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02:00:34
最新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10篇)
时间:2023-09-13 02:00:34     小编:XY字客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二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2、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三、几何概率

1、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面积(用sa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a)=sa/s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三

第1

节生物:1.动物150万,植物50万,微生物无数。(微生物的发现比动植物发现要晚)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是多细胞生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例如:一粒种子通过萌发,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但生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的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生物通过产生后代得以延续,但后代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做出一定的反应,并且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但是也能影响环境。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环境中有直接影响对生物生活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第3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生物奥秘的历程中,逐步的认识了各种生命现象,并探究出各种生命活动的规律。我们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正在对工业、农业、医药、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4节,探索生命的器具:认识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仪器,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探究工具。它能够帮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清楚的生物体及其细微结构。而显微镜分为这14个结构,分别是;目镜作用是观察,镜筒作用是连接目镜和物镜,转换器作用是转换镜头,物镜作用是观察,压片夹作用是夹持玻片标本,通光孔作用是通过光线,载物台作用是放置玻片标本,遮光器作用是调节光线强弱,反光镜作用是反射光线,镜座作用是支持,粗准焦螺旋作用是一般调节,细准焦螺旋作用是精细调节,镜柱作用是支持。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的,即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使用显微镜的顺序为;(1)取镜 安放一手握左坐放到偏左一些要离桌子一厘米。2,上升镜铜离载物台两厘米。3,转动转换器让低倍镜对通光孔。(2)对光1,用左眼看目镜,双手转动反光镜直到视野明亮。(3)调集观察1,放标本。2下升镜筒(粗)往前转下升到5毫米。3,升镜筒,眼看目镜。(4)安放1升镜筒。2,取标本。3,转动转换器物镜向前。4下镜到最低。5,竖立反光镜。

第5节探索生命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1,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实验。4,得出结论和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由对照组和实验组组成)。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在科学探究中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6节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自从17世纪中中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以后,许多科学家都效仿罗伯特·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而德国植物学家,嗯,施莱登,积累了大量的敌手观察,结果经过认真的对比分析,施莱登终于得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的结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植物细胞中还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而一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结构都有的作用,分别是;细胞壁的作用是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行。液泡的作用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有中央大液泡,其中含有细胞液与细胞的习水河失水等有关,主要是存储养料。细胞核的作用是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的作用是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体的作用是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质的作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第7节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几乎在施莱登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同一时期,德国的一位动物学家施旺在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肌肉和血液等。他大约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观察不同的动物的各种部位。人和动物的不同细胞在形态和大致上也有着区别。例如,人的红细胞是圆盘型的,而人的骨骼肌细胞是长菱形的;,人的卵细胞直径只有0.1毫米,而鸵鸟的卵细胞直径可以达到75毫米。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人体的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人和动物细胞都没有细胞壁细胞质,而细胞质中也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

第8节,细胞分裂与分化: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而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那些由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等组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人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与分化形成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基本组织。

第9节,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很小,一般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到,但是能独立的完成营养呼吸生殖等各种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虽然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但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第10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的组织,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是常见的多细胞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和石还有种子6种器官组成各种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而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归纳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有序组合起来,爱后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而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归纳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第11节,植物种子的萌发:种子主要由胚和种皮等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4部分组成,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包括一定的水,充足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第12节,植物根的生长:植物根尖的结构基本相同,根尖的最前端是根冠,根冠的细胞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排列的下整齐,分生区的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其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增大了成熟区表皮细胞的表面积。但是他们一般都具有固定、支持、吸收、疏导、储藏等功能。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根冠具有保护作用。成熟区分布着大量的根毛,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第13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水,而且水还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水还有助于维持植物体的一种姿态,在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夜浓度的情况下,根细胞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相反,当土壤的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失水。而且不同的植物所需要的水量也不同。

第14节,植物茎的疏导功能:在植物中分为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而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区别是,草本植物没有芽,木本植物有芽。在适宜的条件下,枝芽中的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新芽,并且在牙走的逐渐伸长中,这样就发育成新枝。在植物中茎的结构,分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一般有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个部分构成,在镜中有一个部分叫做木质部,而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疏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在韧皮部里的筛管具有输导有机养料的功能。

