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7 18:24:06
2023年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7篇)
时间:2023-04-17 18:24:06     小编:zx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篇一

3月30日,两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仪式前整理服装。当日,13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来到山东曲阜孔林,身着汉服,手执笏板,以古礼向孔子表达尊崇之意。

银川市各大陵园内,很多人把祈福卡挂在墓地旁的树木上,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节就是祭祖和扫墓。民俗专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含义。追思逝者的同时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促使清明“生死经济”中“生”者部分得以凸显出来。

据南京迪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对南京市民关于如何度过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位的过节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扫墓。老南京的扫墓习惯是“赶前不赶后”,尤其是不能过了清明再去扫墓,因此仅有近两成市民会选择假日期间祭祀先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陶思炎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极大误读。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阴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净明洁。后人将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纷纷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线游。中青旅国内部相关负责人姜鹏表示,各省省内及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将成为今年清明出游的热点,主推踏青游、民俗游。

陶思炎说,其实古人也和我们一样,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户外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组织了一些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

秦淮放灯习俗中断了七八十年

南京夫子庙的秦淮灯彩闻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间将举行一系列的“传承民俗文化、情系十里秦淮”活动。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举行的“放灯”仪式。人们可以花上10元购买或自己动手制作一盏荷花灯,写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忆先祖的同时,也为生者祈福。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古时就有“清明赐火”的习俗,如今已是鲜为人知。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皇帝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据介绍,这一活动还借鉴了民俗“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其中有普渡众生的含义。

人称“金陵灯彩陆”的花灯老艺人陆有昌告诉记者,秦淮河放河灯的习俗已经中断了七八十年,现在的扎灯人都没有做过,这次大家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才制作出了简单、安全的荷花灯。而将荷花灯放置河中,随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

此外,陆有昌还大胆设想,将清明节的标志——“柳枝”,与花灯结合起来。据说“柳枝”对于清明节而言,就如同桂花之于中秋、菊花之于重阳。

陶思炎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是因为传说介子推是抱着柳树死去的,二来杨柳正是清明前后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借此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愿望。

民间文化“传承”之外更要“创新”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这些传统节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动,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圆,元宵闹花灯等等。时至今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节似乎仅剩下一个“烧”字。

秦淮区旅游局局长姜勇美认为,清明小长假的到来,为恢复发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

据了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机将4月旅游淡季做“旺”,除了开辟短线游市场之外,还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

陶思炎认为,应借节日效应恢复更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食品。比如放风筝,意味着去掉以前的秽气;荡秋千,又称为“半仙之戏”,有千秋万代、长寿健康的意思;此外还有打马球、斗鸡、取火比赛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团和糖藕之外,过去还有吃燕子型枣泥糕的习俗,象征着呼唤春天的到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能够让人们在追忆祖先的同时净化心灵,心怀感恩与敬畏之情,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但他也强调,民间文化活动“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节日过于“概念化”,没有适合的活动载体。商家的大声吆喝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毕竟局限于“消费”层面。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清明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惟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原本是历法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就是说,这个节气万物复苏,已是合适的耕种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乌丙安说,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愈发凸显,清明节于是发展为朝野上下共同重视的重要传统节日。

海外侨胞、全球华人都非常重视这个民俗节日。每到清明节,很多港澳台民众和旅居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要回大陆祭奠先人、认祖归宗。清明节已经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浓于水、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诗歌最多最好

作为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清明处于春光明媚的季节,是人们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的传统节日,所以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诗歌雅兴。从唐玄宗这样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这样的诗词名家,都喜欢在清明节引吭高歌。《全唐诗》和《全宋词》的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日子,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树、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篇二

吃鸡蛋

清明吃鸡蛋和小葱,据说是取其清白之意,即要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明时分吃鸡蛋和小葱很合时宜,因为清明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家里养的鸡开始多产蛋,地里的小葱也长得郁郁葱葱。小时候,家里穷,平日里根本捞不着吃鸡蛋。但过清明节时,母亲便会煮上十几个鸡蛋,我们每人可分到两个。但谁也舍不得吃,总是一会儿捧在手里,一会儿揣进衣兜里;一会儿拿出来闻闻,一会儿又将手伸进兜里摸摸……直到不小心把鸡蛋挤破了才吃掉。

吃馓子

古时候,清明前有个“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于是人们做了麻油馓子,叫做“寒具”,食用、携带、收藏都很方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做过介绍。苏东坡在徐州的时候,喜欢吃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其中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麻花

麻花是汉族特色小吃,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裤等因磨损而要破的样子。我国各地麻花有天津麻花,山西稷山麻花,陕西咸阳麻花,湖北崇阳麻花,苏杭藕粉麻花等。其中天津以大麻花出名,山西稷山麻花以油酥出名,苏杭藕粉麻花以原始工艺出名,而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在东北地区,立夏时节有吃麻花的古老习俗。其中天津麻花最为出名。

吃驴打滚

驴打滚是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豆面卷子北京称驴打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满洲地区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篇三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篇四

