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2 00:07:20
最新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大全8篇)
时间:2023-09-12 00:07:20     小编:灵魂曲

方案是指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步骤和措施。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一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我市实施意见,全面提升本市蔬菜绿色发展水平,根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上海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沪乡村振兴办〔2020〕3号)和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关于加强2020年市对区“三农”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沪农委〔2020〕59号)要求,结合上海蔬菜生产实际,现制定2020年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如下。

通过项目实施,本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两减两提”目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少化学肥料用量、提高蔬菜品质和土壤质量)。“两减”:2020年,化学农药较上年减少5%、化学肥料用量较上年减少5%。“二提”:一是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蔬菜绿色食品认证率不断提高;二是土壤质量不断提升,保护地设施菜田土壤退化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生物炭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不断提高菜田土壤质量和生态安全,不断提高蔬菜质量,不断提高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10万亩。推广光诱、食诱、性诱以及防虫网“四诱一网”等物理、生物防治集成技术,减少蔬菜病虫害发生的基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数量。

(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万亩次。组织开展设施菜田水肥一体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设备、新产品试验示范,集成示范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水溶肥等高效缓释肥,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三)推广生物炭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2万亩次。通过增施生物炭,不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提高土壤地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促进蔬菜正常生长和改善蔬菜品质。

(四)打造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基地5万亩。按照产地环境良好、经营主体诚信、品种面积保证、栽培模式生态、档案记录齐全、产品质量安全、长效对接顺畅的要求,推进绿叶菜种植基地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应用绿色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确保地产绿叶菜自给率稳定在85%左右。

(五)启动5个蔬菜保护镇建设。开展保护镇农业专项规划编制,促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

聚焦蔬菜生产保护区,尤其是蔬菜保护镇,实施基地一般是已纳入上海市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监管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支持已获绿色食品认证的绿叶菜生产基地。

(一)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杀虫灯技术、性诱剂技术、食诱剂技术、防虫网技术、地布覆盖技术等。相关技术按市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有关规范实施,每亩补贴建议不超过300元。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在菜田中推广使用文丘里施肥器滴灌模式、比例式注肥泵滴灌模式、比例注肥泵喷灌模式等技术模式,通过水肥一体化专用设备,选用适合不同蔬菜品种及其生育期的水溶肥料种类进行追肥。水溶肥种类及使用方法按市级农业技术部门推荐使用,每亩次补贴建议不超过240元。

(三)生物炭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是指在菜田里施用生物炭,利用生物炭提高土壤孔隙度、ph值、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等作用,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每亩次补贴建议不超过500元。

(四)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是指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生态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确保实现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每基地补助建议不超过1000元/亩。

(五)蔬菜保护镇建设是指根据《关于推进本市蔬菜生产保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保护镇编制农业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强化蔬菜产销顺畅对接。每镇补助资金建议不少于300万元。

各区和光明食品集团具体任务清单见附件。

实施主体:各区农业农村委和光明食品集团。

实施期限:2020年3月—2020年12月。

(一)抓紧编制方案。该项工作采用专项加任务清单的方式,由各实施区和实施单位根据任务清单和项目要求编制项目工作方案并择优遴选实施基地,工作方案在2020年4月10日前向市农业农村委报备。

(二)积极落实资金。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相关扶持资金可在市对区均衡性转移支付中列支。各区要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和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资金保障。

(三)加强技术指导。建立技术指导员联系制度,对接实施基地,开展现场技术指导。落实好绿色标准化生产各项关键技术,帮助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确保技术措施到位。

(四)强化监督考核。要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财政纪律,确保专款专用。相关工作信息要及时上传上海市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市农业农村委会同市财政局不定期对各区和相关单位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五)做好宣传引导。积极开展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宣传活动,依托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报道,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全市蔬菜绿色生产、土壤质量提升。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二

为有效控制我省茄科蔬菜重大病虫为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障蔬菜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省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修订。

