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8 12:00:06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9篇)
时间:2023-09-18 12:00:06     小编:温柔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图形的位似》这节课内容抽象而且学生以前没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由手影这种学生较熟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这种位置关系,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一步探究位似图形的相关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我在设计中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探索知识是本节的重点,设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做、议、读、想、试等环节来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获,探索创新。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位似图形的过程都很顺利,但是很多小组在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时出项了语言表达的困难。

2、学生对于“每组对应点”认识还是不够,导致在判断位似图形时出现问题。

3、评价形式过于单调。一直是教师“很好”“太棒了”之类的评价,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5、没有让学生自己感受当位似图形不同时位似中心在位似图形的不同位置这一动态特点。

6、学生证明位似图形时证明过程还是不够严谨。

7、缺少了位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改进措施: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强调“每组对应点”就是“所有的对应点”,在图上任意取几对对应点,通过连线,也经过位似中心,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3、通过各种途径评价学生,让自己的评价活泼多样。譬如:鼓励性眼神、肢体语言、同学们的掌声、定量评价、奖惩措施等等。

4、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在小组中起到领导和协调的作用,抓住整个小组的节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多举行小组捆绑评价的活动,让后进的同学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参与进来。

5、加强几何画板的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体现了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数学课堂现代化的发展。在这节课中,如果添加几何画板,那么位似中心和位似图形的五种位置关系就很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6、加强学生几何题证明的条理性、严谨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7、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寻找我们生活中位似图形的影子,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牢记这些不足之处,不断改进,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进步,更成熟。

今天有关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英语口语的相关内容,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

= = = ,即 = 。 (n为正整数)

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 = =( ) (2) = =( )

(3) = =( )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 (n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 = (2) =

(3) = (4) =

2、计算

(1) (2) (3)

(4) 5)

(6)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2)

(3) (4)

八、答案:

六、1. (1)不成立, = (2)不成立, =

(3)不成立, = (4)不成立, =

2、 (1) (2) (3) (4)

(5) (6)

七、(1) (2) (3) (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跨学科综合 题)若把x克食盐溶入b克水中,从其中取出m克食盐溶液,其中含纯盐________.

2.(数学与生活)李丽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s,无风时她以平均a米/秒的速度骑车,便能按时到达,当风速为b米/秒时,她若顶 风按时到校,请用代数式表示她必须提前_______出发.

3.(数学与生产)永信瓶盖厂加工一批瓶盖,甲组与乙组合作需要a天完成,若甲组单独完成需要b天,乙 组单独完 成需_______天.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原式变形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2. 已知等式配方后,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与b的值,即可确定出三角形周长.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3. 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4.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分式化到最简,然后代值计算.先将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再约分,然后将已知 变形为 代入原式即可求解.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教法:

2、讲练结合法: 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平方根进行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配以精讲,并进行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法:

1、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感悟二次根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体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分组讨论法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换,达到取长补短,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4、练习法采用不同的练习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进行自检,小组内进行他检,提高学生的素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

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

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933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