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感想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4 12:26:08
端午节的由来感想
时间:2023-08-14 12:26:08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的由来感想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习端午节的由来,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意义,更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习端午节的由来过程中,我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以下是我对于这一过程的心得体会。

二、了解端午节的起源

据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而走上绝路,最终投江自尽。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他们都会划龙舟、赛龙舟,并在龙舟上供上粽子、菖蒲、艾草,期望能够防止恶鬼入侵,以保平安。

三、端午节传统习俗的变迁

随着时光的流逝,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在不断变迁,如今的端午节已经不再只是龙舟赛和吃粽子的节日。现今的端午节,各地的人们也会通过表演民乐、五行舞、戏曲、杂技等形式来欢庆这一节日。总之,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不断发展,但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却历久弥新。

四、感悟与启示

端午节的传说中蕴含着爱国、民族自强、友情互助、珍爱生命等诸多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学习端午节的由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领悟这些价值观和人生智慧。端午节也启示着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精神。我们也应该在自己所走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信念,尽力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尽好自己的义务。

五、总结

学习端午节的由来,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含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也会更加丰富和多元,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希望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让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提升。

端午节的由来感想篇二

有一种记忆,生长在灵魂深处,任岁月流淌,依然初心不改、无法忘记。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有儿时的记忆,有最温暖的时光和最需要传承的东西。

——题记

又到端午节了,该是粽子飘香、菖蒲飘飞的时节。端午,这个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伴随着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故事、忠贞之士伍之胥千金报恩的故事和划龙舟、挂菖蒲、包粽子的习俗,再次走进我们的生活。

今年端午异常平静,没有划龙舟、没有包粽子,似乎连卖粽子的吆喝声也小了许多。今年端午,是妈妈离开我们后的第一个端午,再没有那么多规矩,再没有那么多唠叨,也再没有那么多热闹,依旧吃粽子、挂菖蒲、洒雄黄酒,却没有了妈妈的味道,一切显得那么平淡而寂寥。

一早起床,爸爸不再满街满市找寻新鲜的菖蒲,不再一脸期待地侍弄着大袋食材,筹划给家人做出些好吃的,而是默默地侍弄着他的花园菜园,侍弄着他和妈妈共同种下的花花草草,期待着永远不会同于以前的花开花落。“爸,我去买菜?”“你们买吧!”爸爸有些黯然,有些失落,就这样把原本该妈妈做的一切交给了我。我在爸爸的黯然神伤中接过了原本该妈妈做的一切。于是,我开始搜索记忆中的每一个端午,搜索它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画面,生怕漏掉一处,那便是对母亲大人的大不敬了。

记忆中的端午,都是温暖的存在。少年时代,我们和好几户人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每到端午,天刚蒙蒙亮,大人们便邀约着带我们到附近的山上割菖蒲,大人们四下忙活,孩子们就这山望着那山高野马似的满山遍野跑,玩到日上山头,全身脏得不成样子了,才拿着几根艾草、菖蒲回家。其实那时,大人们早已在门上挂好了艾草和菖蒲,孩子们的“战利品”无非是锦上添花罢了。艾叶四溢的清香中,妈妈总是把家人聚在一起,蒸包子、包粽子,一边劳动一边嘻嘻哈哈地聊着,那样的其乐融融让端午节成为春节之后第一个最令我渴盼的节日。食物通常是不等开饭便陆续上桌了,盐蛋、皮蛋、粽子、包子、鱼肉,看得我眼也馋、嘴也馋,但那时是轮不到孩子们的。每家每户都会先用这些食物祭祖,待缕缕白烟完全散尽,才开始吃饭,并趁此喝上两杯自制的雄黄酒,我那时总是寸步不离地守在桌子边,生怕少了自己那份。那时,妈妈总会看透我的心思,她总是非常严肃认真地对我说,“祭祖后才能吃,对老祖宗要恭敬!”于是,便不理会我,口里念念有词把家里的老祖宗们都请个遍,虔诚地告诉老祖宗们我家的近况,还许下岁岁平安、身体健康、学业进步之类的愿望。那时,我只能一言不发站在妈妈身边,“给祖宗们作揖、敬酒……”我一边听任妈妈“摆布”,一边好奇逝去的祖先到底有没有听见这些祷告,吃不吃得完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待这些程序完成,约摸10多分钟后,才开始吃饭。那时,妈妈会先用筷子蘸一点雄黄酒在我的嘴唇上,然后蘸一点涂在我的额头上、脸上、胳膊上、脚背上,据说这样就能避邪气、杀百虫、去百病。