辣椒、茄子、番茄、马铃薯。

病害:青枯病、病毒病、炭疽病、疫病(晚疫病)、早疫病、灰霉病。

虫害:烟青虫、棉铃虫、小地老虎、粉虱、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加强监测预警,实现精准防治。强化轮作、间作、清园等农业措施,推行健身栽培管理,提倡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提高免疫能力,促进生长;提倡田埂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改善菜园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天敌;广泛应用理化诱控、机械阻隔等技术;普及种子处理与苗床消毒;优先应用生物农药,科学轮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提倡多种病虫同时兼治,减少用药次数。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应用先进高效施药机械。

(一)青枯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提倡水旱轮作。增施钾肥,施石灰调节酸碱度。用营养钵育壮苗。采用高畦种植,避免大水漫灌。蔬菜进入旺长期后停止中耕。及时拔除重病株,并在病穴处撒石灰。

2、药剂防治

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药剂浸种。

发病初期,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蜡质芽孢杆菌、中生菌素、中生·寡糖素、噻森铜、噻唑锌等药剂对发病中心进行喷淋或灌根,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二)病毒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隔离防蚜育苗。减少农事操作造成伤口,农事操作先健株后病株,接触过病株的手、工具要用肥皂水清洗,防止通过农事操作再次传播。

2、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3~4小时后,再浸于浓度10%磷酸三钠溶液中,20~30分钟后捞出洗净,催芽播种。

(2)治虫防病。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等药剂拌种或者灌根,苗后及时防治蚜虫、粉虱。

(3)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病毒抑制剂。定植活棵后施用氨基寡糖素、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香菇多糖、赤·吲乙·芸苔等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强免疫力。发病初期选用宁南霉素、吗胍·乙酸铜、毒氟磷、盐酸吗啉胍等药剂,5~7天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

(三)炭疽病

1、农业防治

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集种子。采用营养钵培育壮苗。采用高垄覆膜栽培,保持排水通畅,避免大水漫灌;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保护地合理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清除病果、病叶及残株,减少菌源。

2、化学防治

使用包衣种子,或者选用咪鲜胺、络氨铜等药剂拌种。

发病初期选用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等药剂防治。

(四)疫病(晚疫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3年以上。采用深沟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清沟排渍。保护地及时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拔除重病株。

2、化学防治

使用包衣种子,或者采用甲霜灵、精甲霜灵等拌种剂拌种。

发现发病初期中心病株后,立即施药保护。可选用霜霉威盐酸盐、嘧菌酯、烯酰吗啉、氟菌·霜霉威等药剂防治。

(五)早疫病

1、农业防治

参见疫病(晚疫病)。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多抗霉素、异菌脲、氟吡菌酰胺·嘧霉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

(六)灰霉病

1、农业防治

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同时避免与生菜、芹菜、草莓等容易发生灰霉病的作物接茬。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保护地栽培注意通风换气,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2、药剂防治

使用包衣种子,或者采用咯菌腈拌种剂拌种。

发病初期,选用哈茨木霉菌、丁子香酚、腐霉利、异菌脲、啶酰菌胺、氟啶胺、嘧霉胺等药剂防治。保护地可选用异菌·百菌清、腐霉·百菌清等烟剂防治,在傍晚时先开棚排湿20分钟后,再进行闷棚熏蒸。

(七)烟青虫

1、农业防治

冬前翻耕土地,浇水淹地,消灭越冬蛹。在产卵盛期,结合整枝摘除虫卵,清除蛀果。

2、理化诱控

每15~20亩安装一盏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每亩悬挂1套(pvc毛细管诱芯)或3~5套(橡胶塞诱芯)性信息素诱捕器,或每亩用3~5个糖醋液诱钵诱杀。

3、药剂防治

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始盛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苦参碱、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

(八)棉铃虫

1、农业防治

参见烟青虫。

2、理化诱控

参见烟青虫。也可每亩插8~10把杨树枝把诱集成虫。

3、药剂防治

卵孵高峰,选择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多杀霉素等药剂防治。

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期,选择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防治。

