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活动方案大班(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7 06:46:16
最新科学活动方案大班(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7 06:46:16     小编:灵魂曲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方案都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一

一、推和拉。

1、一只大纸箱老师以十分费力的肢体动作和神情去端、拉、搬事先放好的大纸箱。

2、这是一只很重的箱子,怎样才能把它移到门口去呢?

3、幼儿思考后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用自己的方法来独自移动它。

4、这只大纸箱很重搬不动,也抬不起来,只能推或拉才能把它移到门口。

二、又推又拉。

1、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2、引导幼儿讨论各种办法,如很多人一起推它、拉它,又推又拉。

3、那么重的箱子我们可以推它、拉它,也可以又推又拉。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4、幼儿在老师的组织下自己组合来让大纸箱移动。

三、拉什么,推什么。

1、平时你们都拉过什么?推过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一些推、拉现象,并让幼儿自己总结只有推和拉才有物体的移动。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二

1、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主要方式:(1)躲藏(2)冬眠(3)迁徙(4)换毛2、对探索动物过冬方式感兴趣知道关心、爱护动物。

活动准备?课件、动物过冬方式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感觉怎样?我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听故事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1、幼儿带着“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问题听故事初步了解几种动物的过冬方法。

小蚂蚁为过冬准备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里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换上了厚厚的毛?大雁、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2、归纳出几种动物的过冬方式根据故事中的内容,出示相应的过冬卡片和动物卡片。

3、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小动物们很聪明,它们为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过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给自己换上厚厚的毛、有的在洞穴里冬眠、有的准备过冬的粮食、还有的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

三、通过操作了解更多的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1刚才我们知道了青蛙、小蚂蚁、小兔和小鸟过冬的方法。

还有一些动物也想请你们猜猜,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

2、出示蜜蜂、蛇、丹顶鹤、狮子等小动物,幼儿互相讨论”它们是怎样过冬的?“3、请幼儿讲述讨论结果共同归类。知道还有一些动物冬天不冬眠,也喜欢运动。

躲藏--蜜蜂、蚂蚁(老鼠)等;(幼儿用动作表示”躲藏“)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猬、蜗牛、蚯蚓)等;(解释: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动的意思)迁徙--燕子、大雁、丹顶鹤等;(解释:迁徙就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意思。)换毛--狮子、狐狸、狗、羊(鸡、鸭、兔)等。

4、幼儿操作,给动物与它过冬方式连线,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的了解。

四、教师总结

表扬一些不怕冷的小动物,如:啄木鸟,在寒冷的冬天也出来工作,为树木除害虫。

活动延伸:与家长进一步探索小动物过冬的一些方式。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三

我班赵大川从家里带来两只恐龙,孩子们围在一起,有的用手摸,有的问赵大川:“这是什么龙?”赵大川见小朋友们这么喜欢非常得意,他告诉小朋友这两只恐龙一只叫霸王龙,另一只叫剑龙,这两只恐龙是夜光的,晚上关上灯后它还会发光……幼儿对探究恐龙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第二天,杜彰昕、范傲、潘艺彤、孙程飞带来了恐龙的模型、图书、图片等,老师也搜集了一些vcd片、卡片等,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

(一)体验观察、交流的愉悦,初步形成关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三)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和习性以及自然与人的依存关系。

充分挖掘各种可利用资源如家庭、社区等,搜集恐龙的活动资料、信息。

(一)开办恐龙俱乐部。

请幼儿设计恐龙俱乐部展区,将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的图片、图书、模型、玩具等进行展览,启发幼儿讨论怎样摆放展区,便于其他人参观,讨论中幼儿得出两种摆放方法:一是按资料的种类摆放;二是按恐龙的种类(食草和食肉恐龙)摆放。

幼儿自由的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并把自己了解的恐龙情况讲给同伴听,体验交流的快感。

(二)举行恐龙研究会。

2、恐龙趣味谈。请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恐龙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3、恐龙之最。观看幼儿带来的恐龙之最vcd片。

4、讨论:恐龙为什么不见了?启发幼儿可以与生活环境的改变相联系等。

5、听故事《恐龙为什么会灭绝》,通过故事使

幼儿初步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三)表征:我喜欢的恐龙。

2、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橡皮泥、纸浆、各种纸壳、彩笔、油画棒等,让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引导幼儿互相合作。画玩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评、交流。

五、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信息,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小朋友一起分享。

2、回家后与爸爸妈妈合作制作立体恐龙。可利用铁丝、大纸箱、挂历纸、废报纸、木棒等材料进行制作。

3、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哪些?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四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幼:不能。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幼:被污染了。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五

1.探索“水中的宝贝”的各种办法,引导幼儿多动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通过实验初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力量。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瓷盘、蜡烛、大号玻璃杯、颜色水、小号弹珠,戒指,耳环、打火机等。

2.镊子、夹子、小勺、叉子、筷子等若干。

3.狐狸手偶一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用手偶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是狐狸大婶,看我长得多漂亮呀!我是世界上最神气的狐狸,因为我有许多戒指.耳环等首饰、宝贝。唉,可是现在我很伤心。因为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地上到处是水,刚才我走路不小心,把我的许多宝贝都掉到水里去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找找吗?”