清明节高速公路不收费,清明节免费时段从清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

全国收费公路对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免收通行费,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来看,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时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共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

一、清明节高速免费吗

清明节是四大高速免费的法定节假日(春节、清明、劳动节和国庆)之一,2023年清明节高速免费。

二、过路费

指通过某条路段需要缴纳费用,一般用于国道收费站之类的地方,国家征收的路费不是无限的,当国家收回它建路的费用,收费站自然拆除。

收费标准一般都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工程投资总额,其投资的组成情况;专业部门对该公路及收费站中、长期和远期交通流量的预测资料;拟批准的收费年限;国家和地区在收费期物价上涨的预测;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和银行贷款利率变化的趋势;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准,车主行驶高速公路得到的效益,社会承受能力等等。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篇五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清明节期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文公便命手下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梅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流传至今。

(1)扫墓或称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秦以前就有祭祀活动,而在寒食节之后扫墓,发始于唐明皇。以后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俗。(2)踏青即春游、探春、寻春。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所以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福建一带在二月二,陕西一带是三月三,北京、东北一带在五月五,总起来看,是南早北迟。清明踏青历史久远,史书亦多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画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清明节盛况。

(3)植树、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软,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有人据此称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我国政府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每年的这天,举国上下,植树活动蓬勃展开,祖国大地,年年新绿不断。

(4)荡秋千,即揪着皮绳迁移,古人叫做“千秋”。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猎获食物就发明了这种活动。到了汉朝,汉武帝在后庭所祷千秋之寿,宫女们耍绳戏为乐,为避忌讳,遂将“千秋”改谓“秋千”。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心健康和脑的平衡功能,而且还能培养人的勇敢品质、所以长期以来一 直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项活动。

(5)清明放风筝,不仅是一件赏心乐事,也是一项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而风筝的制作,本身就包含着美学原理和物理知识。关于风筝的作用,还流传有许多故事:如春秋时公输般首创以风筝进行战争侦察;楚汉之争时,韩信让人坐在风筝上,乘风飞上楚营上空,唱凄婉的楚歌以涣散楚兵军心。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篇六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1、“烧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烧香秉烛,行礼后在门外焚化。试想,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戴柳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4、吟诗

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觞就是杯,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流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历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试想,每年清明,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5、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6、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1、孕妇避免扫墓

通常来说孕妇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还有扫墓的周边环境大多都是炮灰味不利孕妇的健康。严格来说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2、忌穿鲜艳色彩衣服

清明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这样是对祖先及先人的不敬,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首饰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内衣及贴身衣物都不可穿戴有关红色的,除了本命年以外。

3、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清明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

4、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不是去嘻哈玩乐的,大家扫墓的时候,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

5、修整墓地

坟墓上长植物杂草的,必需要清除,需要好好的清理杂草,增添松土,整理周围环境,使墓地看起来整洁。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

6、身体不佳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

7、改日祭祖

尽量避免双休日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高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行带来麻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8、发不遮额忌买鞋

事实上,清明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同时鞋子也不要在当天购买,因为鞋同邪,有点常识的朋友大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9、清明节扫墓时间

扫墓时间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9时后到下午时前,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但寒食节这天不能扫墓,寒食节即清明节的头一天。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篇七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二、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各地有所差异。

三、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

四、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五、扫墓的方法。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从风水的角度来讲,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六、扫墓的目的。是慰藉祖灵,因此要虔诚奉拜。就如在阳间,会亲友一样,要以怀念心,亲切感来相会,若非出自内心尊敬,反而不好,况且扫墓也是祈求先灵庇佑的方法。扫墓时准备花、香、烛、扫帚、水桶、水果等,把墓地前污物,清洗墓石。整个墓地打扫后参拜、点烛、上香、敬果、献花等,供全物品参拜后大家一起与先灵共餐,剩下物品一定要带回家,不可留在墓地,免发生腐烂、生虫等引起卫生问题,参拜上香后合掌,表示先灵与吾心合一,慰藉先灵早日往生西方,感谢庇佑子孙平安。要求保护往后子孙之幸福。

七、清明节祭扫的具体日期如何确定。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均有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八、时间的限制。黑暗时墓地有很多无缘灵、浮游灵容易凭依,因此扫墓不可在天未亮时或太阳下山时,更不可在晚上扫墓,晚间阴气重,无缘灵、浮游灵多,容易附在人身,受到灵障。因为公共墓地广阔,而且无子孙扫墓的墓地很多,因此这些无主之灵变成无缘灵、浮游灵凭依人身,而最容易发生意外事,因此扫墓时间在已午未时为最恰当时间,此时阳光充足,阳气最重。之后,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九、身在国外,清明节如何拜祖先。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十、扫墓的当日早上要看看自己的额头。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十一、清明节为何少走夜路。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节也是“鬼节”。如果需要在此期间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记得随身携带护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www.》时,千万不能忘记:要亮出你的额头,不能因头发而盖住,因为,那是你的神灯所在。

十二、扫墓之前怎么吃?如何穿?扫墓之前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特别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365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