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承,创新,发展 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11:46
最新传承,创新,发展 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实用
时间:2023-06-06 15:11:46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承创新发展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实用篇一

;

60多年来,陈可冀院士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进展,不断深化和拓展了中医诊断和认识疾病的视野,将病和证有机结合,宏观和微观有机统一,创新发展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体系,规范了血瘀证的辨证诊断标准,阐释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治法的科学内涵,扩展了活血化瘀治法的临床实际应用,形成了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他还实现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客观化,通过将活血化瘀治法不断推广转化应用,提高了临床疗效,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系列研究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中医药界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西医结合60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传统医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传统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拥有大量的文献著作和5000多种药材资源,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單方、验方和各种疗法。解放前中医受到歧视和排斥,建国初期同样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医和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关系问题。

陈可冀院士介绍,195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1958年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些指示为新中国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团结中西医”是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医数量大,他们掌握着祖国医学和治病经验,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西医学习中医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措施,在“团结中西医”的原则指导下,党中央发出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号召,确定了“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从1955年12月开始,全国各地陆续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医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不断提高,中医队伍日益壮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1949年,陈可冀考取福建医学院(现为福建医科大学),五年毕业后留在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任教。1955年12月19日,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当时的卫生部同时举办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1956年初春,刚刚工作一年半的26岁的陈可冀,从南方出发前往北京,踏上西学中之路,从此一干就是60多年,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为抢救名老中医经验,1956年4月,根据原卫生部和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领导安排,陈可冀与郭士魁一起拜经方派大师冉雪峰老中医为师,跟随冉老临证学习2年,随诊了数以百计的前苏联来华专家、各国友人和领导干部,效验卓著,同时协助整理并见证了冉老著作《八法效方举隅》中所列举的医疗案例。冉老仙逝后,领导指定陈可冀跟随岳美中老中医临证学习,先后持续20余年。这一时期,陈可冀精研中医典籍及国学文化,参加了北京市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并获一等奖,系统聆听了岳美中主讲的《金匮要略心典》、刘渡舟和陈慎吾主讲的《伤寒论》、朱颜主讲的《神农本草经》、陈苏生主讲的《内经知要》、蒲辅周主讲的《温病条辨》。岳美中有着宽容的学术精神,十分支持陈可冀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并赠诗陈可冀“中西结合喜善收”。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为鼓励陈可冀同时做脉诊客观化研究,按“一徒多师”原则,还安排蒲辅周老大夫指导陈可冀进行研究,使陈可冀在中医药前行的路上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冉雪峰、岳美中、蒲辅周等名师的优良人品与学风,对陈可冀是一系列“无言”的感召。他们的教诲稳固地建立起了陈可冀对中华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发展观。

1978年,陈可冀教授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197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任为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受聘任福建中医学院名誉院长,2005年受聘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60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陈可冀院士厚古而不薄今,融会中西,在实际临证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中医辨证和辨病理论多有阐发,创新了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重视气血相关理论研究,倡导气血辨证与八纲辨证互参;倡导冠心病需辨寒热虚实、本虚标实,治法上明确提出活血化瘀、芳香温通、通阳宣痹“三通”,和补益气血、补益脾肾“两补”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思想,临床疗效显著,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活血化瘀是中西医结合切入点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理论和治疗法则一直是历代医家关注的热点,《黄帝内经》中有“气血两和”的认识,《金匮要略》中确定了血瘀证的辨证论治方法,清代《医林改错》提出了“治病当以气血为先”的观点。但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科学内涵的阐释一直缺乏客观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血瘀证的辨证诊断也缺乏客观量化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推广交流。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活血化瘀治法再次受到中医学界的关注,岳美中教授有变通血府逐瘀汤治疗杂病的经验,蒲辅周有用双和散“两和气血”的实践,皆取得了较好效果。陈可冀院士和郭士魁教授等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大量临床实践中,注意到活血化瘀方药具有缓解疼痛、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的作用,有的患者每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约百片,经连续服用血府逐瘀汤类方加减治疗后,减少了硝酸甘油片用量约四分之三。结合“气血流通,百病自已”和“通则不痛”的传统理论认识,陈可冀院士认为活血化瘀与现代改善心肌供血之间具有良好的通约性,是中西医结合极易沟通的切入点,由此产生了进行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志趣。

相关热词搜索:;