2.出示盘子,请幼儿观察瓷盘里都有什么(中间有根站着的蜡烛和蓝颜色水)。师:“狐狸大婶的宝贝都在水里面,小朋友想想办法,看怎么帮狐狸大婶把宝贝弄出来?但是(语气加重)手不准碰到水。”幼儿互相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3.出示工具试探解决的办法。师:“小朋友很聪明,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叉子、小勺。夹子、筷子等。)让幼儿动手试一试,用哪种工具(要提醒幼儿别把蜡烛碰倒了)。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行为。请几位幼儿将自己探宝的办法表演给大家看,并说说谁的办法。

4.出示大号玻璃杯,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奇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很多办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宝贝都捞出来了呢?”幼儿讨论片刻。师:“老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帮老师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好不,好?”,老师点燃蜡烛,把玻璃杯轻轻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苗越大,效果越佳),让幼儿仔细看发生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彩色水进入杯子内,盘子里的水逐渐干了。这时,宝贝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很小的“珍珠”也能用手拿出来。请幼儿再操作一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火是怎样熄灭的,水是怎样进入杯子的。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实验,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提出疑问,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师:“真是太奇妙了,水怎么会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就钻入杯子里呢?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幼:想。)老师也想知道。这样吧,今天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找出答案;咱们下次实验课再一起揭开这个谜好吗?”(幼:好。)

6.做律动“转转、想想”。师:“今天狐狸大婶太高兴了,她丢失的首饰、宝贝都被聪明能干的小朋友找了回来。现在,请小朋友把捞出来的宝贝送给狐狸大婶吧。”然后,随音乐和狐狸大婶一起做律动“转转、想想”,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六

大班的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正由原先的形象思维逐步向初步的逻辑思维转变。该活动内容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和多变性,对孩子充满了吸引力和挑战性,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增加猜想、操作、观察、验证等环节,让幼儿在疑问中发现,在探索中创造,突出体现了从“趣”中引、在“玩”中学、在“说”中知,引导幼儿有序、合理地安排空间,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幼儿解决平时碰到物体整理摆放的难题提供帮助,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在反复尝试“装罐子”的过程中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通过观察与试误体验成功的快乐u

3、能根据记录表用语言大胆表达操作的过程和发现

经验准备:懂得分离物品

材料准备:幼儿人手一份材料(一个罐子、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一杯米和记录表)

一、介绍过程,激发探索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二、引导幼儿尝试装罐,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1、幼儿猜想装罐的顺序

2、提出操作要求

1)一种东西全部装完才能装另一种

2)三种东西全都装进罐子,还能盖上盖子,才算完成任务

3)每尝试一次就把你的操作顺序记录下来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按要求装罐,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4、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师:你是按什么顺序装的?完成任务了吗?

小结:原来同样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和一杯米,装的顺序不同,结果就不同

三、幼儿再次操作,验证填补空隙的方法

1、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小不同的物体填补空隙的现象

师:仔细观察,看看谁钻到谁的空隙里去了?

2、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填补空隙的方法

1)师:你们都完成任务了吗?你发现谁钻到谁的空隙里去了?

2)教师演示,师生共同小结装罐的方法。

小结:原来乒乓球大,球之间的空隙也大;玻璃球比较小,会钻到乒乓球之间的大空隙里;而小米粒最小,就把更小的空隙给填上了。

3)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现在的罐子装满了吗?还能往里放东西吗?

教师小结:原来只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

活动延伸:迁移经验,解决问题-----请小朋友用今天学到的本领解决图片上的问题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七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小结。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进一步感知统计。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八

幼儿生性好奇,经常对周围的环境及事物问这问那。螺丝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新《纲要》指出:对于科学探索活动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操作试验,从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们在园本课程中设计了此活动,目的使幼儿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了解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能力。

1、首先以“百宝箱“引出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操作的兴趣。

2、分组操作,以比赛的形式得出结论:螺丝作为固定连接物体的材料最方便、结实。

3、通过自由玩螺丝,引导幼儿发现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的固定连接物体。

4、通过自由摆弄一些带有螺纹的物品,引导幼儿了解螺丝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旋转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4、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每幼儿两块螺丝玩具。

