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写事写作方法有哪几种篇一
想要写好一篇作文,相关的写作方法就需要掌握好。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写作方法有哪几种举例,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在马海祥看来,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作品的题材无论多有意义,主题思想多正确,如果没有真实感人的细节,就无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运用细节表现法刻画人物,首先要找到真实的细节,细节不真实,人物就不真,作品就必然失败;其次还要注意细节的选择,要选择那些最具有特征的,最能表现作品主题的细节,否则,就应该毫不吝惜地舍弃。
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
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
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在马海祥看来,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
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
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
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习状物也需从写生素描练起,我们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物品用文字描绘出来,读者看了文章,如见其物,我们的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用写生法描写物品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其次要注意细部的描绘,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
此外,马海祥提醒大家写作的时候还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
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
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
此外,马海祥建议你可以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
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马海祥提醒大家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
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
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
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
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
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
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
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马海祥提醒大家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
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
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
马海祥提醒大家: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植物总是要生长的,一般要经过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如果把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和生长的情况与下来,就好像给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电影。
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采用生长变化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写下来;其次要交代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前后情况和过程;此外要注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
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己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己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植物总是由根、茎、枝、叶、花、果组成,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的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描述。
在马海祥看来,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植物时,首先要找出这棵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对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从颜色、形状、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此外还可以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
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著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文章的开头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具体写作的时候还有很多变化,但是有一点不变,那就是要简洁,很快入题。我们同学在写写景作文开头的时候,往往会绕弯子,比如写秋游,开头很多同学会这么写:“星期四上午,老师对我们说:‘明天我们去秋游。’”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有的大叫“耶”,有的立即跟旁边的人窃窃私语,有的则在头脑里盘算着回家买什么好吃的带过去……”这就显得冗长了,最好在30个字之内就让人来到秋游地点,这样才能把笔墨集中在主要的景点描写上。
如《三亚落日》开头:“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开头直接点名三亚落日有“诗意”,“美妙绝伦”“不比日出逊色”。接下来从几个方面介绍三亚落日的美妙景色,结尾照应开头,“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整篇文章结构非常完整。
如《庐山云雾》开头:“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段概述了云雾为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接下来介绍它的千姿百态,它的瞬息万变,结构十分严谨。
如《北大荒的秋天》开头:“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多简单的开头,突出了时间,在我们这里九月刚刚开学,夏天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而在北大荒秋天就那么真真切切地来了。
如《灰椋鸟》开头:“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下文作者看到了令她惊叹的灰椋鸟归林景象,前后感情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鸟的天堂》开头:“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这里交代了我们出发的时间,我们的行程作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线,这是游记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西湖》开头:“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的一颗明珠“这两篇课文的开头都引用了人们的说法,这些说法都与文章的主题有关,起到给文章定下基调,吸引读者的作用。
写事写作方法有哪几种篇二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写事作文写作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事作文就是有目的地把事情记叙下来,说明某些道理,赞扬某种精神、风尚,抒发感情或揭示问题,批判坏现象等的文章。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不着力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主人公的思想品德。
交代事情发生的环境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
叙事离不开写人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遵循事情发展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不能颠三倒四,还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
叙事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做生活的有心人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1、叙述好事件的起因。
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2、描写环境,烘托气氛。
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3、激人兴趣,引人入胜。
4、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1、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
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2、语言含蓄,发人深思。
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3、结尾同开头呼应。
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4、篇末点题,突出中心。
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事写作方法有哪几种篇三
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拟人法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化动法
想象事物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事物动态要符合事物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说明法
采用说明法描写事物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事物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事物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运用“五觉”法
