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政府报告 省政府工作报告(实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31 04:41:20
宁波市政府报告 省政府工作报告(实用5篇)
时间:2023-08-31 04:41:20     小编:文轩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宁波市政府报告 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团结进取,狠抓落实,全面完成2003年各项预期目标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开局。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影响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等多种困难。特别是在非典疫情突发期间,我们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先后采取19项重大措施,全省没有出现非典病例,取得了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

(一)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458.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0%,第二产业增长10.4%,第三产业增长8.6%。

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90万亩,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业、商品林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畜牧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499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获得好收成,增长3.2%,是全国少数几个增产省区之一。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作出了加快发展10大产业、培育30户大企业和大集团、建设30个重点工业园区的部署。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66亿元,增长9.6%。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烟草产业利税达到381亿元,提前1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年再创新辉煌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3.6亿元,增长23.5%,是近几年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46亿元。41项新开工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40万千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63公里,近60%的乡镇公路达到了硬化路面标准。

财政金融迈上新台阶。财政收支创5年来最好水平。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大关,完成510亿元,增长10.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8.9亿元,增长10.7%;支出完成588亿元,增长11.6%,确保了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25亿元,贷款余额增加53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3.6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1697元,实际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40万左右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50万左右的低收入人群巩固了温饱,10万特困农户住进了安居房。

(二)各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省地两级列入考核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改制面达到74%。制定了10大重点行业整合方案,其中化工、煤炭、建材、电子、制糖、橡胶等行业进入实施阶段。45个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项目已有11个破产终结,核销银行呆坏帐25亿元。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出台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40条政策措施和26个配套文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全面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16个地州市的税改工作进展良好。投资、财政和粮食等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三)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6.7亿美元,增长19.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6.4%。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分别增长46%和77%。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全国十强。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东亚城市市长论坛等重要会议。大力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基本完成了上湄公河航道整治。外事、侨务、对港澳台工作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实现稳步增长,接待海外游客100万人次,国内游客5200万人次,总收入306亿元。

(四)实施城镇化战略取得新突破

1.4亿元,增长14.1%;完成房地产投资112亿元,增长16.0%。

(五)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有了新成效

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金1.2亿元,新开发就业岗位20.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下拨救灾资金4.2亿元,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

(六)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国家科技项目130项,成为西部地区第2个主持承担国家“973”重大科技项目的省份。全年专利申请量1864件,鉴定科技成果135项,评出省科技进步奖210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4项。新增院士2人。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加快。全面实施《***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有4个县实现“两基”目标,“普九”覆盖面达到79.0%,扫除青壮年文盲2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增长15.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0%,在校生增长22.0%,提前完成并超过“十五”计划目标。新增了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校研究生增长39.2%。

其他社会事业都有新进展。又启动了一批“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和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工程。涌现出歌舞剧《***映象》、《小河淌水》等一批艺术精品。广电、新闻出版、档案、文物等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正在兴起。

以促进老年福利事业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目标的“星光计划”顺利实施。加强对报刊、音像和文化市场的整顿。全面实施了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信息反馈网络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省运动员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上分别获得金牌总数和总成绩前三位的优异成绩,在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得一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突破。出台了《***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在41个县市区的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9.8‰。强化土地市场整顿,新增耕地14万亩,实现了占补平衡。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93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20万亩、建设防护林30万亩。在滇池、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启动了环湖截污、环湖生态等一批重点工程。

(七)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配合省人大做好立法工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发布政府规章6件。注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四五”普法教育取得新成绩,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高。

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进行了坚决斗争,有力地防范和打击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和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建立了反恐应急机制。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预防和打击各种犯罪的力度,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宁波市政府报告 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市政府|工作报告(4)

各位代表: 

一、200*年工作回顾 

二、2004年工作安排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将认真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二)不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三)继续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 

