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鸿门宴读后感高中鸿门宴读后感高中生篇一
虞美人,好美的词牌名,可惜她却美得冷艳,这冷艳的花让我想起了霸王别姬。
垓下一战,艳绝古今,那种艳丽是霸王泪美人血、楚地将士的英魂铸就的。霸王悲歌,将士垂泪,虞姬自刎,这种恩爱互酬,这种情义相融,在刘邦和吕后身上绝不可能出现。项羽拥有这些就足够,他虽败犹荣,于是这血泪之地后来长出了一种极其艳美的花——世人称之为虞美人。
青衫落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雪,却唤不回已逝的人。项羽的死是千古的绝唱,谱写出一首属于他自己的乐章,他的死是千古的争辩,软弱与勇敢,完全相反的词,却出现在项羽的身上。他的死是“刘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他的死让痛恨“刘邦式”成功者的清高者所怜悯。事过千年,我们怎么可以用我们的情感去猜测他的心,又怎么能妄言他的喜与悲?到底他的死是喜是悲,是解脱还是压抑,我们又何从得知?谁又可窥视一个已死千年之久的人的内心?只知道,项羽以自己的本色,在这不尽的长河中留下自己悲壮的一举,更为我们留下千年的疑惑与千年的感慨。
有纳兰词中的一首虞美人——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在纳兰容若的这首虞美人中我也看到了项羽和虞姬爱情的影子。我所爱的,正是最后一句“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当纳兰想起当年和她一起在灯前学字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其实他又何曾薄情呢?项羽与纳兰二者可谓相映成趣啊!
然长逝的英雄们,看得见开始,却猜不到结局,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鸿门宴读后感高中鸿门宴读后感高中生篇二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的悲剧英雄。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的注解。
鸿门宴读后感高中鸿门宴读后感高中生篇三
曾经的项羽,可是“力拔山兮力盖世”的人物,他能扛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楚霸王!但是他那桀骜不驯、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错过了一你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军师范增就让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诛除刘邦。可是刘邦知道后,认为这鸿门宴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一线生机。
宴会上,项庄上前为刘邦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杀死在座位上。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这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来护驾。樊哙气冲冲地闯进门来,严厉指责项羽,项羽羞愧万分。此时刘帮以上厕所为由,趁机逃出了项羽的军营。
在此,我们发现项羽在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了刘邦,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鸿门宴读后感高中鸿门宴读后感高中生篇四
这天我读了史记里的《鸿门宴》。
战国时期,赵国被围,曾几次向楚军请求救援,为此,楚怀王将军队分为两支:一支命宋义位上将军,向北进兵救赵;一支由沛公刘邦率领,向西进军关中。楚怀王与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称王。
诸将大多认为西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军把守,而在剿灭陈胜之后,就很少吃败仗了。只有项羽因痛恨秦军击败了项梁,愿意和刘邦西进入关。因为项羽性情残暴只要他经过的地方,无不惨败毁损,于是诸侯决定只派刘邦率军西进。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军西进,路上收集了陈胜、项梁的一些散兵来壮大自己的队伍,等到该攻打宛城的时候,宛城的陈恢为了不让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给刘邦的队伍出了一个计谋,宛城向刘邦的军队投降,身下的几个城池就会开门迎接刘邦,并且不损一兵一马,刘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关以后,刘邦本来不想占函谷关为己有,想等其他诸侯来了,在商讨以后的事,但是有人向刘邦献计:秦地物产丰富,地理形势又好,如果其他诸侯来了,能让给您吗?刘邦觉得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只带了一百多人来见项羽,给项羽赔罪,项羽的心肠软,就答应了,便说:“你可明白给你出计谋的人是曹无伤的手下吗?”刘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必须好好惩治他!”两个人谈得十分和谐。但是那个范增就想借机会杀了刘邦,就自称助兴舞剑,项伯见状况不妙,就拔起剑与范增对剑,项伯用身体挡住刘邦,没有机会让范增下手,刘邦见形势不妙,就带着樊哙、夏侯婴、蔡强、纪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军营后,立刻诛杀了曹无伤。
这篇史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杀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无,我们要多动动脑子。
鸿门宴读后感高中鸿门宴读后感高中生篇五
可悲如项羽,竟听不出话里的弦外之音,最终被人用计逼走范增,一败涂地。
携手作战,最要紧的便是凝聚力,而这种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没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盘散沙,又如何能够凝聚的起来呢。称帝成功的刘邦,又何尝不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将士兄弟,轻信范增,将他们赶尽杀绝,最终只能孤独终老。
信任,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的源泉。回首历史,何处不是信任涉足的脚印。刘备,并无过人之处,军事谋划,他不如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关张二人,那又是为何这些贤士才人都心甘情愿的跟随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这些知己、这些左膀右臂。
信任陪在身边时,我们或许不会在意,但当我们渐渐丢失它时,便能体会它的可贵,刘邦在弥留之际,见到了从他的追杀中逃生的张良,他伸出颤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说:“这些年,我过得很不好,晚上总是睡不踏实,我总觉得他们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独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让人同情。但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吗?若不是当年的他不相信一同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将他们赶尽杀绝,又怎会换的这身心俱疲,孤独终老的下场呢!
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条件。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过于失信于人。信任,是人生美好的法宝!
高中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70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