眼睛可以看到事物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事物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事物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事物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事物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事物,要注意围绕事物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借物抒情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事物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事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托物言志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事物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事物”与“志向”,“事物”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事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事物的特点为核心。事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事物自述法
事物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事物,因此要找事物中具有“人”特点的角度进行描写。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事物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事物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事物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远眺近看法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移步换形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说明介绍法
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环境衬托法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彩笔描绘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远近结合法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时序变换法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生长变化法
植物总是要生长的,一般要经过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如果把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和生长的情况与下来,就好像给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电影。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采用生长变化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写下来;其次要交代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前后情况和过程;此外要注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展开联想法
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己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己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突出重点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枝、叶、花、果组成。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的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描述。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植物时,首先要找出这棵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对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从颜色、形状、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此外还可以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
对照比较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著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赞美颂扬法
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青松不怕严寒,杨柳随处生长,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飘十里,留芳人间,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植物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可以联想到要对不正之风作斗争;看到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联想到做人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赞美颂扬法就是对植物的这些特点进行赞颂。采用赞美颂扬法首先要对植物的能联想到怎样做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并以此贯穿全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其次文章中要把赞美的感情抒发出来,要在描写植物中写出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感人。此外还要注意首尾呼应,突出赞颂。
静态素描法
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不同的动物,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同,例如鸟只有两只脚,但有一对翅膀;鱼没有脚,但不鳞和鳍。静态素描法就是把动物静态时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写出来。首先要仔细观察,分辨动物各个部位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其次要找出各个部位形状的特点。此外,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这样,可以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幅动物的写生画。
总分结合法
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动物,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美丽,分述部分都要围绕着美丽来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灵活”,分述部分就要围绕它的灵活来写。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先形状后颜色,或先中间后两边,一定要有条理。
特征举例法
采用特征举例法描写动物时,一般先指出动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证实。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抓住最能反映动物的这一方面的特点,而且要尽量写具体,使读者觉得可信。
特征说明法
采用特征说明法描写动物,一般先介绍动物的某一特征,再说明它的作用,或说明为什么具有这一特征。接着采用同一方法逐一介绍动物的其他特征。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科学性,要有依据,不能采取想当然的方法加以说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注意多阅读科普读物,了解动物的习性。
重点突出法
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动物,首先要仔细观察某一动物,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加以描述。在描写动物的最主要特点时,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比较等方法,使重点部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对主要特点详细描述,次要特点一笔带过;有的则内写主要特点,不写次要特点。
成长变化法
用成长变化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把动物从小到大整个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写下来,不能采用写流水帐的方法。描写动物成长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时,要注意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避免中间衔接不上,使读者看了莫名其妙。动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系统地观察,要不意识地写系列观察日记,把观察结果写下来。最后,只要将观察日记加以剪裁,就可成一篇反映动物成长过程的文章。
实验证明法
采用实验证明法首先要找出动物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特点及习性,然后通过实验来证明动物确实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和习性。在记叙实验的过程时,要把实验的方法、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才能使读者信服。这一类作文一般按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明白道理的顺序写。
群体描写法
描写一群动物,最要紧的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要选择具有特色的动物,重点观察,重点描写,其它的或者概括地写,或者略写一笔,要做到选材典型,重点突出。对重点描写的动物,要抓住它的形状、颜色、动作,进行具体的描绘。对略写的动物,可抓住某一方面略提一下。描写一群动物,切忌面面俱到。
现场目击法
采用现场目击法描写动物,要把观察的地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起来具有真实感。由于现场目击是以作者的观察视点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因此,描写时不强求全面、完整,但是也要慎重选择描写的内容,做到突出重点。要注意在叙述过程中交代清楚哪些是亲眼见到的,哪些是猜想的。这样文章具有科学性。
动物自述法
动物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动物,因此文章中要把“我”当作动物来写。这里要注意在写作时把“我”和动物融为一体,不能露出痕迹来。动物自述法是采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动物,因此在描写时,既要反映动物外形、动作、习性的特点,又要体现人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使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显得生动活泼。