(四)全力推进富民工程。 

全方位拓宽富民渠道,不断提高富民实效。 

(五)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六)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七)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以提高市民素质为重点,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八)进一步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宁波市政府报告 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频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市政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千方百计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与全市人民一道,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测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0亿元,增长8%以上;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2.4亿元,增长9.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00元,分别增长10%以上和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紧紧围绕扩规模、优结构、提效益,狠抓有效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3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0.3%、民间投资比重超过50%;引进十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1个,其中百亿元项目3个。钓鱼台·美高梅“中国假期”、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等项目签约,华侨城文化旅游等103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海越新材料、中烟宁波易地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上海大众汽车一期、南车超级电容器等项目建成投产。针对消费市场的新形势新业态,综合施策,完善城乡现代商业服务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市镇商贸中心、商业特色街和商业示范社区建设,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0亿元、增长13%。面对严峻的外贸环境,做好产品和市场的优化提升文章,开展市场采购监管模式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实施“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和“外贸育苗工程”,加快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预计增长6%以上。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启动新材料科技城和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智团创业计划”,宁波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海洋电子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等项目落地转化,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2%。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和“百校千企”人才合作培养,出台新材料科技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策,“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和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省级产业园,新增人才18万人。着力建设工业强市,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5.5%和3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99家。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成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宁波广告产业园区成为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9%和11.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3.5%。新增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0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5万亩,家庭农场成为全国五大发展“范本”之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社会管理试点成效明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海洋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资源产权交易改革积极推进。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9.5%和7%。

(三)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报批工作,着力以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布局优化、发展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深入实施现代都市“50100工程”,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北仑滨海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开展交通拥堵、户外广告、城市主干道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启动段建成投用,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强力推进“三改一拆”,拆改面积大幅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都市圈南北两翼加快发展,余姚高铁新城、慈溪文化商务区、奉化滨海新区、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加快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三村一线”创建、农房“两改”、“双清”等工作有效推进,新启动农村集中住房建设项目76个、省级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创建项目22个,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面完成。加大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相对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杭甬客专、铁路宁波站、穿山疏港高速、大榭第二大桥建成投用,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南北环快速路等项目有序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

(四)激发改革开放活力。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产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工作有序开展。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推动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试点稳步实施。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搭建商品交易平台。农村集体林权制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深化。推进卫星城市改革发展,中心镇的管理权限和行政执法权限进一步扩大。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开发区域整合提升,国际卫生港创建进展顺利,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投入使用,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验收。加强国际国内招商力量,推进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引进内资、浙商甬商回归投资项目实到资金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收购、生产制造和贸易基地建设,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206家,境外中方投资额增长2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47%。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援疆、援藏、援黔及山海协作等扎实推进。

(五)改善社会民生福祉。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施“三治理一提高”行动,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四边三化”行动和建筑渣土、建设工程扬尘整治。淘汰高污染燃料使用设施409台,关停重污染企业936家,“禁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宁海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开展“文明宁波”系列活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建成81890志愿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县(市)区全部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建成示范性农村文化礼堂150家,宁波文化广场建成投用,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高教协同创新计划,深化招生评价制度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职业教育“校企通”平台功能更加完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宁波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县(市)区建设,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21.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6.1万人,新增创业实体10.4万家,城镇登记失业率2.16%,创历史新低。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实质性启动。本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参保率提高到87.2%,职工医保、居民医保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8.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和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继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全覆盖。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40.7万平方米、1.5万套。创新基层公共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和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回应渠道,推行多元化调解模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得到加强。深化“平安宁波”建设,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支持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双拥工作进一步深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慈善、红十字、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人口计生、老龄、民族、宗教、侨务、外事、港澳台等工作得到加强。

(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和市委“20条措施”,认真查摆“四风”方面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实施市长电话“一号通”工程,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政府透明度位居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首位。严格清理楼堂馆所和办公用房,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大幅下降。主动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认真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办理代表建议560件、政协提案588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3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6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63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机关

合同

管理,规范行政机关执法权限,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北仑区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服务,统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3项,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事项比例达到100%、办理事项比例达到93.7%。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发展战略谋划和规划编制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遭遇了禽流感、高温干旱、台风、洪涝等灾害,特别是“菲特”强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影响之广、损失之重历史罕见。在特大洪涝灾害面前,我们把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启动防台防汛应急响应,紧急组织抢险力量和救灾物资,第一时间投入灾区抗洪救灾,尽快恢复灾区生活秩序和重要基础设施运行。洪灾过后,出台“1+11”扶持政策和“一对一”帮扶余姚重建措施,复产重建工作有效、有序、有力推进。在抗洪救灾中,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基层干部群众奋战一线,驻浙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冲锋陷阵,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社会各界慷慨捐助,各行各业全力支持,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风貌,为打赢抗洪救灾这场硬仗作出了不懈努力。

