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9 04:41:09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
时间:2023-09-19 04:41:09     小编:GZ才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会认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四季各有不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儿歌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喜欢唱什么歌?什么时候会唱歌?

2、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也会唱歌,它们唱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后生字,将字音读准。

2、在课文中圈出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间互查,抽读字卡。

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我会说”组词。齐读。

5、小黑板出示会认的字,“小老师”带读。

6、男、女生分读,赛读。

7、齐读生字。

四、作业设计。

1、写一写会认的字。

2、给会认的字涂上红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抽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一读。

2、分小组交流:你喜欢的.原因。

3、谁来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

4、听它在唱些什么呢?

5、他们唱出的歌声音为什么不一样呢?丁冬、知了、沙沙、呼啦?

6、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范读,男女生赛读。

三、拓展思维。

1、在你喜欢的季节里,你还听见谁在唱歌?唱些什么?

2、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瓜”,教师范写。

2、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练习。

五、作业设计:

1、为你喜欢的季节画一幅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新授

(一)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二)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

加偏旁

换偏旁

做动作

(三)组词语理解字义

(四)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

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

(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做准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 + 34 + 22 =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

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2.连减。

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

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

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 + 26)

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1.列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2.看谁算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一、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的美丽。

二、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初步学习描绘环境。

师:对,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学会观察生活,真是个好习惯。说到秋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树叶黄了,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课件同步展示树叶飘落下来的美景。)其实秋天不仅仅是这样的凄凉,它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课件展示课题《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走入大自然,去看看像图画一样美丽的秋天。谁能大声读读这个生字。(课件将生字“画”变色,强化孩子们的生字的认读,请孩子来读“图”字,读课题。)

师:你读得声音洪亮,字音准确,真棒!大家能像他那样再读一读课题吗?

孩子们连续读几遍。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字,如“燃、勤”与“笼、浪、粱”。

直接出示课后“我会认”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不会的可通过“苹果”里的拼音或向别人请教来解决。

看,秋天来了,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展示苹果。)哦,是果园的苹果成熟了。调皮生字宝宝们也高兴地躲在苹果后面和大家捉迷藏呢?看看哪些聪明的孩子能认出这些生字宝宝?(课件展示,随意点击苹果,请孩子认读,没有读准确,点击生字,显示拼音,注意边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生各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词语认读

注意指导“笼”在“灯笼”一词中读轻声;“粱”在“高粱”一词中也读轻声。

师:词语宝宝们也想挑战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展示词语,请孩子们认读。课件展示,注意指导“笼”在“灯笼”一词中读轻声。“粱”在“高粱”一词中也读轻声。

反复请孩子练习轻声的正确读法。告诉孩子们,生字宝宝有时要变声哟!

(四)初读课文

1.孩子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桌纠正字音,或圈出读得好的字词。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2.质疑,秋天来了,哪里有美丽的图画?

孩子们自由讨论。

孩子们眼睛真巧,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课件展示,美丽的山野。)

为什么说,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呢?(孩子们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

看到这美丽、丰收的山野,人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高兴,喜悦……”对,人们是喜悦的心情。那孩子们能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吗?请孩子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读出“喜悦”之情。

(五)细品课文

1.研读重点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看,山野里,成熟的稻谷,金灿灿的,一大片的一大片的,大家觉得像什么呢?引导孩子想象,就像金黄的大海。

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出: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用动作让孩子体会动词,体会句式。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那山野里还有什么成熟了呢?

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

2.读读说说。

指导朗读:“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读出丰收的热闹,喜悦。

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认识动词、描写颜色的词语;认识比拟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要来: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美好的愿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是重点。读懂诗意,了解作者纯洁美好的心灵是难点。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cai课件或幻灯片、录像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假如。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1.看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读一读。

3.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三、自由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讨论。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l)读一读作者要用神笔干什么?

(2)指名回答。

(用神笔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它快活成长)

(3)指导朗读,背诵。

2.学习第2节。

(l)看图,读诗句,作者想用神笔画些什么,为什么?

(2)学生归纳,指名回答。

(作者给小鸟画谷粒,让鸟妈妈不去远方寻食)

3.学习第3节。

(l)想想:这一节中作者有了什么愿望?