(九)小地老虎

1、农业防治

及时铲除菜地及周围杂草,减少产卵。晚秋翻晒土地,冬季浇水淹地,杀死幼虫和蛹。清晨刨开断苗附近的表土,人工捕捉幼虫。

2、理化诱控

(1)诱杀成虫:参见烟青虫。

(2)诱捕幼虫:采集新鲜泡桐树叶用水浸泡后,于幼虫发生期傍晚放入被害菜田,次日清晨捕捉叶下幼虫。也可用新鲜灰菜、刺儿菜、苦荬菜等菜叶、小旋花、苜蓿、青蒿、白茅、鹅儿草等杂草堆成小堆诱集。

3、药剂防治

使用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等拌种剂拌种。

幼苗期,在1、2龄幼虫盛发期选用苦参碱、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于傍晚喷雾,植株、地面都要喷到,或采用撒毒土、灌根等方式。

(十)粉虱(烟粉虱、白粉虱)

1、农业防治

保护地育苗和生产分开,育苗前及定植时清理杂草、残株和熏蒸残存成虫,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或者用黑色遮阳网覆盖,防止外来虫源进入。与粉虱不喜好的作物间作或套种,秋冬茬种植粉虱不喜好的芹菜、茼蒿、莴苣、生菜等蔬菜品种,切断粉虱食物来源。

2、物理防治

发生初期,每亩设置全降解黄板30~40张,将黄板悬挂于植株上方,色板底部与植株顶端相平或略高于植株顶端,当板面粘满虫时或色板黏性降低时,及时更换。

3、药剂防治

选用球孢白僵菌、d-柠檬烯、矿物油、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吡虫啉等药剂防治。在粉虱种群密度较低时及时用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不可随意提高使用浓度。

(十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参见《湖南省十字花科蔬菜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三

根据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茶园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指导性意见的通知》鼎茶办([2021]4号)要求,2021年全市实施统防统治服务面积8万亩。

(一)防治对象:主要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茶橙瘿螨、茶毛虫等,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

(二)防治药剂:推广适合在茶园中使用的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杀虫剂,优先选用微生物源农药,如病毒制剂、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植物源农药,如茶皂素、印楝素、藜芦碱、苦参碱等。

(三)防治时期:当茶园内害虫虫口数量达到防治指标(茶尺蠖幼虫7头/平方米以上,茶小绿叶蝉夏茶虫数5头/百叶以上、秋茶虫数12头/百叶以上,黑刺粉虱2头/叶以上),于低龄幼虫盛发期在清晨或傍晚后用药防治,阴天一天都可用药。

4月下旬:春茶采摘基本结束后到夏茶采摘有一段空档期,也是茶园主要害虫防治最佳时期。适时喷施短稳杆菌、茶皂素防治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黑刺粉虱等。

5~6月:检查茶园虫口密度,若叶蝉达防治指标(夏茶,5头/百叶)茶园,可提早、连续喷施1-2次(间隔5~7天喷施)注意药剂轮换和安全间隔期。

7~8月:检查茶园虫口密度,若叶蝉达防治指标(秋茶,12头/百叶)茶园,可提早、连续喷施1-2次(间隔5~7天喷施);如有茶尺蠖幼虫发生,在3龄前喷施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应急防治。8月底为茶尺蠖爆发高峰期,若局部严重发生,需在7~10天内连续进行1-2次防治。

9~11月:检查茶园虫口密度,若叶蝉达防治指标(秋茶,12头/百叶)茶园,可提早连续喷施1-2次(间隔5~7天喷施)。适时分批勤采、嫩采,降低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虫口数量。

12月:冬季清园封园,茶园冬季修剪结束后,喷施一次石硫合剂,降低螨、粉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以及病原菌越冬基数。

(四)防治要求:

1、制定统防统治技术方案。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要根据当地茶叶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统防统治技术方案,包括防治对象、防治时间、使用农药及安全间隔期等,并报备福鼎市茶叶绿色防控指导组审核。