到了中年,自己也作了母亲,才逐渐体会到妈妈的苦心,对家人的呵护、对孩子的期盼、对亲人们的思念……那时,便不再程序式地应和妈妈,而是虔诚地站在妈妈旁边陪伴着,帮着祭祀祖先,体会妈妈另一种方式的“孝顺”。

今年端午,我早早地起来,把一大把带露珠的艾草、菖蒲挂在门边,然后和老公顶着烈日满街满市地找寻雄黄,“一定要买雄黄吗?一定要喝吗?”老公疑惑地问我,在他眼里,我这个布尔什维克、绝对的无神论者不应该看重这些。“是。”我哽咽着,这是要买雄黄吗?这是要找寻妈妈的味道。老公或许看明白了这一点,便什么也不说地陪着我满街找寻。一元一包,红红的粉末,用最普通的纸包成小包,除了买的人变成了我,其他什么也没变,好一个“物是人非”!回到家,我依着妈妈以前的做法把雄黄泡在酒里,很快,酒被晕红了,酒杯都被染成了红色,像血一样红,让我有些不敢去触碰。吃饭时,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用筷子蘸一点雄黄酒在儿子嘴唇上,然后蘸一点涂在他的额头上、脸上、胳膊上、脚背上,然后依着这样的顺序,为老公抹上,为爸爸抹上……我不知道该爸爸为我抹还是我为爸爸抹,但既然以前妈妈认为这样能避邪气、杀百虫、去百病,那我也就用这样的方式纪念妈妈,用这样的方式为家人祈福吧!

今年端午,再没有妈妈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再没有妈妈带着我们包包子、包粽子的热闹,除了鱼肉、盐蛋、皮蛋等必需品,餐桌上少了很多菜,少了很多话,多了些许寂寞,多了些许冷淡。再没有煎草药水了,没有了那份心境,便似乎再难回到从前。

端午节的由来感想篇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但它的形成是历史悠久的,源远流长的传说和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庆祝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日。在屈原去世后,人们哀悼他的离去,将粽子投入江中,以示哀思之情。后来,端午节成了一个渐为演变的国家级传统节日,也成为了民众和国家力量之间的纽带。

第二段:体会屈原的思想和精神

屈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思潮,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深深地感染了后世的人们。通过学习端午节的由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屈原倡导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民生问题,并且强调了民族的团结和集体的力量。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属于中国特有的爱国思潮和文化精神。

第三段:粽子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之一,它是各种传统食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粽子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文化非常丰富,有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和特色。端午节食用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古代时期,那时的人们将粽子投入江海,以便安抚逝去的先人的幽灵和恶魔。经过了时代的沉淀和发展,粽子的恶魔驱赶的意义逐渐消失,渐渐地由记忆和习惯转化为了一种日常食品,并成为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第四段:端午节传统活动的文化内涵

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活动。比如说打秧歌、插艾叶、喝雄黄酒等等,这些活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例如,插艾叶是一种民间的护身符,它被认为可以祛病驱邪,保平安。再例如,喝雄黄酒则是一种清凉解毒的良药,人们相信它可以预防疾病,增强体力。这些活动都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段: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学习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文化,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性。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类似于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生活和价值取向,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学习端午节,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上的传统文化,还要能够发掘其中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贴近社会现实,并为未来的中国发展和繁荣进行贡献。