(2)同桌互相交流。

(3)指导朗读,背诵。

4.学习第4节。

这一节作者省略了内容。如果让你来接着往下写,你会写些什么呢?想一想,写写。

五、扩展练习。

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实现什么愿望?

六、出示课件,欣赏录音配乐朗读。

1.评一评。

2.仿一份,自由练读。

七、巩固练习。

朗读全诗。看谁很快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集体背诵课文。

二、指导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包括要求学会的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的9个生字。

2.组

词练习。

3.同桌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同桌互查字的认读情况。

5.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以下字:

缩 健 寻 双 即 还

三、指导完成“我会写”。

四、作业。

以“假如”为题,寄予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一首短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18青松

设计思路

这首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赞颂自然意义的青松、二是赞颂精神意义上的青松。本课的教学如果能达到疏通诗意,结合生活实际与插图,通过诵读体会到青松的纯洁高尚这一层次,可以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高林生老师曾经在《水乡歌》的研讨贴中提到:在他们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走向未知;所以在设计时,做了适度的整合,充分利用练习册中提供的时代背景,读读背背中的情境图及教师的导语,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力求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从而深入挖掘诗意,使学生的诵读积累变得更加有意义。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1、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

二、初读求正确、流利

1、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

3、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指名读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5、多种形式朗读,强化字音,评价是否注意了诗的节奏。

三、学习生字

1、本课6个生字,"挺"字要具体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右边部分是"建字底"。其它字可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2、学生描红、临写。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练习默读课文。

3.能听写课后作业中的词语。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默读课文,体会文中在描述中表达出的热爱日月潭,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全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责任: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并练习默读课文。

一、亮责任

借助汉语拼音读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及它名字的由来。

二、落实责任

1.范读课文,划分段落。

2.指名读第一段

问: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理解词语:

树木茂盛:树木长得又多又壮。

群山环绕:本课说日月潭周围都是山,潭水在群山怀抱之中。

名胜古迹:有优美风景或古代遗迹的地方。古迹,多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物。

3.默读第二段。

问: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提出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4.齐读第三段。

问:本段写什么时候的景色?(清晨)

晨星:清晨还未隐去的星星。

隐隐约约:本课指看起来不很清楚。

倒映:指天上的星星和岸上的灯光映在湖中。

5.问:这段写了日月潭的哪些时候的景色?

(太阳高照和蒙蒙细雨中)

清晰:非常清楚。和隐隐约约相对。

展现:完全显现出来,让人看。

轻纱:轻飘飘的纱。本课比喻雨中日月潭的景象。

读本段第二句:

问:拿什么比喻什么?

(1)拿轻沙比喻日月潭在雨中的景象。

(2)拿仙境比喻日月潭的周围的景物。

指导。

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6.由于风景优美,许多中外游客都来游览。

7.练习分段背诵。

三、验收责任

背诵课文。

第二节

教学责任:熟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一亮责任: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熟练读课文。

二、落实责任

1.学生分段读课文。

(读清生字读音,看准字形)

2.复习旧字。

雀急勺健沙

3.学习新字。

省隐约建纱

左中右结构:附

半包围结构:迹

左右结构:称

称独体字:升

上下结构:秀筑照

4.重点指导。

隐:注意右边“彐”横都不出头。

建:注意“廴”的捺要出头。秀:上部最后一笔为捺。

5.扩词

省:台湾省省区省市

附:附近附加附和

迹:古迹迹象水迹

称:对称称职

升:升起公升升旗

隐:隐约隐藏隐蔽

约:相约约束和约约定

照:照相照片照顾

建:建筑建设建国

筑:筑坝泥筑

纱:薄纱纱巾细纱

秀:秀丽优秀秀美

6.指名读词。

三、验收责任默写生字。

第三节

教学责任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本课的所学知识。

一、亮责任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本课的所学知识。

二、落实责任

1.读p47/2读读写写,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2.听写这些词语。

3.读句子。

4.抄在练习册上。

5.指导背诵。

(1)分段背诵。

齐背分句背自己背分组背齐背指名背

(2)连段分别背诵。

三、验收责任检查背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969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