2、签订防治服务协议。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要与当地服务对象签订防治协议,明确双方职责,确定防治效果。对确定防治地块,应提前3—5天告知服务对象防治时间,以便茶农及时做好防治前鲜叶采摘。机手要灵活熟练规范操作,掌握科学用药,均匀喷雾,对漏喷、喷不到的茶园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补喷,确保防治效果。

3、建立防治服务档案。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要如实记录时间、地点、内容以及使用农药的名称、用量、生产企业、用药留样备查,服务主体服务上报档案应当保存2年以上。同时做好茶区的农药安全使用以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理。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我市在店下、太姥山、硖门、点头、佳阳、叠石、管阳等乡镇建立了11个茶叶病虫测报点,开展茶叶病虫害田间观测,对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虫等开展病虫害调查,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市茶业发展中心茶叶技术指导站加强茶树病虫监测和动态分析,根据各地测报员的调查数据,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病虫情报》。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四

为有效控制蔬菜主要病虫害,兼顾数量、质量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蔬菜主要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全生育期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下降2-3次。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产品质量达到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标准。

针对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为引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采取以“病虫基数控制、部分害虫诱杀、植物免疫诱导、安全药剂防治、高效药械应用”五大综合技术全程防控策略,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病害: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白粉病、疫病、病毒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十字花科根肿病等。

害虫:粉虱、蚜虫、斑潜蝇、叶蝉、蓟马、叶螨、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豆荚螟等。

针对高山、二高山、低山不同栽培模式的蔬菜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重点推广以下绿色防控技术。

1.病虫系统监测。根据蔬菜病虫调查规范,出苗后或定植开始每5—7天调查一次病虫发生情况,明确主控及兼防对象。根据调查结果和防治指标,确定防治最佳施药时间,选择用药品种。

2.病虫基数控制技术。

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蔬菜品种。播前采用种子、苗床土壤处理,降低种子、土壤带菌,减少苗期土传病害的发生;设施蔬菜休闲期,利用覆盖薄膜高温闷棚和石灰氮、灭线磷等药剂处理土壤或在植保部门指导下引进物理电杀线虫技术;定植前进行药剂熏棚以及设施农业病害防治机控病等技术,杀灭棚内病菌,降低病虫基数,减轻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压力。

3.应用免疫诱导产品。免疫诱导是提高作物免疫力,优化作物农艺性状,增强抗病抗逆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蔬菜各生育阶段分别使用5%氨基寡糖素、0.136%赤吲乙芸苔素、低温等离子油等3-4次,也可以引进一些新的诱抗剂如几丁聚糖、s-诱抗素等,促进缓苗,提高植物免疫力,优化生长势,提高坐果率,减少病害发生,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4.害虫诱杀、阻隔技术。

设施蔬菜:一是推广色板诱虫技术。利用黄板诱杀设施内的蚜虫、粉虱、斑潜蝇,蓝板诱杀蓟马,控制虫害及病毒病。每亩悬挂诱虫板40张,全生育期更换4-5次。二是推广使用防虫网。在棚室入口和通风口设置30-40目的防虫网,阻隔外来迁入害虫。防虫网覆盖之前用20%异丙威烟剂进行熏棚消毒。

5.优化农药品种,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根据病虫发生程度,在必须采用药剂防治时,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剂型先进的农药品种,示范推广新型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并轮换交替使用,降低病虫抗药性风险。同时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如多抗霉素防治白粉病、灰霉病、猝倒病、黄瓜霜霉病和番茄晚疫病;农用链霉素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露地蔬菜主要推广应用生物制剂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在害虫点片发生或盛发初期施药,选用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杀虫、杀螨剂。粉虱类可选用矿物油、球孢白僵菌和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藜芦碱、浏阳霉素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等药剂。对十字花科根肿病采取土壤酸度调节,轮作进行控制。

6.合理使用农药助剂。使用农药助剂有利于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药效发挥或延长药效,也有利于病虫接触或吸收农药有效成分等,从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试验示范激键、有机硅、安融乐等一些技术成熟的助剂,达到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的目的。

