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优秀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30 20:24:31
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优秀6篇)
时间:2023-08-30 20:24:31     小编:字海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中国航天人,以苦为荣,与苦为伴,处处彰显了他们知难而上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青年干部要时刻保持面对困难不害怕、不退缩的勇气,一样“艰苦奋斗”,就一样能够“逐梦飞天”。

点燃“梦想”之火,以斗志昂扬的激情实现人生价值。“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是中国航天人化梦想为现实的执着岁月。海胜同志,7 次神舟系列发射,3 次备选,3 次飞天,在这 18年里,有不计其数的考核,他一直坚持训练,即便作为备选,也要准备到火箭点火的那一刻。伯明同志,时隔 13 年再次飞向太空,13年似乎很长,可当回头看为梦想坚守、为使命拼搏的训练时,却又似乎是倏忽之间;洪波同志,坚守 11 年,无怨无悔,用青春向使命承诺,这就是中国航天员的底气所在。与航天员一样,青年干部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繁杂的工作、艰苦的生活,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一直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要坚守初心,坚守人生航向,扎根本职,方能行稳致远。

1999 年,谁能想到在酒泉顺利升空的神舟一号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如今,随着神舟十二号步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迈入空间站建设阶段。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它是一部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历史,更是一段扬眉吐气、壮我国威,助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光辉背后,代表着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中国航天人“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浩然风采。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青年干部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敢想敢干;要敢于突破,面对矛盾和问题,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要敢于探索,面对改革的困境,能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和改革新模式,做到勇立潮头搏大浪,敢为人先竞风流。

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最近学校组织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开始我只是认为是普通的评选节目,没有放在心上,可是我从观看开始到最后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屏幕,双眼模糊,感动的眼泪一直往下流,整个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教师真的是最美的,最善良的,最有魅力的,最令人感动的。

“我以前总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觉得给孩子们教授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比我自己赚钱更有意义,我留下来,是为了让他们能走出大山。”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寄宿小学校长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这样感慨。

这些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我想起了那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那句话,多么感人至深。

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我平时所做的一切相差甚远。最美的乡村教师美在坚守,这份坚守的真爱,铸就了人生的美丽!我将从“最美的乡村教师”身上汲取力量,今后自己要多加努力,学习上多指导学生,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做孩子们希望的坚守者和播种者。

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致敬抗疫英雄”之“钟南山的故事”。

用多少文字,我才能计算出

人间的八十四年,已为一个人的生命

堆积起多高的风雨沙石

......

你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

一边自己登上 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

那地方与病毒没有距离,你要去的地方

是至爱亲人的远方

......

睿智的眼睛凝视着,护目镜也挡不住你的锐利之光

一个本该功成身退的院士啊,把这宝贵的时光

不惜分秒都给予了陷于疾患的武汉

一个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啊,依然有着强大的力量

......

因羞于表达,而不敢倾泻

我总不能因表达不尽 而羞于发声

总不能因痕迹太浅 而不尊重自己的良心

愿南山院士寿比南山

愿南山之外,还有南山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钟南山爷爷学习,学习他身上那种迎难而上、舍己为人、为国献身的精神。这样的人,值得我们铭记一辈子,值得成为我们国民偶像。向钟南山致敬!

同学们,让我们以钟南山为榜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吧!

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

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

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

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

2021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

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

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

“看书看到部队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

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

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身上的劲儿更足了。

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

“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

“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

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

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地所在。

“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

2021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

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

“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

“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

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

“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

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

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

“是部队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

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_,_镇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主持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其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百姓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疫情自发生以来,_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担负起抗击疫情的责任,积极投身防控第一线。每天早上6点半便到菜市场、超市等人流聚集区检查疫情防控情况,监督检查菜市场的消毒卫生工作,坚决做到消毒无死角。

工作细致深入,疫情防控到位

为有效防控疫情,_积极联系自己所分工的_社区,传达、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并走村入户发放口罩,对居家隔离的_返乡人员进行防控指导工作。其用积极奔走相告让那些心存侥幸打算外出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的群众留在了家中,让那些打算举办婚丧嫁娶的群众取消了宴会,有效降低了人群聚集的风险。

积极宣传引导,提高群众意识

_始终坚持走村入户,通过广播、微信、宣传栏、发放疫情宣传资料等途径,深入宣传新型肺炎的症状、传播方式、防控措施,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疫情,消除恐慌心理,以科学的方式、平和的心态去认识并防控肺炎疫情。

在抗击新型肺炎的斗争中,_尽心竭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年三十到今日,其放弃休假、坚守岗位,为人民群众健康连日奔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精神,为全镇干部树立了榜样。

大爷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提到杨振宁,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满身荣光?还是他那个不受人理解的早年将国籍改为美籍的行为?但人活着有万般难处,其实杨振宁又何尝不爱国家,何尝不思念故土。

“我的父亲,直到离世也未能原谅我将国籍更改为美籍的行为。”这个赫赫有名的人,在耄耋之年说出遗憾万分的话。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

数学家杨武之有一个凄苦的身世,他出生于19世纪末国家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九岁时母亲去世,而他的父亲早期是贵人府上的幕僚,在其倒台之后反向,路上也不幸去世,于是在杨武之十二岁那年彻底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从此辗转各个父母亲的亲朋好友的之间留宿。

或许是出生于文人家庭,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加之寄人篱下,杨武之比常人更加聪慧,也更加勤奋刻苦。

毕业以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教了两年书,因其教学管理方式较为严格,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常有闹事。

辗转各地又教了几年书后,这让他深知如此于救国之无益,于是出国留学,学历一再攀升,并在数学行业取得巨大成就,五年之后取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当时正处于懵懂时期的国国,为危难时刻的国家出一份力量。

当时的中国教育人才极其匮乏,启蒙问题突出,于是,回国后的他又干起了之前的老本行,在厦门,清华大学等学府任教,为传播知识做着自己的贡献。

而当时他的儿子杨振宁也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他为此也花费大量心血。

杨振宁的求学成名之路:

杨武之作为一个东西兼修,受到过科学知识熏陶的人,思想极其先进开明,眼光也更加长远,对他的儿子杨振宁自然也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杨振宁不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精通数学和英语,这为他后来出国留学打下良好基础。

而杨振宁自己也十分聪慧刻苦,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求知若渴,长大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带着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攻读物理系。

后在研究所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李政道,两人共同研究热爱的物理学,强强联手,很快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开始在物理学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物理学界名声大噪。

杨振宁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国家大建设时期,人才急缺,先后有大批留学人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坐不住了,他开始频繁来信,试图劝自己的儿子回国为祖国发展出一份力,于是多次赴瑞士,美国等地,探访劝说儿子。

但杨振宁却陷入了两难之中。

无疑,当时新中国的环境对他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且他所学科目对新中国建设意义不大,后国家又经历了大跃进等众多变动,终于是未能归乡。

1964年,因为种种原因,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

后来邀请父亲赴美团聚也皆被拒绝。一直到杨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谅他。

而此时的杨振宁也已经步入老年,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直到,他才寻到机会,回到了祖____亲的怀抱,并于几年后改回了中国国籍。

这位老人伟大且坎坷的一生,四处漂泊,最终归乡,不知他望着故乡的土地,会不会也有万千感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2852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