各位代表!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下,去年我市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进口和节能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创新驱动基础不够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亟待加快;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和建设品质不够高,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滞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不到位,对外开放的新优势远未建立;生态环境、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养老服务、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创新、应急救灾能力都有待加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不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将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全力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一)大力实施“五水共治”工程。一是治污水。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高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二是防洪水。以江河堤防加固、骨干河道整治和水闸、泵站配套为重点,加快“治水强基”工程建设。三是排涝水。推进水库除险加固,打通“断头河”,开辟新河道,清理疏浚河床,加快应急强排设施建设。四是保供水。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推进区域饮水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五是抓节水。着力抓好减少漏损、再生利用、改装器具等工作,合理利用水资源。

到20xx年,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发展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水环境质量、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供水节水体系更加完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力争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滞后局面切实改变,“三江”干流堤防全线封闭;洪涝调蓄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流域和主要平原的主干排涝体系。

(二)大力实施现代产业培育工程。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培育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会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二是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优势制造业,整合优化石化等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海洋渔业综合基地建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精品农业。

到20xx年,基本形成以城市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三)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一是推进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全面建成东部新城核心区、南部商务区二期,加快湾头区块、鄞奉片区、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周边区块建设,启动东部新城东片区、姚江新区、甬江两岸、城西等区块开发,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老街区改造和老旧商务楼宇品质提升。二是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电子商务“一城两区一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拓展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宁南贸易物流区等建设,大力引进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三是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客运枢纽、国省道、县乡干线公路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网、跨江通道、主次干道和公共交通建设。四是统筹城市化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全域都市化,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化大都市格局。

到20xx年,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国际化品位明显提高,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产城联动、现代都市融合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超过71%,科技研发、国际贸易、港航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功能和总部经济集聚水平大大提升,城乡交通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基本实现一体化。

(四)大力实施民生福祉改善工程。一是积极打造“美丽宁波”。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三治理一提高”、“四边三化”、“双清”行动为抓手,着力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深入实施森林系列创建活动,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二是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城市景观绿化建设、交通拥堵整治、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整治、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实施新一轮打通“断头路”行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加快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三是加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建设。

到20xx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城乡靓化、绿化、洁化水平大大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新增公共绿地560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大力实施发展基础强化工程。一是增强海港、空港服务能力。完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和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加快机场三期等工程建设。二是增强要素资源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加大人才引进载体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应用项目建设。

到20xx年,港口和机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支撑和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提高,机场客货枢纽体系更加完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8%,培养高技能人才10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70万人。

各位代表!为实施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将按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以改革统领各项工作,奋力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效用,让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竞相迸发,力争在民营经济、城乡统筹、对外开放、海洋经济、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切实保障“五项工程”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效。

三、20xx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xx年是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五措并举”的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按照“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扎实启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城市经济培育,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国际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城镇新增就业1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围绕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支撑,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报批,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完善中心城区统筹发展机制,着手行政区划优化布局研究。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完善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水气共治、城乡共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甬江流域治理,做好姚江分洪排涝工程前期工作。优化市域基础设施布局,推进供水供电、治污纳污、地下管网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甬金铁路、港口支线和宁波至奉化、至余慈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机场三期、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继续推进南北环快速路、新江桥等项目,确保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铁路货运北站建成投用。

强化区域统筹,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国际化品位,推进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加快“两心一轴、三江六岸”城市核心景观带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背街小巷整治。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启动园林绿化、内河水质、景观照明“三大提升工程”,推进智慧城管二期建设。深入开展交通拥堵整治,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加强余慈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产业共兴共转。加大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有序推进宁波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副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卫星城市试点镇、中心镇改革发展。