7.应用高效施药技术。选用高效施药器械,大棚推广热力烟雾机和静电喷雾技术,露地大田试用无人机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施药量,提高效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农药残留。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五

蔬菜产业作为鄂尔多斯市农产品供应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满足和保障市民基本饮食需求、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蔬菜品种增多,茬口复杂,复种指数高等因素,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繁,发生情况总体平稳,但个别病虫危害呈加重趋势,加之在病虫害防治中较多使用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将对生态环境及人身健康存在较大的威胁。因此,我市蔬菜产品生产应切实从源头上进行安全生产,坚持走绿色植保之路。为保障蔬菜产品的安全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率,在蔬菜生产中将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与生物、生态防治技术有机结合,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确保生态及人身健康安全。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通过优化集成物理、生物、生态等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杜绝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品种,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达到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实现蔬菜稳定增产和食品安全。

(一)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技术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达到降低田间落卵量,压缩虫口基数的目的。

防治对象:可广泛诱杀小菜蛾、地老虎、飞虱、叶蝉、金龟子、蝼蛄等上百种害虫,具有诱杀种类多且量大的优点。

技术方法:

1、在4-11月害虫发生的高峰期挂灯,杀虫效果明显。

3、开灯时间根据季节不同可做适当调整,一般开灯时间以晚上7:00到第二天早晨6:00为宜。

(二)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

昆虫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

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防治对象:主要针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

技术方法:

2、诱捕器的设置密度根据害虫种类、基数,使用成本及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针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每2-3亩设置1个诱捕器、1个诱芯;针对小菜蛾每1-2亩设置1个诱捕器、1个诱芯。30-40天更换一次诱芯。

(三)色板诱杀害虫技术

利用昆虫的趋黄、蓝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

防治对象:黄板诱杀粉虱、蚜虫、斑潜蝇等害虫,蓝板诱杀蓟马、种蝇等害虫。

(四)防虫网阻隔害虫技术

防虫网采用物理防治方法,构成人工隔离屏障,可有效阻断虫害的传播途径,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及虫媒病害。

防治对象:利用防虫网,可有效防止蚜虫、白粉虱、斑潜蝇、夜蛾等多种害虫侵入。

(五)释放丽蚜小蜂技术

释放丽蚜小蜂技术是在白粉虱发生的温室内,放置丽蚜小蜂蜂卡,小蜂孵化后,将卵产在小型害虫体内,将害虫杀死。

防治对象:主要针对温室白粉虱等害虫。

技术方法:丽蚜小蜂一般喜好三龄若虫期和四龄蛹前期的白粉虱寄生,被寄生后的粉虱若虫到四龄中期停止发育。一般在温湿度适宜时,按亩棚1万头释放,分2-3次释放完,每隔5-7天释放一次。密度较高时可连续释放4-5次。

(六)云菊杀虫技术

云菊(5%天然除虫菊素)可防治多种鳞翅目幼虫。

防治对象:针对蚜虫、蓟马、白粉虱、果蝇、甲虫、夜蛾、瓢虫等多种害虫。

技术方法:将药剂稀释1000-1500倍喷雾。苗期进行茎叶喷雾;花期施药,重点喷洒花部;果实膨大期或采摘期施药,重点喷洒果部,使果实完全着药。种群数量大时,可连续施药2-4次,每次间隔5-7天。

1、积极推广应用蔬菜生产关键技术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培育无病虫壮苗、大棚滴灌、高垄栽培、地膜全覆盖、高温闷棚等生态技术。

2、推广应用细菌、病毒、抗生素等生物制剂技术

利用bt制剂防治各科蔬菜害虫;利用阿维菌素防治菜蛾、斑潜蝇、白粉虱、根结线虫等;利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白菜软腐病、角斑病等;利用多抗霉素、抗霉菌素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等。

3、推广应用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采用农药净1号水剂,降解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农药净2号,降解氯氰菊酯类农药残留。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六

