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一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二
等式的认识是学习方程的一个前概念,因此,在认识方程之前,我先安排了一个关于“等号”意义话题的讨论。出示如:2+3=57+2=4+5,这两个题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3=5这个题中“=”表示计算结果,而7+2=4+5表示是一种关系,让学生对等号的认识实现一种转变,从而为建立方程埋下伏笔,也体现了思考问题着眼点的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临时改变思路,根据课件天平左盘放着20千克和50千克的物体,右盘放着70千克的物体,学生列出算式20+50=70,我就问这个等号表示什么意思?由于这个算式有了天平具体的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过渡到等号表示一种关系。我想让学生体会等号从表示一种过程过渡到表示一种关系,但课后我反思没有必要,以前学生已经知道等号表示一种过程,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等号还表示一种关系,为建立方程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已经在天平直观形象中认识到等号表示一种关系,就可以往下进行。所以,这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同时我认识到课前每个环节都要慎思。
第1题:下面这些式子是方程吗?
x×2-5=100y-2=35()+3=5苹果+50=300
通过这些习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是任何字母,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物体或者画括号等。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方程在一年级就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和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只是在一年级我们没有给出它名字,()+3=5就是方程的雏形。
课后我反思这一环节应该增加一些不是方程的习题,如:2x-362x+9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式子中辨别方程会更好些。
第2题,出示天平图,左盘放着一个160克的苹果和一个重x的梨,右盘放着240克砝码,你能列出方程吗?很多学生列的方程是160+x=240,我就出示240-160=x这个式子是方程吗?让学生在思辨中明晰,它只有方程的形式而没有方程的实质,进一步明白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指的就是未知数要与已知数参加列式运算,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3题,出示了天平图,左盘放着250克砝码,右盘放着一个重a克和b克的物体,让学生列方程。通过此题的训练,学生知道了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是一个,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个。方程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浮出水面。
课后我反思,通过此题的训练,也应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数用不同的未知数表示。
生1:800=300+5x
生2:800=300+y
师;为了不让别人产生误会,要写上一句话,写清x、y分别表示什么。
这样为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会减少漏写设句的几率。也让学生明白,没有天平要想列出方程,要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起等量关系。
本节课我以等式入手建立方程的概念,以判断方程为依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以解决问题为抓手,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深刻体会“含有”未知数的真正含义,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一种思辨的状态中体验到方程是表达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三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课始,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类似于天平的“相等”和“不等”。这样在结合天平感受这种关系以及最终体会到方程中“相等”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感受水到渠成。
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所以,认识方程中,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并给出了一定的自学提纲:(1)是方程,我的例子还有。(2)不是方程(可以举例)。(3)我还知道。这里学生自学时是带着自己例子进行思辨性的自学,所以感觉学生理解的还是比较的透彻的,在交流哪些不是方程时,学生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之间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等式一定不是方程等等。
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同时,这点也是后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基础。所以在出示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时,我总是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感受到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列出方程的前提条件。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增加一些思维的难度和挑战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常态化的工作。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的突出得不够,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四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五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6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