的月色,你们说他在想什么?于是学生就说他也在想念家乡。这样很自然的就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在学生一下子就知道诗人写这首诗就是要表达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后。,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来读,就比刚上课时读的要好多了。接着在教师的示范和领读下,学生把诗的韵味也读出来了。最后,就让学生的身份边读边做动作,这样能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话说诗的意思了。

这节课下来,我在想,其实学生是很有潜力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能够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的能力有所提高。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十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学生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静夜思》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学生图中的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假如小朋友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而自己却要挨饿,你的心情会是怎样?”“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十一

上课时,教师不是抓紧时间直奔教学主题,而是随着《拍手歌》的律动自我和学生舞动起来。刚开始,由于羞涩(因为教师第一次给这些孩子上课,可能有点儿紧张吧)孩子们十分拘束,动作一点儿也不自然。在教师优美的舞姿,鼓励的语言下,孩子们渐渐的放开了很多,动作也大方了,每个同学都随着音乐自然地动起来了。刚才与教师的生疏感一下子无影无踪,变得与教师亲近起来了。律动不但让课堂变和谐了,并且还刺激和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体现出了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她的执教表现告诉我们,她已经转变了那种教师是圣人,教材是圣经的旧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统领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种主角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恰当地转换主角。有时组织学生学习,有时指导学生活动,还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到学生中共同活动。她这样恰当地适时转换主角,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1、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必须的意境。这就注定了音乐与语文的联系。这一节课就是要表现《静夜思》思念亲人的情境。而这正是语文课上要表达的资料。所以教师先让孩子们朗诵诗歌,领会“静”和“思”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静夜思》的情境,教师还给孩子们讲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环境。为孩子们吟唱歌曲要表达思念之情作好了铺垫。教师巧妙地把语文融合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

2、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紧密相连。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此刻的教学重要的是象教师那样去"做"。怎样做,做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乐意与自我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的尽头—教学结果上,而应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我的教学过程,走近新课堂,探索新课堂的奥妙,让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十二

2020年3月18日上午,我听了同组一年级语文老师张xx和夏xx两位老师对《静夜思》这篇古诗的授课,受益良多,特记录反思,以备在自己今后的教学中扬其优点,避其不足。

1、古诗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读,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通过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老师再相继点拨引导,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老师通过出示《静夜思》背景插图,优美的配乐,李白的图像,尤其是张金哥老师在理解“霜”这个字时,搭配的图片,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

3、在田字格生字教学中,两位老师对生字讲解细致、认真,值得学习的是能把学生书写反馈群中的生字再进行直播展示、点评,让孩子明白书写的要点,从而把生字写得更规范。

《静夜思》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我想诗句的意思的可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引导孩子自己理解、体会,必要时连麦让孩子做一做诗中李白的动作,演一演。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举头、低头等动作,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作者李白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十三

历史故事《孙中山破陋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活泼能干与缠足时和缠足后的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揭示了缠足对中国妇女身心的残害,讴歌了孙中山从小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听了薛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有以下收获:

一. 紧扣文本,精心设计问题

在体会姐姐缠足时的痛苦环节,薛老师用了三个问题“用的布条是什么样的?怎样缠?姐姐的表现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缠足之苦;在体会孙中山生气与心疼交织的心情时,相机追问:孙中山在生气什么?又心疼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孙中山的内心,深入解读文本。

二. 补充资料,注重拓展

本文所写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年龄阅历关系很难体会到缠足之苦。薛老师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正常脚部骨骼和被缠小脚的骨骼对比图,并且配上缠足过程文字说明;通过补充资料古代审美“三寸金莲”与学生动手量一下自己脚部的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缠足这一习俗之陋。