通过项目实施,建立蔬菜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蔬菜生产基地“两减两提”目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少化学肥料用量、提高蔬菜品质、提升土壤质量),确保地产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一)推广土壤保育改良与修复技术。推广2400亩,每亩补贴500元,通过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微生物肥料增施增效技术提高土壤质量,降低化学肥料用量,对土壤环境改良和修复。

(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光诱、食诱、性诱及防虫网“四诱一网”等绿色防控技术,建设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000亩,按照核心示范基地面积,每亩不高于补贴300元。

(三)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利用喷滴灌等水肥一体化设施,推广应用多种类型的水溶性肥料,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推广实施2280亩,每亩补贴不高于350元。

(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蔬菜废弃物好氧堆肥技术,促进资源化利用,实现蔬菜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对蔬菜合作社相关设施改造和设备购置,按实际投入补贴每家不超过40万元。

(五)打造绿叶菜生产核心基地建设。按照产地环境良好、经营主体诚信、品种面积保证、栽培模式生态、档案记录齐全、产品质量安全、产销对接顺畅的要求,推进绿叶菜规模化生产核心基地建设,常年绿叶菜播种面积不低于70%,实施面积4000亩,每亩补贴500元。

根据年度蔬菜生产任务清单的要求,由区农业农村委遴选出符合条件的蔬菜生产基地,实施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基地及计划任务详见年度《嘉定区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计划任务清单》。

1.加强技术指导。按照市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相应技术规范和产品目录开展现场技术指导。落实好各项关键技术,帮助实施主体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确保技术措施到位,并做好相关数据的汇总、审核和上报工作。各实施主体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相关工作。

2.强化监督考核。由区农业农村委下达指导性任务,各实施主体按照计划内容逐项实施并将相关工作进度信息及时通过“神农口袋”上传市数字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区、镇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过程性检查、指导,确保专款专用。对有弄虚作假、骗取补贴行为的实施基地,取消补贴资金,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鼓励各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加镇级财政投入。

3.做好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总结典型经验,树立一批示范样板,引导各蔬菜生产基地积极主动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全区蔬菜绿色生产、土壤质量提升。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七

(一)粘虫板诱杀害虫技术,持续诱杀茶园害虫。粘虫板能有效诱杀黑刺粉虱、小绿叶蝉等害虫,在成虫发生始盛期,使用粘虫板+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挂粘虫板(20×25㎝)25~30片诱杀,粘虫板底部离茶逢高5-10厘米,建议年使用2~3次,并及时收取(悬挂时间:基地茶园3至4周,群众自有茶园可延至4-5周)。第一次在4月中下旬,春茶采摘基本结束后,悬挂天敌友好型粘虫色板,诱杀茶黑刺粉虱第1代成虫、茶小绿叶蝉第1、2代成虫,压低虫口基数,第二次在6月中上旬,第三次在8月底再次悬挂天敌友好型粘虫色板。

(二)太阳能诱虫灯诱杀害虫技术,诱杀鳞翅目害虫。利用诱虫灯诱杀茶尺蠖、蛾类、毒蛾类、卷蛾类以及天牛、金龟子等趋光性害虫。4月上中旬开灯,15-20亩/盏,灯管下端位于茶棚上方40-60厘米。

(三)司雷植保声控技术,控制茶小绿叶蝉。我市引进福建司雷植保技术——全国第一个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系统,安装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抑制小绿叶蝉的取食和交配行为,从而有效控制茶树害虫。这项技术是利用我^v^工技术与现代农业跨域融合在绿色防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司雷公司在福建大沁白茶磻溪基地、福建泰美茶业佳阳基地、福建裕荣香茶业白琳坑里洋基地建立示范片。

(四)农业防治技术,满足茶树生长需求。

1、倡导伏季休茶。伏季休茶是采取“采春秋茶、留养夏茶”的一项技术措施,在春茶结束后5—7月或8月,实行“夏茶休茶留养+树冠面轻修剪”。大力倡导伏季休茶,因地制宜地采用伏季休茶留养技术,可以减少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害虫危害基数,有利于培育粗壮新梢,提高来年春茶品质和产量,有利于节约劳动力资源,有效缓解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紧缺状况。

