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7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5:46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7篇(通用)
时间:2023-06-06 15:05:46     小编:zd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篇一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__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13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篇二

纵观漫漫历史长河,回望中国崛起历程,科技在这幅发展的画卷上点上了浓厚的一笔。

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里,伴着知识的缕缕芬香,我们迎来了第五次科技节,在多位老科学家的演讲下,我学到了许多,有闻所未闻的彩色棉花,行驶无轮;飞行无翅的磁悬浮列车;神通广大的遥感技术等等,这次科技节,在我心中埋下了科技的种子,等待着知识的灌溉,长成参天大树。

创新开启科技之门

想要创新就要有求异思维,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出路。不懂要问,正如科学家所说的,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时间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青少年要迎接科技的挑战,就需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科技灿烂美丽世界

美是和谐的,美是真与善的表述,美是自然现象的固有属性,科学中的美无处不在。科学用美启迪思维,构造图象使自己的思维形象化,这是科学中的图像美。例如一位科学家在墓碑所写:“任凭变化,依然故我。”科技使生活浪漫高雅,使世界缤纷多彩。善于发现,科学中的美丽无处不在。

科技跨越时空之美

自恒古以来,当人们仰望星空,天空中壮丽璀璨的景象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智慧的头脑开始探索星体运动的奥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载人飞船的接连出世,去往外太空已不是梦。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只不是茫茫宇宙的尘埃,相对于宇宙之久长,人类厉害不过是宇宙年轮上的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考和疑问深邃而广阔。这就需要国家不懈努力,耐心钻研,解答未解之谜,一步一步努力,使我国科技水平属于世界前列。

翱翔科技的天空,畅游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崇尚科学,放飞理想,科技梦,中国梦!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篇三

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

——翟志刚介绍秘密武器“企鹅服“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

航天员翟志刚表示,失重对我们的心血管有影响,对我们的骨骼有影响,对我们的肌肉有影响。为了防护失重导致我们肌肉萎缩,在我们空间站里,除了有跑台、自行车、拉力器以外,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同学们看叶老师穿的这身衣服有什么与众不同吗?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来看看它的内部结构。

这是胸部拉带的两个调节环,用来调节胸部弹力拉带的松紧用的。通过这些拉带把人体给束缚紧,使肌肉可以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就可以有效预防失重带给我们的肌肉萎缩,这套衣服的名字就叫企鹅服。

授课过程中,网友们发现王亚平在空间站睡眠区,贴着与家人的合照,她还介绍在空间站里“晚上可以和家里人通通电话”。让网友感慨:家人是永远的依赖!

项目2

太空细胞学研究展示

——叶光富带你看失重状态下跳动的心肌细胞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目前我们开展的是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的有关研究。前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细胞的研究,有不同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单元,通过人工制造的一个机动力和完全失重两种状态下对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将这两组细胞进行对比,看一看它们在有动力条件下和无动力条件下,其生长和形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等等,而且我们还选用了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研究,有皮肤干细胞,还有心肌细胞等等。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这是心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画面,同学们有没有看到有一闪一闪的荧光,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是细胞自身生物电的一种反应,因为这些细胞是活的,我们是利用生物电激发荧光这么一个特殊的手段才能看到这样一种画面,非常神奇。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这也是心肌细胞,它们以成片的形式在做收缩运动,大家可以仔细看,它们就像心肌一样一动一动的,而且它们的运动非常有节律。它们在里面欢快蹦跶着,就像在告诉大家我们活得好着呢,是不是很神奇?欢迎大家一起来到太空参与细胞研究!

项目3

太空转身

——叶光富尝试不借助把手完成太空转身

有一位北京的同学提问,在太空中能否跟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叶光富用行动回答了他的问题:不行!原来,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的帮助,人们无法像在地面一样行走,只能飘来飘去。

不能太空行走,那太空转身呢?答案是也不那么容易!在试了很多方法后,叶光富终于转身成功。

项目4

浮力消失实验

——王亚平揭秘乒乓球在太空为何能停留在水中?

航天员王亚平介绍道,这和地面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浮起来。

项目5

水膜张力实验

——王亚平与女儿做的花在太空绽开

项目6

水球光学实验

——王亚平演示微重力下水球如何呈现一正一反两个像

失重环境如何形成水球?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带你做个有趣的实验。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现在我们往水膜上注水,让它变成一个大水球,同学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会大显神威,所以我们才能做出一个地面上无法做出的水球。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我们再加一点水,让水球变得更大、更圆、更漂亮。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能够看到一个放大的我,这在上一次太空授课的时候我也做过,大家知道这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我们先请叶老师把水球中的气泡抽取一下,然后我们往水球里再注入一个大气泡。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见到的。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同学们也可以想一下,为什么有一正一反两个像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这是因为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了两部分,分别成像的结果。

项目7

泡腾片实验

——泡腾片放入太空水球会怎样?王亚平:香香的欢乐气泡球

今天(9日)的“天宫课堂”第一课上,太空教师王亚平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只见泡腾片在水球里不断冒泡,但在失重环境下,气泡虽然不断产生,但并没有离开水球。而随着气泡不断增多,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气泡球”,而且产生了阵阵香气。

天宫课堂第二课授课(篇2)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篇四

在地球的上方看着属于中国自己的太空站,在茫茫宇宙中,神舟十三号又是如此的耀眼。今天我们就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随着宇航员们去太空旅行。

在下午后两节的阅读课中,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我学到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

太空仓并不是特别大,但里面的设备很齐全,有跑步机,有厨房,厨房里还有冰箱,微波炉,还有工作的地方,睡觉的地方。王亚平老师也带我们一一参观了一番他们的太空舱,让我们感到太空舱是那么的神奇。

太空上因为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实验。最有意思的是成双像,一个倒立的像,还有一个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够漂浮起来,那么就能够轻易做成一个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让它变成一个水球,用针管将水球中的气泡吸出,等水球中再无水泡后,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个大气泡。这时你将会惊奇的发现,在刚刚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气泡,成了一个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虽然在物理上学过关于像的问题,但还真没见过这种奇妙的现象。

在太空竟然连转身都与地球上的转身不同,在地球上我们能轻松自如的转身,但在太空上却不能,当你在太空上转身时,上体和下体转的方向一点也不同,转身时身体是拧到一块的,根本就转不了身,但如果一只胳膊打圈再转的话,就很容易转过去。

我们不仅观看了有趣的实验室,还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识,就如宇航员的衣服是怎么样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仅能看小说,还能看电视,听音乐等等,根本不用担心会太无聊。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由我们来创建,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长大后和他们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让祖国像太空中那颗最闪耀的星一样,永远闪耀着光芒。让我们向宇航员致敬!向祖国致敬!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篇五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次讲课的老师可不是一般的“老师”,他们居然在太空授课!他们就是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这一课,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有“浮力消失实验”,有“水膜张力实验”,有“水球光学实验”和“泡腾片实验”。

其中我对“水膜张力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一个金属圈,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饮水袋朝金属圈注水,让水吸附在金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水,使水膜变成圆鼓鼓的水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老师还放了一张她和她女儿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舟十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里面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水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小冰箱,冰箱里还有新鲜的水果。

叶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身。我知道了吹气,和游泳的姿势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双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转身。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篇六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目,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单程已超过4.5亿公单,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子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品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篇七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向全国中小学生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888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