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作文字汇总(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29:21
中国博物馆作文字汇总(五篇)
时间:2023-06-06 15:29:21     小编:文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博物馆字篇一

1.了解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4.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5.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准备

一、导语设计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词语解释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2.提问: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2)故宫的规模有多大?

(3)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4)皇帝的`金殿在什么大殿中?

3.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

三、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记得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曾明确:说明事物首先是抓住特征,那么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答案: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精读5~8段,思考:

明确: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用意是什么?

明确: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明确: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明确: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六、课堂小结

中国博物馆字篇二

;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第一辑已介绍完毕,从2018年第十一期开始,本刊将继续刊登本书系第二辑和第三辑的内容,包含宋拓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民国拓《元显.墓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书赠张旭、题卢道士房诗卷》、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等珍贵墨迹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楚王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4年征集的文物,高38. 2厘米,口徑31. 8厘米。敛口鼓腹,有子口,深腹,中部圆鼓。近腹底圆转内收。双附耳,蹄足,较短粗。足内侧竖直。盖面隆起,捉手为八柱圈形,口沿下有一道凸棱以承盖。盖面有两道绳索状突棱,腹部有一道绳索状凸棱。附耳外侧、盖顶捉手内、盖面第二道凸棱内外及口沿下均饰蟠虺纹,盖面第一道凸棱与捉手之间、腹部凸棱下均饰三角纹,内用阴线勾勒云纹。

此鼎器形为春秋时期典型的楚式鼎(参见高崇文:《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与之相近的有湖北当阳赵家湖赵家塝m4出土的鼎(m4:1)(高仲达:《湖北当阳赵家塝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淅川下寺m2出土的倗鼎(m2:4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和鼎(m2:27)(《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106页)、m4出土的鼎(m4:1)(《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240、242页)、m1出土的鼎(m1:67)(《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53页)、慈化楚子鼎(魏渝:《楚子鼎》,《江汉考古》,2006年,第4期;夏渌、高应勤:《楚子超鼎浅释》,《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等。从纹饰上看,该鼎的主体纹饰为蟠虺纹,特征为在近似正方形的单元内有两条虺龙相互缠绕,其头部各置于两对角处,按斜角的方向纠结成双“8”字形,此种蟠虺纹盛行于春秋中期,亦见于春秋晚期(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8页);盖面、腹部的凸棱均做绳索状,亦名绹纹。《尔雅·释言》:“绹,绞也。”注:“纠绞绳索。”其形如两条绳相纠,每条绳或不分股,或作两股、三股、四股不等,作为辅助纹饰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中国青铜器综论》,第600页)。

这件鼎为楚王为其私名曰“加”的次女嫁入随国的媵器。鼎盖内与器壁铸有对铭五行二十八字,铭文中“飤緐”是对此型鼎的专称,多见于春秋中晚期的大型鼎中。如前引倗鼎(緐作)、1974年当阳赵家湖慈化乡电一村楚墓出土的鼎(緐作)等器。据此,推测此鼎的时代应为春秋中晚期之际,也有学者指出具体时代为楚共王时代(参见黄锦前:《随仲嬭加鼎补说》,《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随)中(仲)(芈)加”为当时女性称谓的一种形式,归于“夫氏+排行+父姓+名/字”的类型,亦见于其他媵器中,如“楚王(媵)邛(江)中(仲)嬭(芈)南龢钟”(楚王钟《集成》72)、“蔡大帀(师)(媵)(许)弔(叔)姬可母飤”(蔡大师鼎《集成》2738)等器。“ ”字,诸家皆读为国名“随”无异议,即传世文献中的汉东地区的姬姓随国,多数学者认为其就是出土文物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国(参见高成林:《随仲嬭加鼎浅议》,《江汉考古》,2012年,第1期;董珊:《从出土文献谈曾分为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黄锦前:《随州新出随大司马有戈小议》,《江汉考古》,2013年,第1期)。