2、及时采摘减少虫害。目前我市茶园基本实行全年采摘和只采春茶留养夏秋茶两种模式。第一种全年采摘茶园如点头、白琳、磻溪等乡镇,全年茶青产量较高,但次年春茶芽头密度大较瘦小。茶园病虫害防治可实行适时分批次及时嫩采,减少茶小绿叶蝉、茶蚜虫、茶橙瘿螨等危害嫩梢,病虫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可进行重采、强采;第二种只采春茶留养夏秋茶的茶园,如叠石、贯岭等乡镇,春芽较粗壮,但密度较不整齐,茶园病虫害可减少防治次数或基本不防治。

3、合理中耕施肥。春季浅耕消灭表土虫蛹,夏秋季中耕等耕杀虫蛹,减少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害虫的虫口基数,冬季及时翻耕茶园,破坏害虫在地下越冬或表土繁衍场所,增加土壤通风透气。施肥要氮、磷、钾肥科学搭配,满足茶树生长需求,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培植“茂大壮”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虫害能力。

4、冬季及时清园。历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通过清蔸亮脚、清除茶园病残枝等综合处理措施清洁茶园,减少病虫源基数;对密植免耕茶园,实行“去一留二”或“去一留一”,降低茶园密度,增加通风透光。

(五)生态调控技术,建立茶园生态系统。

1、合理种植遮阴树草。建立茶—林、药、果、花等复合型茶园生态环境,在山顶种植防护林(天竺桂等),在茶园及茶园周边种植桂花、水蜜桃、樱花等树木,黄菊、艾草香蜂草、普烈薄荷、万寿菊、香茅等花草,茶园内空地可因地制宜种植遮荫树(合欢等),遮光率控制在20~30%;茶园裸露面较大行间可套种绿肥,如豌豆、苕子、紫云英、蔓花生等。

2、及时清除茶园杂草。茶园梯壁可采用割草机割除杂草,对光秃裸露的茶园梯壁应种草(如百喜草、爬地兰等),避免水土流失;茶园内及时清除恶性杂草,保留一定数量低矮杂草,提供天敌栖息场所,营造有利于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3、建立完善排灌系统。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做到能蓄能排,在适宜地点修建蓄水池,蓄水池高于地面30cm,并设有沉沙池,蓄水池修建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茶园灌溉。

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计划方案篇八

为有效控制十字花科蔬菜重大病虫为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保障蔬菜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制定以下技术方案。

大白菜、小白菜、菜薹、甘蓝、芥菜、萝卜等。

重大病害:霜霉病、软腐病、根肿病、病毒病等。

重大虫害:小菜蛾、菜粉蝶(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黄曲条跳甲、菜蚜等。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加强监测预警,实现精准施策。强化轮作、间作、清园等农业措施,推行健身栽培管理,提倡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促进生长,提高免疫能力;提倡田埂种植大豆等作物,改善菜园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天敌;广泛应用理化诱控、机械阻隔等技术;普及种子处理与苗床消毒;科学安全使用农药,优先应用生物农药,科学轮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提倡多种病虫同时兼治,减少用药次数。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应用先进高效施药机械。

(一)霜霉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品种,避免连作及不同品种、不同熟期混播混栽。深翻晒垡,深沟高畦栽培,搞好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2.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百菌清、精甲霜锰锌等药剂拌种。

(2)发病初期及时均匀喷药。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啶氧菌酯、嘧菌酯、精甲·霜脲氰、烯酰·霜脲氰、霜脲锰锌、甲霜灵锰锌、氟菌·霜霉威等药剂。

(二)软腐病

1.农业防治

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推行无毒营养钵育苗,深沟高畦短畦栽培,排灌通畅。移栽前深耕晒土,均匀撒施生石灰。施足基肥,减少追肥,避免农事操作造成伤口。及时拔除病株集中无害化处理,采收后及时清园。