第15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再整个花中分为这些部分,{【花丝、花药】——雄雌,【柱头、花柱、子房】——雌蕊}——花蕊、花瓣、花萼、花托、花柄,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因为他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第16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第17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绿色植物的叶片从里到外的结构分别是;上表皮、栅栏层、叶脉、海绵层、下表皮、气孔,叶肉是叶片的主要部分,光合作用主要是在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第18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绿色植物在光下会产生淀粉和氧气。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水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第19节,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如淀粉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分解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第20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最大程度的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对光、二氧化碳和水的要求,农业生产就可能获得丰收 。在储藏农作物产品时,常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和水含量的方法,延长种子、果实和蔬菜的储藏时间。

第21节,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无论是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还是杂事动物,他们的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绿色植物。

第2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地球上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总称为生物圈,绿色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吸收的水,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由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生物圈的水循环是指大自然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在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了根对水的吸收和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在蒸腾作用中,水变成水蒸气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的照射而灼伤叶片。

第23节,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美丽的笑语就需要有良好的绿化。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精品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四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

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

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

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

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五

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六

和其他的理科有所不同,初一生物被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想要学好初一生物,要先记忆,然后在理解。初一生物的知识同样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和背诵。但是初一生物在学习上还是和提前学科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对于初中的其他学科来说。

比如数学、物理,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而对于初一生物,学生在思考的对象却是陌生的细胞和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所以,这就要求初一学生在记住了这些名词和一些专业术语之后,才能更好的学习初一生物。这就是我们在开始讲的“先记忆,后理解”。

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前面提到了学好初一生物要理解和记住一些基本的名词和术语,那么初一学生在记住了这些之后,就需要同学们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学习初一生物的规律上来。在这个期间需要大家重点理解初一生物知识点中生物体的各种结构和群体之间的一些联系,通俗的讲初一学生要注意生物中知识体系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其实,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生物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起到巩固初一生物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习初一生物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样对于我们学会初一生物有着重要的关系。

要注重实验和总结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所以在学习初一生物的时候,观察和实验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重视这两样,那么在初一生物的学习中是没有办法提高成绩打高分的,同样也不可能真正的学好生物这门学科。在做每个实验之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在做每个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七

这个原则既适用于全理,也适用于幅员广大的国家,特别是经度跨度特大的国家,使一个国家的东部和西部使用不同的标准时。事实上世界各大国一般地分成几个时区。它们的标准经度一般与理论时区相同,尽管时区间的界线是大不相同的。

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各以全国的适中经度为法定时区的标准经度,并且按照适中经度的.不同,决定采用正规时区或半时区。

通常的标准时,既不同于因经度而变化的地方时,又不同于全球通用的世界时,在这方面,南北极地区存在着特殊情况。这是因为,所有经线在南北两极相交,如果仍按经度划分时区,那么,钟点的进退将是极其频繁的,也是不胜其烦的。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八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2、距今约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

2、距今约年的半坡聚落位于,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饲养,还经常去。他们开垦耕地用、收割庄稼用、,加工谷物用、等。

3、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和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饲养、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式的。几千年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1、相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他还发明,开辟,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发明了。

3、距今约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7、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领导人民,,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和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和。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九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是长平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

1、云南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170万年。

2、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吃上熟食。这种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北京人过群居生活(3、4)。

3.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居住在洞穴中,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最早能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用兽皮缝制衣服。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7、河姆渡人(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居住干栏式的房子。

8、半坡人(约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战争走向融合。(两个战争先是炎帝和黄帝大战蚩尤,后来是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叫阪泉之野)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13、大禹治水的方式:筑堤堵水、疏通河道。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成为禅让制推选出来的第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定都阳城。禹传位于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5、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商朝出现了青铜器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周时建筑物上开始出现瓦。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分封制的意义:巩固对国家的.统治。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21、我国夏、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晋楚之战)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0、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1、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法。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33、商鞅变法的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曾,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3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36、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

40、孔子,名丘,子仲尼,春秋末年的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43、秦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4、在渔阳戍边,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45、秦自统一以来在全国建立了一套行政体系,在中央设三个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或太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46、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46、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统一,统一的文字叫小篆。

47、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钱币进行了统一,统一的钱币叫圆形方孔钱。

48、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军事防御。(当时主要是抵御匈奴)

49、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50、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5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2、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推行“推恩令”。

53、西汉时,监察京师官员和皇族不法行为的官吏是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使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5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55、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

56、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由此可以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7、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58、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9、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60、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主要内容是中医理论和致病原则(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最早见于这部书)。“神医”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

6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建立了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

6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中国本土兴起。

63、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64、秦陵兵马俑的意义: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超高水品,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65、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413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