三. 说话训练,加深体悟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薛老师巧抓训练点:妈妈进了房门,继续( );姐姐越来越( );孙中山站在门外。让学生在说话中加深缠足陋习对人的残害的体会。在学习最后一段时,通过拓展“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会说什么?”创设了几个情境,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体会缠足陋习破除的大快人心。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十四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老师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表现自我、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朗诵作铺垫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并且有表情的朗诵学过的诗歌;在朗诵时,抓住孩子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境;最后还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情绪来表达《静夜思》思想感情的。这些都为后面有表情的演唱作好了铺垫。

二、演唱来表达

我通过有表情的朗诵《静夜思》,让孩子们进入了其中的情境。演唱歌曲,就是对情境进行实施的时候了。为了更好的表达情境,先放录音两遍,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接着自己有感情的范唱,带唱,师生接唱歌词。小组接龙唱,全班完整的演唱。在各种演唱的同时,我随时注意自己和孩子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孩子们对歌曲比较熟悉了以后,就对孩子们进行情感导入,通过想象身边的和远方的亲人来找思念的感觉。最后,在演唱时就要把思念之情寄托在歌声之中。经过我的循循善诱,孩子们的歌声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绘画作补充

读和唱已经让孩子们进入了《静夜思》的情境,可我觉得还不够突出难点。教学刚开始,孩子们朗诵完《静夜思》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意境图,让孩子们找找与《静夜思》相符合的画面。在教学快结束时,我还让孩子们在另外版本《静夜思》的旋律中根据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来给音乐配画。

为了这个难点,竟花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真不简单啊。

一、和谐的课堂

上课时,老师不是抓紧时间直奔教学主题,而是随着《拍手歌》的律动自己和学生舞动起来。刚开始,由于羞涩,因为老师第一次给这些孩子上课,可能有点儿紧张吧,孩子们非常拘束,动作一点儿也不自然。在老师优美的舞姿,鼓励的语言下,孩子们渐渐的放开了很多,动作也大方了,每个同学都随着音乐自然地动起来了。刚才与老师的生疏感一下子无影无踪,变得与老师亲近起来了。律动不但让课堂变和谐了,而且还刺激和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美的课堂

三、整合的课堂

1、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定了音乐与语文的联系。这一节课就是要表现《静夜思》思念亲人的情境。而这正是语文课上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老师先让孩子们朗诵诗歌,领会“静”和“思”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静夜思》的情境,老师还给孩子们讲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环境。为孩子们吟唱歌曲要表达思念之情作好了铺垫。老师巧妙地把语文融合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

2、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紧密相连。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现在的教学重要的是像老师那样去"做"。怎么做,做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的尽头—教学结果上,而应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走近新课堂,探索新课堂的奥妙,让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篇十五

《静夜思》清新朴素,明白如画,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首先考虑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古诗教学的必要目标。并且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我本堂课的重点。在初读完诗句后我们就进入了识字。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再让孩子来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提醒大家怎样读好这个字,引导同学组词。在学生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写生对字型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汉字。在引导孩子认识“举”时,出示了奥运会举重的图标,孩子们一看图就记住了它,在记忆“望”时,编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在认识“夜”时,通过拆字,分部件的方法记住了它。孩子还在课堂上编了一个谜语让同学猜“一个大妈妈,她很爱漂亮,出门就要戴上两朵花”,孩子们马上就猜出了是“头”字。

然后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实现去拼音读生字的目的。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止。

在写字教学中,教学生写了本课中出现的“头”字。幻灯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出示了“头”的笔顺,孩子直观地看见了汉字的书写,了解了生字的笔顺。

但是在本堂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识字教学时节奏太慢,影响了整节课的目标的完成。如果在小老师教生字、组词的环节压缩点时间,更有效地调控课堂,就有更多的时间落实诵读古诗、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堂学习中,学生大面积的集体活动不够。本节课,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场景较多,虽然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和锻炼,但不利于老师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及时的了解。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等能让大部分学生共同活动的互动方式,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处入课堂,学习习惯较差,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尤其关键。不仅要把孩子组织起来,还要进一步让孩子能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班的孩子聪明、活泼,上课很活跃,就显得听的习惯、说的习惯不够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079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