2.化学防治

(1)及时防治黄曲条跳甲、小菜蛾等害虫,减少害虫造成伤口。

(2)老病区大白菜在团棵期、菜薹在收获初期开始喷药预防。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全田喷药保护,重点喷施接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药剂可选枯草芽胞杆菌、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噻唑锌、噻菌铜、噻森铜等。

(三)根肿病

1.农业防治(参见软腐病)

2.化学防治

育苗时选用敌克松、五氯硝基苯消毒苗床。老病区移栽时选用氟啶胺、氰霜唑蘸根,或浇定根水,在定植活棵后再淋蔸。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用上述药剂对周边健株淋蔸。

(四)病毒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隔离防蚜育苗,减少农事操作造成伤口。

2.化学防治

(1)治蚜防病。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等药剂拌种,及时防治蚜虫。

(2)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病毒抑制剂。定植活棵后施用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等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强免疫力。发病初期选用病毒制剂,7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

(五)小菜蛾

小菜蛾的发生为害呈现双峰型,分别为4~6月、9~11月。

1.农业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铲除田边杂草,提倡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2.理化诱控

(1)灯光诱杀。每10亩设置1盏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成虫始盛期开始诱杀,开灯时间19:00~24:00。

(2)防虫网防虫。选用孔径大小为40目左右的防虫网防虫。

(3)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始发期,按棋盘式每亩设置6~8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高于蔬菜10~15厘米。

3.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虫量较低时,卵孵化高峰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狼毒素、除虫菊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化学农药:卵孵化高峰期,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等药剂进行防治。

(六)菜粉蝶(菜青虫)

菜青虫的发生为害呈现双峰型,分别为3~6月、9~11月。

1.农业防治(同小菜蛾)

2.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虫量较低时,卵孵化高峰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印楝素、苦参碱、狼毒素、除虫菊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化学农药:卵孵化高峰期,选用四氯虫酰胺、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茚虫威、氟啶脲、虱螨脲、虫螨腈等药剂进行防治。

(七)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1.农业防治

在化蛹高峰期,灌水灭蛹。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人工摘除卵块。

2.理化诱控

(1)性信息素诱杀

斜纹夜蛾成虫始发期,每亩安装1~2套诱捕器,诱捕器进虫孔距地面1~1.5米。

(2)灯光诱杀(参见小菜蛾)

3.药剂防治

幼虫3龄前施药防治。选用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氟啶脲、虫酰肼、氟苯虫酰胺、虫螨腈、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注意轮换使用,傍晚喷药,均匀喷雾。防治甜菜夜蛾重点喷植株心叶。

(八)黄曲条跳甲

1.农业防治

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及时清除残株落叶,铲除杂草,播种前深耕翻土灭虫。推行地面覆膜栽培,阻止成虫在土中产卵和蛹羽化为成虫飞出。

2.黄板诱杀

成虫始发期,每亩悬挂全降解黄板20~30张,黄板下沿高于蔬菜顶部5~10厘米。

3.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选用金龟子绿僵菌喷粗雾防治,喷湿根际土壤。

化学农药:选用噻虫嗪拌种剂拌种。播种时用2.5%联苯菊酯,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喷畦面,播种后浇水。在成虫始盛期,选用呋虫胺、溴氰菊酯、联苯·噻虫胺、氯虫·噻虫嗪、联苯·啶虫脒等药剂进行防治。喷药时喷粗雾,均匀喷雾,畦沟内保持水层,先从田边四周再喷向田内,进行围歼。

(九)菜蚜

菜蚜包括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隔离防蚜育苗,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

2.物理防治

采用银灰色遮阳网育苗或薄膜覆盖苗畦避蚜。

3.生物防治

在蚜虫发生初期释放蚜茧蜂进行防治。每亩分散放僵蚜苗5~6株,放蜂前后2~3天不得喷施农药,放蜂区不得悬挂黄板。

4.药剂防治

生物农药:蚜虫发生初期,选用苦参碱、苦参·印楝素、鱼藤酮等进行防治。

化学农药:田间蚜虫点片发生阶段,选用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药剂进行防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300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