楚系铭文有独特的风格,整体上看是上承西周中晚期铭文,字形做方正状,显得端庄凝重,布局也较为整齐规范,如中子化盘铭文(《集成》10137)。春秋中晚期始,字形呈狭窄修长状,显得飘逸秀丽,并盛行鸟虫书体;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受到简帛文字影响,开始由修长向扁斜、草率风格演进。此鼎从铭文字体上看,属于当时的手写体或俗体,字形向长方纵势发展,笔画圆曲拖长,结构粗犷松散,可归为楚系铭文第三期早段,即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早段(参见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第241—244页)。风格与之相近的有楚王子申盏(《集成》4643)等器。此件铜鼎铭文中的“王”(第一列第二字)、“吉”(第二列第一字)的竖画挺直,“唯”(第一列第一字)、“宝”(第五列第四字)的撇捺多迂曲,“亥”(第二列第三字)、“永”(第五列第三字)的并列笔画则多作蜿蜒之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博物馆字篇三

;

游中国茶叶博物馆作文

星期天上午,我和李轩昂、姚嘉宇一起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去游玩。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从层层树叶之间洒落出来一缕缕阳光,照在身上非常暖和。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

站在博物馆门口,往远处看,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蓝天白云。从近处看,有枝叶茂盛的茶树丛和淙淙流淌的小溪……我心里不禁感叹道:“哇!好美的风景呀!”进入博物馆后,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块约十米高的黑石板,上面有水流不断地往下流下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帘,石板中间写着一个大大的"绿色的“茶”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展厅后,首先我看见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茶是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是著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其他几个展厅,我看到了不同时期的各种茶具,也看到了为了运输茶叶而来到中国的外国商船和富翁的一些事例的介绍。通过参观,我 ___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制作茶叶的过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出了展厅后,我们还看见了仿古的四桶茶叶揉捻机,它四通连体,需要由人力推动揉捻。揉捻是茶叶初制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可以使茶叶卷曲成

形。我们几个兴奋地冲上去,一人站一边像磨豆子一样地推动起来,开心地体验了一把。

最后,我们又去展厅后面的一个大草坪上去玩耍,眼看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博物馆字篇四

12月15号早上,地质工程专业的卓越班、1班和2班全体学生搭乘校车赴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实习。而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入这种博物馆参观。 作为亚洲最大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共有五个基本陈列展厅。分别是一层的地球厅,二层的矿物岩石厅和宝石厅,三层的史前生物厅和四层的国土资源厅。

进入博物馆后,一位来自地质大学的大三学姐负责为我们卓越班进行展品的介绍。听她讲得头头是道的样子,我真的好生羡慕。不过,与此同时,她也激发了我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兴趣,增强了我对地质知识学习的信心——几年之后,我也会有质的转变!

在地球厅中,展馆是以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线来设计展品的。它为我们呈现了火山喷发、断裂和褶皱等地质现象、地震等地质灾害和喀斯特地貌等地质景观,形象地使我们对地球有了一次更深入的了解。

而二层的矿物岩石厅则展出了近千件矿物珍品和典型岩石标本。它以宏观产出状态和微观结构组合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岩石标本及知识。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我现在所学的知识仅仅是一点皮毛,要想将来有所建树,我还需一步步地努力探索。

宝石厅则展出了各种天然宝石和人工宝石,融入了东西方的珠宝文化,介绍了宝石鉴定和鉴赏方面的知识。看着这些色彩缤纷、闪烁耀眼的各类宝石,我不禁有了一个不知该不该有的想法——要是哪天,我能找到一两块这样的宝石,那就太好了!不过,至少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遥远的幻想。

史前生物厅则以史前重大事件为线索,为我们介绍了生物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包括早期的生物大爆发、生物登陆、恐龙和鸟类、生物大灭绝和人类时代等内容。我打小时候就对生物的演化极为感兴趣,而参观过这个展厅之后我对古生物的演化的印象又进一步加深,相信大一下期的古生物学那门专业课应该不是什么挑战。

国土资源厅分类展示了我国土地。海洋、矿产资源的基本知识,反映了

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和地质工作的成果,它是我看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艰辛探索的足迹,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总之,参加地质博物馆后,我收获颇多。相信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之门!

中国博物馆字篇五

;

祠堂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宗法、习俗、娱乐、礼仪、教育等家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了解中国家族文化的博物馆。

据推算,浮梁境内在明清时期有各类祠堂数百座,至今仍有数量可观的存在。虽然是断了香火,看不见祭祀的人群,但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瑶里的程氏祠堂、梅岭祠堂每年都有数十万游客前去参观,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0895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