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7 08:21:02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精选
时间:2023-04-27 08:21:0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篇一

ok3w_ads("s005");

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问题导学法是相对适应新课改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应用得较为普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一些课堂中教师的问题以如何解题为主,这样的问题很难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学生缺乏互动的兴趣,教师往往可能陷入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在一些容量较大的课堂上,教师索性取消提问,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还有部分青年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导致学生听到问题时没有思考的方向,在反复思考无果后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意识

“梯形”这节课的重点是梯形概念的形成及应用,而如何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问题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部分教师可能选择直接将问题简单地抛给学生,在学生给出正确的做法后就不再讨论别的做法,最后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单一,无法融会贯通。实际上,有关梯形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辅助线的添加并不是一成不变、单一的,而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梯形abcd是一座水库大坝的横截面,其中ad∥bc,∠b=30°,∠c=45°;ad(坝顶)=6米,cd=20米,求bc(坝底)的长及梯形abcd(横截面)的面积。

由实际问题引入,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添加辅助线的不同方式。有的学生过点d作ab的平行线,并过点d作bc的垂线,有的学生过a、d两点作bc的垂线。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解题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发散思维,自主体会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方式。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并归纳梯形问题中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和目的。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一道题目的思考,对梯形辅助线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

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数学问题

问题的设计是问题导学型课堂的关键,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或者“问题串”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同时,这些“问题”和“问题串”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一个班级中往往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层次,开展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要求:问题的设计是否紧扣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关联性,从而为学生搭建“台阶”?问题的设计是否给予学生思考的深度,或者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特别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应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

例如,研究圆环面积的题目,虽然比较常规,但是学生刚接触这一类型的题目,往往容易出错。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大圆半径r为10cm,小圆半径r为8cm,求圆环的面积。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题目中,我们需要求解的面积是哪部分?2.需要求的圆环面积与大小圆之间的关系?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4.结合以上几个问题想想该怎么列式?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当然,问题不仅仅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通过预习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自发想到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的“如何将分数化为有限小数或无线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后,在临近下课总结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道“:既然能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那无限循环小数能化为分数吗?该如何化成分数?”顿时,班级中的学生就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说“应该可以”,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化成分数。我正好以此为契机,把这一问题留至课后思考,并告诉大家“第二天上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经过第二天的学习,有个学生下课后过来问我“:那是不是就等于1?”我反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听了他的解释,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善于动脑的学生,表扬他已经有了数学中极限的思想。

注重问题解决中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日常教学中往往会碰到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样,对问题的思考深浅也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有难度的问题适当进行分解,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展交流学习,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加强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互补。

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在课前适当回顾一些常见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而出的,引导学生对“割补法”求图形面积有一个印象,并一起讨论“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随后让学生分组动手解决圆的面积问题。只见小组学生将一个个圆进行割补,

有的小组将圆分割成了4等份,再进行拼接,好像无法看出拼出的图形是什么,很快有其他组将圆分割成了8等份、16等份,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越来越像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小组拼成了一个梯形。拼完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猜想圆的面积公式,最后教师在几何画板上展示将圆128、256等份的情况,并验证总结学生的猜想。这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体验了数学中的划归思想,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注重对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培养

教师在提问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理清思路后再进行交流。因为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后,不仅能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还能和其他独立思考的学生的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上“全等三角形判定”这节课时,我们前期已经铺垫学习了“画三角形”,这个课题看似简单,却对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至关重要。在上这节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可以提问有关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布置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给出部分条件,让学生尝试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若不相等,则还需要哪些条件?或者给出多个条件,让学生讨论:哪几个条件即可证明全等?哪几个条件不需要也可证明全等?这时就需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过后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再次的升华。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形成经验。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经验知识,更利于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注重教师的备课环节,将课程知识转化为问题

在备课环节,教师首先应该熟悉教材、理解相关的教学目标,并将相关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完成相关的教学目标。将这些问题进行罗列之后,还要注意每一阶段的语言引导。课堂并不只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适当的语言引导不仅能让每个阶段的教学环节更加流畅,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要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生活实例。生活中的实例问题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将这些问题应用在课堂的教学中,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或者题目所表达的意思。

相关热词搜索:

问题导学法

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7252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