端午节的由来感想篇四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又是一年粽叶飘香的时节,心连楚国、心系百姓的屈原已投身汨罗江数千年,可“挂艾叶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纪念行为却代代相传,成为最具生命力和特色的传统风俗之一。

随着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不断提升,“网红”馅儿粽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舌尖上“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在物质生活丰富之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高。党员干部面对“群众”馅儿粽子时,需要理清群众“操心事”,了解群众“烦心事”,解决群众“揪心事”,方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根一根解开粽线,理清群众不同“纠缠”的“操心事”。

群众事无小事,城乡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卫生、饮水安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幼教养老、防御自然灾害等民生问题内容繁多,看似宏大遥远,却是一件件具体的事、群众身边的事,需日日操心、应付。许多在他人看来无足轻重的问题,却可能使挣扎在生存、温饱线上的群众忙碌多日、操心多时,可能是子女上学远、艰的问题,亦或是纯粹靠天吃饭、收入凭运气的问题……在脱贫攻坚宏大图景里,“一个也不能少,一户也不能落!”但一个人、一户人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更何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深陷泥潭的人往往难以自救。“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这时有他人的帮扶,帮助理清“操心事”则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此时,党员干部们若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细心、耐心贴近群众生活,“拉家常”,理思路、清障碍,解开“缠绕”人民群众福祉的具体的“乱麻杂绳”,就会为民谋到真正的福利,增加真正的福祉。

一片一片揭开粽叶,了解群众不同“色彩”的“烦心事”。

“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每个家庭的“烦心事”各不相同,且还存在着“庙堂”和“江湖”的客观距离和主观思想差距,非“亲耳所听”“亲眼所见”则会存在事物本身被“人言”等“粽叶”所遮盖。只有多到群众身边走走,“沉下去”去,听听百姓的心声,深入调查了解,才有可能看见“粽肉”,了解到难题陈题,并且找得具体、找得全面、找得准确。当然,到基层走访调研绝不是为了听“讴歌赞语”,也不能仅看见“粽叶”就返,而是要通过“拉家常”等方式真正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用朴素易懂的话沟通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忧烦,从家长里短、日常身边事上聊起——细聊些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产业融合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细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家庭琐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一步步深入基层中,在一层层揭开“粽叶”下,了解到“粽叶”遮盖下各项政策措施具体落实情况、带来的改变,了解到“粽叶”遮盖下仍存在的“各色”问题。

一口一口吃掉粽子,解决群众不同“口味”的“揪心事”。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拥有勇于承担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面对不同“口味”的“揪心事”就要拿出不同的解决之道。在教育致贫这一“口味”上,就要结合实际细究交通、午餐、学杂费等具体事项;在因病致贫返贫这一“口味”中,就应思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入医疗体系解决报销问题等……针对具体可操作的存在的问题,用具体行动去解决,去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做好“答卷人”应做好的“答卷”,真正提升每个家庭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真正做到“遇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将“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判自己“吃粽子是否干净、利落”的唯一标准。

“民为水,君为舟,水亦能载舟,又能覆舟”,各党员干部必须主动沉下身子,全程跟踪,参与到底,饿了就吃一口“群众”馅儿的粽子,夯足力气后再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群众堆儿!

端午节的由来感想篇五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渊源流长,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庆祝这个节日,也在了解它的源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学习端午节由来的心得和体会。

2.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忠于国家,但因为内忧外患,遭到了贪官和奸臣的围攻。最终,他选择了投水自尽,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3.习俗传承

端午节有许多与屈原相关的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等。古人认为,菖蒲是一种驱除瘟疫的草药,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另外,龙舟赛是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于是人们摇着鼓、喊着口号,赶走了这些小海鲜。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文化意义

节日习俗的背后,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端午节在我国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功臣屈原的爱国精神、忠诚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此外,端午节还体现了我国人民勇毅、顽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5.结语

总的来说,学习端午节的由来,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承好,把文化薪火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底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践行端午节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忠诚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家庭、单位、乃至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1442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