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做好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申报工作,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东部新城门户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拓展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和宁南贸易物流区建设。扶持现代物流、商务中介、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强化旅游业特色发展,推进宁波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完善金融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法人机构,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加快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二期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启动电子商务“一城两区一中心”建设。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支持本土总部企业发展。强化区域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以更大力度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协调配置。加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打造城镇都市型新村、田园宜居型靓村、生态文化型美村,建设让人们留恋不舍、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家园。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切实帮扶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二)拓展内外需求,开创经济稳定增长新局面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加大城市经济、基础设施、节能环保、“三农”等领域投资。加快重大项目、重点功能区块开发的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推进浙江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上海大众汽车整车等项目。完善民间投资政策,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强化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引进内资570亿元,浙商甬商回归投资项目实到资金完成省定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推动智能家电、节能汽车、新型电子产品等热点商品消费,鼓励新兴消费方式发展。拓展生活服务消费,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加快餐饮住宿业转型发展。统筹商贸综合体、城市商业广场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培育夜市经济街区,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增强“菜篮子”、“米袋子”的保障能力。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办好食博会、宁波购物节等大型商贸展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扶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拓市场工程,建立网上宁波名品商城,支持宁波产品进入国内外零售企业销售和采购系统,促进市内市外市场融合互补、网上网下市场联动对接。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出口市场,鼓励企业开拓内外新兴市场。深化“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和“外贸育苗工程”。加强国际贸易摩擦应对。外贸自营出口增长5%以上,进口增长4%。

(三)强化创新驱动,激发转型发展新动力

深入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和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5%。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在创新引领、产业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发展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职工创新团队,开工建设吉利—沃尔沃中国设计中心和试验中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浙江(宁波)中心落地,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600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国际视野引进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810实力工程”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培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深化“四换三名三创”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支持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运营和高端制造方向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创一流,扶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开展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单位资源产出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要素供应、财政扶持政策挂钩。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新开工现代农业园区40个,新增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扶持现代种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化新型业态农业试点。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管。发展林下经济。

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深化“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建设水平,打造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动东海航运保险公司筹建。加快港口综合开发和海铁联运发展,推进国际卫生港创建。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增长5%。

把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化“三网融合”和“两岸无线城市”试点,完成光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开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信息惠民工程示范城市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大数据布局。推动杭州湾新区和国家高新区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集聚一批物联网、云计算与云服务等智慧产业。

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健全宏观质量工作体系,完善政府质量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扎实开展质量安全、质量提升、质量创新和质量惠民工程,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建设,总体质量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四)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争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全面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市场采购监管模式、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和进口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进口贸易,提高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建设运营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进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鼓励市场化办展办会,支持行业协会举办贸易展会。积极承办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及商品展,精心筹备20xx年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高官会议,办好浙洽会、消博会等重点展会。加强和改进口岸工作。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境外基地的规模水平,完成境外中方投资额18亿美元,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12%。

构建开放平台新优势,加快宁波综合保税区“一区多片”申报,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宁波象保合作区建设。推动大榭开发区与县(市)区产业合作,探索境内外合作开发园区新途径。促进重点开发区域错位发展,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好项目大项目。宁波杭州湾、梅山产业集聚区各引进1个以上50亿元产业大项目。

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办好“宁波周”活动,推进与国内外重点区域、重要城市的合作交流,全面扩大和提升甬台经贸合作交流。推动浙东经济合作区一体化发展,增进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推进“无水港”、港口联盟建设。加强与“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联络。继续推进对口援助和山海协作。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建设文化强市,努力让人们置身城市之中,处处能够感受到高尚的城市文明、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善群众评价和绩效评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管理,推进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加快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落成开放。深入实施文化发展“1235”工程,培育壮大传媒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进钓鱼台·美高梅“中国假期”、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华侨城文化旅游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确保60%以上幼儿入读普惠性幼儿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启动东部新城高中建设。实施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进中英时尚学院、中德汽车学院等二级学院,启动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推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健全校园安全“三防”联防体系,推进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和上下学交通安全。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县(市)区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帮扶力度。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建设,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转换,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管理职能和经办服务的整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办法,本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参保率提高到88.5%。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实现不同保障方式的合理衔接。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09万平方米、2.7万套,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周边公共配套和后续管理服务。深化“三改一拆”行动,加快城中村、老旧小区、非成套房、危房改造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探索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加快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市第一医院西部院区项目,开工建设宁波杭州湾医院。加强与境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合作,推进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与台北医学大学合作办医,加快浙大宁波医院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体育强市,启动奥体中心项目。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新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发展,推动“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工作体系与基层和谐促进网络紧密衔接。加大社会矛盾预防、排查和调处,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

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新闻发布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络管理,规范传播秩序。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地下油气管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建设施工和高危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推进小餐饮规范整治。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强化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开展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大力支持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各位代表!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政府今年将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美丽宁波”新面貌