2、不同直径的螺丝。

3、带有螺纹的物品,如:不同口径的饮料瓶和瓶盖、灯泡和灯座、能拧的笔和笔帽等。

4、细铁丝、双面胶、透明胶、小细绳等,课前放到“百宝箱”里。

(一)谈话导入,引起操作兴趣

“孩子们,你们经常做梦吗?昨晚我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梦,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送给我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宝贝,你们想看吗?谁表现好,我让谁从百宝箱里摸一件宝贝。”

幼儿摸“宝贝”,说出它的用处。师:“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在百宝箱里住过一晚以后,已经变的非常神奇,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二)操作试验,总结螺丝作为固定连接材料的优点

1、出示游戏材料:螺丝、细铁丝、小细绳、双面胶和透明胶,分别放在四个容器里。幼儿分成四组,每人两块中间有孔的积木玩具。师:“白胡子老爷爷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两块中间有孔的积木玩具,同时也给你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用你们分到的材料,把这两块积木牢牢的连在一起。小朋友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好,开始工作。看那一组最先完成任务。”

2、幼儿操作,纪录结果。

4、教师总结:用螺丝作为固定连接材料是最方便、最结实的。螺丝本领。

(三)认识螺丝的结构

幼儿每人一颗螺丝,通过观察螺丝的结构,认识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螺杆上有一圈一圈的纹路,从螺杆底部向上一圈圈旋转上升,直到螺杆的顶部,螺帽里面也有这样的纹路,所以螺杆和螺帽能够紧紧的咬合在一起连接固定物体。

(四)寻找螺丝,进一步认识螺丝的作用

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教室里或者别的地方,那些地方是用螺丝连接固定的?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小朋友说的真好,可以看出你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五)玩螺丝,知道螺丝有匹配的特性

老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

老师这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螺丝,想送给工人叔叔去连接固定物体,可是螺杆和螺帽都混在了一起,请小朋友帮帮忙,给它们配对,用你们的巧手把螺杆和螺帽拧在一起,看哪组快。

结论:螺帽大了往下掉,螺帽小了拧不上去,螺丝螺帽不大不小正好拧紧,叫匹配。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的固定、连接物体。

(六)认识螺丝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供活动准备3中的材料,幼儿操作。

“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另一些更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也给它们配对,边玩边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拿起一样,仔细观察它,放下,再拿一样,观察、放下,谁看出了它们的相同之处?请说。

教师总结:对,这些物品都能分开再合起来,因为这上面都有一圈一圈的纹路,人们利用螺丝的原理在许多东西上都设计上螺纹,用来互相连接又快又结实。比如刚才咱们玩过的笔和笔帽、瓶子和瓶盖、灯泡和灯座等,都是通过螺纹连接的。

(七)延伸: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操作兴趣浓厚,比赛气氛积极热烈。每个教学目标都是在孩子们亲手操作、摆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自己总结出“螺丝本领”这一结论,是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

不足之处出是第六环节:找出相同之处。难度较大,多亏一个很聪明的小男孩说出了“它们都能拧来拧去”启发了其他孩子。本活动内容较多,作为一个活动时间紧,完成的比较仓促,后两个环节幼儿操作不够充分,设计成两个活动会好一些。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九

奇妙的气流

幼儿通过“吹一吹’’探究活动,感知气流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6岁幼儿。

不同粗细的吸管及吸管做的漏斗、塑料小球(或乒乓球)、纸条或16开纸张、纸船(由幼儿活动前折好)、盛有适量水的盆、笔和记录卡。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向两纸中间吹气时,两纸是分开了,还是靠得更近?

试一试。

(1)两张纸距离很大时,向中间吹气。

(2)两张纸距离较小时,向中间吹气。

(3)两张纸平行放置,距离很小时,向中间吹气。

说一说我的发现。

(1)两张纸距离很大时,向中间吹气,纸没有动。

(2)两张纸距离较小时,向中间吹气,两张纸都向中间倾斜。

(3)两张纸距离很近时,向中间吹气,发现两张纸合在一起了。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用漏斗吹小球,小球会不会跑?

试一试。

(1)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上吹。

(2)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下吹。

(3)把小球放在桌面上。

说一说。

(1)向上吹时,小球悬在漏斗口上方,不跑也不掉,而在漏斗里转动。

(2)向下吹时,小球贴在漏斗口滚动,也不掉下来。

(3)用漏斗倾斜吹时,小球掉下来。

记一记我的实验结果。

吹水中小船。请幼儿将两只小纸船平行放在水里,中间留适当距离,然后向两船中间吹气,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吹乒乓球时,球要靠近气流面,用力尽可能大一些。

科学活动方案大班篇十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

,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791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