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教学反思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7 20:48:18
题西林壁的教学反思优秀
时间:2023-05-27 20:48:18     小编:文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的教学反思篇一

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

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

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4、课堂生成不少亮点:学生频繁质疑、相互补充;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如:蚂蚁观大象、打官司等,说明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玩味、欣赏。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画诗、美读挑战赛、即兴表演唱等精彩场面,也正因为如此,下课铃响时,有孩子说“咱们不下课”;“旅行”结束了,孩子们依然恋恋不舍,老师也兴之所至、难以平静……[ - xxjxsj. -更多语文反思]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也像苏轼一样有万千感慨:名诗与好课都不是短短的几天能打造出来的,只有用一生去备课,以真情来授课,才是有魅力、有生命力的,这也是我的追求。

题西林壁的教学反思篇二

一、引入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游客。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释题根据课本中的注释理解题目。

三、理解文章内容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从诗中哪里看出来?引出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理解角度不同,所见不同

3、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都给诗人不同的感受,说明了庐山风景怎样?

千姿百态,景色奇丽。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

用之所以-------是因为--------把最后两句话连起来。为什么还会不清楚呢?

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板书:入其内,局部)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

还要在庐山之外,这样才能看到它的全貌。(板书:出其外,整体)怎样才算是“识”了庐山的真面目呢?

既要了解庐山的局部,又要了解它的全貌,就是对庐山有全面的了解。

5、指导朗读,感受诗人的慨叹四、看山如此,看人、看事又怎样呢?示题:小明上课老爱说话,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你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他这种做法的坏处吗?引导学生从对已,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从学生本身上找原因、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等方法,“入其内”,找了上课讲话的内因。五、小结不管看山,还是看人看事,只以“入其内,出其外”的方法,才能全面的分析,避免受到局部的迷惑。刚才,我们说,诗人游庐山,留有遗憾,现在,我感觉到呀,其实,诗人,一点也不遗憾,你们知道为什么了吧?

诗人从看山中,悟出了人生哲理,这将使他一生受益,是最大的收获。板书设计:看山出其内,入其外。看人看事局部整体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个主问题(大问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同样适用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3、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5、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6、课堂缺少诗味,还未能很好地让学生入境、出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0456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