“铁腕”推进“三治理一提高”行动。尽最大努力加强雾霾治理,开展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健全大气重污染预警和响应机制。控制煤炭消费,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扩大“禁燃区”范围,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大重污染行业治理,开展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加强建设工程、码头作业场所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坚决制止垃圾、秸秆露天焚烧行为。重视抓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强化城区内河和农村河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中水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近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强化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废塑料加工行业整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体系,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

推进生态环保设施和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电力企业脱硝工程,加快城镇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鄞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成运行一批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加强治污减排设施运行监管。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611”工程、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推进开发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深化“四边三化”、“双清”等行动,加强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平原地区绿化美化水平。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开展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修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实行差别化区域开发管理政策,完善重点生态功能乡镇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节能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强污染联防联控管理,全面实行“河长制”。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和执法力量建设,对一切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毫不留情坚决予以严惩。

四、推进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以改革为突破口。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正确把握,勇于进取,稳扎稳打,统筹推进,以更大的胆魄、更快的步伐、更实的举措,抓紧出台各项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方向明确、政策清楚的改革,不等不看,不失时机,马上改、改到位,争取走在前列;对面上推动难度较大、上级纳入试点的改革,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需要上级决策的改革,不盲动、不抢跑,认真细致做好准备工作,适时、稳妥启动改革。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做好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切入点。市政府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管理的改革创新,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优化审批,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权限,优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便利化建设,探索对负面清单外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实行零审批。对不符合深化改革要求的行政权力依法予以严管、暂停或取消。深化以职能转变、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进政事、政社分开,放开应该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事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二)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督查,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强化政府目标管理,完善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增加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地方金融改革,系统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区,扩大非传统信贷融资,鼓励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建设资金和政府债务统一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健全经营性国资监管体制,整合重组国有企业资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坚决打破民间投资隐性壁垒,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增强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功能。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三)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完善调查研究和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管理、服务、结果“四公开”。推进政务热线整合,加快信访制度改革,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强化行政效能监督和问责。全面推行干部绩效对账制度,加强公务员培训、监督和管理,倡勤治懒,建设一支勤政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四)依法行政,勤政廉洁。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重视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让政府工作置于全方位监督之下。强化权力公开规范运行,健全和落实重大决策、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公开制度和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突出对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土地转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和审计监督。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源头治理、制度防腐,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继续下降。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鼓足劲,扎实干,出实效,为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3

1

2

3

宁波市政府报告 省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道,务实奋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303.9亿元,增长8.5%;公共财政收入23.1亿元,位居全省县级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269.3亿元,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2.7亿元,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分别增长8.4%和10.8%。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坚持把工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阵地,以服务企业为中心,实行领导包联责任制,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项目建设推进会和银企合作洽谈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等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处置企业互保、非法集资、投资理财等各类风险。严格落实“十项制度”、“十条禁令”,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8大重点行业,除煤炭行业外,其他均实现了正增长。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新入库“四上企业”56家,总数达到351家。

年度综合成绩位居新乡各县(市)区第一名,孟庄专业园区荣获市管专业园区第一名。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发展提速。西部控股“南太行大健康产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合作协议”正式签约。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到位,关山大道完成升级改造,和寺庵至八里沟景区道路投入使用,上八里旅游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全年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超过4亿元,游客接待量和社会综合效益分别增长9.8%、15.8%。坚持文化与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立了共城文化历史研究会,举办了首届壮美太行书画大赛,建成了侯德昌文化艺术苑。推进特色商业区建设,新入驻商贸企业19家。南李庄建材市场、城南农贸市场建成投用。供销系统综合业绩排名全省第一,入选全国百强县级社。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总产达到11.4亿斤,实现了十一连增。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成效明显,被纳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48家,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9.7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18家,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0万亩。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石门水库除险加固等17项水利工程建成投用,解决了4.6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南水北调总干渠如期通水,临时用地复垦模式在全国推广。丹江口移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否决、劝退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6个,督促8家企业完成了脱硝治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进入试运行阶段,洪洲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整治规范砂石资源开采秩序,加强车辆源头监管,超限超载率下降到1.6%。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完成生态建设7.92万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增新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大林橡胶、永胜化工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挂牌成立了国家创新驿站辉县工作站,专利申请量达到315件。加强质量立市工作,米多奇等7家企业被授予第三届辉县市市长质量奖。