写的特点进行。采用议论抒情法描写动物,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描写、抒情、议论。
景物衬托法
景物衬托法就是描写动物,首先要集中笔墨描写好动物,写出动物的特点。动物的描写要成为文章的中心。其次描写动物周围的景物时,要为描写动物服务。景物的描写在全文中只是起衬托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季节特征法
采用季节特征法描写自然景物,一定要对景物四季不同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描写时,既要逼真地再现具体的时令特征,又要表现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时令特征和景物特征融为一体。在描写景物的四季特征时,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各有侧重。此外,运用季节特征法描写景物时,不能变换景物的地点,要对同一地点的不同季节景色描写。
随时变化法
随时变化法一般运用于描写日出、月上、日落、月夕等天空的景色变化,以及描写刮风、下雨、下雪等气色变化。采用随时变化法描写景物,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景物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在描写景物时,要把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这样能反映景物变化的时间进程感。其次要把景物在各个时间里自身特征的变化描写具体,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场景物变化的小电影。
日内变化法
同一景物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景色是不一样的。采用日内变化法描写景物,我们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并做到各有侧重,避免画面相似。不能只改变景物的地点,但是侧重点可以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同中有异。
定点换景法
运用定点换景法描写景物,首先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表现同一事物时,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其次描写时要注意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即使不用文字作专门说明,也应该让读者能从描写中领会到作者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方位。此外,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等。这样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在感受。
定景换点法
同一景物,从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现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就是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物的差异写出来。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其次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此外描写景物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使读者对景物有整体感。
移步换景法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围绕中心法
我们描写景物时,不可能把看到的全部写下来,而且也不必要全写。围绕中心法就是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景物进行描写。采用围绕中心描写景物,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景就有了主心骨。中心的确定来自对景物的细致观察。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这就是文章中心。中心确定以后,就要对观察到的景物进行筛选。能表现中心的就要进行细致的描绘。能衬托中心的也要进行必要的描写。与中心无关的,就略去不写。
分类描写法
分类描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等,或不同方面,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的顺序来写的。因此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
写事写作方法有哪几种篇四
记事作文算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作文文体,怎么写、写什么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事作文写作方法,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记事作文以叙事为主,表现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写谁(作文对象):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
写什么(作文目的):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怎样写: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说明作文的目的。
写法:叙述事件,还可以在事件中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
注意事项:作文过程中,必须坚持始终要与所写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相联系。
一、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一件事总离不开这六要素,把这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做为材料,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因此,我们平日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三、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
二、找出事件闪光点。如果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定了某件事,你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的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
三、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四、一般要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不能颠三倒四,还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
五、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六、写事不能离不开写人。同此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七、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第一,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例如:
这天下午,上了两节课后,董老师一声招呼:“走哇,下楼玩会儿去!”同学们都说笑着下了楼,来到了大操场。我问董老师:“老师,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样呀?”董老师笑着说:“踢足球,跳皮筋。”男生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女生却说:“还是老一套!我们以为有什么新花样呢?”董老师神秘地说:“今天可不一样,今天哪,女生踢足球,男生跳皮筋!”听了这话,我们女生高兴得蹦起有三尺高。
第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这也就是要求做到整体描写与局部描写相结合。
例如:
老师拿来球,女子足球大战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十几个“疯”丫头,追着足球跑,就像盘子里的炒豆,一会儿又滚到这边,一会儿滚到那边。虽然我们的技术太糟糕,但都非常卖力气。小个子蔺琳最勇敢,像个男孩子在场内横冲直撞,可她的脚丫子连球皮都没踏着,只好空跑一场,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成了个小花脸,那样子真滑稽。平时文质彬彬的刘爽,这时也像个野小子用力地冲杀,球到了她脚下,她甩开脚,使劲猛踢,“砰”的一声,球就飞了出去,瞧她那架式,多像个女球星。
第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例如:
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争先恐后,不分上下。在同学们的助威声中,他们竭尽全力,冲向终点。顿时人生鼎沸,加油声、喝彩声响彻整个操场,特别是快到终点时,欢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第四,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例如:
在这里着重解说一下,在写场面时,我们除了可以运用整体描写与局部描写,还可以用到空间描写。也就不仅可以写场上的热闹,还可以写场外的热闹,场内与场外就是两个角度的对称,相互映衬,达到很好的结果。比如我们写一场拔河比赛时,除了写场上同学们如何拼命拔河的,我们还可以写场外的同学,又是如何挥动双手,加油呐喊的。
写事写作方法有哪几种篇五
写事要求清楚、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时,还要寓理于事,即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学生的继续文不感人,平淡乏味,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记事的记叙文可分两种:写事和写活动。
一是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写的时候多文几个“后来怎样”,文章就具体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三是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
搞什么活动?为什么搞活动?则眼搞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都要写清楚。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写活动的文章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活动的经过,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写“参观”活动,就要用“观一处,感一处”的方法。写整个活动的过程,要用顺叙法,即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把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依次写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8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