传承创新发展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实用篇二

日前,习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和文化基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背景特殊、意义重大。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最好的营养剂。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多读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并将其贯穿到工作中,用党的历史照亮新征程,书写新时代奋斗史,庚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以问题意识读历史,提高本领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直面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十四五”全面擘画,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读史学史用史,凝聚奋斗的共识、激扬奋进的力量。要带着问题学、结合工作学,向历史寻求帮助,寻求灵感、借鉴经验,不断强化本领意识,做到求真务实、学以致用。

以辩证方法看历史,增强奋斗本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学习党史的最根本思想工具。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全面看待历史、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才能把握历史规律,把握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并以此增强奋斗本领。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把握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以战略思维学历史,持之以恒奋斗。战略思维,就是要跳出历史事件本身,学会融会贯通,站在更宏观的层面总结历史规律,寻找历史进路。只有以战略思维学历史,才能对历史进行全局性和系统性思考,才能站在全局高度思考现实问题,才能要把握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顺应历史趋势在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战略思维学历史,“读”出系统性的历史规律,不断从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并始终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走好新征程、见到新气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传承创新发展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实用篇三

;

强化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导向,健全我市确有专长中医人才、名老中医评选表彰制度,探索建立基层“名中医”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不同层级衔接、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薪酬制度。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近年来,xx市积极响应自治区“健康xx”的战略号召,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特点和诊疗优势,全方位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和新力量,使中医药发展成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创新医疗服务方式的重要载体。

(一)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统筹协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不断前进。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xx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统等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党建助推,凝聚发展动力。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以“中医兴阿”的工作理念为牵引,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指导中医药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全市各级党组织也坚持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到重点工作之一,定期听取中医药工作情况汇报,形成了中西医医疗服务并重、城区中医院与乡镇中医馆连接、党的建设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多方保障,助力传承发展。近年来,xx市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费投入,凡是中医药预算资金足额拨付,凡是中医药项目配套资金足额保障,x-x年,累计实施中医药类建设项目xx个,拨付本级配套资金xx万元。同时,坚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投入资金xx万元,在综合医院建设核酸实验室和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在地、县x家中医医院建设核酸实验室和发热门诊,进一步提升了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实力。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在市内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的中医培训基地网络。遴选我市中医药拔尖人才作为带教老师,对在职医生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发展。

尝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完善市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师承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与保障等政策措施,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鼓励市内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建立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构建完善市内名老中医培养体系,吸引、鼓励名老中医和市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贡献,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强化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导向,健全我市确有专长中医人才、名老中医评选表彰制度,探索建立基层“名中医”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不同层级衔接、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薪酬制度。

一是加大中医药事业政策扶持力度,目计划建五层平方米,主要用于做门诊及病区,预算资金2400万元。希望政府在土地利用上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在项目用地划拨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中医院的发展瓶颈。其次尽快出台我市中医药事业扶持政策。建议这个政策以政府正式文件下发。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一方面要制定对中医服务的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将中医经费实行预算单列,逐年增加事业经费;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中医科教、人才培养、适用技术推广、中医突出贡献奖励、农村中医先进集体创建及中医药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坚持中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优先向中医院倾斜的补助政策,激励其开展中医药服务,尤其要重点支持中医院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措施,落实中医药医保扶持政策。落实门诊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城乡居民在定点的中医院门诊中医药治疗按40%报销政策。实行医保中医药报销倾斜政策,扩大医保中医药支付范围。中医院住院起付标准比同级综合医院住院起付线降低100元,报销比例在原报销基础上提高5%。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调整中医药收费价格,提高中医诊疗费标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价格,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

二是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首先是扎实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推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抓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其次是在人员招录政策上给予倾斜。现有的事业单位招聘办法,对于招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极为不利。要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招聘办法,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再次是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不仅要引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还要注重引进已负盛名的中医专家人才,特别是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以上中医人才,开辟医疗单位引进所需人才的“绿色通道”。最后是积极做好传统医学师承工作,积极动员基层合格人员参加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组织开展传统医学师承考核,加强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把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中医师送出去进修或拜师学习。

三是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引导中医药事业“错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推广培训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中医药事业。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一般认为,中医在治疗“已病”方面,不如西医“立竿见影”,但是在治疗“未病”和“末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引导中医“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研究和确立中医药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定位。即:秉持“中”的特色,强化“医”的功能,彰显“药”的疗效。坚守中医药姓“中”,坚持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结合,推进“五个拓展”:服务对象由单一的诊疗病人,向服务健康、亚健康人群拓展;服务范围由治巳病的传统领域,向“治未病”的养生和“治末病”的临终关怀两端拓展;服务内容由治病向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拓展;服务药剂由传统的“一抓一大把、一煎一大锅、一喝一大碗”,向研制更多更好的中药剂型拓展;服务方式由等病人到医院就诊,向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送服务上门、送宣传上门拓展。