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市。

局保持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得到较好落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整治“四风”问题,着力提升服务效能,精减行政审批项目102项,行政服务中心更加便民利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纵深推进廉政建设,会议费、三公经费分别下降62%、19.1%。

此外,审计、人事、老龄、人防、气象、史志、广电、档案、侨务、民族宗教、残联、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的确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辉官兵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辉县发展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制约瓶颈更加凸显。二是部分城市开发项目监管不严、进展缓慢,群众难以及时回迁;城市管理相对滞后,脏、乱、堵等问题还很突出。三是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四是非法集资、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加,信访稳定形势不容乐观。五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和职能部门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责任意识有所减弱,回避矛盾、支差应付现象时有发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还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正视问题,直面矛盾,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扎实做好全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我市与全国上下一样,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压力明显增大,潜在风险累积叠加,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但是,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正在逐步释放强大的发展动力。全省“三大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以及郑新融合发展战略,再次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应对挑战,更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迈出新步伐,在新常态下开创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个一”为统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增长、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为主线,以项目引资双带动为主战略,抓改革,促创新,防风险,保民生,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8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和新乡市定目标之内。

根据上述目标,今年将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撬动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抓好总投资540亿元的169个重点项目,确保永昌硝基肥二期、先丰医药药用乙醇等65个项目竣工投产,力促焦煤集团煤矸石发电、国能新能源风力发电、焦煤赵固二矿西翼通风改造、兴发昊利达工业园等63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增投资77.35亿元。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谋划重大建设项目,着力做好宝蓄二期、宝山电厂二期、青岛软控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今后长远发展积蓄新动力。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突出充分开放、融合发展理念,把营造投资“凹地”的着力点从实行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上来。紧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围绕机械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引进500强企业、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切实提高

合同

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市外资金41亿元。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加快南延东扩整体规划报批工作,开工建设集聚区展示中心和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确保“三路一桥”竣工通车。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3个,打造全省知名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工基地。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重点抓好新乡福建商会特种陶瓷产业园等项目。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7亿元,完成增加值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资源型产业升级改造,推动纺织、造纸、水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年内申报新乡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8个、企业研发中心4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争创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10个,新乡市级以上专利申请量保持300件以上。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坚持领导包联责任制、重大项目例会、联审联批等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用电量等工业先行指标的监测,增强经济调节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将土地、环境容量、建设资金等要素指标向重点项目、重要行业倾斜,努力为企业“新三板”挂牌及上市融资创造良好环境。强化对统计失信行为的惩戒制约,确保全面客观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动态变化。

(二)以更高的站位推进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紧跟健康、旅游、文化等新的消费时尚,深挖辉县山水旅游、历史文化、中医中药材等优势,坚持交通引领、旅游依托、健康带动、文化支撑,主动加强与西部控股等企业的深度对接,全力推进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突出交通先行战略。着力抓好“两大高速”、“三个节点”、“四条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内通外联的大交通网络,以大交通带动三大产业发展。“两大高速”即新晋高速、鹤辉高速;“三个节点”即长济高速西出口拓宽改造、新辉路辉县入市口提升改造、三庆桥周边绿化亮化;“四条道路”即三原线绕城段绿化亮化、三庆桥至石岭洞拓宽改造、三庆桥至洪洲工业大道改造、学院路南延至新乡西外环以及北段绿化亮化。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启动南寨服务中心建设,上八里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力争尽早投入使用。加快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创建5a进程,宝泉、轿顶山努力创建4a景区。统筹规划,分期推进,加快砂石园区开发进程,尽快建成一批与旅游产业发展关联配套的基础设施。修订完善《辉县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范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严格整治私搭乱建行为。加快实施旅游通道两侧绿化、美化工程,精心打造具有辉县特色的旅游景观廊道。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增长10%左右。

着力发展健康产业。依托百泉药交会品牌价值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极推进中药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药品、食品知名品牌,尽快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服务好南太行健康产业园项目选址、公司注册、土地征迁等工作,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

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发挥“中国书法之乡”金字招牌作用,借助举办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引导企业与文化产业接轨,提升产业品牌价值。以文促旅,以旅助文,办好南太行写生、摄影等活动,努力创建中华

