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雾凇教案试讲(优秀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06:37:18
最新雾凇教案试讲(优秀5篇)
时间:2023-09-15 06:37:18     小编:影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雾凇教案试讲篇一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两课时

1、插图实物投影

2、 投影片

3、 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 指名背诵《九九歌》。

2、 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 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 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 释词。

(3) 指读长句。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提( ) 浴( ) 摸( ) 疑( )

雾凇教案试讲篇二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张王小学 孙绪霞

一、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文中图片与文字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三、教学方法:

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思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乘坐时光快车到吉林也去走走看看。听课文录音。

(二)、检查预习

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起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银松雪柳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五)、归纳升华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真是 千姿百态!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我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比较充分、悟得深刻。再就是利用雾凇的课件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教学中,我适时地放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

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教案试讲篇三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雾凇教案试讲篇四

(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吉林雾凇)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便是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的——吉林雾凇。好,目的地准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准备好课本、笔等学习用具,我们准备下车。好,终于到了,全体起立:游客们好。

二、导入 今天呀,很高兴能成为我们四(?)班旅游团的导游,谁来说说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什么呀? 对,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127页,凇字有点陌生,全体游客一起来读一遍课题。看到这两个字,游客们来猜猜雾凇和什么有关?(水,雾,冰,树)

好,那雾凇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一看。好,游客们,三九严寒,大地冰封。这里的冬天有点冷,特别是在清晨这个时候,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各位旅客要注意保暖。现在呢,我们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友情提醒:各位游客要注意安全啊,不要因为我们的雾凇太美,忘记看路,掉进冰冷的松花江。好,大家都可以看到,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在枝头的照耀下呀,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就像我们的女游客一样哈,美丽动人。这就是我们一直想看到的、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3.我用了哪些四字词来描写雾凇的特点,描写雾凇的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4.刚刚我们用了哪一句诗来赞美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棒!非常感谢游客们都很认真地听我介绍。那你们知道刚才我的导游词和课文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有关呢。(一、三自然段)下面,我们去看看作者是怎么给我们介绍的。指名读,齐读第一、三自然段。

作者在写雾凇美丽景象的时候,不仅用上了很多四字词,还用上了这样一句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知道这句诗原是写什么的吗?这句诗啊,原来是写冬天的景象的,它是著名的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原是写雪的,写了雪的多,雪的白。作者把这句诗用在这,是来赞叹雾凇的美丽和壮观的,我们再把它读一读。除了美丽,除了壮观,你还读出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呢?(惊喜)带着惊喜再读读这句诗!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我们看到的那这么美丽、这么壮观的景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哪位游客来告诉我,作者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是描写雾凇的形成的?对,四(?)班的游客呀不仅会旅游,还很会读书。冯导游刚才讲了很多,现在到我休息一下了。下面就请游客们自己去读读作者写的第二自然段,自己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我认为呀,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做到以下两点。就是会把一段话都读成一句话,找出这段的中心句,并且想想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会读书呀,还会把一段话凝成几个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下面就请游客们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谁找到了中心句?把它读一读。(大家找对了吗?大多数同学呀,都会把一段话凝成了一句话,用你们的读书声来告诉我你们都找对了)

找到条件了吗?在中心句中,雾凇有什么条件啊?(严寒季节,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条件一:严寒季节,严寒到什么程度呀?课文有没有说? 1.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零下30摄氏度。

1.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多,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水汽的,只有当这水汽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那就是雾。2.还要遇冷凝结而成,这雾才会变成雾凇。

这几个条件不能少,少了就不能成雾凇了,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好,中心句你们记住了吗?不用看,谁能背出来?(指名背)想条件,全班把中心句说给我听。

这个自然段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句来写的,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个中心句,把这句话了解了,再来学下面的文章,就容易多了。

圈画出关键词,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画面,读出特点。我们一起来把这个画面想象出来。先是水,水有什么特点?谁来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多,有温度,不结冰,遇寒形成雾)

谁能把这个画面读出来?(真会读书,你们感受到水多了吗?)

作者是怎样 描写雾的?雾的特点有哪些?谁来说说?(雾大、雾浓。从哪里看出来?)我们来比一比,谁能把这个清晰的画面读出来?全班读。

雾凇教案试讲篇五

备课:赵莹莹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扫清文章中的文字障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会写文中要求会写的字。

一、谈话导入:

学生可能回答: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同学们说的很对,虽然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但这时产生了一种奇观,那就是有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著名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走进课本,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1、把阅读中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3、不明白地方与同学和教师交流。

4、与同学一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先读后写。

5、师生之间展示预习的生字生词和主要的内容。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在第一自然段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教师板书)3、齐读这两个词。

4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话,初步体会雾凇的特点。

10、小结:这松花江畔的吉林雾凇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观啊。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话,读后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2、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3、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一句。

一是过于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此段表现也了第一个条件。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教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1)、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2)、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五、精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2、感受雾凇的美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3、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看课文插图和多媒体图片)

4、、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学生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5、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以《假如我是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学到的《雾凇》这一课的内容。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己在练习本上写题纲。

2、小组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交流。

3、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4、全班师生共同进行评议。

七、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到了吉林雾凇这一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八、作业

由于同学们都在农村,现在正好是隆冬时节,请同学们观察早晨田野里的霜冻,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如果天气好话,留心一下太阳出来后,霜花逐步溶化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雾 凇

洁 白 晶 莹

银 光 闪 烁 千 姿 百 态

琼 枝 玉 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631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