四是探索中医秘方的保护与开发应用。部分中医医师通过自身多年摸索而形成治疗某种疑难疾病的秘方无法正常传承,也未能有效推广应用。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相关部门给符合条件的民间中医秘方授予认定证书,让其享受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还可以设立民间中医秘方开发基金,对于紧缺、临床疗效显着、开发前景好的民间中医秘方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增强持有者的信心。同时,鼓励秘方持有者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所有者还可以将中医秘方转让给企业,或者以入股形式参加中医处方的开发,从而使中医秘方得到有效的推广,产生规模效应,造福广大百姓。


相关热词搜索:;

传承创新发展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实用篇四

;

答: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而工艺美术正是这种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聚集在此,通过工艺品的创造,将丰厚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传情达意,言志抒怀,表达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每一件作品无不留下了时代的精神、历史的烙印。北京工美集团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市手工业联社,里面的“老艺人”大多是清宫造办处的徒子徒孙。所以,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技艺传承下来,成为北京工美集团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北京工美集团旗下的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有馆藏珍品3 000多件,上启三代,下扩至今。它们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几代名师创造的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珍品佳作。其材质、价值、工艺技巧、艺术品位均代表了国内同行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作品曾长期陈列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贵宾厅,有些作品还参加过国外文化活动,受到许多国家元首的称赞及外国朋友的好评。

北京工美集团每年顶着上千万高运营成本的压力,坚持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借助自身优势,邀请文化艺术领域及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大师开设免费的“工美艺术名家大讲堂”,举办各种主题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班,举办书画笔会等,每年近30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北京工美集团吸引来很多铁杆儿“粉丝”,可以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这里绽放,华夏文化在这里延续,中华文明在这里永续传扬。

2016年,北京电视台跨年大型新闻行动——“天涯共此时”启动,共派出40多人的前方摄制组,沿“一带一路”线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兵分5路,途经33个国家进行采访。北京工美集团助力“一带一路”,特别受邀为此次活动设计制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丝绸卷轴”,以及丝巾礼品,以此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韵味。礼品紧随摄制组一同奔赴采访线路,被赠予海外同胞及友人,寄托一种“大展宏图”的意愿和“友谊绵长”的情谊。

答: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去苏联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时,将北京工美集团(原北京市手工业联社)“老艺人”杨士惠设计制作的牙雕《北海全景》作为新中国的礼品赠给苏联人民。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传世艺术品,连接了两个伟大民族的心,它是中国和苏联20世纪50年代友谊的见证。

这之后的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第一件国礼牙雕《成昆铁路》、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的丝绫堆绣座屏《清明上河图》、纪念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元首礼品《和平欢歌》景泰蓝赏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礼品等,都是出自北京工美集团。

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工美集团制作的《北京奥运徽宝——中国印》及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紧密契合,展示了人文奥运的风采,成为这届奥运会留给世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以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在奥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11月,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北京工美集团设计制作的《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繁花》花丝镶嵌手包套装和《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被选为国礼。北京工美集团又一次将中国传统工艺璀璨的魅力和中华民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文化精神传递给世界。

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主席将代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愿望和信念的《和平尊》赠送给联合国。2016年2月25日,《和平尊》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永久陈列于联合国总部大厦内。工美人用五千年文明古国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对联合国的尊重和支持,也象征13亿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美好祝福。

2015年10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此行得到英国王室、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友好接待,更受到了英王室最高规格礼遇。作为回礼,习近平主席将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尊贵艺术作品景泰蓝《友谊之船》国礼赠送给女王,希望中英关系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2016年5月,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6年来印度总统首次访华,同时也是慕克吉本人就任总统以来第一次访华。为欢迎此次来访,习近平主席又将一件景泰蓝《友谊之船》作为国礼相赠,再一次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

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景泰蓝《友谊之船》作为国礼相继赠送英、印两国元首,成就了史无前例的“双国礼”佳话。北京工美集团的这件“双国礼”作品,也将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访问了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共同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为针灸铜人揭幕。北京工美集团见证了这重要的历史时刻,从设计、制作、运输到赠礼服务保障,再一次圆满完成了赠礼任务。

多年来,北京工美集团承担着国家级礼品的设计制作任务,享有“国礼造办”的美誉。国礼是工美人弘扬与传承中国文化的结晶,是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融合,是工艺美术行业服务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化身。这些礼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播着中国人文精神和国家理念,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纽带和桥梁。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北京工美集团,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共和国文化外交的历程和前进的脚步。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454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