诗词

之乡。加强“百泉药会”、“辉县剪纸”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积极发展石雕、烙画、剪纸等特色文化。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以文昌大道、共和路为主轴,积极推进特色商业区建设,努力引进一批较高知名度的商业企业。加快胡桥国际汽车城、邮政物流园建设进度,启动建设四川万贯豫北商贸城、澳林国际城等项目,努力打造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推进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落实上级扶持政策,促进电子商务及养老、家政、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

提升金融保障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支持农商银行、珠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增设农村网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强民间投融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底线。

(三)以更稳的步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积极稳妥、整体提升、重点突破、统筹兼顾”发展思路,推动城乡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扎实推进城市开发建设。严把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所有新建项目,开工之前手续必须合法齐全;必须优先建设安置房,确保群众按时回迁;必须严格执行审批规划,不得随意减少、挤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妥善处置在建项目遗留问题,规划通过两年没有实质进展的,一律提交规委会重新审批;己摘牌未开发的,督促限期启动,两年之内没有能力建设的,依法予以处置。全年完成拆迁50万平方米,开工150万平方米,建成100万平方米。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缓解交通拥堵压力为重点,着力打通7条断头路段,即共和路南关段(文昌大道—新四路)、新四路东段(文化路—清晖路)、文昌大道西段(军民共建路—百泉路)、文昌大道西关段(和谐路—百泉路)、规划支路(清晖路—清源路)、协和大道二中段(百泉路—军民共建路)、新四路新桥段(九山路—共和路)。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文昌阁广场扩建、水竹园、吕巷古城墙等绿地游园建设进度,确保全市绿化总量与绿化品位同步提升。继续扩大城市集中供水、供热、供气范围,推进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实施城区路灯led节能改造,加强城区夜景亮化。启动市第三水厂、垃圾处理厂二期和5座连体式公厕垃圾中转站建设。

提升城镇、社区建设水平。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统筹推进镇(乡)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全国重点镇建设,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00户。进一步完善19个一类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年新开工建房面积40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200户,拆除旧宅500亩。加快赵固、吴村等煤矿塌陷区安置新区建设,做好群众迁安工作。

(四)以更实的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收千亿斤、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实现粮食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完成龙门下库等水库除险加固、薄上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年度建设任务。全年新增高标准粮田9万亩,优质麦良种繁育基地稳定在15万亩,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产量稳定在11亿斤以上。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谋划推进太行山前、南水北调河两侧百里林果带建设。加大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力度,食用菌大棚稳定在2.3万座,总产超过23万吨。加快生猪及肉制品产业集群建设,全年新、扩建规模养殖场不少于18家,生猪出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肉蛋奶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左右。加大对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全年新培育新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两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

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把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新认证“三品一标”基地1000亩、产品两个。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以更高的标准加快建设美丽辉县

强化节能减排。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环评审批制度,拒绝黑色、灰色、雾霾gdp。加快洪洲污水处理厂收尾运行工作,加大百泉河、北排水河沿线涉水企业监控力度,保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从严治理超限超载行为,全面提升空气质量。

改善城乡环境。以“三治三化”(治脏、治乱、治差和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持续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辉县”五年计划,扎实开展“清洁辉县大行动”,彻底整治占道经营、街头广告等城市顽症和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农村痼疾,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确保林业生态安全,努力创建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

(六)以更多的投入打造幸福辉县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将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年内新增城镇就业9300人,再就业2490人。加大依法治理欠薪力度,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8%以上。加大社会福利中心推进力度,完成赵固、吴村等乡镇敬老院建设,扩大冬季集中供养覆盖面。加强低保人群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完成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低收入家庭、人才引进的住房需要。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推动百泉小学、佳怡小学、第三民族学校新建及孟庄中心校改扩建项目,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努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划片招生,进一步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快发展幼儿教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改善群众医疗条件。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启动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确保南村等4个乡镇卫生院改建项目年内投用。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防止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

大力开展扶贫攻坚。坚持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大结对帮扶工作力度,完成5个村整村推进和山区260户1300名群众搬迁转移,实现4400人稳定脱贫。解决好3.5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丹江口库区移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统筹发展其他事业。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十届运动会。加强残疾人基础建设与管理,确保残疾人服务与保障事业走在全省前列。切实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众安全体系,努力创建平安辉县。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坚持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包案下访等制度,主动化解信访积案,保持信访形势总体平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维护民族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

页,当前第

2

1

2

3

宁波市政府报告 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2879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